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关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的研究 姓 名: 吴波贤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法学 班 级: 法学51班 学 号: 2265110 指导教师: 周中建 职称: 副教授 2009 年 5 月 15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目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一、网络隐私权界定2(一) 网络隐私权的起源 2(二)网络隐私权界定21.网络隐私权是一种财产权22.网络隐私权是一种兼具无形财产和人格权的双重权利 23.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私有的公民人格权2二、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类型分析 3(一)对网络用户隐私人格权的侵犯3(二)对网络用户的财产隐私权
2、物权的侵犯3(三)对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隐私侵犯3(四)对网络用户信息数据隐私侵犯3(五)对网络用户空间隐私侵犯3三、国际上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4(一) 美国立法模式4(二)欧盟立法模式4(三)英国立法模式 4(四)瑞典立法模式4(五)法国立法模式4(六)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立法模式4四、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5 (一)中国网络隐私私权保护的现状51.隐私权的立法不完善52.隐私权的保护缺乏独立性53.隐私权保护缺乏直接的保护模式54.网络隐私权范围广、取证困难5五、关于完善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建议的讨论 6(一)在未来的民法典中明确隐私权法律地位6(二)制定专门网
3、络隐私权法律制度6 (三)在立法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加常规法律的技术性6(四)是处理好借鉴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与结合我国实际的关系6(五)是应当处理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与网络业发展的关系6结语 7致谢 8参考文献 9关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的研究法学专业学生 吴波贤 指导教师 周中建摘要:网络隐私权问题已日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尽管到目前为止,不同组织和国家对其内涵界定仍有所不同,但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却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网络隐私权产生了巨大危害并有悖于相关法学理论,这一点在全球各国已达成共识。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网络隐私权已有所规制,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国内防治网络侵权的专项法规尚未
4、出台,司法实践中仍有大量网络侵权案件因缺少完善的法律保护而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所以急需一套完备的网络侵权法律干预制度来援引和保护。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各相关组织部门的协作,并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不断改进,以更好的预防和减少网络隐私权的发生。关键词: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人格权;可行性研究Study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Internet Privacy RightStudent majoring in law Wu Boxian Tutor Zhou ZhongjianAbstract:With the
5、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unprecedented infringement on the right to individual privacy in cyberspac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which has hampered the progress of electronic coerce and network economy.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and
6、right to privacy in cyberspace is an urgent and necessary task facing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legislation proposal for the legal protection system concerning the right to privacy in cyberspace 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taking our present c
7、ondition into account. Key words: Privacy;Internet Privacy Right;Human rights;The possibility study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与互联网络的全球性扩张,互联网逐步走入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它以其互联性拉近了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距离,同时也以其信息交流的隐蔽性挖掘着人们内心的秘密。网民们躺在这样的一个技术构建的网络上享用着来自各方的信息,也“快乐”的躲在网络织起的面纱下发掘着自己内心地冲动、实现着多重身份跳跃。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给予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与我们道德和良心上的多重考验。一、网络隐私权的
8、界定 (一)网络隐私权的起源隐私权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私法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 此文一经发表立即在法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该文提到的隐私利益是指关于控制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的权利。即个人在家里的私语不受公开宣扬的自由和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也即“Right to be let alone”中文译为“孤独之权利”,这一意义上的隐私权被称为传统隐私权。121传统隐私权的内容一般包括:(1)安宁居住不受他人侵扰的隐私;(2)个人的财产、内心世界、社会关系、性生活、过去和现在的其他情况不受外界知悉、传
