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一中2017届高三级第二次统测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两部分,请把第一部分(选择题)答案填在机读答题卡上,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填在对应题目答题卡位置上。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90 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48分)一、单选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1.5分,多选、错选、没答题均不得分。)1.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
2、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2.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3.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C.厉行
3、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4.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大一统的重新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复兴5.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D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
4、会经济的控制6.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7.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8.明中期后
5、,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A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9.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
6、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10.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政治 D推动实业救国11.1902年杨延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点的实质是A领
7、事裁判权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C通过修订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法律中与之最接近的是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13.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主要的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中共中央这一方针A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B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C使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D有
8、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14.1942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A.宣传持久抗战思想 B.借鉴西方民主政治C.争取英美盟国支持 D.巩固民族统一战线15.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16.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荣氏兄弟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1896年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
9、,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1902年与人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这反映出A.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日益衰落 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广泛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 D.商人投资推动民族工业发展17.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和平建国问题 B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D与各民主党派合作18.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
10、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A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C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D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2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
11、地所有制。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21.1970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虚君共和”,“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还是虚君共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D有意识的削弱中央集权22.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
12、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力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C.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3.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中国的周王号令四方时,古希腊城邦中的贵族们却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常常召开国民大会对贵族们制定的政策和各种方案进行表决摩尔根主要强调希腊城邦民主A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B落后于中国周王的分封制C是西方文明重要源头之一D
13、有原始社会民主观念遗风24.罗马法规定,在物品所有权转移时可采用“拟诉弃权”的方式,即买卖双方当事人持买卖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亲自到裁判官(法官)面前,买受人充当原告,出卖人充当被告,伪称诉讼,由原告手持标的物或者象征物,并声称:“依罗马法,此物为我所有。”裁判官则问被告(出卖人):“你对原告的主张有无异议?”出卖人不提出异议或默不作声,裁判官便裁定该物为原告(买受人)所有,买卖就告成立。这说明当时A.罗马人买卖物品必须接受裁判官的裁决B.罗马法中形式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内容则是次要的C.罗马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比较完善25.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
14、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B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C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D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26.在制定1787 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27.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
15、贸易特权。但到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这一变化表明A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B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D英国的代议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8.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C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29.美国人卡尔德格
16、勒曾指出,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他们有个时候曾经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他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来对付经济危机是政府的责任”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1人”。据此可知,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改革A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B以有限干预经济应对危机C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D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30.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蹉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为改变这种局面苏联采取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31.从已解密
17、的档案判断,赫鲁晓夫是反对中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些苏联学者认为,“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异想天开。这可以反映出当时()A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微妙 B苏联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心存不屑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奏效 D苏联已经清醒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2.学者土耀东认为:“战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亦不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开始,而应从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实施开始。”其依据是,马歇尔计划A旨在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B导致欧洲出现两个经济集团的对立C最早公开发出对苏联“冷战”信号D造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2分)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
18、题。33、34为必答题,35、36、37、38为选做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9、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
20、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6分)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1、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
22、。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选做题:请在第35、36、37、38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
23、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才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材料二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
24、;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7分)3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
25、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
26、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1)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11分)(2)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4分)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
27、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
28、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6分)3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
29、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30、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7分)2017届高三第二次统考历史评分标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CBACD 6-10 ABDCA 11-15 BCADD 16-20 DAACB 21-25 BDDBD 26-32DCBAC AB 33、(1)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5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条件: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6分)(2
31、)特点:先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支配,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2分)成因:由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到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受到美国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跟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对外开放成为既定国策;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6分,答出其中3、4点即可)34、观点一:“历史机遇延误说”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同意这一观点。(2分)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
32、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镇化程度高;市民文化兴盛;出现一些带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家;中西同期文明有很多相似的现象;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5分)19世纪中期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机会。(3分)升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机遇延误的主因(或者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谈也可以)。(2分)观点二:“历史机遇延误说”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2分)论证: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展开论述,(如迁都与面向
33、海洋并无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其影响等)说明明代中国并无走向现代的可能,并不存在历史机遇;(4分)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制度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领导集体、指导思想等层面论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4分)升华: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角度展开;或从历史全局性综合分析的角度展开也可。(2分)(本题老师在阅卷中根据学生作答情况酌情处理给分)35、(1)存在的问题: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8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2)主要主张: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
34、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36、(1)不同:(进程)欧洲是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宪政民主运动。(2分)中国是宪政民主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2分)(内容)欧洲强调保障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建立民主宪政。(2分)中国则主张先建立民主宪政,再实现个人解放;(2分)提倡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2分)主张国家平等,国家行使人民主权。(1分)(2)原因:中国人自由散漫缺乏约束;进化论思想影响。(4分)37、(1)主要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9分)(2)主要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在较小的耗费下重新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动权(3分)实质:推行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3分)38、(1)主要观点:政治上:主张选用德才兼备之人,澄清吏治,维护清王朝统治;经济上:关注民生,重视农业;军事上: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开启洋务运动,开办军事工业;外交上:反对西方侵略,又不盲目排外。(8分)(2)特点: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特征;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7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