1、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璨历史?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燦历史陈剑内容提要:年月至月,汶川县 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藏族晃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联合在震中汶川布瓦村开展了系列的田野考古工作。在布瓦村发现和确认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又调查发现了龙溪寨新石器 时代遗址,并对布瓦村境内的石棺葬遗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还对布瓦碉楼群开展了详细勘察,并选择处残黄土碉楼和处黄土碉楼遗址进行了解剖。这是震中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龙溪寨遗址为根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标尺性意义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探讨川西北高原新石器文化两种谱系间的深度关系。
2、布瓦石棺葬遗存半富了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建立川西北高原石棺葬文化较为完备的时空体系。布瓦碉楼群的调查和选点解剖,首次从考古 学角度为探讨碉楼的年代与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布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且独具特色,如花儿纳吉、太子坟的传说、羌族黄土碉楼传统营 建技艺、晃绣等。这些历史文化实 物资料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布瓦堪称岷江上游地区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考 古布瓦是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浓缩再现。关键词:布瓦;岷江上游;石棺葬;碉楼群;太子坟 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瓦群碉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在“藏羌碉楼及村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之一)的灾后维修重大工程
3、中,布瓦群碉的维护修缮是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为科学、系统地推进布瓦群碉的灾后维修工作,根据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的统一部署,汶川县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布瓦黄泥群碉及民居村寨”田野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队,承担本项?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 十九辑)维修系统工程的前期考古工作。年月至月,考古工作队人驻 布瓦村,开展了系列的田野考古工作。继在小布瓦和龙山组范围内发现和确认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布瓦遗址,图一)之后,又对布瓦村境内的石棺葬遗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工作。同时,对布瓦碉楼群开展了详细勘察,并选择处残黄土碉楼和处黄土碉楼遗址进行了解剖,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
4、物 资料。此外,为配合汶川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调查发现了龙溪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图一岷江涪江上游地区龙山时代 遗址分布图本次考古工作是三家单位首次在汶川县境内合作进行的综合性考古活动,在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石棺葬、明清碉楼的考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 收获(图二),为进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 璀 璨历史?图二布瓦新石器遗址、石棺葬、碉楼及其他遗存分布及环境图?地方 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一、布瓦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布瓦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 瓦村三组(龙山组),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附近。地处岷江西岸、杂谷脑河东北岸的四级阶地之上。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
