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 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结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 学学科的产生;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查,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也许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模糊;肯定而非否认;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 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
2、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测、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2、社会学产生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3、马克思与社会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形成(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 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
3、来考察(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记录方法实证研究自杀 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 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 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2、美国社会学发展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 派;符号互动论和互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3、当代社会学发展(1)欧洲社会学重视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卢曼的系统学派;法国布迪厄、福柯;英国吉登斯
4、结构化理论(2)发展中国家社会学重要是应用性研究;依附理论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1、社会学出现和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产生;康有为讲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社会学、谭嗣同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学吴文藻、晏阳初、陈达、费孝通、孙本文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见解1、孔德的社会学对象见解多元,其基本视角: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 进步2、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马克思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 级关系;德国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
5、系。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生活整体抽象的“人类的纯粹社会形式”,交往关系是他研究社会生活整体的基础;社会结构是多数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前者从微观层面说明人们之间交往模式,后者偏重宏观社会分 析3、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动态考察,宏观过程和微观行动,社会过程可以反映在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面,从宏观 和中观层面对社会变动进行考察称为社会变迁;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故意识、注入了某种意 义的、并于别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帕森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4、社会制度 孔德、斯宾塞、萨姆纳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的界定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
6、、社会过程及 其因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2、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解释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的 宏观表现;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学是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多个层面去研究社会 现象,力图发现其规律性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问题1、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学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领域,任何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关的现象都属 于社会学研究对象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变迁的问题等第三节社会学学科特点和功能一、社会学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1、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即理论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7、涉及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涉 及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涉及社会调查方 法、观测法和文献收集方法及实验法,又涉及定量和定性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涉 及社会记录方法、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 应用社会学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批判性和建设性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2、社会学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助于制定和实行科学的社会
8、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奉献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含义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2、社会学中的“社会”孔德;斯宾塞;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一定联系、互相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 三要素:个体、互动、关系3、国家与社会霍布斯和洛克;社会或公民社会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相相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 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二、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和社会
9、唯名论;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 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社会唯名论:个人和社会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知 识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结识以对个人的结识为基础,结识社会的目的也 是为了结识个人;美国的吉丁斯、韦伯、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论2、社会类型(1)宏观社会类型孔德三阶段;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马克思五阶段;贝尔“后工业社会”;卡斯特“网络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具体社会的类型血缘、地缘、业缘群体、非正式群体等三、社
10、会的特点1、多样性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的差异,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2、复杂性 人的需要复杂性和具体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性3、变动性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制度翻新、社会运营机制变化、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变化等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1、人的两重属性生物性:生物体、本能社会性: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动性、共同生活的模式2、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故意识活动的人;主体性和客体性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马克思对需要的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社会关系1、社会关系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
