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阿里札达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多杰仁青(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芒扎石窟于1994年由汉藏考古学家共同发现,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首个具有明确纪年的礼拜窟。窟内有保存相对良好的壁画和建窟题记,其中反映的信息是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重要标杆。由于条件限制,在石窟发现初期,考古队对其建窟题记仅作了简单的翻译,未对壁画和题记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首先通过逐一辨识和分析芒扎石窟的壁画图像,翻译和释读题记内容,推断该窟应凿建于古格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时期的火猪年(1467年),壁画风格为当时在阿里地区并不占主流的尼泊尔画风;其次,窟中出现的药师七佛壁画题材在阿里地区十分盛行,这
2、与吐蕃王室后裔的药师佛信仰密切相关;再次,东壁中出现的师承像属于希解派冈益西坚赞的上传支系传承。以上发现不仅可以作为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参照依据,还有力证明了希解派于15世纪中后期在阿里地区传播和发展的史实,为西藏西部宗教与艺术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证。关键词阿里芒扎石窟;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希解派;药师七佛DOI:10.16249/ki.1005-5738.2024.01.004中图分类号 K879.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5738(2024)01-029-011收稿日期:2023-11-30项目基金: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阿里后弘期初的佛教遗存与多民
3、族交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ZDA177作者简介:多杰仁青(1992-),男,藏族,青海黄南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美术考古。霍巍:“这处石窟的年代,大约也应当在15世纪之后”。参见霍巍.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J.文物,1997(9);“从壁画风格题材来看年代较为晚期,可能系17世纪之后的作品。”参见:霍巍,张长虹.藏族美术集成 绘画艺术 壁画 阿里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258.芒扎石窟()位于西藏阿里札达县托林镇波林村西约7千米处,该窟开凿于象泉河北岸断崖湖相沉积砾岩上。1994年5-8月,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
4、四川大学考古系组成的调查队发现了该石窟,窟内有保存相对良好的壁画和题记,调查队于1997年发表了调查简报。但在当时发表的简报中,未深入探讨题记中的纪年和人物信息。芒扎石窟的题记中明确记载了石窟的开凿年代,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首个具有明确纪年的礼拜窟,窟内壁画和题记所反映的相关信息可以成为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重要标杆,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辨识和分析。2021年8月,四川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阿里后弘期初的佛教遗存与多民族交融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对芒扎石窟进行了考古调查,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以此次考察为契机,鉴于该窟题记及相关壁画的学术价值较高,笔者拟对芒扎石窟的题记及壁画作梳理与探讨