5、遗址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 米,总面积约 平方米。保存较好的中心区域东西长约 米,南北宽约 米,面积近 平方米,海拔高度米。遗址表面原为斜坡状地貌,现已改建为多级梯田,地表种植有果树、玉米、蔬菜等作物。调查时在遗址中心区域的断面之上发现了原生文化层,厚度米,上部的晚期覆盖层厚达约米(图三)。在遗址范围内采集有较为丰富的陶片、石器等遗物,并发现有灰坑、红烧土和炭屑堆积等遗迹现象。采集遗物包括石器、陶器残片。其中石器为磨制的残石斧件,打制饼形器件。采集陶片的陶质陶色以夹细砂褐 陶、黑褐陶、泥质灰陶 为主,其次是泥质黑陶、红褐陶等,夹砂陶多为夹较细 的石英颗粒;陶器纹饰包括细绳纹、划纹、细泥条附加堆纹
6、、粗细瓦棱纹、戳印纹、凹弦纹、锯齿状花边口沿装饰等,泥质陶表面多磨光;器形包括喇叭口长颈壶形器、侈口罐、小口罐、钵、杯、磨边陶片等(图 四、图五)?。图三布瓦遗址地貌及文 化层断面汶川 县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 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四川 汶川县布瓦遗址 调査简报,成都考古发现(),科学出版社,年版。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璨历史?图四布瓦遗址采集陶片?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图五布瓦遗址采集石器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璨历史?二、龙溪寨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龙溪寨 遗址附近地区曾多 次发现过新石器时代、商周 时期及汉代的遗物、墓葬等。如 年秋,西南师范学
7、院历史系唐昌朴就在龙溪沟内的布兰村采 集到彩陶碎片若干件?。又如年月 日,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两名小学生在村北米处耕地中玩耍时,偶然发现埋藏在地下的一件夔龙纹青铜暴,中盛一件螺旋纹柄山字格青铜剑。事后,州文物管理所会同汶川县文化馆派人前往现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夔 龙纹青铜出于村北第四纪黄色粒土堆积山坡土坎断层下方耕地中,东距土坎米。西面是呈缓坡的农耕地,锆四周皆农耕土,为从山上被洪水冲刷而下的黄色黏土。出于地表以下米,斜置,腹中除装一件山字格青铜剑外,还填满了同表土相同的泥土。在面泥土中清理出一些 完好的青稞粒、残铁器块、民国时期的残瓦片 等。据调查,在土坎上方,原有一处山神庙,底所出残瓦片当 即
8、原山神庙顶所覆瓦。根据青铜壘出土情形分析,该疊原系埋藏于土坎上方地下,数十年前因山洪随同山上泥土一起被冲下土坎并埋于今出土地?。邓 少琴:巴之先旧称人为 氐族部 落之料,邓 少琴 叫 南 族史地论巴)社年版;所马朴:从 龙溪暫古调舟看 石棺 文化的兴起与芜族的 关系(打印榀,丨。?阿坝州文讶所:汶川 发现西周时 期蜀 文化押铜供,川文物 年第期。?地方 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龙溪寨遗址位于汶川县龙溪乡龙溪村境内,处于岷江上游一级支流杂谷脑河的支流龙溪沟东岸的四级阶地以上的坡地之上(小地名壳夺,图六)。地理坐标 为东经、,北纬,海拔高度为 米,高出老龙溪寨约米。遗址表面原为缓坡状地貌,现已改建
9、为多级梯田。遗址东西长 约米,南北宽约 米,面积近万平方米。保存较好的中心区域面积在万平方米左右(图七、图八)。据断面观察,原生文化层厚度在 厘米。断面上发现多处大型灰坑及红烧土堆积遗存。采集遗物包括玉石器、细石器和陶器等(图九、图一)。玉石器包括斧、锛、条形器等,质地细腻。细石器为黑色燧石,包括长条形 细石叶、小石片等。陶器数量及种类丰富,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褐陶为主。纹饰有线纹、细绳纹、划纹、瓦棱纹、戳印纹、泥条附加堆纹、锯齿状及绳纹花边口沿等,有个别 线条纹彩陶片。器形包括 罐、壶形器、钵、碗、盆等?。图七龙溪 寨遗址地貌汶川县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州
10、文物管理所:四 川汶川县龙溪寨遗址调查简报,成都考古发现(),科学出版社,年版。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璨历史?,厘米厘米图八龙溪寨遗址地理环境图九龙溪寨遗址采集陶器?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图一龙溪寨 遗址采集石器三、布瓦石棺葬遗存的勘察布瓦村境内的古代墓葬分布较为密集,在大、小帕依,大、小布瓦,龙山,太子坟等地点均有发现。形制包括石棺葬、土坑墓、砖室 墓和石室墓,时代为西汉和明代,以西汉时期的石棺葬遗存最为 丰富。与蛾江上游其他石棺葬相比较,布瓦石棺葬的墓葬形制和随葬陶器均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大帕依地点发现了一处石棺葬墓群,但多数被盗掘一空,现场发现至少座墓葬暴露于地表(图一一
11、、图一二)。我们对地表暴露的石棺葬的平剖面、内部结构,以及石棺葬群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 璀璨历史?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勘察和测绘,出土了少量随葬的陶器、铁器残片等。图一二大帕依石棺葬 墓地现场同时,在大布瓦地点采集到随葬 陶器余件。包 栝双丨:罐件(图一三),菱形口,腹 及有漩涡瓦装饰,表面亦打靡光亮,依椐陶 质陶分为咽:型为泥质灰 陶,厚胎;咽为泥质黑皮陶,薄胎。陶:件,矮阐足,依据休:人小分为型:型体量较大,深;铟体丨?较小,浅 腹。陶釜件,關底,依 据形态分为型:型器体略瘦长;型器?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体矮胖呈扁状。陶壶形器件,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喇叭口,鼓腹。陶瓮件,短
