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涵义与功效课程与教学目标涵义与功效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取向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实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实定第1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涵义与功效课程与教学目标涵义与功效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涵义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涵义 (一一)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教育总体方向,所表达是普遍、总体、终极教育价值。2、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下位概念,所表达是不一样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教育价值。第2页
2、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二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教育目标下位概念,是详细表达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教育价值。(三三)教育目标、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关系教育目标、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关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目标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标又表达了一定教育哲学观点。教育目标必须加以详细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依据教育目标来制订。第3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功效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功效 (一)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二)为课程与教学组织提供依据 (三)为课程实施提
3、供依据 (四)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第4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取向一、一、“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取向取向 (一一)普遍性目标涵义普遍性目标涵义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普通教育宗旨或标准,这些宗旨或标准直接利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普通性、规范性指导方针。第5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二二)普遍性目标特点普遍性目标特点 把普通教育宗旨或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含有普遍性、含糊性、规范性,可普遍利用于全部教育实践中。(三三)普遍性目
4、标价值取向普遍性目标价值取向 “普遍主义”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该利用于全部教育情境。第6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四四)普遍性目标价值与局限普遍性目标价值与局限 1 1、价值:价值: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普通性宗旨或标准而不是详细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能够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以适应各详细教育实践情境特殊需要。2 2、局限:局限:这类目标往往缺乏充分科学依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随意性;这类目标在含义上不够清楚、确定,而且经常出现歧义。第7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
5、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二、二、“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取向取向 (一)行为目标涵义(一)行为目标涵义 行为目标是以详细、可操作行为形式加以陈说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行为改变。(二)行为目标特点(二)行为目标特点 准确性、详细性、可操作性。(三)行为目标价值取向(三)行为目标价值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它表达了唯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有效控制为关键。第8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四)行为目标优势与不足:(四)行为目标优势与不足:1 1、优势:、优势:行为目标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含糊性缺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历程中作出了
6、主动贡献。行为目标因为本身特点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便于准确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对确保一些相对简单教育目标达成是有益。第9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2 2、不足:、不足:该取向所表达唯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是有缺点;行为目标还原论倾向把完整人肢解,人含有整体性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人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极难用外显、可观察行为来预先详细化。第10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五)、布卢姆等人(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类学”1、教育目标分类学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
7、作技能领域 2 2、教育目标分类学基本特征:、教育目标分类学基本特征:教育目标含有层级结构 教育目标以学生详细、外显行为来陈说 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第11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3 3、贡贡献献: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概念框架;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4 4、局局限限:把课程与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这似乎是人为;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落实逻辑一致性标准;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目标彼此之间界限不十分清楚;教育目标分类学层级结构值得怀疑;教育目标分类学超学科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挑战。第12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5 5、未来
8、方向、未来方向 过程与结果关系,目标与学生经验关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关系都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新历史时期需要重新思索问题。第13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三、生成性目标三、生成性目标 (一)生成性目标涵义(一)生成性目标涵义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生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处理结果,是人经验生长内在要求。(二)生成性目标特点(二)生成性目标特点 生成性目标是教育情境产物和问题处理结果。(三)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三)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对实践理性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停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目标
9、。第14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四)生成性目标价值与缺点(四)生成性目标价值与缺点 1 1、价值:、价值: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过程与结果、伎俩与目标之间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伎俩与目标被内在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交互作用中所产生自己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强加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目标相关联学习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已经有知识。基于生成性目标课程必定是终生学习。第15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2 2、缺点:、缺点:过于理想化。首先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
10、话训练。其次,很多教师也可能不利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计划和努力。最终,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总之,基于生成性目标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极难找到适切性。第16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四、表现性目标四、表现性目标 (一)表现性目标涵义(一)表现性目标涵义 每个学生个体在与详细教育情境“际遇”中所产生个性化表现。(二)表现性目标特点(二)表现性目标特点 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强调个性化。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能够利用原来学到技能和了解了意义,经过它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了解,并使其含有个人特点。(三)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三)表现性目标价值
11、取向 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追求。第17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四)表现性目标价值与不足(四)表现性目标价值与不足1 1、价值:、价值:反对把课程目标技术化倾向,明确提出教育及课程本质上价值问题;以人自主发展作为课程目标取向根本,重视人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重视课程情境详细性;不主张完全消解行为目标,注意吸收行为目标所表示内容对人发展作用;第18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表现性目标表述采取了一个开放式形态,不强求统一规格和标准,重视课程活动及其结果个体性、差异性。在关于课程评价问题上,表现性目标主张一个批评、判别式评价方式。2 2、局限:、局限:不轻易操
12、作第19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基原来源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基原来源(一)学习者需要(一)学习者需要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学习者需要是完整人身心发展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学习者需要是完整人身心发展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需要。作为满足学习者需要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质上是尊重学习作为满足学习者需要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个性、体现学习者意志过程。者个性、体现学习者意志过程。第20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二)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二)当代社会生活需求 从空间维度来看,是指从儿童所
13、在小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来看,不但是指社会生活当下现实需要,更主要是社会生活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第21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当代社会生活需求确实定,拉尔夫泰勒作法是首先把当代社会生活划分为各个方面,然后再逐一搜集适合这些方面资料以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就当前来看,将当代社会生活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最少需要落实民主性标准、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标准、教育先行标准。第22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三)学科知识(三)学科知识 即学科逻辑体系,包含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探究方式、学科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关系等等。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学科发展确实定,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候,应将学科教授提议作为主要起源。就当前来说,则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知识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知识最有价值?第23页精品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环节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环节(一)确定教育目(一)确定教育目(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基原来源(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基原来源(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取向(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取向(四)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四)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第24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