5、。一、壁画主要内容芒扎石窟为单室窟,坐北朝南,平面呈圆角方形、平顶,窟高2.4米、面阔4.16米、进深3.73米,窟门设于南壁(见图1)。北壁为正壁,高2.4米、宽4.16米;东壁高2.4米、宽3.73米;南壁高2.4米、宽4米;西壁高2.4米、宽3.63米。窟顶无藻井及彩绘,四壁皆绘有壁画、陀罗尼和尊神心咒,可惜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壁画最上、下层一周分别绘有垂帐纹和海螺纹(见图2)。笔者对壁画示意图逐一编号,囿于篇幅,本文仅对陀罗尼和尊神心咒进行释读辨识,不在文中一一录入。现将壁画内容依北壁、东壁、南壁、西壁分述如下。图1 芒扎石窟平、剖面图图2 芒扎石窟壁画分布示意图(一)北壁壁画北壁
6、主要由三铺壁画构成,中段大部分已毁,左起依次为药师七佛与般若佛母等(编号:N1-N12);五方佛与十一面观音(N13-N18);弥勒菩萨与诸罗汉(N19-N22);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及多身上师像(N23-N28)。壁画下方N29为圣观音根本续王莲花网陀罗尼();N30为净戒陀罗尼();N31为生起一切通惠与缘起陀罗尼()等;壁画左右两侧分别绘有七政宝之金轮宝和女宝(见图3-图3 北壁壁画图4 北壁壁画示意图北壁第一铺分成上、中、下三排,各绘有四尊,上、中两排绘有七尊佛与一尊佛母,七佛皆结跏趺坐、着袒右肩式袈裟,N1身赤色,双手施说法印;N2身赤色,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结禅定印;N3身赤黄色,
7、右手施无畏印(亦称施依印),左手结禅定印;N4身淡蓝色,右手施与愿印,持物已毁,左手结禅定印并托钵,故可断定为药师琉璃光佛(Bhaisajyaguru);N5身赤色,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结禅定印;N6身白色,双手施说法印;N7身赤色,双手结禅定印;N8身赤色,头戴五叶冠,上身袒裸,下着短裙,正二手施说法印,余右手举持金刚杵,余左手托梵箧,结跏趺坐,为般若佛母(Prajspramit)。由以上辨识药师琉璃光佛与般若佛母,以及诸尊之身色与印相可推断,该组合系药师七佛与般若佛母。由于药师七佛(或八佛)的文本源头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八佛与七佛之别是有无包含释迦牟尼
8、佛。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30()和 圣如来生三昧力琉璃光陀罗尼(),以及藏地药师佛修习法门开创者印度阿阇梨寂护(ntaraksita)所造 八如来赞()、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教授()、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陀罗尼读诵仪轨经集()和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皆无论及药师七佛之身色与印相的内容,故药师七佛的图像在藏地记述不一。据笔者梳理,药师七佛图像所依据的文本主要可分为四类:钦 南卡扎(1210-1285)所撰 祈请八如来及其眷属()1、嘉顿 贡噶尊追(13世纪)所撰 药师佛现观()2、扎巴顿珠(1547-1613)所撰寂护所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
9、功德经所现仪轨 实践增补庄严()3和多罗那他(1575-1634)所编撰 本尊海成就法 宝源()4,经与以上不同文本记述的药师七佛仔细比照(见表1),发现该壁画除在身色上存在微差,基本与扎巴顿珠的记述相同。据此可推测,N1为宝月佛(威音王,Ratnacandra)、N2 为金色无垢佛(Suvarnabhadravimala)、N3为妙名佛(Sunman)、N4为药师琉璃光佛、N5 为法海神通佛(Abhijsarja)、N6 为无忧最胜佛(Asokottama)、N7为法海雷音佛(Dharmakrtisgara)。七佛与般若佛母下排有四尊菩萨,N9一面三目,呈忿怒相,右手高举持剑,左手胸前施期克
10、印并持羂索,右腿屈膝,左腿跪姿,上身着帔帛,下身系虎皮裙,为白不动明王(Sita Acala);N10身赤黄色,右手上举持剑,左手在胸前持莲茎,结跏趺坐,为文殊菩萨(Majughosa);N11身蓝色,右手高举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左展立姿,为金刚手菩萨(Vajrapni);N12身白色,双手捧钵,上身着帔帛,下着长裙,跣足直立,应为无量寿佛(Amityus)。5北 壁 第 二 铺 为 五 方 佛 与 十 一 面 观 音(Ekdaamukha Avalokitesvara),五方佛皆菩萨装、结跏趺坐,N13阿閦佛(Aksobhya),身淡蓝色,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N14大日如来(Va