12、颈,大口,小底,腹表施绳纹(图一四)?。图一三布瓦石棺葬出土陶双耳罐汶川县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 考古研究所、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 文物管理所:四川汶川县布瓦 的石棺葬调查 简报,成都考古发现(),科学出版社,年版。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 璨历史?图一四布瓦石棺葬出土 陶 器四、布瓦碉楼群的调查与勘探布 瓦村为岷纟丨:西岸、杂谷脑河北岸的高半山村寨,地处岷?丨:河以叫的高山地带,吋以俯瞰汶川县城威州镇(图一五)。布瓦村境内共发现黄泥及 石结构碉楼、残碉楼、碉楼遗址 座。碉楼依山势和村 落布局南北分布,巍峨雄伟,卨铃人?,墙体光滑如削,棱角笔 直分明。布瓦村下辖四个村民小组、三个小地理
13、单元,以分布海拔高度自下而上分别为:大布瓦(一、二组,分别 为户、户村民);小布瓦(三组,户村民);龙山(四组,户村民)。据考,“布瓦”一名源 于羌语谐音的音译,“布瓦”一名 的确切含 义是黄泥土峰。整个碉楼群分布于东西长 米、南北宽米的范围之内。黄 泥碉楼及遗址座(图一六),均为 四角碉。碉基础为石片砌,高米,宽米,碉身为当地丰富 的黄泥土?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夯筑,整体下大上小略带收分,内置木质斗拱,共七至九层不等,每碉第一层底部东墙中部开一门,高米、宽米,第四层东墙中部及第五层南墙上各开有一道小门,高米、宽米。每层均开有一个竖长方形或小三角形瞭望孔,孔高米,宽米。石砌碉楼座,其中
14、八角碉和六角碉已毁,五角碉(实际为一面有鱼脊 背的四角碉)和 四角碉尚存。此种碉均以石块或石片为材料,用小石块楔缝,黄色黏土羼合草为黏合剂,相互错落搭按而成上小下大、高米至数十米不等的截顶锥体。碉墙下宽上窄,内直外斜略带收分逐层垒砌,内置横梁隔成数层,横梁同时亦起支撑拉扯的墙筋作用。这座位于龙山村寨边缘的山脊之上的石结构碉楼及遗址,具有界碉性质。图一五布瓦碉楼群分布 航拍示意图冒甲:的 蝴 乙:残叫内:仅 迚址 的图一六大 布瓦碉楼群 分布图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璨历史?本次工作选择大布瓦的座残碉、小布瓦的座碉楼遗址进行解剖发掘,清理出碉楼基槽、活动地面、覆盖叠压地层等(图一七、图
15、一八)?。图一八布瓦碉楼遗址解剖勘探现场()汶川物竹 理 所成 都义物芍(研究 院、阿坝戚族族治 州义物管现所:四 川 汶 川县布瓦碉楼群的调杳与勘探,待刊?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五、“龙山有个太子坟”:布瓦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考古工作所揭示 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外,布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且独具特色,如太子坟的传说、羌族民歌花儿纳吉、羌族黄土碉楼传统营建技艺、羌绣等等。太子坟,羌族传统故事之一,流传于今四川汶川县威州地区。传说很早以前,龙山上住着姓王的羌人,家里母子两人。儿子名王谷之太,职明能干,勤劳孝顺,为羌民所喜爱。有一年龙山遭灾,庄稼颗粒无收,土司又勾结官
16、府,派兵到各寨收粮逼租,抢夺羌民牛羊牲口,逼得羌民走投无路。羌民在王谷之太领导下进行抗租抗粮,并得到天神白石神的指点和弓箭,一箭射中皇宫宝座。但他最终遭到官府残酷杀害。羌人认为他是天神阿爸木比塔之子,尊称为“太子”,埋葬在汶川 县龙山之巅,名曰“太子坟”?。据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上册)?羌族传说?太子坟记录:昔龙山山寨王姓羌人,家唯母子二人,子名谷之太,聪明能干,勤劳孝顺,羌民皆喜之。谷之太十四岁时,天旱无雨,庄稼无颗粒之收,民皆借山萝卜与野菜充饥,官府与土司犹相勾结,催粮逼租,掠夺牛羊牲畜,置民于走投无路之地。一日,谷之太与母砍柴山中,馁困而睡,梦一白衣白发老人,予以一弓一箭,语之曰:
17、“孺子,持此弓箭,于大年初一辰时向正南方而射,即可射死贪得无厌之皇帝,从此汝辈皆有幸福之日矣。”梦醒不见有人。复砍柴至下午,方与母收拾柴捆欲还家。忽见大杉树下白石上,有弓箭各一,与梦中所见者无二,即以梦事告母。母曰:“汝所见者当是天神爷,天神爷既来拯救,羌民将不再受苦矣。”事为龙山各寨羌民所闻,来观谷之太所得之神弓神箭者,络绎不绝。自此,羌民皆称谷之太为“太子”,意即天爷之子,各寨抗租抗粮之组织蜂起,均奉太子为首领。自太子得神弓神箭后,凡太子进城卖柴,威州城人常见龙山顶上有羌民无数,手执旗罗伞帐,鼓乐喧天,送太子至索桥头。官府闻而派人往视之,却又不见,惟见过桥进城者,无非衣着褴褛之卖柴羌民。然
18、神弓神箭事终为官府侦悉,乃下令捉拿太子。龙山各寨遂于山腰筑高墙护卫太子,以防官兵来犯。且派人把守关门,严防奸人混人山寨,意在保护太子,因名关口曰“保子关”。一日,太子不幸为官兵所捉,缚之十字路口,泼以白鸡、白狗之血,且以毒药置狗血中灌之,然后放回。太子归家,觉全身麻木,头痛难忍。犹强支病体,召集羌民,嘱众坚强勿屈。时值腊月三十日,明日即大年初一,太子欣喜而语母曰:“阿母,明日辰时呼我起,我将为民除害。”其母闻之,亦欣喜而一夜无眠,鸡方鸣 即呼太子起。太子手执弓箭,向南一箭射去,忽闻轰隆一声巨响,以为必中,心中暗喜。不料为时略早,但中金銮殿上龙椅之背,时皇帝尚未登殿上朝,如 准时发箭,利镞已贯皇