9、播或公开的隐私。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隐私权是指对“个人领域的事物的控制权”,即个人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事务的自主性控制。在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 隐私权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人权利尊重的重要标志。 (二)网络隐私权的界定所谓网络隐私权, 目前国内的理论界倾向于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 包括事实、图象以及毁损的意见。”等。在网络领域,
10、隐私权主要涉及有关个人的数据资料、个人行为和附属于个人的空间领域等三个方面。而网络隐私是对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扩展:既包括对网络个人数据收集、个人数据二次开发利用和个人数据的交易, 形成对网络上个人隐私的直接窃取、扩散和侵扰,更为复杂的是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个人资料,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的对个人隐私信息进行的延伸性利用而导致的侵权后者的行为十分隐蔽,被侵权者往往无所知晓而无法维权。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包括: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安全权司法救济权。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争论主要集中在对于网络隐私权属性的不同认识上:张新宝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一种财产权。213阐述这种观点时,很多学者时
11、常会引用亚马逊书店案件。此案件认为,将网络隐私权等同于传统隐私权,将会给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带来障碍,网络用户应享有对于其基本数据信息的所有权,如果否定了网络隐私权是种财产权,将不利于对其的保护。5225殷丽鹃认为网络隐私权兼具无形财产权和人格权的双重属性。这种部分学者认为传统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性人格权,不具有物资性或财产属性,但在网络空间中,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不仅基于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更多出于对利益的驱使,在网络社会中,个人数据具有经济价值,网络经营商才会收集、利用、买卖,隐私权具有了物质属性。同时,权利主体对个人数据信息的财产权利并不需要有形的占有,只要轻轻一点,便可发送到世界各地,所以
12、认为这种权利应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属性。8180美国的史蒂文斯法官认为: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私有的公民人格权。人格自由、人格独立、人格尊严与人格平等是人格权的基本内核。14139杨立新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仍然属于人格权的范畴。它是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来对隐私权的人格权的保护。法律必须给予其保护公民人格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具体包括:(一)把言论自由作为一项人格权加以保护。(二)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三)详细界定言论自由与网络隐私权的界限。7 笔者支持杨立新的观点,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一样都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人格权虽不具有直接
13、的财产性,但是基于此权利可能会产生间接的财产利益,虽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网络隐私权比传统隐私权涉及更多的财产利益,但他仍然与权利主体的人身不可分,人格权的商品化或是商业化,只能说明权利主体愿意将此权利出售获益,并且此行为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网络隐私权虽然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财产性或是财产内容,但是经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权利主体在控制其个人数据信息时在一定程度上授权他人使用、获益或是转让此信息的使用、获益,但它并不因此完全转化为财产权,在权利主体希望修改或是删除此数据信息时,使用或获准方应及时满足其要求,这点显与财产转让的法律结果不同,相反它仍然不违背传统隐私权所具有的人身依附性、
14、不可转让、抛弃性、不可被非法剥夺。第一种观点中所引的案例,亚马逊书店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出卖权利人的信息,使权利人丧失对信息的控制权,并置于随意被公开的境地,侵犯的是权利人保障其生活安宁不被破坏的权利,而这样的权利当然应属人格权而非财产权。综上所述,网络隐私权主要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积极意义上,用户依法享有保持个人的生活安宁,保护个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
15、公开,即不受侵扰;二是在消极意义上,用户能够自由决定个人生活和个人信息的状况和范围,并能够对其进行利用,即个人对于其个人隐私应有主动积极控制支配的权利。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比传统隐私权保护更为困难。二、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类型分析 对于侵犯网络隐私权的分类,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于侵犯网络隐私权属性和侵权内涵的不同认识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从网络隐私权的不同文化层次上和属性上,把对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分为多种: (一)对网络用户隐私人格权的侵犯杨立新认为,网络用户在申请上网开户、开设个人主页、申请邮箱以及进行购物、医疗、交友等服务时, 服务商往往要求用户登录自己的姓名、年
16、龄、住址、身份证、电话、工作单位、健康水平等身份信息甚至个人健康信息。如果服务方不能有效保护这些消费者隐私并向第三方泄漏, 则会导致对网络消费者隐私的侵犯,诸如邮箱地址的外泄等等。这是一种对消费者本身隐私人格权的侵害。杨立新认为,消费者从在网络上注册的那一刻起,注册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本人的身份认证,是网络下人格权的标志。7578 (二)对网络用户财产隐私权物权的侵犯郭卫华认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 网络消费者的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账号和密码、交易账号和密码等均需进行登录使用, 而这还关系到网络消费者的个人经济秘密的财产隐私, 服务商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保密措施, 将对网络消费者带来权