11、的关系,但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在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 行为模式,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 盼望的互相作用的模式2、社会关系的类型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导致社会关系的多样化;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形式社会学认为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反映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分为结合关系、分 离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社会行动1、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 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用行动2、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吉登斯
12、行动与机构的二重性,社会结构化过程第三节 文化一、文化的含义与分类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所发明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涉及人类发明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 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2、文化的分类(1)文化三层次含义:广义的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尺度的文化:重要指制度和规范文化,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发明、选择、积 累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习惯和生活方式小尺度的文化:科学文化知识(2)三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3)文化发生的领域文化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涉及产品文化和工具文化,后者涉及智能文化、规范文 化、理念文化(4)最宏观层面,文化不同类型,农耕文化
13、和工商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5)考古学器物文化;人类学精神文化;社会学规范文化二、文化的特性1、由人发明和学习2、由群体共享3、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三、文化的功能与结构1、文化的结构(1)文化元素指文化中最小而故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的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 用,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3)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通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有两种理解;文化模式是分层 的,区分层次在于分析何种文化模式在何种范围内和何种限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知 道人们行为2、文化功能
14、(1)整合功能价值认同和规范认同(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4)传续功能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迁 1、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诸多层面,宏观层面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亚类型文化特殊性和普同性并存2、文化相对差异性(1)主文化和亚文化(2)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3)中国文化的类型的特点伦理型的传统文化,特点: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 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的务实的生活态度,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 向,文化价值上主张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3、文化变迁内部新发现和发明;不同文化接触和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第
15、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社会人;社会化重要是指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长自己的社会性、由生 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化是个体吸取社会经验,由两者分立走向两者融合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整合 社会化是长期的过程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也许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1)从个人角度(2)从社会角度2、社会化的也许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
16、)人有语言的能力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1、人类发展任务哈维格斯特指出人在生命发展的六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责任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一定群体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为了保障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人们通 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与特定群体活动相适应、说明其成员应当如何以及不该如何的成文或不 成文的规定与共识(4)明确生活目的(5)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相一致、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 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盼望的体系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实行机构1、社会化的机制机制;社会化机制
17、: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相称广阔的领域,涉及社会化的 实行者和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性等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行者向社会化对象实行教化的过程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对象积极学习的过程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行者与对象的互相作用过程2、社会化的机构施教者;受教者(1)家庭(2)同龄群体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其活动重要是做游戏,故又称 游戏群体(3)学校家庭和学校在社会化的内容、目的和方式上不同(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涉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
18、、网络等二、基本社会化1、艾利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八阶段:婴儿、幼儿、学前、学龄、少青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2、儿童-青年社会化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1)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2)少年期社会化(3)青年社会化3、少年一青年社会化碰到的问题(1)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局限性,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3)抱负与现实的矛盾社会的迅速变迁时间压缩(5)代沟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三、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1、继续社会化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
19、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2、再社会化是指原先的社会化失败或者基本上已经不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 化过程被动再社会化和积极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1、什么是个性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就是个性弗洛伊德;奥尔波特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的形成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1、个性与社会个性帕森斯塑造角色社会个性是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建立在个体的个性基础上,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共有
20、的个性特点2、雷同性格与人的能动性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中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三、个性与民族性 1、个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性,国民性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性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关于国民性的研究3、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与家族、家庭、村落为特点的居住模式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封闭、保 守、以人伦为取向的文化特性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谨慎、勤俭、忍耐、安分等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
