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案课 题 14 再见了,亲人 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课 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
2、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
3、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 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
4、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5、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
6、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
7、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
8、激和不舍之情。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9、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 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
10、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课 题 15 金色的鱼钩 设计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 时 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
11、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
12、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
13、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2、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
14、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
15、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
16、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1、复述课文。课 题 16 桥 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
17、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 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18、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
19、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
20、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
21、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
22、私情,舍己为人)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
23、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课 题 17 梦想的力量 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
24、、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课 时 1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
25、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26、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
27、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
28、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课 题 口语交际四 感动 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
29、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课 时 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
30、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6、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
31、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5”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课 题 习作四 感动 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例文一篇 课 时 2 教学过程
32、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X kb1.co m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33、和心理来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完成习作: 1、 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讲评习作: 1、 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 独立修改。 附:例文 感动心灵 今年七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在返程的北京西站重庆T9次列车13号车厢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像晴天霹雳,一个疯女人搅乱了旅客
34、们的兴致。 她一上车就说个不停,开始,人们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反常,不一会儿,就发现她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有人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带着两名乘务员立即来到了13车厢,并在13车厢的旅客中找到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乐意地为这位病人看病,并将自己随身带的安定药给那位病人服下。 为了照顾好这位疯女人,列车长决定,派两名乘务员日夜守护在她身边,以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那位医生也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那位病人,自己就睡在那位病人的中铺,以便随时照顾她。 就这样,乘务员、医生、乘客他们并没有嫌弃那位疯子,而是用爱心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列车长和乘客们开始为这位疯女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是哪里人?家在哪里?为什么没
35、有人护送?列车长说:“从她的行李中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证件,她既然上了我们的这次列车,我们就要对她负责,保证安全地把她送到重庆站,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乘务员轮流照看着这位疯子女人,他们既要耐心地听她说个不停,又要防备她对乘客的伤害,列车每到一站,乘务员都要特别小心,将她紧紧地拉住,以防她下车跑了。一位乘务员阿姨说:“我当了二十几年乘务员,遇到这种特殊的旅客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尽力照顾好她。”他们为她买来了方便面、面包等。 乘务员们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乘客们,几位好心的乘客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看护那位疯女人的队伍中,他们有意地去和她说话,然后给她东西吃,给她水喝。在他们爱的呵护下,那疯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了,她说她叫穆仕晴,三十三岁,在北京做清洁工,家在贵州, 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爱是多么伟大,她可以让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心灵感动。 用爱抚平寒冷的心扉,让心灵去感动心灵,使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20 20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