17、益的侵犯。这从网络隐私权的内涵上来讲是侵害消费者网上的物权行为。2588 (三)对网络用户网络行为隐私侵犯张樊认为,不自觉地透露自己的地址、浏览踪迹、活动内容、消费习惯、个人行为习惯等信息, 而网络为了收集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商业分析, 也会刻意记录消费者的行为资料,这就使得消费者的网络行为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管网络服务商是否向外泄漏, 均对消费者的权益形成威胁。11348 (四)对网络用户信息数据隐私侵犯周春梅、陈文曲认为,某些应用软件, 内含能窥探网络用户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数据信息内容的程序, 可经网络进行发送。黑客软件和病毒的泛滥, 使用户计算机存储的数据、信息陷入巨大的危险中。“木马”
18、程序己经成为最具威胁性的病毒, 通过后门发送者可以远程获得用户的计算机信息, 窃取诸如密码、口令等个人信息, 甚至窃取信用卡、账户等个人财产信息。轰动一时的“熊猫烧香”病毒即以窃取用户信息并谋取利益为目的, 还造成用户设备财产和信息财产的双重损失。 (五)对网络用户空间隐私侵犯 殷丽娟认为,目前泛滥于网络世界的流氓软件, 通过未经允许在用户浏览器及应用程序上安装插件, 改变用户的设置, 从而达到强行消费者访问指定网站牟利的目的某些流氓软件甚至无法卸载, 私自修改注册表或封闭注册表修改窗口这种行为被称为“网络绑架”,严重侵犯了网络用户的空间权。另一种侵犯消费者行为隐私权的行为就是奥名昭著的垃圾邮
19、件,发送者违背“许可原则”滥用用户信息进行商业开发,而群发器的使用则使消费者完全失去了行为主体资格, 使个人空间控制权完全丧失。8238三、国际上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社会背景,使得各个国家对网络隐私权形成了不同的立法模式。 (一)美国立法模式 美国法律规定,所谓网络隐私权,指的是任何法律主体享有与“他人毫不相干的权利”(the right left along),或者说,网络隐私权就是划定一个私人的范围,使有关的人在该范围之内不受群体约束的权利。 联邦隐私法案(Privacy Act of 1974)是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并公布实施的美国最重要的一部保护个人隐私
20、权方面的法律。该法案不仅对政府和法律执行机关应当如何收集个人资料、什么内容的个人资料能够存储、收集到的个人资料如何向公众开放以及材料相对人的权利等都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一是个人数据资料的搜集:按照联邦隐私法案的规定,联邦机构、财政金融机构和私人及商业组织都享有搜集、整理和利用个人数据材料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在行使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该法对不同主体在搜集利用个人数据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定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要求。二是资料的公开:资料的公开是指政府、法律执行机关或其它民间机构所搜集的有关个人隐私方面的资料在特定条件下向公众进行开放,公众如果愿意,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这些资料。三是个人对其私人
21、资料所拥有的权利按照美国的法律,个人有权查询并要求更正官方机构中有关自己的资料,接到个人的申请后,有关机构必须在十天内对是否接受申请作出答复。如果当事人认为官方拒绝自己的申请没有充足的事实或法律上的理由,当事人可以在向官方机构提出审查请求失败后向司法机关请求司法救济。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有关法律对各类在校学生的资料,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材料给予了应有的重视。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在校读书的学生,不管其是否成年,都应当象成年人一样享有隐私权。2000年4月21日,美国第一部关于网上隐私的联邦法律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正式生效,该法规定:网站在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前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并允许其
22、父母保留将来阻止其使用的权利。美国还通过判例来确立了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一些原则,最著名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上诉法院关于Bourke诉Nissan Motor公司一案中所确立的Email中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首先,原告事先知道雇员不能为私人目的利用公司计算机网络的公司政策,而且知道公司计算机网络的Email信息未经本人同意被他人查阅,由此可以确定原告对其隐私权没有合理期望;其次,被告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对该网络的访问不构成截获。 (二)欧盟立法模式欧盟为了确保各经济体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取得一定的协调,欧盟贸易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率先制订了一套个人资料保护法(
23、Directive on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1.网友有权随时探知个人资讯的流向与使用方法。 2.网友得随时修改个人资料。 3.网友得随时存取或关闭个人所提供的任何资料。4.网友得保留授权网站使用部分或全部资料,做更广泛的行销活动应用。 5.网友得就个人隐私资料,例如种族、宗教、性别倾向等涉及个人人身安全的资讯,限制网站传递,并在未经同意前,不得转交或公告周知予任意第三者。 (三)英国立法模式英国于1984年制定的数据保护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保护个人数据的一部法律。规定了在保护个人数据方面的八项基本原则: 1.无论是政府、法律执行机关,还是其
24、它机构或个人,在收集和取得个人数据时必须通过公平合法的方式取得。2.收集和持有个人数据的机构和和个人在进行数据收集之前,必须依法进行登记。只能在出于特定、合法的目的时,有关机构和个人才能持有数据。3.使用和披露个人数据的方式不能和收集这些数据、持有这些数据时的目的相违背。4.持有个人数据的目的本身必须适当、中肯、不显得过分。5.个人数据必须准确,那些必须以最新材料存档的内容还必须不沉旧和过时。 6.如果依法持有的某些个人数据是附期限的,在到期之后不得持有这些数据。7.任何个人均有权在支付合理费用之后,向数据持有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是否已经被作为个人数据存储下来。如果自己的数据被存储了下来,自己
25、有权要求查询自己的数据并可以要求对自己所认为的不实之处进行修改。8.数据持有人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个人数据未经许可而被扩散、更改、透露或是销毁。 (四)瑞典立法模式 1973年,瑞典制定了数据法(Data Act of 1973)和瑞典资料库条例(The Swedish Date Bank Statute),与此同时,瑞典还还成立了“瑞典数据库监督局”。1982年,瑞典又制定了瑞典情报法案(The Swedish Date Bank Act)。这些几部法律对计算机数据库可以搜集的数据种类、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数据的存储、数据的安全、数据的开放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按照瑞典的法律,有关机构或个人在
