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7 ,大小:2.10MB ,
资源ID:28214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821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艺术学学科发展报告_“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22年艺术学学科发展报告_“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pdf

1、1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3)02-0001-262022 年艺术学学科发展报告“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摘要:2022 年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来首次调整和具有节点意义的一年,艺术学学科步入新的发展轨道,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交叉学科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在艺术理论方面,艺术学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艺术基础理论等研究为艺术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元宇宙艺术成为艺术理论研究的新热点。在艺术史方面,学科认识论、方法论、全球艺术史与艺术史教育等都取

2、得了新的成绩,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观。在艺术批评方面,基础理论建构、学科建设研究、方法探讨、问题分析与解答等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艺术学交叉学科方面,艺术管理学、艺术人类学、艺术乡建、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媒介学、艺术与科技等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艺术跨界融合成为探索的新视域,推动和促进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关键词:艺术学;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交叉学科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一、2022 年艺术学学科发展概述李心峰(深圳大学 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刚刚过去的 2022 年,对于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而言,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是自 20

3、11 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又一个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一年。2022 年对于我国整体学科体系建构与学科发展具有指挥棒、风向标意义的高校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又进行了一次新的重大调整,该学科目录的正式名称也被修改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基金项目:本论文为 2018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ZD03)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成员如下(排名不分先后):李心峰(1958),本名李新风,男,汉,安徽灵璧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

4、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思想史,日本美学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张新科(1988),男,汉,河北清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身体美学与文化研究。颜景旺(1991),男,汉,河北石家庄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史,民族音乐学。李若飞(1981),男,汉,河南平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美学出站博士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秦兴华(1

5、988),女,汉,四川广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出站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学研究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艺术思想史。2022 年艺术学学科发展报告HUNDRED SCHOOLS IN ARTS2 这一最新版的学科目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于 2022 年 9 月 13 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毋庸置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意义非同小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目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时指出:“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

6、、先导性影响。学科专业目录作为学科专业的制度性呈现,为规模化培养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培养质量评价、学位授予和学位授权审核等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据该负责人介绍,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先后产生了 1983 年版、1990 年版、1997 年版、2011 年版等四个版本。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目录无不是适应各特定历史时段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应时而生,分别为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已施行 10 年的 2011 年版目录及目录管理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上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修订周期过

7、长,对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回应不够及时;二是专业学位在目录中的地位还不够凸显,类别、层次还需完善,交叉学科还需稳步发展;三是学科专业设置存在固化、细化等倾向,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四是现有学科专业内涵需要更新。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此次修订调整、正式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在许多方面做了重大调整。该目录所做的重大调整,最为明显的是新增设了第 14 个门类学科 “交叉学科”。而这一新的门类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 13 个门类学科到 14 个门类学科简单的量的扩容,而且是一种质的变革:之前的 13 个门类学科,无不是以某一个具体学科为根据所做的数量上的扩容;此次新

8、增设的“交叉学科”,却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惯例,不再以某个具体学科为调整的依据,而以打破学科固有疆界,超越具体学科门类界限,以学科跨越、学科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体现了一种全新的面向未来的指向。这种学科交叉导向的出现,无疑与当下强调科技与人文会通、文理相互结合以及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建设的迫切时代需要、崭新历史语境密不可分。这一重大调整对于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必然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艺术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在新增设的“14 交叉学科”中,新设“1403 设计学(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一级学科。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艺术学界热衷于探讨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中的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

9、、跨门类等研究方法、路径以及艺术学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各种问题,如追根溯源,也与上述调整密不可分。实际上,此次学科目录的调整带给艺术学更为剧烈的影响莫过于在原艺术学门类学科内部所做的可谓是脱胎换骨式的大手术,即:原来由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1301 艺术学理论)与其他四个由各主要艺术种类组合而成的一级学科(1302 音乐与舞蹈学;1303戏剧与影视学;1304 美术学;1305 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所构成的、体现着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清一色的学术学位一级学科“1+4”结构,被合并为唯一一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艺术学”(1301 艺术学含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