11、irocana),身白色,双手施智拳印;N15宝生佛(Ratnasambhava),身赤黄色,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结禅定印;N16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身绿色,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禅定印;N17无量光佛(Amitbha),双手结禅定印;N18为吉祥比丘尼(Laksm)所传十一面观音,十一面呈五层排列,即“三三三一一”式,主面及身色白、右绿、左赤,其上第二层三面中绿、右白、左赤,再上第三层中赤、右绿、左白,再上第四层为淡蓝色忿怒面,最上一面为无量光佛,八臂掌中有眼,主二臂当胸合十,余右手持念珠、施与愿印且掌中甘露解饿鬼之渴、法轮,余左手持白莲、净瓶、弓箭,左肩披仁兽 药师琉璃光七
12、佛本愿功德经 由克什米尔阿阇梨胜友(Jinamitra)、施戒(Dnala)、戒自在菩提(lendrabodhi)和藏地译师智军()翻译、校订并审定;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由克什米尔阿阇梨胜友、施戒和藏地译师智军翻译、校订并审定;圣如来生三昧力琉璃光陀罗尼 由克什米尔阿阇梨胜友、施戒、戒自在菩提和藏地译师智军翻译、校订并审定,后由阿底峡和纳措译师楚成杰瓦重新厘定,并审定;该三部经见德格版甘珠尔G.续部函(第87卷).该四部经分别收录于德格版丹珠尔G.礼赞部函(第1卷)和续部函(第74卷)。有关该四部经的讨论,见陈智音.寂护与药师佛信仰在西藏的开端附藏文大藏经中四部归属寂护的药师七佛典籍介绍
13、G/李国庆,邵东方.天禄论丛北美东亚图书馆员中国学文集 2010.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4.该十一面观音的十一面之第二层、三层左、右面色与大译师仁钦桑波所译 圣十一面观音成就法 和 本尊海成就法 宝源之载正好相反,是为画师笔误抑或另有所本,有待研究。见吉祥比丘尼著,阿底峡和仁钦桑波译 圣十一面观音成就法(),德格版丹珠尔G.续部函(第34卷),124;多罗那他.本尊海成就法 宝源G/多罗那他文集(第29卷).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232.多杰仁青:西藏阿里札达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 31(kasra)皮,下着长裙,跣足直立。第三铺保存不佳,仅余主尊右侧弥勒菩
14、萨半身和三尊罗汉,根据该组合可推断主尊应为释迦牟尼佛。N19身赤色,右手当胸持置净瓶的龙华树(Ngabrks)枝,左手置于髋部,为弥勒菩萨(Maitreya);三尊罗汉皆有题记,属十六罗汉行列之中,N20为巴沽拉罗汉(Bakula),双手捧吐宝鼠,题记为:,意为:“巴沽拉(树皮)”;N21为迦诺迦跋黎阇罗汉(Kanakabharadvja),双手结禅定印,题记为:,意为:“跋黎阇具金”;N22为迦诺迦伐蹉罗汉(Kanakavatsa),右手上举并持法器,左手结禅定印,题记为:,意为:“迦诺迦伐蹉(金犊)”6。第四铺N23释迦牟尼佛,右手已毁,左手结禅定印,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题记为:,意为
15、:“顶礼佛教教主”;N24弥勒菩萨,右手当胸持置净瓶的龙华树枝,左手置于髋部,结跏趺坐,题记为:(),意为:“顶礼弥勒菩萨”;N25无著菩萨(Asanga),双手作辩经状,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题记为:,意为:“顶礼圣者无著”;其下方有三尊身着僧袍、内着坎肩的藏地僧人像(N26-N28),因无题记,故无法辨识。(二)东壁壁画东壁上排绘有11尊上师像,其中两尊完全被毁,大多题写有尊像题记,可供辨识,该诸上师像与北壁N23、N24、N25,以及南壁第一排三尊上师属同一组合,应为某教法师承像(见图5-6)。图5 东壁壁画图6 东壁壁画示意图E1圣天菩萨(Aryadeva),双手作辩经状,着袒右肩袈
16、裟,结跏趺坐,题记为:,意为:“顶礼佛子圣天”;E2头已毁,身褐色,双手当胸结印并持嘎巴拉,双腿交叉坐于兽皮之上,上身袒裸,下身缠白布,榜题已毁,但从印相、坐姿、肤色等推断,该尊像应当为希解派创始人帕 当巴桑结(?-1117);N3身着僧袍,内着坎肩,双手当胸施说法印,结跏趺坐,题记为:(),意为:“顶礼冈 益西坚赞”(智幢);E4身着僧袍,内着坎肩,八字胡,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半跏趺坐,题记为:,意为:“旺秋上师”(自在上师);E5身着僧袍,内着坎肩,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题记为:,意尊称药师琉璃光妙名宝月(威音王)金色无垢无忧最胜法海雷音法海神通释迦牟尼般若佛母祈请八如来及其眷属