19、帝咽喉矣。皇帝见宝座上箭,亦惊骇至于魂不附体。太子射箭后,突感全身疼痛,头晕目眩,摇摇返室,和衣躺下,天明犹未起。母人室呼之,见太子已七窍流血,毒发身亡,不禁痛哭号啕。羌民闻太子死,悲痛万分,决葬之于龙山顶上,以为纪念。官府知之恐惧,借口妨害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 页;周锡银:太子坟,羌族词典编委会编羌族词典,巴 蜀书社,年版,第、页。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 璀璨历史?风水,欲掘其尸投深山 中。羌民震怒,无论男女老幼皆执働矛棍棒,立太子坟前,环以卫之。官兵来,见群情激愤,不敢上。明日,坟忽变大成一土山,官兵睹之皆目瞪口呆,逡巡而去。至今太子坟犹巍然矗
20、立于龙山之顶?。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流传于包括布瓦在内的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五县的羌语南部方言区的羌族聚居区。“花儿纳 吉”以男女对唱和众人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谈情说爱、善待客人的传统礼仪文化习俗。“花儿纳 吉”乐曲的第一段落或第一句的结尾处都以“花儿纳吉”助兴词来结束,其旋律进行形态以及节奏型基本相似,民 间称它为“花儿纳吉”。“花儿纳吉”作为一种乡土民间歌摇,具有记录羌民族身份认同的人文意义,是了解羌民族文化的活态文本。同时,它作为羌族人民集体意识展演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描述并不断地提炼出新的民族情感,而具有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其文化价值。活态的音
21、乐 类非物质形态的羌族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以固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为依托,表现出颇为丰富又特色鲜明 的 民族民 间文化资源?。布瓦村碉楼地处岷江河以西的髙山地带。“布瓦”的含义是黄泥土峰。座碉楼分布在东西长 米、南北宽 米范围内的三个自然村落中,其中黄土碉楼座。羌族碉楼平面原有八角形、六角形、五角形及四 角形等。现存的黄土碉楼及石碉楼均为四角形。黄土泥碉楼基础均为石片砌成,碉身为黄土夯筑,形体下大上小,内置木质楼架,顶有带斗拱木质建筑以蔽风雨,底部辟门一道。黄土碉楼群互为犄角,构成完整体系,平时!藏粮草,战时瞭望防御,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羌族碉群从质地分有黄土泥碉、石碉,从形状分有四角、
22、六角、八角、十二角碉,是研究了解我国古碉建筑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年月 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分布于汶川、理县、茂县的阿坝羌族碉群归人第五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直波碉楼(时代为“明至清”;类型为“古建筑”)。并且 于年、年均人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藏羌碉楼与村寨(四川 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羌碉楼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布局宏大、保存状况完整、文化内涵丰富、遗产环境优美的文化景观类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阿坝州“羌族碉楼与村寨”既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也是羌族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为了使在“
23、?”汶川地震受到严重损坏 的“羌族碉楼与村寨”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成果充分惠及民众,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在最短时间内汇集了国内一流的技术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羌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行动?。在抢救维修保护程中,有关单位应本着对人民负 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用传统丁艺、传统材料、当地和科学的管理,保质;星主编:屮 少数民族文学(上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年版。崔 子、金艺风:岷江:游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 吉”的 文化内涵及荇 乐 形式探究,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枓卞版)年第期;卫晓琼、刘蓓蕾:羌族民歌“花儿纳吉”演
