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主要内容n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目的和意义n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原则n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n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根据n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n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方法2021/1/122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 病病原原微微生生物物是是指指可可直直接接或或间间接接造造成成人人、动动物物损损害害的的生生物物,种种类类繁繁多多。病病原原微微生生物物对对人人类类感感染染非非常常普普遍遍,几几乎乎威威胁胁到到每每一一个个人人,不不少少病病原原体体可可以以导导致致严严重重的的疾疾病病,甚甚至至致致死死、致致残残,给给国国家家、人人民民和和社社会
2、会带带来来宏宏大大的的经经济济损损失失。尤尤其其是是当当某某种种未未知知病病原原微微生生物物在在爆爆发发的的时时候候,在在疾疾病病爆爆发发或或者者流流行行初初期期由由于于缺缺乏乏足足够够的的认认识识和和应应对对处处理理措措施施,会会导导致致疾疾病病的的迅迅速速流流行行,严严重重威威胁胁人人民民的的生生命命安安康和社会的稳定,比方康和社会的稳定,比方20032003年的年的SARSSARS。2021/1/123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 微微生生物物的的危危害害评评估估是是生生物物平平安安管管理理的的核核心心工工作作,是是指指对对某某种种病病原原微微生生物物以以及及对对其其操操
3、作作程程序序或或实实验验活活动动的的潜潜在在危危害害进进展展评评估估,应应该该建建立立在在对对该该病病原原的的生生物物学学特特性性、传传播播的的宿宿主主范范围围、致致病病性性等等已已经经理理解解的的根根底底上上。对对于于未未知知病病原原微微生生物物,我我们们可可以以在在对对病病原原体体特特性性的的理理解解根根底底上上根根据据有有限限的的临临床床资资料料、流流行行病病学学资资料料及及实实验验室室数数据据等等做做出出可可能能性性的的判判断断,根根据据可可能能性性采采取取进进一一步步的的评评价价。可可以以借借助助多多种种方方法法进进展展危危害害评评估估,其其中中重重要要的的是是专专业业评评估估应应由
4、由生生物物平平安安机机构构、实实验验室室或或工工程程负负责责人人、各各种种软软硬硬件件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进展。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进展。2021/1/124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主要理论参考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主要理论参考 n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管理条例n实验室生物平安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平安通用要求GB19489-2004GB19489-2004nWHOWHO实验室生物平安手册第三版,实验室生物平安手册第三版,20042004n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n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2021/1/125病原微生物危害
5、评估的目的、用处n目的:根据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对个体或群体造成危害的上下n 1、制定相应的平安防范制度和操作规程n 2、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平安实验室及设备配置n 3、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防护设备2021/1/126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用处n用处:用处:n1确定生物平安防护程度。根据评估的结果,确保实验室的空确定生物平安防护程度。根据评估的结果,确保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能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间、设施与设备能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n2 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制定微生物操作、仪器设备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制定微生物操作、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
6、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使用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序;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安康保障与监测程序。安康保障与监测程序。n3 生物危害评估中包含大量相关微生物以及引起相关疾病的背生物危害评估中包含大量相关微生物以及引起相关疾病的背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资料。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资料。n4 是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状况的根据。是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状况的根据。2021/1/127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原则n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原则n坚持“简明扼
7、要,科学可行原则n坚持专业人员协作完成的原则2021/1/128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 在进展未知病原危害评估时,原则上一般从四在进展未知病原危害评估时,原则上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进展:个方面考虑进展:危险因子的鉴定危险因子的鉴定暴露因素评估暴露因素评估剂量反响评估剂量反响评估危害程度鉴定结论危害程度鉴定结论2021/1/129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 危险因子的鉴定危险因子的鉴定根据搜集到的相关信息,找出一种疾病和某种或者某些病原体的根据搜集到的相关信息,找出一种疾病和某种或者某些病原体的联络。这些信息包括病原微生物存活、生长、传染以及灭活的条件。联络。这些信
8、息包括病原微生物存活、生长、传染以及灭活的条件。还可以从流行病学监测数据,评价测试、初步的病原学研究资料和患还可以从流行病学监测数据,评价测试、初步的病原学研究资料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获得信息。在危害认定过程中搜集到的数据可以用于者的临床资料中获得信息。在危害认定过程中搜集到的数据可以用于以后的暴露评估,和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进展进一步考虑。以后的暴露评估,和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进展进一步考虑。暴露因素评估暴露因素评估暴露评估描绘了病原体的数量、分布和评价测试。根据危害评估暴露评估描绘了病原体的数量、分布和评价测试。根据危害评估的范围,暴露因素评估可以从调查病原体的流行开场,或者也可以从的范围,暴露