17、中;蓝;与愿印并持诃黎勒、钵黄;无畏印、禅定印金或白;无畏印或说法印、禅定印黄;说法印,禅定印黄;触地印,触地印赤;说法印、禅定印赤;说法印、禅定印黄;锡杖、佛钵中;其余无载药师佛现观东;琉璃;与愿印并持诃黎勒、钵南;黄;无畏印、禅定印西南;黄;与愿印、禅定印西;黄;双手施说法印西南;淡红;双手结禅定印北;红白相兼;双手施说法印东北;红;与愿印、禅定印东南;黄;触地印,禅定印中;金;主二手持杵与梵箧,余二手结禅定印实践增补庄严中;蓝;与愿印并持诃黎勒、钵东南;黄;施依印、禅定印南;黄;双手施说法印西南;赤黄;与愿印、禅定印西;白;双手施说法印西北;赤、双手结禅定印北;赤黄;与愿印、禅定印东北;
18、黄;触地印、禅定印东;印相无载宝源中;蓝;与愿印并持诃黎勒、钵黄;说法印、禅定印赤黄;说法印、禅定印黄白;说法印、禅定印淡红;双手结禅定印赤;与愿印,禅定印赤;与愿印,禅定印-芒扎石窟壁画淡蓝;与愿印持物已毁、钵赤黄;施依印、禅定印赤;双手施说法印赤;与愿印、禅定印白;双手施说法印赤、双手结禅定印赤;与愿印、禅定印黄;触地印、禅定印赤;主二手施说法印,余二手持杵与梵箧表1 药师八佛与般若佛母图像特征比较(方位、身色、右与左印相)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32为:“仁钦竹巴”(宝成);E6身着僧袍,内着坎肩,双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题记为:,意为:“卓唯衮波”(众
19、生怙主);E7身着僧袍,内着坎肩,左手结禅定印,下身及榜题已毁;E8身着僧袍,内着坎肩,双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榜题已毁;E9身着僧袍,内着坎肩,身体已毁;第二排大多已毁,现存E10身白色,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茎,游戏坐,为不空羂索观音;E11身赤色,双手当胸捧净瓶,赤足直立,未能辨识;E12双身像,主尊身白色,一面四臂,正二手合十并拥明妃,余二手执物不清,结跏趺坐,明妃身赤色,一面四臂,应为大悲胜海观音(Jinasgara Avalokitesvara);E13 双身像,皆身白色,正二手拥明妃并持法器,余二手执物不清,展右立姿,明妃一面二臂,右手举持法器,左手拥抱主尊,左展立姿,右腿勾于主
20、尊腰,因持物不清,故未能辨识;E14身白色,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置嘎巴拉的莲茎,游戏坐于狮子之上,为狮吼观音(Simhanda);E15身紫黑色,右手持剑,左手托嘎巴拉,游戏坐于人尸之上,为罗刹主(Nairrti);E16身赤黄色,双手当胸捧瓶,骑猪,为地天(Prthiv)。第三排有主藏宝、吉祥结、象宝、诸陀罗尼;E17身白色,裸身,右手高举法器,左手持胫骨号,作舞姿,疑为玛吉拉准;E18为出生无边门陀罗尼();E19为观音如意宝菩萨心咒()、观音菩萨六字明咒()及三字明咒();E20为恶趣清净陀罗尼();E21为十地陀罗尼();E22为圣净除业障陀罗尼();E23疑为降一切摩罗佛母心咒();
21、E24为十地陀罗尼();E25为金刚萨埵百字明咒;E26和E27为六字明咒。(三)南壁壁画南壁中间设有窟门,壁画题材主要以护法神为主,分三排绘制(见图7-8)。窟门左壁第一排绘有三尊上师像和多闻天王(Vairavana),S1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S2双手结说法印;S3双手结禅定印;三尊上师皆身着僧袍,内着坎肩,因无题记及图像特征,故未能辨认;S4多闻天王(Vairavana)身赤色,三目,右手执胜幢,左手持吐宝鼠(nakula),游戏坐于白狮之上。第二排为四天王与黄财神,四天王皆着武士盔甲,站姿,S5持国天王(Dhrtrstra)身白色,双手弹琴;S6增长天王(Virdhaka)身淡蓝
22、色,双手持剑;S7广目天王(Virpksa)身赤色,双手持蛇;S8多闻天王身赤黄色,右手执胜幢,左手持吐宝鼠;S9 黄财神(Pta Jambhala),右手持枸橼果(Bjapraka),左手持吐宝鼠,游戏坐于宝瓶座之上。下方左侧为马宝,右侧为莲花、胜幢,中间为三尊护法;S10身淡红色,着白色长袍,手持法器并骑马,未能辨识;S11身淡蓝色,狮面,右手持剑,左手持人,题记为:,意为:“狮面者”;S12身淡红色,九首二臂,下半为蛇身,全身满目,右手举持钺刀,左手托嘎巴拉,题记为,意为:“罗睺罗”;左壁下方题记为:(),意为:“破坏经堂者必受罗睺罗”。门楣上 方 S13 身 淡 蓝 色,披 黑 长 袍