21、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社会行动是指向别人、并以别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为韦伯提成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涉及: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2、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互相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别人采用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映性 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相的社会行动的过程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1)人际互动(2)群体互动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1)合作共同合作和分工合作条件:目的一致;互相依赖;奉献;信任(2)竞争条件:同一目的;排他
22、性;稀缺性冲突冲突与竞争的不同;冲突的作用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缺少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动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特性: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三、社会互动的意义1、促进对自我的结识弗洛伊德个性中的自我;库利“镜中我”;米德符号互动论2、满足行动者的需要3、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互动-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社会交往的概念马克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交往具有社会性;劳动2、社会交往的意义个体生存的需
23、要;人自我显现的方式;建构社会二、符号互动论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度析在平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重要研究的是人们互相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米德、托马斯、库利、布鲁默、库恩符号;社会情境;解释情境;情境定义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布鲁默三个假设;五条结论社会微观秩序和宏观秩序标签论和建构理论3、戏剧论的重要观点戈夫曼平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舞台、表演者、印象管理、剧本表演、前台和后台三、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加芬克尔平常世界;行动权宜性;索引性;谈话过程;行动、说明和场景;实践行动的反身性;吉登斯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四、社会互换论1、社
24、会互换的概念齐美尔的互换思想霍曼斯和布劳:社会互换是人们互换报酬和处罚的互动过程,建立在信任基础上2、社会互换论的内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刺激一反映霍曼斯行为主义互换论的理论命题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布劳的结构互换论:互惠、公平;互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互换也可以发明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五、人际互动1、人际互动的含义发生在个体之间,带有明显个人因素的互相作用成为人际互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2、有关人际互动的研究成果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霍尔: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第三节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来源与含义(1)角色概念的来源社会心理学
25、和人类学传统;米德角色扮演;符号互动论;戈夫曼;林顿(2)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 所盼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盼望2、社会角色的特点(1)普遍性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中,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相随着;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2)具体性(3)复杂性(4)表现性3、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后者是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2)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3)抱负角色和实际角色前者是社会对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的盼望,
26、认为这些行为规范是人们应当践行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的,它是一种标准的和较高的规定;后者是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两者差距成为角色距离二、社会角色的扮演1、角色扮演的过程(1)角色扮演的含义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规定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成为角色扮演米德提出(2)角色扮演的过程第一、了解角色盼望第二、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和角色意识第三、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行动取向、行动策略、具体行动、反思规范和能动性2、角色扮演中的问题(1)角色混淆指人们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结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规定发
27、生混淆的现象角色认知不妥;场景分辨不清(2)角色紧张(时间、精力、能力)一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称为复式角色(3)角色冲突角色丛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并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4)角色失败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两种情况:未能按照盼望表演;角色关系解体3、结构论与建构论的社会互动观结构论: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帕森斯 建构论:能动、建构;符号互动论互动论的分歧:布鲁默和库恩常人方法学三、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特性(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类型社
28、会网络;结点;多元分类(2)社会网络的基本要素关系、结点、范围、密度、强度2、社会网络的功能(1)社会支持物质的、精神的;工具性、表意性;(2)社会资源获得格兰诺维特强关系、弱关系3、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1)网络背景下的社会互动互相建构(2)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性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社会群体;偶遇群体;记录群体 2、社会群体的特性(1)成员具有直接、明确而持久的社会关系(2)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3)一定的群体边
29、界(4)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和大群体2、按成员关系密切限度分类初级社会群体(首属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限度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群体5、其他分类萨姆纳:内群体(我们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规范意义和比较意义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因素1、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一般因素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互相支持;合作的需要2、群体凝聚力 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 在机制;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
30、团结;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因素发展三层次: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和遵从;群体规范的内化群体凝聚力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3、群体过程勒温群体动力学4、群体中的权力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性和功能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性1、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库利:初级群体是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和合作的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密切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性(1)规模较小(2)连续直接全面的交往直接、感情、经常、全面、完整人格(3)人际关系密切我们感;群体成员的不可替代性(4)非正式控制自觉;习惯、道德、群体意识;非正式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和维持1、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1)家庭(2)