9、因素评估可以从调查病原体的流行开场,或者也可以从在随后过程中对病原体增殖的描绘开场。在任何一个案例中,危害评在随后过程中对病原体增殖的描绘开场。在任何一个案例中,危害评估的意图都是跟踪病原体的增殖并评估病原体感染宿主的可能性。估的意图都是跟踪病原体的增殖并评估病原体感染宿主的可能性。2021/1/1210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 剂量反响评估剂量反响评估 剂量反响评估的目的是找出病原体暴露数量与人群安康状况反响的剂量反响评估的目的是找出病原体暴露数量与人群安康状况反响的关系。由于缺少病原特异性反响的数据以及那些依赖于宿主免疫状态的反响,关系。由于缺少病原特异性反响的数据以及那些
10、依赖于宿主免疫状态的反响,能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这一步非常困难。然而,即使对于剂量反响功能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这一步非常困难。然而,即使对于剂量反响功能的内涵理解有限,获取的信息仍然能为不同控制措施的成效比较提供有效能的内涵理解有限,获取的信息仍然能为不同控制措施的成效比较提供有效信息。这一步的重要特征是,在不同的易感人群中,产生的反响也不同。信息。这一步的重要特征是,在不同的易感人群中,产生的反响也不同。危害程度鉴定结论危害程度鉴定结论危害程度定性是将上述步骤中获得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得出未知病原危害程度定性是将上述步骤中获得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得出未知病原微生物对群体的危害性以及为相关
11、未知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和研究提供微生物对群体的危害性以及为相关未知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和研究提供指南。在这一步中,通过对前面几步的参数进展综合整理,我们可以研究这指南。在这一步中,通过对前面几步的参数进展综合整理,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假定因素对个体安康危害的影响。在信息掌握不全面,或进展后续研究,些假定因素对个体安康危害的影响。在信息掌握不全面,或进展后续研究,以及对疾病进展的可能趋势进展预测时,还可以调整这些假定因素来进展研以及对疾病进展的可能趋势进展预测时,还可以调整这些假定因素来进展研究。究。2021/1/1211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n分类根据分类根据n1、病原
12、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管理条例 2004年年11月月24日公布日公布n2、实验室生物平安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平安通用要求 GB19489-2004n3、WHO实验室生物平安用册第三版实验室生物平安用册第三版2021/1/1212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1、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管理条例、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平安管理条例中,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中,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
13、病性病原微生物原微生物2、实验室生物平安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平安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对微生物的危害进展分类,评价标准对微生物的危害进展分类,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与和等级划分与WHO生物平安手册第三版生物平安手册第三版2004根本一致,但危害程度由根本一致,但危害程度由4级至级至1级递级递减。减。2021/1/1213 病病原原微微生生物物实实验验室室生生物物安安全全管管理条例理条例实实验验室室生生物物安安全全通通用用要要求求GB19489-GB19489-20042004)WHOWHO生生物物安安全全手手册册(第第三三版,版,20042004)四四类类在在通通常常情情况况下下不不会
14、会引引起起人人类类或或者者动动物物疾疾病病的的微微生物。生物。级级低低个个体体危危害害,低群体危害低群体危害级级 无无或或极极低低的的 个个 体体 和和群体危险群体危险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2021/1/1214 三三类类能能够够引引起起人人类类或或者者动动物物疾疾病病,但但一一般般情情况况下下对对人人、动动物物或或者者环环境境不不构构成成严严重重危危害害,传传播播风风险险有有限限,实实验验室室感感染染后后很很少少引引起起严严重重疾疾病病,并并且且具具备备有有效效治治疗疗和和预预防防措措施施的的微微生物。生物。级级 中中等等个个体体危危害害,有有限限群群体体危害危害级级 个个体体危危
15、险险中中等等,群群体体危危险险低低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2021/1/1215 二二类类能能够够引引起起人人类类或或者者动动物物严严重重疾疾病病,比比较较容容易易直直接接或或者者间间接接在在人人与与人人、动动物物与与人人、动动物物与与动动物物间间传传播的微生物。播的微生物。级级高高个个体体危危害害,低群体危害低群体危害级级 个个体体危危险险高高,群体危险低群体危险低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2021/1/1216 一一类类能能够够引引起起人人类类或或者者动动物物非非常常严严重重疾疾病病的的微微生生物物,以以及及我我国国尚尚未未发发现现或或者者已已
16、经经宣宣布布消灭的微生物。消灭的微生物。级级高高个个体体危危害害,高群体危害高群体危害级级 个个体体和和群群体体的的危险均高危险均高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2021/1/1217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n 管理条例管理条例 通用要求通用要求 WHO手册手册 n n 四类四类 级级 级级 n 三类三类 级级 级级 n n 二类二类 级级 级级n 一类一类 级级 级级2021/1/1218生物平安防护程度分级生物平安防护程度分级n 管理条例管理条例 通用要求通用要求 n 一级一级BSL-1 级级BSL-1n n 二级二
17、级BSL-2 级级BSL-2n n 三级三级 BSL-3 级级BSL-3n n 四级四级 BSL-4 级级BSL-4 2021/1/1219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根据 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价的主要根据之一,危害类别的上害评价的主要根据之一,危害类别的上下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下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分的。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同,因此,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不同,因此,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