26、收集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数据时,必须告知有关人员他自己的个人资料被收集保存的情况,不能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的搜集。有关刑事犯罪记录、政治和宗教观点、有关精神病治疗或智力障碍的资料,或有关个人疾病、个人健康状况的资料只有在特别批准的情况下才能加以搜集和保存。对于不准确的个人资料必须及时加以更正,对于不完整的个人资料必须适时加以补充,必须尽一切努力避免不适当地暴露个人资料以致侵犯个人隐私。非常接触或篡改数据的处2年以下徒刑,对于因有关机构搜集整理个人数据的过程中因过失导致的材料失实,当事人可以请求司法机关判定有关机构和个人对此负责并赔偿自己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五)法国立法模式在法国没有统
27、一之前的1974年,也出台过联邦数据保护法(Federal Data Protection Act),其所规定的内容与瑞典的法律规定相差不大。1978年,法国也通过了一个有关资料处理、档案及有关权利的立法(The French Data Processing, Files and Liberties Law)。它要求资料的处理不利损害个人身份、私生活、个人及公众的自由。规定数据库必须公布其搜集资料的授权、目的和种类等,同时还规定私人接触计算机数据库必须首选经过专门委员会的审查,以决定该数据库是否应予开放。 (六)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立法模式台湾于1995年8月21日正式实施的电脑处理个人
28、资料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1996年8月公布的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之个人资料类别对个人资料的保护都提出的详细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资料的范围、适用保护的主体、商业利用的原则、用户的权利和安全维护。个人资料包括10大类共133项个人资料类别,在网络上的个人资料主要指电子邮件地址、个人账号、密码及网络IP地址和cookies。香港特区成立了专门负责保护个人资料的机构:个人资料私隐专员专署(在香港,又把“隐私”成为“私隐” ),该专署在1998年1月出版了两本小册子,个人资料私隐与互联网资料使用者指引和保障网上私隐须知互联网个人用户指引,协助各机构保障网上个人资料隐私。 澳门民法典第74-79条及第8
29、1条,将保留私人生活隐私权、秘密书函、亲属记事及其他秘密文书、非秘密书函、个人经历保密权、个人资料之保护和个人资料真实权等隐私权的内容明确列人人格权予以了保护。四、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一)中国网络隐私私权保护的现状1.由于中国目前对隐私权的立法不完善, 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对其进行特别的保护, 导致隐私权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隐私受侵害的现象尤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7条规定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宪法从基本法的角度对隐私权作了原则性的保护。从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 没有直接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人格权最
30、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作为民法通则的实施细则, 也没有将隐私权当作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对待, 只是在第条规定了侵犯公民的肖像权、第一条规定了“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宜扬他人隐私的行为” 这两种与公民的隐私权有关的侵权形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明确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 搜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 或者以书面、口头方式宣扬他人隐私,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从以上可以得知, 对侵害他人隐私权, 造成名誉损害的, 认定为前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名誉权是否被侵害成为隐私权是否被侵害的前提条件。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
31、政诉讼法、律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虽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 但是在实体法中对隐私权尚未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只能引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将侵害隐私权的案件视同名誉权的案件处理, 而类似网络隐私侵犯这样的案件由于举证等一系列问题更难得到认同和处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条7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条规定“ 不得搜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 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 侵犯他人隐私” 但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也不强。对于侵犯隐
32、私权的惩罚, 刑法第252条、第253条对此有规定隐匿、毁弃、非法开拆他人信件,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 情节严重的, 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邮电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显然, 刑法的处罚仅仅是针对侵犯通信自由的行为,至于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其他行为, 法律却没有明确, 这无疑使得在网络隐私权俊犯的案件中缺乏依据。 7358(二)中国网络隐私私权保护的缺陷1.在司法实践中,我国通常用保护公民名誉权的方式对公民的隐私权实行间接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缺乏独立性,当公民隐私权受到侵犯,而尚不构成名誉侵害时,受害方便无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隐私,致使隐私权在我