24、喁风格研究,北方文学年第。)季當政:岷江上游的文 明记忆羌族碉楼与村寨,中国文化遗产 年第期;尸春:“火笼”浓缩羌族人的屮活场珙,中 同文化遗产 年第期,坍飞:羌 族碉楼与震后调査,中国文化遗产 年第期。?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保量完成藏羌碉楼与村寨的抢救保护工程,并利用保护工程为阿坝藏族弟族自治州培养一支以当地工匠为主的文物维修队伍,将一批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匠培养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人,使之更好更有效地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年月日,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主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文物管理所承办,理县文体局、桃坪羌寨管理委员会协办的“第一期羌碉楼与村寨传统建筑维修保护技术培训班”在理县桃坪羌寨管
25、委会的活动板房里开班。这是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第一个高规格、专门针对传统技艺工匠的培训班,开创了我国文物抢救保护维修工程先河。布瓦村碉楼与村寨维修保护工程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四川园冶古建园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承担勘察设计,陕西省咸阳古建筑保护有限公司承担施工,佛山市立德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于年月正式开工。年月,汶川布瓦村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竣工。年月日,四川省文物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工程进行了阶段性竣工验收。年月,四川省 汶川县申报的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项目编号:;类别:传统技艺;项目序号:)被收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宪族
26、碉楼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角、十二角等不同形制,有片石、黏土、石黏混合等不同建造方式,高者达十余丈。建筑体呈上窄下宽的规则几何图案,可有效分解建筑体内外之力;每层分布外窄内宽“日”“”等形状射孔若干,兼具采光、通风、观察、攻击、防御等功能。碉楼建筑集住房、防御、储藏、传递信息等功能于一体,因用途不同,有家庭自用型、家族共用型和村寨公用型等区分。它不仅能独立建造,自成一体,又能群建丛立,碉与碉相互呼应,还能与民房结合建造;其造型端庄,技艺精湛,结构考究,抵御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被誉为“东方古堡”。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县、平武县等羌族地区。碉楼,
27、又名邛笼、鸡笼、碉、碉房、石巢等,弟语谓之“欧罗”,为古羌人发明的一种建筑文化,西汉时期开始流行,近代考古发现和碳鉴定表明,其历史可追溯到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史籍中,碉楼的记述最早见于隋书?附国传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等史籍中,距今至少已有 多年历史了。羌族碉楼的建造工具十分简单,主要为铁锤、铲板。无论是石料还是黄泥建造的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工匠的经验目测心会,这充分显现出羌人高超的建造技术。从建筑用材和技艺特点上看,羌碉可分为以下种类型:石砌羌碉:砌墙讲究用料,石块平整 面朝上、朝 外,左右石料相互楔合缝隙间用小石块楔紧再用黏土黏合
28、,找平后再开始放置第二块石料。棱角石选料更为考究,多采用石质上乘且呈规整几何图案的中小石块,使建筑体棱角分明、结构紧凑、墙体平整,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匠人在修建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许多先进的建筑力学原理,诸如三角形稳定原理、图形内结构原理、力的分散原理、黄金分割原理等,堪称世界同类建筑中的精品,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黏土羌碉:黏土土质考究,湿度适中,充分搅和后再穷实成墙体。在土质不好,又缺少石料的地区,修建黏土羌碉时,要在黏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小麦(青稞)碎段稽秆或牛羊毛,亦或盐等添加剂,以提高其黏合强度,增强建筑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黏土弟碉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开高温大热天气,以防止穷土因
29、内外温差和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璨历史?水分蒸发不均引发龟裂,故遇晴天或雨天,需加盖防日、防雨物品。黏土羌碉的建筑周期较长,只能待基础夯土墙干透定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石黏混合羌碉:这种 建筑物从外观和建筑技艺上看,堪称是石破建筑与黏土建筑的完美结合。羌碉的底层多为米石砌结构,主要起防水、抗撞击、承载整个建筑物的作用,之上则用黏土夯制而成。它多分布在石料资源 匮乏的村寨。羌族碉楼营造技 艺集民族意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 变迁、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于一体,是羌族在建筑技艺上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羌民族的聪明才智 和高超的建筑技能,是中华文化的 突出表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作品