18、者群体的危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并考虑是否具有有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并考虑是否具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来划分各自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来划分各自的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的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2021/1/1220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要考虑以下因素: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要考虑以下因素: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三、病原微生物的宿主范围三、病原微生物的宿主范围四、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四、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五、是否为的病原微生物五、是否为的病原微生物
19、六、人群的免疫屏障六、人群的免疫屏障 2021/1/1221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n1、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n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n3、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n4、暴露的潜在结果、暴露的潜在结果 n5、自然感染途径、自然感染途径n6、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n7、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n8、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n9、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微生物自然和
20、易感人群宿主n10、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n11、方案进展的实验操作、方案进展的实验操作n12、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DNA操作操作n13、预防和治疗措施、预防和治疗措施n14、评估结论、评估结论2021/1/1222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n1、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n 评估报告中要参考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评估报告中要参考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简述病原微生物的根本生物学特性:献和书籍,简述病原微生物的根本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物学特性等。形态特征、培养特性、
21、生物学特性等。2021/1/1223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n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n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明确病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明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病原菌名称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危害程度分类度分类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运输包装分运输包装分类类学名学名中文名中文名大量活大量活菌操作菌操作动物感动物感染实验染实验样本样本检测检测非感染非感染性材料性材料实验实验A/BUN 编号编号Vibrio cholerae 霍乱弧菌霍乱弧菌 第二类第二类BSL-2ABSL-2BSL-2BSL-1AUN 28
22、142021/1/1224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一、病毒160种:一类29种、二类51种、三类80种二、细菌155种:二类10种、三类145种 放线菌 衣原体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三、真菌59种:二类4种、三类55种附件:朊病毒 6种:二类5种、三类1种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 2021/1/1225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3、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n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强弱不同,即使同类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毒株也还可以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n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低感染剂量就可导致发病,同一微生物感染数量越大,其暴露的潜在后果也越严重。n同时微生物
23、对感染个体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体质、免疫状态以及对该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有关。n在评估报告中明确易感人群、致病性的强弱,感染后病死情况等。2021/1/1226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4、暴露的潜在结果、暴露的潜在结果 暴露以后,临床病症的轻重取决于病原微暴露以后,临床病症的轻重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生物,其致病性各异。同时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同时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埋伏期
24、一般较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埋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反之,则埋伏期较长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反之,则埋伏期较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最轻的不出现任何病症、最重的发生严重局,最轻的不出现任何病症、最重的发生严重型临床疾病而死亡。型临床疾病而死亡。评估报告中要分析实验人员暴露后,可能评估报告中要分析实验人员暴露后,可能对实验人员产生的后果,以及可能导致周围环对实验人员产生的后果,以及可能导致周围环境和人群带来的危害等。境和人群带来的危害等。2021/1/1227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
25、要素5、自然感染途径、自然感染途径 评估报告中明确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的自然感评估报告中明确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的自然感染途径种类和方式。染途径种类和方式。传播途径的理解对未知病原危害级别评估传播途径的理解对未知病原危害级别评估非常重要。应当理解疾病是否在动物与动物,非常重要。应当理解疾病是否在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和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播方途径是动物与人和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播方途径是否是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媒介传播等。人否是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媒介传播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扩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扩散流行,其传播方式往往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散流行,其传播方式往