10、计等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而在这个学术类一级学科之外,新增设了 6 个专业学位类别(1352 音乐;1353 舞蹈;1354 戏剧与影视;1355 戏曲与曲艺;1356 美术与书法;1357 设计),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学位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并置、并列的“1+6”结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重大调整,是为了克服以往“专业学位在目录中的地位还不够凸显”这一缺陷,努力凸显专业学位在目录中的地位,以满足当下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与新版目录在整体上极力凸显专业学位的地位相一致。甚至可以说,就凸显专业学位的地位而言,艺术学门类学科体现得最为显明突出 在新版学科目录中,共设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11、 36 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67个(即“31+36”)。其中,艺术学门类下,新设了 6 个博士专业学位(可授硕士专业学位),占全部 36 个博士专业学位的六分之一。这样一种大幅度的调整,一度给艺术学领域带来相当剧烈的震动。这种震动,主要出现于原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领域。由于对新版目录有关艺术学门类中唯一的学术学位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误解、误读,人们产生了焦虑乃至悲观的情绪。有人认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已经被取消;有人哀叹,艺术学理论在仅仅走过 10 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之后,随着新版学科目录的正式出台,已经寿终正寝,走向终结,等等。这种焦虑与悲观,盖源于他们对学术学位一级学科“艺术3 艺术百家 2023

12、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学”这样一种正式的表述,即“1301 艺术学(含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所做出的并不准确的解读。就是说,他们把上述括号中的“含”理解为排除了“艺术学理论”而“只含”或“仅含”的意思,从而做出了误判。或许就是为了避免人们产生上述的误判、消除上述顾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目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专门针对艺术学门类所做的调整做了这样的说明:“根据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重点对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在原有艺

13、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置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理论及相关专门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另设置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 6 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就是说,对于新版学科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唯一的学术学位一级学科“艺术学”,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含”也就是说,这里的一级学科艺术学,仍然要以原有的艺术学理论作为基础甚至是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把各个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历史与批评都涵括其中,形成一个新型的学术学位艺术学一级学科构架模式。上述负责人答记者问发表出来后,原艺术学理论领域一度产生的有关艺术学理论学科“被削弱”甚至“被取消”

14、之类的误解、误读得以根本纠正,相伴而生的悲情、焦虑得到极大缓解,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可喜的局面:人们纷纷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建构的立场、前瞻的眼光来解读、对待这一新公布的学科目录,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广泛开展对话、交流,寻求、探索有效应对的良策大计,以求得艺术学在未来的新的更大的发展。就此而言,无论是在去年 9 月 2425 日于山西太原举办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 2022 年年会,还是 2022 年 12 月 34 日举办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主动自我调适、积极应对学科目录调整、谋求学科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学者们热烈讨论的主题之一。学界经过充分对话、讨论,已在这个问题上形成

15、广泛共识,即面向未来,行稳致远。与此同时,正如后面四个专题年度学科发展报告所表明的,人们分别在艺术学的学科建构,艺术基础理论研究,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学的跨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等领域,继续劳作耕耘,既在一些传统研究领域朝着纵深方向掘进,也在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拓展空间,从而结出累累硕果。2022 年,艺术学研究领域诞生了两个重要学术平台:一是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内,继前些年先后成立艺术管理学、艺术史、艺术教育等 6 个专业委员会后,2022 年新成立了“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并于 2022 年 12 月 34 日在线上举办了主题为“百年与十年: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昨天、今天与

16、明天”的首届年会暨高端论坛。论坛以各四场的“特邀嘉宾主旨论坛”与“新锐学者论坛”两种形式同步进行,来自全国的 60 余位艺术理论学术大家与新锐学者,围绕中国艺术理论现代转型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文化艺术理论光辉建树、新时代十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艺术理论最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未来展望、传统理论资源活化与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积极应对艺术学新学科目录的机遇与挑战 6 个分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巨大反响。二是在中华美学会内成立了艺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并于 2022 年 12 月 27号在线上举办了主题为“艺术哲学的未来与任务”的专题学术论坛暨中华美学会艺术哲学专