23、,为 某 大 黑 天(Mahkla),但因执物不清,且下身已毁,难辨具体。窟门右壁第一排S14身淡蓝色,右手举持剑,左手持吐宝鼠,项挂人首鬘,系虎皮裙,骑白额骡,题记不清,应为药叉热玛堤();S15现仅存上半身,身灰绿色,头缠白巾,身着白色长袍,右手举持金刚钩,左手持羂索,骑鹿,为噶孜玛();S16身淡蓝色,头戴宝冠及白帽,内着红领白袍,外披孔雀氅,右手举持金刚杵,左手托长寿瓶并腋挟福禄箭,骑淡蓝色马,为阿里三围女护法神多杰钦姆(),以上三尊在祷祀仪轨文本中被称为“多杰钦姆姑甥臣三尊”(多杰仁青:西藏阿里札达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 33)。经与拉达克阿奇寺、达波寺等现存壁画图像比照,7并
24、参考札达县托林寺和普兰县科迦寺的祷祀仪轨文本,发现该壁画中的多杰钦姆与科迦寺的祷祀仪轨文本记述相吻合。图7 南壁壁画图8 南壁壁画示意图S17一面四臂,右二手执三叉戟、剑,左二手持镜、蛇,项挂人首鬘,骑马,题记为:,意为:“命根天母”;S18鸦面护法(kkamukh),右手举持钺刀,左手托嘎巴拉,双足下踏恶魔,系虎皮裙,题记为:,意为:“鸦面(护法神)斩杀敌人”;其右侧为该窟建造题记和七政宝,建窟题记下文专论。(四)西壁壁画西壁分成上、中、下三排,上中两排为旧密 八大法行()中的本尊与新密菩萨像,右侧有盗洞,最下第三排为陀罗尼(见图9-10)。本尊与菩萨像左起逐次为W1身绿色,右手施与愿印,左
25、手持乌波罗花颈,游戏坐,为绿度母(SymaTr);W2身绿色,右手当胸托交杵金刚,左手执金刚铃,游戏坐,为摧碎金刚(Vajravidrana)。W3为普巴金刚(),三面六臂四足,背后生双翼,主面及身色呈淡蓝色,右面白,左面赤,正二手当胸捧金刚橛并拥明妃,上二手举持人皮、象皮,并分持九股金刚杵、火,下二手分执五股金刚、三叉戟,项挂人首鬘,腰束虎皮裙,左展立姿,明妃右手拥主尊,左手托嘎巴拉,系豹皮裙,右展立姿,左腿盘于主尊腰;W4为真实意嘿如嘎(),三面六臂四足,背后生双翼,主面及身淡蓝色,右面白,左面赤,正二手分持金刚杵、嘎巴拉并拥明妃,上二手举持人皮、象皮,并分持三叉戟、小肠,下二手右持鼗鼓,
26、左手持物不清,项挂人首鬘,系虎皮裙,左展立姿,明妃右手拥主尊,左手托嘎巴拉,系豹皮裙,右展立姿,左腿盘于主尊腰;W5为马头明王(Hayagrva),三面六臂四足,背后生双翼,发髻中有马头,主面及身赤色,右面白,左面绿,正二手分持莲花、嘎巴拉并拥明妃,上二手举持人皮、象皮,并分执棒、剑,下二手分持金刚钩、羂索,项挂人首鬘,系豹皮裙,左展立姿,明妃右手持心脏并拥主尊,左手托嘎巴拉,系虎皮裙,右展立姿,左腿盘于主尊腰,题记为:,意为:“莲花大自在”,即马头明王;W6疑为召遣非人(),三面六阿旺索南坚赞.护法神多杰钦姆供养宝藏(藏文)M.木刻板,1叶.佚名:护法神多杰钦姆与托林天王祷祀(),木刻板(托
27、林寺藏,共11叶),该经典所载多杰钦姆:多杰钦姆骑在饰有无数珍宝之蓝色骏马上,身蓝色,一面二臂,右手高举执金金刚杵,左手托长寿瓶,身色及持物熠熠放光,身饰种种珍宝,相貌优雅,身姿妙龄,着绫罗与孔雀氅,脚穿珍宝鞋;原文为:俄尔寺第54任法嗣阿旺索南坚赞:护法神多杰钦姆供养宝藏(),木刻板(科迦寺藏,共14叶),该经典所载多杰钦姆:饰有赤色鬃毛的蓝色骏马上,由蓝色的“”字圆满生成多杰钦姆,身深蓝色,着赤氅,一面三目,略露獠牙,二臂之右手高举执金九股金刚,右手当胸持长寿瓶及福禄箭,身饰珍宝,头戴饰有珍宝之帽,外披孔雀氅,原文为: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34臂四足,背
28、后生双翼,主面及身淡蓝色,右面白,左面赤,正二手分持金刚杵、嘎巴拉并拥明妃,上二手举持人皮、象皮,并分持金刚杵、金刚铃,下二手分持似人尸、塔,项挂人首鬘,系豹皮裙,左展立姿,明妃右手拥主尊,左手托嘎巴拉,系虎皮裙,右展立姿,左腿盘于主尊腰;W7为密集金刚(GuhyasamjaAkobhya),身淡蓝色,三面六臂,主面淡蓝色,右面白,左面赤,正二手执金刚杵和金刚铃,并拥抱明妃,余右手持法轮、摩尼宝,余左手持莲花、剑,结跏趺坐;W8为上乐金刚(Cakrasamvara),四面十二臂,身淡蓝色,主二臂拥金刚亥母(Vajravrh),并分持金刚杵和金刚铃,上二手举执象皮,余右手持鼗鼓、斧、三叉戟、钺刀
29、,余左手持天杖、金刚羂索、嘎巴拉、梵天四面首,腰束虎皮裙,右展立姿;W9为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头戴莲花帽,右手当胸执金刚杵,左手托嘎巴拉并腋夹天杖,结跏趺坐。第二排W10三面六臂并持法器,身赤黄色,上身袒露,下身着树叶短裙,右展立姿,为叶衣佛母(Parnasabar);W11三面四臂,身白色,右四手分持交杵金刚、莲花上托佛龛、箭和与愿印,左四手分持弓、期克印、无畏印和净瓶,为顶髻尊胜佛母(Usnsavijay);W12身淡蓝色,发髻中有猪头,右手举持鼗鼓,左手托嘎巴拉,作舞姿,疑为黑忿怒亥母(Kl Kruddha Vrh);W13身白色,右手高举持物不清,左手当胸持金刚铃