31、儿童游玩群体(3)邻居(4)朋友圈子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1、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合库利镜中我;人性(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克制个人发展;损害社会利益2、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功能外移;关系松懈;名存实亡影响:社会秩序的挑战;生活、机会丰富多彩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一家庭一、家庭的含义与类型1、家庭的含义 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
32、经济的团队家庭是个历史的范畴威廉古德的夫妇式家庭:择偶自由;婚后小家庭独居;对夫妻双方亲属同等看待2、家庭类型费孝通分类核心家庭、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二、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1、家庭的功能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因国家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和精神满足受家庭生命周期制约;因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2、家庭功能的变迁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诸功能中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体现 着一定社会的家庭制度和家庭本质的功能,因此只要社会的家庭制度不变,核心功能也将 保持不变三、家庭的变迁1、家庭变迁的含
33、义家庭生命周期;社会生产方式;家庭制度;家庭功能;家庭关系;质变和量变2、家庭变化的趋势威廉古德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3、中国家庭变迁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特点 社会分化和变动不可预测性;迅速;功利主义文化(2)社会变迁对家庭变迁的影响及城乡家庭变迁的特点家庭收入、职业、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功能、结构、关系;中国城市家庭变迁总趋势农村现代化;非农化:收入构成;职业;土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性与结构一、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特性1、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现象2、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狭义形式;过程3、社会组织的特性目的性;目的简朴明确;关系非密切;成员
34、可替代性强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1、社会组织的类型帕森斯AGIL: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的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布劳: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埃兹尼奥: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巨型组织内部结构关系复杂限度:简朴组织、复杂组织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以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2)拟定的目的(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韦伯三种权威(5)物质基础三、社会组织的结构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结构结构;社会组织的结构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2、组织的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关系;非正式结构3、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
35、部型;矩阵结构型权变的组织理论4、组织结构类型的发展横向公司;网络化组织第二节 组织目的与组织运营一、组织目的的含义与功能1、组织目的的含义埃兹尼奥;管理学角度2、组织目的的功能(1)组织目的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2)不同性质的组织互相区别的标准(3)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4)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3、组织目的的结构(1)个人目的和组织目的个人主义取向;集体主义取向(2)组织的整体目的和部门目的(3)组织目的的系统结构对内目的、对外目的;格罗斯区分;组织目的是复杂的系统结构二、组织的运营1、组织过程将组织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的的过程称为组织过程;组织
36、化;帕森斯的社会化和制度化;个人主义角度;社会过程2、组织中的激励需要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公平理论激励;诱因经济型诱因和非经济型诱因;巴纳德和西蒙组织平衡理论二要点3、组织中的政治冲突论观点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环境封闭型组织观;开放的组织观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的所有因素;涉及相关组织、制度和文化2、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1)社会系统的观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社会系统、子系统卡斯特:组织提成多种子系统,与环境界面多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资源依赖对组织的影响资源依赖理论;爱默森;资源依赖、权力关系、不拟定性;协作网络(3)文化环境对组
37、织的影响组织的新制度主义观点;制度化;组织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1、家长制的特性权力集中;经验管理;管理行为随意;私人性;人治、家天下不利影响2、家长制存在的条件组织规模小、分工不发达、技术单一、环境稳定、领导人绝对权威、组织成员臣民思想二、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标准化、定额、计件工资等2、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适应各种组织;行政五环节;行政管理十四条原则3、韦伯科层制(1)科层制出发点和重要内容科层制;抱负型组织的特性;科层制特点(2)科层制功能合理有效;行为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负功能:四点科层制的非理性化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1、霍桑实验的发现行为科学;梅
38、奥霍桑工厂的实验:三个重要发现社会人假设的结论2、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重要意义;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正反两方面)3、X理论一Y理论麦格雷戈两个假设;自我实现预言权变思想的“超Y理论”:任务-组织-人员相适合以提高胜任感四、组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1、公司的社会责任员工、社区、消费者、环境的义务社会责任感对员工归属感和公司形象都有好处2、组织中的信任美日之间公司文化的差距 3、组织的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五、组织管理中的参与1、组织是一个协作体系韦伯的权威;巴纳德的权威接受四个条件2、组织中的参与决策西蒙;德鲁克3、组织的治理结构管理和治理的区别六、中国的单位组织1、中国单位组
39、织的特点沃德;单位制度和单位组织单位组织的特性:功能合一;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依赖;行政等级2、单位组织的功能单位制度、集中管理、计划经济、官本位正功能:资源动员和综合运用;成员的忠诚、有效的管理负功能:低效;等级提高冲动的膨胀3、中国单位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国家与社会;国家合作主义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一节社会分化与阶级一、社会分化1、社会分化的概念异质性;同质性;分化社会分化是指本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单位 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社会单位社会分化特性: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2、社会分化的类型(1)水品分化和垂直分化前者并非不平等,
40、只是职能差别;后者社会不平等,蕴含张力(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前者涉及性别和年龄分化;后者往往涉及民族和职业等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阶级:这样一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划分阶级标准:对生产资料占有多少、在社会劳动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 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第一条是主线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历史现象、生产力、剩余产品、录U削、私有制;共同行动:阶级意识、组织化限度阶级和阶层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阶级消亡三、当代社会的阶级划分1、新中间阶级管理阶层2、新马克思主义