30、之一,对研究羌族历史、经济、建筑、军事、宗教及审美观念等有重要价值。此外,羌族刺绣人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刺绣主要流传于包括布瓦在内的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区。挑花和刺绣是羌族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六、几点相关认识()布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是震中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布 瓦遗址采集陶器的文化特征,与 隔岷江相望的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有着较大差别?,而与茂县下关子遗址?、沙乌都遗址?、江油大水洞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等的特征相似?,属于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的本土文化系统,距今年代为年左右,与黄河流域龙山时代文化的早
31、期相当。布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丰富了岷江上游乃至四川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内涵,有助于建立较为完备的文化演变序列,为探讨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互动,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这也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震中地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对于弘扬汶川四川大学历史系 考古教研组:四川理县汶川县考古调査简报,考古 年第期;王鲁茂、黄家祥:汶川姜维城发现五千年前文化遗存,中国文 物报 年月 日第版;黄家祥: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汉明城墙,中国考古学年鉴(年),文物出版
32、社,年 版;黄家祥:汶川姜维城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四川文 物 年第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汶川县文管所:四川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报告,四川 文物年增刊;四川省文 物考 古 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治州文管所、汶川 县文管所:四 川 汶 川 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 报,考 年第期。成都文物 考古研究 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州文管所、茂芜族博 物馆:四川茂让丨水赛 和下关 子遗址调杏简报,成都考发现(),科令:版社,年版;成都文物考占研究 院、阿坝藏族芜族治州 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接下关子遗址试掘 简 报,成都考占发现(;),科学;版 社,年版。
33、成都文 物 考研究院阿坝 藏族羌族治州文竹所、茂旦?羌 族物馆:四川茂县沙 乌都遗址调 査简报,成都发现(),科学出版社,年版;成 都文物考古 研究院、阿坝藏 族芜 族治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川茂白水寨 和沙乌 都 遗址 年调查简报,成都考(发现(),科学出版社,年版。胡鬥钰:四川 江油 市 发现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 文物报 年月版;四 川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物馆、汀油山文物 赀理所:四川汀油屮大 水 洞 新心器 时代 遗址发掘简 报,四川 文物 年第期。?两南博物院筹备处:宝成铁路修筑丨:枵 中 发现的文物简介,文物 参考 资料 年第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冬八研究所四川:作队:四 川绵阳
34、 市边堆山新器时代遗 址调杏简报,考古年第期,何志国:绵阳边堆山文化初探,四川文 物年 第期;王仁湘、叶茂林:四川 盆地北缘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收获,二星堆与巴蜀文化,巴 蜀朽社阳年版。?地方 文化研究辑刊(第 十九辑)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打造知名旅游资源品牌工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龙溪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发现,则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标尺性意义 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探讨川西北高原新石器文化两种谱系间的深度关系。布瓦遗址和龙溪寨遗址的年代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早期,正是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出现、国家制度成熟和文明形成的大变革时代。这个时期也是构建四川地区