33、国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成为“纸上的权利”。另外,我国隐私权的立法十分散乱,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都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都缺乏操作性。以上情况的存在,使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既觉得无法可依,又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认为,要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民法中加以规定,使民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起到主心骨的作用。12462. 我国目前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而是采用了间接的保护方式。隐私权与名誉权二者有密切关系,个人的隐私一旦被他人非法披露,不但会造成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而且也往往会招致社会评价的降低,从而损毁受害人的名誉。但是,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区别是明显的:
34、a. 两者的权利客体不同。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而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名誉与隐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b. 两者的权利主体不同。隐私权只有公民才能享有,而名誉权不仅公民享有,法人等其他民事主体也可以享有。c. 两者的侵害方式不同。侵害隐私权的方式多为非法获取、传播有关他人的私生活的事实,干涉他人私生活等。而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是无中生有,侮辱、诽谤等贬损他人的人格,从而使其名誉受到损害。d. 两者的侵害结果。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肯定造成他人人格的贬损,从而降低他人的名誉;而侵害隐私权的结果,未必会造成他人的名誉的降低,甚至有些时候会提高他人的声誉。她在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一书中更是指出我国目前在网络隐
35、私权的保护问题上,基本还处于无法可依的混乱状况。涉及这一问题的,只有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11月7日发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中提及“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违反此规定者,由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上网用户造成损害或者损失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而仅仅就此是如何也不能充分保护公民的利益的。41563.没有完善的网络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体系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具有隐蔽性、技术性、跨地域性, 被侵权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根本无法知晓被侵权的事实, 或者是难于举证, 这就使得网络侵权行为逍遥法外另外, 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惩罚显得苍白、无效, 首先是
36、没有明确处罚的尺度, 往往是空洞的“ 依据有关法律追究贵任” , 但是法律条款并没有明确追究到何地步, 大部分行为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无法追究. 五、完善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建议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侵犯个人隐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在网上散布个人隐私破坏性强,而且商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收集、分析、利用个人数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销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人们一方面在网络上留下了许多学习、工作、生活的踪迹,一方面又要为自己保留必要的私人空间,不愿自己的私密被了解太多,使自己行动受限对于隐私权保护在网络时代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欧美等网络业较发达国家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不
37、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立法上都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验,本文尝试对这些国家的网络隐私权保护从立法模式与立法框架上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我国的相关立法思路 (一)在未来的民法典中明确隐私权法律地位上文已经提到我国法律以间接方式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具有很大缺陷的,所以应该改用直接保护方式,更有利于加大对隐私权侵害的救济程度。我国立法机关应对隐私权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隐私权的内涵、外延及侵权的责任形式,这样保护隐私权才在法律上有明确的依据。备受关注的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规定了隐私权并单列为一章,草案第七章第二十五条至二十六条规定: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隐私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
38、人空间。禁止以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我们认为,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利于完善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保护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益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二)制定专门网络隐私权法律制度当然,仅有隐私权保护的一般性规定是不够的,还应制定专门法律来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其中,应该详细规定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具体应包括知悉权、选择权、控制权、安全请求权等;规定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尤其义务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等;规定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的种类以及侵权行为的认定;规定隐私权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各种补救措施,包括停止侵