30、,作舞姿,未能辨识;W14身赤色,发髻右侧有猪头,右手举持钺刀,左手托嘎巴拉,作舞姿,应为金刚亥母;W15身白色,右手当胸执金刚杵,左手持净瓶,未能辨识;W16身淡蓝色,右手高举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腰束虎皮裙,左展立姿,为金刚手菩萨(Vajrapni);W17身白色,一面四臂,正二手当胸合十,右手已毁,左手持莲华,为四臂观音三尊之六字佛母(Sad aksar);W18身赤黄色,一面四臂,右二手分持剑、箭,左二手分持置梵箧之乌波罗花茎、弓,结跏趺坐,为真实名文殊(Nmasagti Majur);W19 身淡蓝色,三面六臂,嘴中衔蛇,正二手拥明妃并施印,上二手分持金刚杵、金刚铃,余二手分持嘴中
31、所衔长蛇一端,左展立姿,明妃右手拥主尊,左手托嘎巴拉,右展立姿,左 腿 盘 于 主 尊 腰,为 大 轮 金 刚 手(MahcakraVajrapni)。第三排中间和右下角绘有伞、宝瓶和珠宝;W20为金刚手菩萨心咒,W21为文殊菩萨五字明咒,W22为观音菩萨六字明咒,W23为梵文十六个元音字母和三十四个辅音字母。图9 西壁壁画图10 西壁壁画示意图二、建窟题记建窟题记位于南壁窟门右侧中下部,橘黄底色上用墨书写而成,共5行,22句,藏文乌坚体,采用偈颂体形式叙事(图11),抄录如下:意为:顶礼上师!清净法身广阔虚空中,报身光明日轮甚昭耀,化身事业驱散无明暗,应供无上三身敬顶礼。王宫南杰(尊胜)宝殿
32、中,殊胜王族释迦裔,多杰仁青:西藏阿里札达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 35大王南旺父与子,愿王室清净之域无往不胜!此间供养之功德,恩师曲吉之名者,广发利他纯洁之心,行持无量众生业。哎玛嚯!尤怀利益众生念,遂于火猪(丁亥)之年岁,至此净地建道场,引徒众入解脱道,善以方便之悲心,教化追随之众生,且向男女瑜伽士,巧示大乘之法门,故诚顶礼恩师足!从这则题记可知,该窟建造的时期应属“南杰王宫中的释迦之裔国王南旺父子时期”,且在火猪年由一位名叫曲吉的高僧建造。以藏历绕迥纪年法推算,每60年中便会出现一个火猪年。因此,要厘清题记中“火猪年”的具体年份以准确断代该石窟,有必要对题记中出现的“释迦之裔国王南旺
33、父子”的生平进行梳理和探讨。众所周知,吐蕃赞普世系被称为释迦之裔,8在芒扎石窟所处的西藏西部阿里札达县,既拥有释迦血统又具有国王身份的,非古格王莫属。据此缘由,结合阿里本土史家古格堪钦 阿旺扎巴在 阿里王统记 中的表述,可知该题记中的“释迦之裔国王南旺父子”系15世纪古格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贝桑布()及其子赤 囊日桑杰德贝桑布()。“南旺”是南喀旺波的简称,这种简称的方式在传统藏文文法中约定俗成并沿用至今。据 阿里王统记,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于土牛年(1409年)生于洛堆(),乳名为饶旦平措德(),父亲为古格王南杰德(),母亲为洛堆公主拉宗()。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在十六岁时被迎往北方的皮央(),
34、其父与君臣商议后决定令其迎娶玛域()公主赤江()为王后,并在阿旺扎巴等一众僧人和君臣面前继位。四十一岁时(1449),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在科迦寺觉沃三怙主银像前受戒出家,法名为拉杰尊释迦沃()。七十二岁(1480年)时于札布让()的颇章孜宫殿()逝世。关于赤南喀旺波平措德的出家时间,在 俄尔钦 贡噶桑布传 和洛堪钦 索南伦珠(1456-1532)的 自传 中与上述不同的说法,认为是火龙年(1436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部传记还详细记载了萨迦派俄尔钦贡噶桑波(1382-1457)先后三次(1427-1428,1436,1447-1449)赴洛敏汤(今木斯塘,Mustang)的历史。虽然意大利学