17、业委员会启动会,会议设四场专题论坛,围绕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使命任务、艺术哲学的前沿问题与未来发展、艺术哲学与艺术学学科新目录、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当代发展、艺术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立 5 个分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使相关议题的思考得以深化,视域得以扩展。这两个专委会甫一成立便引起广泛关注,为艺术理论、艺术哲学、艺术学研究乃至艺术学与美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更广视域、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学术平台。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为新时代新

18、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报告作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一篇新世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既为全党全国、各行各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必然对未来的艺术学研究与学2022 年艺术学学科发展报告HUNDRED SCHOOLS IN ARTS4 科发展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民族自信自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以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守中华文

19、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使命任务,也必将成为未来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导向,对艺术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这样的影响,或将通过艺术学界必要的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的、历史的转化与现实工作任务的分解,而直接演化成为艺术学领域所关注的重大、重点、热点、焦点课题。实际上,自二十大闭幕到 2022 年底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艺术学界已经从文化艺术的生产、实践与艺术研究、文艺评论的实际出发,就上述这些重大课题做了初步的思考探索,涌现出一批反应迅疾、思想敏锐、见解独到的可喜成果。可以想见的是

20、,那些更为深入、厚重、成熟、系统的思想结晶与科研成果,将在未来 5 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新版学科目录所做的最新调整为依据,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年度学科发展报告,对其标题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将上个年度报告标题中的“艺术学理论”修正为“艺术学”。我们在对该学科在 2022 年度的发展进程予以梳理、总结、叙述时,也考虑到了“含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这样的新的学科内涵的变化,力求体现艺术学理论与其他各个别门类艺术学的有机融会贯通。不过,我们持守的立场仍然是以原有艺术学理论即一般艺术学作为基础与核心,甚至是叙述的主体

21、内容,尽量兼顾其他各艺术门类的理论、历史与评论的内容。实际上,我们这样一组篇幅有限的专题,无法胜任既突出艺术学理论这一叙述主体,又面面俱到概括众多具体艺术门类史、论、评各方面的内容这一任务。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有所侧重地抓住一些典型事象,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有关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特殊艺术学年度研究的情况,仍然有赖于各领域专家去做更为系统全面的梳理概括。二、2022 艺术理论:积极应对学科调整,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张新科(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022 年,中国艺术学界继续推进艺术理论研究,在艺术学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基础理论以及艺术热点话题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22、。(一)艺术学学科建设2021 年 12 月 10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2022 年 9 月 13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不论是“征求意见稿”,还是“正式发布稿”,相较于 2011 年版学科目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下图所示),引发学界关注和讨论。与此同时,“三大体系”建设、“新文科”建设等时代命题也继续助力中国艺术学科发展。中国艺术学界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系列学术成果的相继出版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表 1 2011 年版、2021 年版、2022 年版艺术学科专业

23、目录对照表 1.对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讨论2021 年,学界对“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主要在网络上进行15;2022 年,学界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继续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二是 2022 年版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发布后的积极应对。针对“征求意见稿”(包括“正式稿”中的相同问5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题),学界一方面充分肯定目录调整的大方向、目标设定及其亮点 如对一些中国传统艺术门类的突出强调,同时也对其中有待思考的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是对学科名称的讨论。针对学科门类名称,张新科从常识以及名称规范角度

24、分析了为什么学科门类名称宜为“艺术学”,而不宜为“艺术”,并建议将“征求意见稿”中的“艺术”还原为“艺术学”,以利于从名称规范、学科内涵、宏观指导等层面对中国艺术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更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2梁玖也从中国艺术学学术史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艺术不能缺学”,认为调整后的目录其核心是分割学与术。321二是对学科设置构架的讨论。祝帅认为,除了艺术学理论,其他学科应使用“中层理论”的命名方式。49陈旭光认为,应保留艺术学理论以及各个艺术门类一级学科的学术学位,同时开拓侧重艺术实践的专业博士学位,不建议冒进的、脱胎换骨运动式的调整。58在甘锋看来,学科调整应充分协调总体与部门、整体与部分、