35、较为完备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的重要时期。在探寻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文化渊源这一重大学术课题中,这个时期的地位也非常关键。就目前的考古实物资料来看,探讨以茂县营盘山遗址主体遗存为代表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与沙乌都、白水寨等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代早期遗存之间 的确切关系,是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工作中最为薄弱的 环节之一,需要获取更为丰富的实物 资料。不仅仅是陶器类型学上的逻辑渊源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取得地层学上的叠压打破关系。而龙溪寨遗址的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线索。龙溪寨遗址采集陶器标本可以划分为两组:组陶器包括:细泥红陶线条纹彩 陶器、泥质红陶
36、钵碗形器、夹砂褐陶绳纹花边口沿侈口罐、夹细砂褐陶薄胎网格纹鼓腹罐、泥质红陶卷沿盆、泥质磨光黑皮陶折沿罐、泥质磨光黑皮陶折沿钵等(图一四)。组陶器包括:夹砂陶锯齿状花边口沿绳纹罐、饰细泥条附加堆纹及划纹的泥质灰陶 喇叭口长颈壶形器、宽窄瓦棱纹陶器、夹砂黑褐 陶薄胎鼓腹罐、泥质黄褐 陶交错细线划纹陶片、泥质黄褐磨光陶瓦棱纹及戳印纹陶片等(图一五)。组陶器与茂县营盘山遗址、汶川县姜维城遗址等仰韶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同类陶器特征相似。组陶器与布瓦遗址、沙乌都遗址、下关子遗址、大水洞遗址等龙山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 同类陶器特征相似。龙溪寨遗址尚未进行考古试掘和发掘,尽管目前还缺乏、两组陶器遗存之间的地层关系
37、,但参照目前已有的考古学实物资料不难发现,组陶器的年代应早于组陶器。龙溪寨遗址值得开展进一步的考古调查、试掘工作。以龙溪寨遗址和营盘山遗址上层部分地层单位为代表的遗存,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其年代跨越仰韶时代晚期和龙山时代早期,距今年代在 年一 年左右。为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标尺性意义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探讨川西北高原新石器文化两种谱系间 的深 度关系。是四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重要关节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 院、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 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科学出版社,年版;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中华文化论坛年
38、第期;蒋成、陈剑:年岷江上游考古的发现与探索,中华文化论坛年第期;成都文物 考 古研究 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县弟族博物馆: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出版社,年版。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 璀 璨历史图四龙溪寨遗址组陶器细泥红陶碗;泥质红陶卷沿盆;泥质磨光黑皮陶折沿罐;泥质磨光黑皮陶折沿钵;夹砂褐陶绳纹花边口沿侈罐;夹细砂褐陶薄胎网格纹鼓腹罐。?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 九辑)图一五龙溪寨遗址组陶器考古布瓦:浓缩再现岷江上游五千年 璀璨历史?夹砂褐陶锯齿状花边口沿绳纹罐;夹砂红陶锯齿状花边口沿罐;夹砂黑褐陶薄胎鼓腹罐;夹砂黑褐陶锯齿状花边口沿绳纹罐;和泥质磨光灰陶瓦棱纹交错
39、线纹及细泥条附加堆纹喇 叭口长颈壶形器;泥质磨光灰陶宽瓦棱纹陶片;泥质黄褐陶交错细线划 纹陶片。(三)布瓦石棺葬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建立川西北高原石棺葬文化较为完备的时空体系。与岷江上游地区其他石棺葬墓地相比较,布瓦石棺葬在墓葬形制方面有如下独特性:()一些石棺葬的侧板采用整张石板加工而成,并在上端作成阶梯状,以便于稳妥地依次放置石盖板。而茂县营盘山等墓地的石棺葬则往往采用张小石板作为一侧的立板。()些石棺的 四壁采用小石块垒砲而成,不同 于岷江上游典型性石棺葬的石板砌壁的作法,称为石构墓或许更为贴切。布瓦石棺葬出土的菱形口磨光灰陶和黑皮陶双耳罐、矮圈足豆、瘦