26、往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如道传播如SARS病毒引起的病毒引起的SARS流行,或通过流行,或通过口腔经消化道传播如甲肝病毒引起的甲肝流行,口腔经消化道传播如甲肝病毒引起的甲肝流行,因此对人人传播的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的疾因此对人人传播的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应当给予较高的病原危害等级确定。传播速病应当给予较高的病原危害等级确定。传播速度同时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人度同时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人群的流动、季节等因素的影响。突发传染病的群的流动、季节等因素的影响。突发传染病的未知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可能不明确,而实验未知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可能不明确,而实验室感染大多由空气传播
27、的致病因子引起,所以室感染大多由空气传播的致病因子引起,所以最好先考虑空气传播的可能性。最好先考虑空气传播的可能性。2021/1/1228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6、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其他感染途径 因实验操作而造成非自然途径感染的时因实验操作而造成非自然途径感染的时机是很多,例如:机是很多,例如:对感染性材料的去除污染和处理可能导致手污染,对感染性材料的去除污染和处理可能导致手污染,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于于5m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
28、操作者的手上,由于手被污染而导致感染性物质的食入或上,由于手被污染而导致感染性物质的食入或皮肤和眼睛的污染;皮肤和眼睛的污染;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使用注射器操作不当可能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使用注射器操作不当可能扎伤而引起经血液感染;扎伤而引起经血液感染;血清样本采集时可能喷溅和气溶胶可产生呼吸道血清样本采集时可能喷溅和气溶胶可产生呼吸道感染或误入眼睛而发生粘膜感染;感染或误入眼睛而发生粘膜感染;进展动物实验时被动物咬伤、抓伤可导致感染。进展动物实验时被动物咬伤、抓伤可导致感染。2021/1/1229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7、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稳定
29、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才能。病原微生物为了维持其种系的境的存活才能。病原微生物为了维持其种系的生存,可凭借其自身的构造特点以应对外界不生存,可凭借其自身的构造特点以应对外界不利的环境。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利的环境。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剂的敏感性。要有材料证明不同材料、来同样本中的病要有材料证明不同材料、来同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如存活时间、原微生物在不
30、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如存活时间、消毒剂及消毒时间要求等。消毒剂及消毒时间要求等。2021/1/1230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8、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所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其可能产生的所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亲密相关,对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的危危害程度亲密相关,对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的危险性通常涉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以险性通常涉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样本的类型纯及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样本的类型纯培养物、固体组织标本、血标本、痰标本等培养物、固体组织标本、血标本、痰标本等以及实验操作
31、等因素。生物平安委员会必须对以及实验操作等因素。生物平安委员会必须对要进展的实验操作进展评估,选择与危险性合要进展的实验操作进展评估,选择与危险性合适的操作技术、防扩散仪器和设施。适的操作技术、防扩散仪器和设施。2021/1/1231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9、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当一种传染病自然发生时,其宿主无非是人或动当一种传染病自然发生时,其宿主无非是人或动物。未知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很难确定宿主。应考虑疾物。未知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很难确定宿主。应考虑疾病发生与某种动物是否有明显关联,是否是某种自然病发生与某种动物是否有明显关联,是否是某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当
32、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人疫源性疾病以及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人口密度等。同时应关注当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或传染病口密度等。同时应关注当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或传染病的历史资料。的历史资料。2021/1/1232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0、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 在某些病原微生物或待检样品危害程度相关背景信息量缺乏时,应尽可能从病人医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样品来源地搜集有用的信息,同时可以利用动物致病性、传染性和传播途径的研究数据获取对危害评估有用的信息。临床和专业实验室检测报告2021/1/1233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1、方案进展的实验操作 应预先确定拟进展的