25、一般与特殊、理论研究与专业创作等的关系。615三是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关系的讨论。针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设置数量比例为 1:6 这一状况,专家也做出了分析。李心峰认为,这会对经过十年发展已开始趋于稳定、走向成熟的五个学术型一级学科造成明显的抑制与挫伤。74傅谨指出,这种方案一方面会严重阻滞艺术的研究及其发展,导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前景堪忧,另一方面带来的最大隐忧是重新让艺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相分离。为此,傅谨呼吁“艺术学科调整应该慎行缓行”813-14。周星也认为,艺术专业学位的提升不应以对学术学位的贬低作为前提911,而且那样做也会引发各专门艺术学科失去对专业理论建设的坚守109。同时也有学者表示

26、,将艺术学术博士与实践博士分开培养是更为合理的。1110四是对艺术专业学位设置的讨论。众多学者看到了艺术专业学位尤其是艺术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现实需求与合理性,但同时也对大规模设置艺术专业学位表达了担忧。其一,艺术专业学位比重过大,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刘伟冬认为,新一轮学科调整有其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设置艺术类专业博士学位是一种有益尝试,但前提是应该尊重学科建设的原则和规律,科学地规划和设置学科的结构和目标。1210-12其二,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大规模设置缺乏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良好基础。傅谨指出,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和人才培养,应在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取得积极成效的前提下才能推出,而目前我国

27、艺术专业硕士学位(MFA)的人才培养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在这种背景下匆匆推出艺术博士专业学位,只会让学位贬值,而且艺术博士的质量更难得到保证。814-17为此,有学者表示要防止专业博士因无严格毕业考核标准而“放水”,不能保证质量,成为博士“赝品”1315。其三,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大规模设置与社会现实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不符。贾涛从书法实践与社会需求层面考虑,认为大规模的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并不现实,对书法专业博士招生培养要严格控制,坚持宁缺毋滥、稳妥发展。1425五是对相关学科专业设置的讨论。对于一级学科“艺术学”来说,有学者认为将之前的“艺术学理论”改为包含各种艺术门类研究的“艺术学”,这种拆散与

28、拼装既不符合学理原则,也缺乏科学的依据,有“自毁长城”之嫌。1210这似乎包罗万象,但实际上给人造成了漠视艺术基础理论的印象。911针对其他几个专业学位的设置,有学者分析,将“戏剧”与“戏曲”强行分家,违背了“戏剧艺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艺术常识。74对于把“美术与书法”并列为一个专业学位,刘伟冬认为“有违学理,逻辑不通”1211-12;贾涛也指出,“美术与书法不是对等并列的学科概念,书法与 传 统 绘 画 相 平 行,二 者 同 属 美 术 这 个 大 学科”1425。2022 年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后,学界积极应对,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解读。在夏燕靖看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是与百年中国艺术

29、学科一脉相承的学统延续,2011 年以后设立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已有10 年学术积累,在此基础上,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应该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既是一种回归 回归到早已获得学界认同的“艺术学”,强调其是探究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的学科,也是一种重塑 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一种学科重塑。154-18贾涛强调了对括号内“含”的解读,指出虽然对“含”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已经说明,“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置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理论及相关专门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这表明 2022 年版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2022 年艺术学

30、学科发展报告HUNDRED SCHOOLS IN ARTS6 “艺术学”是以原来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为基础和主体的。1424 祝帅则从“大美术观”和“小美术观”的角度分析了“美术与书法”这一专业学位的名称问题。1624笔者认为,当下艺术学界应继续坚持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学科逻辑和学科体系角度对 2022 年版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辨析,以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二是在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推进中国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夯实其基础,丰富其内涵,出精品、出大作。正如张金尧所说,我们既要在历次学科目录修订中获得启示,又要在新文科语境中思考艺术学科建设的新维度。17