41、的阶级观赖特:生产资料占有、组织资产、资格认定技能赋予阶级以新的含义韦伯: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没有明确区分四、等级、身份和种姓1、等级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2、身份制度身份两种含义;身份制:社会声望评价3、种姓制度先赋性、无流动;族内婚;印度四类身份、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第二节社会分层一、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1、社会阶层含义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在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马克思的阶级VS韦伯的阶层2、多元特性分析视角多元化;任何社会特性儿乎都可以作为分析视角 3、研究的意义阶级分析的深化;阶级分析的必要补充;结识非阶级社会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
42、标准1、社会分层的理论(1)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含义韦伯三重标准:财富、权力、声望身份群体三位一体、互相联系和转化、互相独立、重要性不同(2)其他分层理论索罗金多元分层论;伦斯基分层理论2、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1)社会分层的方法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2)社会分层的综合指标赖特三要素;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教育、职业综合)(3)职业分层较高技术水平、教育水平、权力地位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3、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资源集中或多元化三、社会分层的功能1、功能论帕森斯、戴维斯 社会分层的负功能2、冲突论马克思;达伦多夫:有权者和无权者、组织是强制协作联合体3、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平等问题(1)社会
43、分层的机制机会平等(2)社会分层中的不平等限度适度不平等(3)现代社会的抱负结构模型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1、社会流动的含义人们在社会机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判断标准职业流动2、社会流动的类型(1)方向垂直流动;水平流动(2)主体群体流动;个人流动(3)参照基点 代际流动;一生流动二、社会流动的模式1、社会流动的模式(1)开放式流动(2)封闭式流动(3)混合式流动2、精英的流动(1)什么是精英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米尔斯:权力精英(2)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统治者精英、非统治者精英最大限度的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
44、地位和能力的匹配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社会结构的性质封闭VS开放先赋地位VS自致地位(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限度(3)教育的普及和发展(4)家庭背景布劳;邓肯;布迪厄(文化资本)社会网络资源 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地位升迁和成功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三、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我国传统社会的分层与流动小农经济导致社会稳定性2、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四大阶层(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三个身份系统(户籍、所有制、单位身份)(2)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复杂化:政治标准、经济标准、阶层分化、新阶层(3)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城乡流
45、动、城市和农村内部流动3、我国的精英流动精英循环论V S精英再生产论(精英是否连续)第八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论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滕尼斯社区和社会帕克2、社区的含义共同体;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区内的,互相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社区与社会3、社区的构成(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2)一定地区界线共同的社会生活(4)社区文化(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意识二、社区的类型1、功能经济型、行政型、文化型、宗教型2、规模人口、地区分为巨型、中型、微型社区3、形成方式自然社区、法定社区4、综合标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5、虚拟社区同质性和互相的身份认同虚拟社区和实在
46、社区三、社区研究1、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帕克 参与观测;人文区位学2、我国的社区研究 吴文藻3、社区研究的角度社区研究也称社区分析,是在一定期空坐落中描述该社区居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和社会结构,并发现其内在逻辑或规律的研究工作(1)人文区位学的研究角度人类生态学古典人文区位学:竞争和共生现代人文区位学:文化、社会因素和次社会因素人口分析;整体;平衡;环境(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社会人类学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3)社会系统理论把社区作为社区成员互相作用的系统,认为社区的平常生活总是通过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来进行的,各种社会关系通过长期发展,形成各种组织与制度,并成为社区的要素。这些要
47、素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就形成了社区的结构第二节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1、农村社区的特性是重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1)农村社区的生存基础 土地资源耕种(2)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性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设以村落为单位的家族聚居方式(3)生活特性自给性强;简朴;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自然化2、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1)社会关系结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费孝通差序格局: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 现象(2)政治结构无为而治;社区政治;无为政治基础上的长老统治(3)职业结构务农3、农村社区的变迁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产业结构、非农化;
48、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城乡化;价值观二、城市社区1、城市社区的含义与特性(1)含义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 活的共同体 城市社区(两种含义)vs城市(2)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高;感情色彩淡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分2、城市的类型功能、规模城乡VS集镇3、城市的区位结构人们的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方式,即指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和其他活动场合 在城市地区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及空间结构4、城市社区建设(1)含义和起因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 民生活的过程起源于城市社区本质特性的
49、弱化和缺失(2)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20世纪9 0年代,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单位制萎缩政府VS学者三、城乡关系1、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1)城乡对立城市的统治阶级依靠强力剥削农村劳动者(2)城乡差别城乡两类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现象,未形成对立(3)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不是要消灭城市和乡村两种具体形态,而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城乡平等和协调发展三种观点2、我国的城乡关系封建社会中我国的城乡关系对立(2)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城乡关系差别农村人口多、生产率低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城市保障政策;户籍制度;
50、城乡两种所有制并实行城乡分工3、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刘易斯二元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的现象城市一小城乡一农村的三元结构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和动力 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住地;生活方式城市人口的增长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城市化外在表现和实质;城市性2、城市化的动力(1)工业化工业化是指由农业占主导的经济向商品制造业在总产量中的比重日益增长的经济转变的过程大工业发展;剩余劳动力推拉理论(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