33、实验工程,以及实验操作中可能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步骤,在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性材料时是否使用可能产生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搅拌机、离心机、匀浆机、振荡机、超声波粉碎仪和混合仪等设备。2021/1/1234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2、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DNA操作 所有基因重组DNA技术涉及到组合不同来源的遗传信息,从而创造自然界以前可能从未存在过的遗传修饰生物体GMOs。假如这些生物体可能具有不可预测的不良性状,一旦从实验室逸出将带来生物学危害。涉及到构建或使用GMOs的实验应首先进展生物平安评估。与该生物体有关的病原特性和所有潜在危害可能都是新型的,没有确定的。供体生物的特性、将要转移的
34、DNA序列的性质、受体生物的特性以及环境特性等都需要进展评估。2021/1/1235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3、预防和治疗措施应搜集拟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治疗与预防措施资料,确定是否有有效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化学药物和抗血清等治疗药物和其他与该疾病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否有针对该传染病的疫苗,同时应考虑该疾病是否有典型的体征和可靠的诊断试剂,以用于疾病监测,在查出可能感染时能及时进展有效的隔离与预防。此外,还应考虑“当地是否有条件进展上述有效的预防或治疗。2021/1/1236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4、评估结论最后简单总结病原微生物的根本特性、致病性、稳定性及危害性,提出实验活动
35、中需要关注和控制的环节与预防措施等。2021/1/1237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评估方法1、首先搜集整理拟开展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的根本资、首先搜集整理拟开展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的根本资料和信息,针对评估要素加以介绍与表述;料和信息,针对评估要素加以介绍与表述;2、对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性进展、对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性进展分析;分析;3、对实验活动中人员素质提出要求;、对实验活动中人员素质提出要求;4、得出一个该病原微生物总体的总结性结论。、得出一个该病原微生物总体的总结性结论。2021/1/1238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的再评估 鉴于病原微生物信息不断更新和
36、生物平安实验室活动的变更等因素,危害评估是一种动态开展的工作,因此随时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进展再评估。1、生物平安实验室正式启用前2、病原菌背景资料变更时3、增加新的研究工程时4、原评估中未涉及的高致病性微生物5、实验过程中发现平安隐患的6、实验中发生泄露、人员感染等意外情况时2021/1/1239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举例:举例:一一 危害程度分类危害程度分类 一分类等级一分类等级 二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平安实验室级别要求二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平安实验室级别要求 二二 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一一般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一一般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二乙脑病毒对外界环境的
37、稳定性:对温度、生二乙脑病毒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对温度、生物试剂、化物试剂、化 学因子的敏感性学因子的敏感性 三乙脑病毒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致病性、感三乙脑病毒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致病性、感染数量染数量 四乙脑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暴露的后果:四乙脑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暴露的后果:1、自然状态下乙脑的传播途径、自然状态下乙脑的传播途径 2、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非自然状态下乙脑感、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非自然状态下乙脑感染途径染途径 3、暴露后果、暴露后果 五乙脑病毒的宿主范围和媒介五乙脑病毒的宿主范围和媒介 六乙脑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六乙脑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021/1/1240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n三、
38、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三、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n 一乙脑病毒的复苏一乙脑病毒的复苏n 二病毒的培养与扩增二病毒的培养与扩增n 三病毒灭活和灭活效果评价:可能危害、预防及处置措施等三病毒灭活和灭活效果评价:可能危害、预防及处置措施等n 四病毒冻干保存:可能危害、预防及处置措施四病毒冻干保存:可能危害、预防及处置措施n 五毒种的运输五毒种的运输n 六标本采集、运输和保存六标本采集、运输和保存n 七病毒别离七病毒别离n 八病毒检测:八病毒检测:ELISA、IFA、PCR、RT-PCR、中和试验、中和试验n 九病毒滴定九病毒滴定n 十乙型脑炎病毒的中和试验:可
39、能危害、预防及处置措施十乙型脑炎病毒的中和试验:可能危害、预防及处置措施n 十一蚊虫饲养与蚊虫的病毒接种十一蚊虫饲养与蚊虫的病毒接种2021/1/124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n四、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和工作人员素质四、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和工作人员素质n 一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一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n 二工作人员素质二工作人员素质n五、评估结论五、评估结论n 一各种实验活动的防护措施一各种实验活动的防护措施n 二感染控制和医疗监测二感染控制和医疗监测n 1、禁忌人群、禁忌人群n 2、实验室的病症监测、实验室的病症监测n 3、感染控制、感染控制2021/1/124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n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doc2021/1/1243考虑题n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包括哪些因素?n微生物危害评估有何用处?n如何进展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评估?2021/1/1244医学资料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