31、52.“三大体系”建构与艺术学学科2021 年,学界着重探讨了中国特色艺术体系及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14-5;2022 年,学界对这一话题有了更加丰富、深入的思考。首先,从宏观层面思考艺术学“三大体系”。彭吉象将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分成两步,先致力于构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三大体系”,再来以此带动整个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187其次,对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张新科认为,可以将中国艺术学科分成“人文艺术学”“技艺艺术学”“科学艺术学”三大分支,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涵盖新时代艺术学科的研究对象。19郭勇健分析了民间艺术及民间艺术学对建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的意义,指出二者分别从

32、事实层面和意义层面延展了艺术学的广度。20142最后,对艺术学话语体系的思考。中国艺术经验具有独特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艺术理论逻辑来阐释。因此,致力于建构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话语体系是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亟待取得突破的学术任务。21李若飞认为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是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文本化和理论化的整体,从话语的形成到新时代话语的建构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因时代背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话语形态及核心问题。2215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学的独特性在于它以具体的“艺术”存在为基础,为此,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还应特别关注艺术自身的一些重要基础问题 比如中国特色艺术体系问题,这既

33、关乎艺术的分类与体系划分,也关系到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以李心峰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2021 年主要探讨了艺术体系中的造型艺术和演出艺术两大艺术家族,2022 年又分别对文学艺术、舞蹈艺术、摄影艺术等基本艺术门类在艺术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1)对于文学与现代艺术体系的关系,李心峰认为把文学看作一个基本的艺术门类(艺术种类),并将它与其他基本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乃至摄影、书法等相并列,是矮化文学的一种表现,明确指出应把文学看作艺术世界的中观层次。234-12周启超从德国、俄罗斯与苏联的文学研究历史中梳理了“文学”作为一门话语艺术的

34、传统,在此基础上,作者确认文学是现代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413-20(2)对于舞蹈与现代艺术体系的关系,李心峰、于平、欧建平、邓佑玲等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对于摄影艺术与现代艺术体系的关系,李树峰、祝东力、李心峰、宋伟、庞井君等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见解。3.“新文科”建设与艺术学学科相较于 2021 年学界对“新文科”的细致化思考15,2022 年学界对“新文科”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时代背景、综合高校以及专门学科等方面。首先,从宏观层面思考艺术学“新文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刘伟冬从国际视野、世界意识与互联网思维等角度,思考了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内涵,指出应将艺术学科建设植入人文社会学

35、科体系中加以考察,发掘其独特的学科品质和价值。2515-17潘鲁生倡导“新艺科”建设,即艺术学科要积极对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并且从艺术学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探索艺术学科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发展的新路径。2648孙晓霞认为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研究可以成为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发展的一种走向。27155其次,综合高校艺术学科的“新文科”建设。丁方结合综合类高校文理兼融、学科交叉的优势,从艺术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出发,从“艺术+科学”语境下的“艺术技术学”入手,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兴产业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融合,探索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的学科设置体系。2812同时

36、,他还探讨了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作为实施“新文科”建设具体途径的可能性。2921最后,具体艺术学科的“新文科”建设。方李莉通过梳理“新文科”的历史及特点,自觉对艺术人类学进行了思考,并从 6 个方面提出了艺术人类学应如何应对“新文科”带来的7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挑战。3014-15此外,2022 年 5 月 14 日15 日,广西艺术学院主办了“新文科建设与艺术学方法论探索暨黄海澄先生治学 65 周年高端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艺术学的“新文科”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论、困境以及建议等层面发表了见解。3189-