39、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对于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还应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三)在立法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加常规法律的技术性 “立法者不懂技术, 技术人员又无权立法”,这就使得现行的一些网络法规与网络实际相脱节,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可言,法律也就很难见到实效。所以,应该加强立法者与技术人员的相互沟通,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网络法规。另外,需要完善其他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与一般性规定和专门法律规定相配套,能够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因为我国的其它法律里面也有许多与隐私权有关的权利的具体内容和与之有关的权利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
40、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对于这些法律规定,我们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其中不适时的规定加以修正,使它们符合实际需要。12259 (四)是处理好借鉴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与结合我国实际的关系。网络隐私的保护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其保护单靠某一个国家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国际间的协作。所以,界定网络隐私的范围时,应当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保持一致。 (五)是应当处理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与网络业发展的关系。在立法中,应就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和保密问题作出详细规定,以此规范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六是应明确侵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及网络隐私权的救济方式。立法中,除规定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等非财产责任形
41、式外,应当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结 语在我国完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应注意法律保护只是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能乐观地认为相关立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网络隐私权被侵犯的严重现象,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完善业界的自律规则、加强政府的监管,形成业界自律、法律约束、政府监管三者结合的“安全港”制度,形成对网络隐私权全面保护的系统的综合机制。致谢历时几个月,论文终于成稿。写作过程中确实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欠缺,以后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和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出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周中建老师!周老师十分尽职尽责,细心,认真,不
42、厌其烦的指导我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他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优秀的师德。从周老师身上,我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应该如何去做人。同时也要衷心感谢法学系所有恩师和各位同学,感谢大家四年来陪伴我学习,成长,以及对我一点一滴的教导与帮助。很珍惜也很怀念与大家一起度过了四年美好时光。祝愿我们南农法学系的所有师生都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锐意进取,有所成就!祝愿我们的法学系更加蓬勃向上!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2郭卫华.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3.3戴学正.中外宪法选编(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58.4王利明,杨立
43、新.人格权与新闻自由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156.5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1-32.6王利明.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49.7杨立新.关于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J.人民检察,2000(2).8殷丽娟.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N.检察日报,1999-5-26.9屈学武.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限制J.法学研究,2000(4).10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79.11周春梅,陈文曲.数据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J.律师世界,2001(3).12宋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个人资料的保护J.研究生法学,2000(3).13Stocks Timothy, Richard J G, Murray A S, et al. Has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Internet Privacy Right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8,50(1).14De G, Mary K, Philip R, et al. The Internet Privacy Right M.London: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9:444.15王明雯.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M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