35、者罗伯特维塔利(Roberto Vitali)认为 俄尔钦 贡噶桑布传 中所载的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于1436年出家的说法有误,9但笔者仍倾向于1436年之说。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在 俄尔钦 贡噶桑布传 中详细记载了俄尔钦先后三次赴洛敏汤,其中第二次是于1436年从俄尔寺()出发,且应古格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之邀前往普兰传法三个月正是在这一年,古格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在科迦寺拜俄尔钦 贡噶桑布阿旺扎巴.阿里王统记(藏文)M.纪念托林寺建寺1000周年筹备小组编印,1996:84-85.关于俄尔钦先后三次赴洛敏汤的详细历史及相关研究,参见桑杰平措.大持金刚贡噶桑布传 善说聚溪成海如意宝源(藏文)G
36、/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先哲遗书(第151卷),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69-74;洛堪钦 索南伦珠.自传(藏文)G/萨迦诸贤者所著西藏人文、史籍汇编(第34卷),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9:206-211;Jrg Heimbel,Vajradhara in Human Form:The Life and Times of Ngor chen Kun dga bzang poM.Lumbini: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2017:217-309;Kramer,Jowita.A Noble Abbot from Mustang
37、:Life and Works of Glo-bo mKhan-chen(14561532)M.Wiener Studien zur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vol.68.Wien:Arbeitskreis f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Universitt Wien.2008:114-120.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汉堡大学约克 韩贝勒尔(Jrg Heimbel)博士向笔者提供的以上两份外文资料。图11 南壁建窟题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36为师,并在他座前受戒出家;其二,古格
38、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从俄尔钦受戒出家时,俄尔钦撰写了一部简短的 佛历,文中详细记载了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出家的历史,并明确记录了古格王在火龙年(1436年)出家。该 佛历 现收录于洛堪钦 索南伦珠的 自传 中。其三,衮却伦珠(1497-1557)于1547年撰写的 佛历简明 中记载,俄尔钦于火龙年在科迦寺撰写 佛历,古格王亦于同年出家。10故此,以古格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于火龙年(1436年)受戒出家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 阿里王统记 记载:“古格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于41岁时出家为僧,法名释迦沃,享年72岁”,可推测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生于1396年,卒于1467年。基于上文推断的赤南喀旺波平措德
39、的生卒年,其住世期间共出现了两次火猪年,一为 1407年,正值12岁;二为1467年,正值其卒年。由于题记中出现了“国王南旺父子”,在第一次火猪年时,赤 南喀旺波平措德正值12岁,依据史料中记载的成婚于16岁的说法,当时的他应当还未结婚生子,故该火猪年不可能为1407年。由此推断,芒扎石窟建窟题记中的“火猪年”应当为1467年。三、几点认识通过以上对芒扎石窟壁画图像的辨识和题记内容的释读,我们可从中得到诸多重要的信息,对分析、探讨西藏阿里地区的文化遗存与历史进程有所裨益。首先,从壁画风格上来看,芒扎石窟的壁画风格与同时期阿里地区的其他壁画遗存有明显的差异。例如,重建于15世纪的托林寺红殿和白殿