37、92(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西方艺术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生动体现。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可以作为艺术理论研究的一种哲学范式32121。2022 年,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阐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二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路径,三是对“党与文艺的关系”“艺术的人民性”等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分析。1.赓续讲话精神,开创文艺新征程2022 年是毛泽东“讲话”发表 80

38、周年,艺术学界举办了多种活动,学习讲话精神,重温峥嵘岁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讲话进行学习、阐释。为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 80 周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8 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策划了三位一体的纪念活动:一是撰写主旨文章赓续“讲话”文脉 开启文艺新征程,二是推出 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 百部文艺作品榜单,三是召开纪念“讲话”发表 80 周年学术研讨会。3312其中,赓续“讲话”文脉开启文艺新征程一文分为“引言”“开辟中华文艺新纪元”“开拓人民文艺新疆域”“开启伟大复兴的文艺新征程”“结语”五部分,文章视野宏阔,从中国共产党文艺事业的发展历史中,总结不同历史时期

39、建立在中国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党的文艺政策。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一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时期,将进步文艺定性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性地回答了“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和“如何为”的问题;二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领导、指导文艺政策调整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拓展人民文艺的内涵问题,以及如何丰富发展人民文艺和解决人民群众精神食粮匮乏的问题;三是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思考、对人类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的科学锚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40、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文艺工作也已到了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阶段,因此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成为这一时期文艺工作的核心问题。344-17此外,中国文艺评论2022 年第 6 期设“党领导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 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 80 周年”专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2.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路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宝贵经验。2022年,艺术学界也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中国

41、文艺评论2022 年第 4 期和第 5 期分别设置了相关专题,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从宏观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路径的历史梳理以及二者内在逻辑的分析。高建平认为,从早期的批判态度,到后来的“古为今用”,再到当下形成的对传统全面研究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随着历史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54谭好哲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推进经历了“民族形式”论、“批评继承”论和“转化创新”论三个阶段。364在邹广文等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具有相融互通的内在机理,拥有诸多相通的文化价值诉求。37 19张晶

42、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的大框架下,就“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内涵及其结合的途径进行了探讨。3839二是从微观的具体层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或经验。李树峰从文艺在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中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认为要把人的日常言行、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方式置于观察和研究的中心。3965李震认为,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建构逻辑是多元的,它的形成有赖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基础、文艺观念等方面的相通、契合2022 年艺术学学科发展报告HUNDRED SCHOOLS IN ARTS8 和深度结合。4040除上述

43、内容外,祝东力从历史关系和逻辑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文艺的关系。419-10顾平关注“人民文艺”这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指出要从“人民”概念语义的规定性出发,结合不同阶段特点,整体加以观察,在特定情境下思考如何通过文艺作品去塑造人民的主体性。4254-58(三)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加大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对当下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2021 年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举行了“中国艺术概念史”系列论坛,在此基础上,艺术学研究2022 年第 2 期、第4 期、第 5 期和第 6 期分别设置“中国艺术概念与思想源流”专栏,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概念

44、的知识脉络。首先,是对古代“艺”之概念及传统的深描。徐建委指出,战国秦汉时代有两个“六艺”,二者所指完全不同:一个是礼记史记汉书艺文志等文献中的“六艺”,指治国之术或等同于“六经”;另一个是周礼地官保氏中的“六艺”,指与个人相关的六种技艺。东汉以后,艺术一词开始出现,最初与方术同义。北宋时代,绘画、射艺、棋类和占筮在目录学上被归为艺术类。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至清代,书画成为艺术类文献的主体。4321程苏东强调中国古代之“艺”与“道”之间的密切联系。4431赵培认为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艺统”,能够更好地勾勒出传统文化中“技艺”的知识脉络。4543其次,是从具体文化艺术切入,探讨其蕴含的艺术思