40、高体圜底釜、扁体圜底釜、绳纹小底瓮等,与理县佳山寨石棺葬?、茂县城关石棺葬?,以及四川盆地西汉墓葬出土的同类陶器的特征相似。年代也应相当,为西汉时期。布瓦石棺葬陶器表面有较多 的文字资料(图一六),分为二类:一类为印模文字:“吕(?)旌(?)王(?)”。另一类为刻划文字:“石伯“周(?)将(?)”;“杨“杨亭(?)马(冯)”;“库(厘?)号戊(?)系(?)”等。凌四川押番 佳山寨史前拾遗,考古人类学刊第、期合刊,台湾大学,年;阿坝藏族自治州文物竹理所、理文化馆:冈川理 县佳山厶棺葬发 掘淸理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四川 大学出版社,年版?川文竹会茂汶文化:四川茂 汶羌族自治县石棺 葬发 掘报
41、告,文物 资料丛刊第?,文物出版社,什:版,陈(东、陈学志、张 黎勇:四 川茂县城关粮站石棺葬墓 群发掘取得要收 获,中文物报丨年丨第(版;陈东:茂城关锒站战至 汉 代石棺葬墓地,屮考:年鉴,文物出版社,年 版。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图一六布瓦石棺葬陶 器 纹饰及文字上述文字以汉代隶书为主,笔画粗细不一。文字 的 书写风格与墓葬时代 为西汉是相吻合的。这也是岷江上游地区出土汉代文字资料内容最为丰富的一次考古发现。(四)布瓦碉楼群的 调查和选点 解剖,首次从 考古学角度为探讨碉楼的年代与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川西高原分布有众多的碉楼,从修建材料来看,主要包括石砌碉楼和黄泥碉楼两大类。关于这些
42、碉楼的始建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不会早于明清时期。也有学者认为“碉楼”这种建筑形式在川西高原地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判定现存碉楼的始建年代困难重重。四 川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在考察理县桃坪碉楼的年代时就发现:由于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材料,还无法定论。他们曾经采集了部分碉楼墙体内的“木筋”,准备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希望能 做碳考古布瓦:浓缩再 现岷江上游五千年璀璨历史?或者其他方法的年代测定。但后来 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木筋”大 概每代人(大约年)就要更新一次,用它们做年代测定差点成了笑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 院的工作人员在丹巴地区的一座经堂碉内,发现了一些属于明代中晚期的宗教壁 画,这才为这座碉楼的年
43、代下 限提供了依据?。本次布瓦碉楼考古勘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判定布瓦碉楼的始建年代。我们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之上,选择了处残碉楼和处 碉楼遗址进行了解剖发掘。根据出土的瓷片、陶片等遗物的时代特征,并结合碉楼基础部分的地层叠压打破现象,从而对碉楼的始建年代作出科学推测。解剖发现,碉楼遗址第层(即碉楼基础之上的叠压地层,图一七)所出土的青花瓷片属于典型的清代中期 瓷器残片(图一八)。因此判定该碉楼的修建年代下限也应不晚于清代中期。图一七布瓦碉楼遗址勘探的地层剖面图于嗒间 的!山桃坪乡楼和丹),中文化遗 产年第期;姚军:丹巴萨拉卡经碉述筑群碉楼维修的次探索,中文化遗产年 第朗。?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
44、九辑)图一八布瓦碉楼遗址解剖第层出土青花瓷片外壁;内壁。(五)丰厚的历史文化实物资料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布瓦堪称岷江上游地区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 典型代表,考古布瓦是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浓缩再现。从布瓦及其周边的考古成果来看,发现有距今 年 年的龙溪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距今 年左右、与黄河流域龙山时代文化的早期相当的布瓦新石器时 代遗址;还有西周 时期的蜀文化风格的青铜礬;更有岷江上游地区出土西汉时期文字资料内容最为丰富的石棺葬文化 陶器;乃至于数量众多、分布密集 的明清时期的黄土及石砌碉楼及遗址。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物、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构成了一部上下五千年的岷江上游地区通史。今天的布瓦更有种类丰 富且独具特色的非 物 质 文 化遗产,如“龙山有个太子坟”的传说、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族碉搂传统营建技艺以及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族刺绣等。布瓦的文化遗产不仅有丰富的实物资料,也有丰 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考古揭示的历史文化实物资料及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布瓦堪称岷江上游地区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 的典型代表。考古布瓦是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浓缩再现。(作者单位:成都文物考古 研究院)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