45、想和观念。如秦双杰分析了汉代“琴禁”观念的生成及演进逻辑;唐嘉分析了东晋时期玄佛会通境界及其审美观念;顾涛以北齐校书图中的坐姿为例探讨了魏晋以降的礼俗与观念变迁;林晓光分析了文学作为艺术的共性与特性;喻静、周瑾等考察了中国传统祖宗像的绘制技法和图像呈现的历时嬗变;张斌通过辨析朱熹书学中的“集义”方法,指出书法学习不应只局限于技法学习或书学研究,还应追求更广泛意义上的书学之道。最后,关于中国古代“艺术”概念考察的还有一篇文章值得特别关注,即张法的“埶”:中国艺术起源的观念试探。作者认为,中国艺术的“艺”可由“藝”到“蓺”和“槷”,进而寻源到“埶”。“埶”有两释,持木之艺与持火之艺,并从天文学与历

46、史学的角度考察了远古之艺从以用火为主之艺转向以用木为主之艺的过程。4629-36此外,学界还对艺术学的一些重要概念或思想进行了研究。(1)现当代艺术研究。周宪以蒙克的奇异美学为例,分析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文化逻辑。47141赵奎英认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传统的美学概念、范畴和理论形成了挑战,并引发了当代艺术的界定、存在、生成与参与这四大问题,它们也是艺术理论和美学的四大基本问题,即艺术的本质、本体、创作和功能。484(2)新技术、新媒介与艺术研究。楚小庆分析了技术进步对艺术语言表达和创作形式表现新特征的影响。4946周丰从神经美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起源问题,认为以动作想象为核心的神经美学研究一定程度上

47、可以解释艺术之能力及其发生机制。50 15秦兴华将艺术媒介概括为材料型媒介、工具型媒介、载体型媒介和符号型媒介这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形式和规则上的不断组合变换推动了艺术的革新。51130(3)艺术本体、艺术风格、艺术叙事研究。尹德辉从西方艺术理论及美学角度对“艺术”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5251陈常燊从西方语言哲学的“指称论题”角度探讨了艺术学本体论这一基本问题。5332冯学勤用“艺术是生命的表现”这句话概括刘海粟的艺术形上学思想,认为这一思想是将艺术作为启蒙、救亡的工具与作为现代个体信仰两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5450张兰芳借鉴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艺术“南北”问题及风格范畴进行了阐释。555

48、9张慨等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流派、样式和风格问题,是“艺术地理学”的一种探索。5638龙迪勇通过描述艺术叙事领域的基本研究状况,论述了建构艺术叙事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5788(4)艺术体制论研究。卢文超以艺术社会学的经典案例研究来探究艺术体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体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5869(四)艺术热点话题扫描“新文科”建设要求学科积极融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既是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需要,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2022 年,艺术学界对人工智能艺术、元宇宙艺术等热点话题有了新的思考。第一,人工智能与艺术研究。2022 年,关于人工智能艺

49、术的研究更加深入,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推进:其一,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创新问题。朱锐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艺术不能算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9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创旧”,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AI 艺术只是一种新技术,其创作本质只是对数据的处理,只有当具身性技术延展到人的身体和心灵,技术才能变成一种富有创新和革命能力的生产力,才能改变整个生产关系。5950-61其二,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创作逻辑问题。陈奇佳等人表示,就目前的 AI 技术而言,它一般是通过设定一定程序并且按照一定规则去完成特定的目的计算。而对艺术

50、工作来说,其是非判断等很难有统一标准,因此根据一定逻辑计算方法很难实现 AI 演算的有效性。但同时,也不能排除 AI 未来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叙事方法的可能性。6010其三,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知识生成问题。耿弘明认为,计算机与艺术的交互演变出无数艺术范式,而传统艺术概念与科技概念的结合是学科话语体系的一个显著现象。在 AI 艺术创作论领域,既缺少新的理论体系,也很少有能长期被使用的新概念。作者分析了原因,并指出了未来 AI 艺术创作论生发的两种可能方向:一是叠加式新概念,二是原创式概念。6183-90第二,元宇宙与艺术研究。2021 年被认为是元宇宙元年,科技、艺术、学术等不同领域纷纷介入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