40、壁画,古格故城白殿、红殿和曼荼罗殿壁画都属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古格画风;且自 15 世纪中期始,卫藏地区盛行曼唐画派与钦则画派的绘画风格。然而,芒扎石窟的壁画无论从布局、构图,还是人物造型、服饰、线条来分析,其风格明显为15世纪前后在尼泊尔西北部洛敏汤(今木斯塘,Mustang)地区流行的尼泊尔画风,虽脱离了同时期西藏阿里壁画风格的主流,但体现了该地区宗教艺术的多元性。其次,从题材上看,该窟壁画中同时出现了药师七佛、十六罗汉、希解派师承、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及其所传 八大法行 的本尊等主题,印证了15世纪不同教派在西藏阿里地区百花齐放、互相交融的历史。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药师七佛”这一壁画题材在
41、西藏阿里十分盛行,如在札达县帕尔噶尔布石窟()、桑达石窟()、额钦石窟()、香孜强巴殿()、查宗贡巴石窟()和皮央351窟,普兰县科迦寺和古宫寺,以及日土县乌江村千佛石窟()中皆有出现,反映了阿里地区“药师佛信仰”的流行。藏地药师佛修习法门始于寂护大师,在他撰写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陀罗尼读诵仪轨经集 和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跋文中,都有涉及祈愿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净除业障、寿命增长、政权巩固的内容。寂护大师将药师佛法门传于赤松德赞,自赤松德赞起依次于吐蕃王室中单阿旺扎巴.阿里王统记(藏文)M.纪念托林寺建寺1000周年筹备小组编印,1996:85.阿旺扎巴.阿里王统记(藏
42、文)M.纪念托林寺建寺1000周年筹备小组编印,1996:85.关于托林寺红殿与古格故城曼荼罗殿建造年代的考证,分别参见米夏埃尔 亨斯(Michal Henss)著,张长虹译.西藏西部壁画古格王国的艺术(1000-1500年)G/张长虹,廖旸.穿越喜玛拉雅,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96-114;Roberto Vitali,The Dge Lugs pa in Gu Ge and the Western Himalaya(Early 15th-Late 17thCentury),The Amnye Machen Institute,India,2012:133-137;王瑞雷.托林寺红
43、殿的建造者及年代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8(3):83-91;熊文彬.西藏阿里扎达县译师殿壁画年代及相关问题兼论古格故城坛城殿和托林寺杜康殿壁画题记与年代J.文物,2019(2):40-52.关于这些石窟的发现及研究,分别参见霍巍.西藏阿里札达县帕尔嘎尔布石窟遗址J.文物,2003(9);张长虹.西藏阿里帕尔嘎尔布石窟(K1)壁画题记释读与相关问题J.文物,2016(7);古格 次仁加布.阿里札达额钦石窟壁画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陈姝宁.札达县香孜遗址强巴殿内殿壁画研究D.北京:中国社科院,2022.德格版丹珠尔G.续部函(第74卷),275,301.多杰仁青:西藏阿里札达
44、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 37传,药师佛自此被供奉为吐蕃王室的本尊神。据娘 尼玛沃色(1136-1206)所撰 娘氏教法史 以及阿里本土史籍 太阳王系贤者意乐教法源流 等记载,842年达磨赞普遇弑,吐蕃王朝因内乱而开始崩溃,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879-937)退居阿里,建立阿里王系地方政权,并延续了将药师佛供为本尊神的传统。111043年前后,阿底峡尊者(Ata,982-1054)与纳措译师楚成杰瓦(1011-1064)在托林寺重新厘定、审定 圣如来生三昧力琉璃光陀罗尼,并由阿底峡将此药师佛法门传于吐蕃王室后裔拉尊 绛曲沃(1010-1063)。12由此可见,药师佛法门在阿里地区的传承
45、脉络清晰可考,其作为本尊神信仰与吐蕃王室及其后裔有直接关联,“药师七佛”壁画题材在阿里的盛行应与此密切相关。而芒扎石窟的建窟题记中明确出现“殊胜王族释迦裔”的内容,反映了被称为释迦后裔的吐蕃赞普世系对札达一地的政治统治与宗教影响,进一步印证了阿里地区“药师七佛”的出现与吐蕃王室后裔的关系。再次,该窟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该窟题记明确表示了东壁第一排师承像为希解派创始人帕 当巴桑结、弟子冈 益西坚赞(?-1119)、再传弟子旺秋喇嘛及仁钦竹巴等,该希解派师承与大译师达玛室利(1654-1718)所撰 希解派三种授命师承祈请 金鬘()和 希解派初中后三大传承讲义集 甘露精粹()记载完全一致
46、,这是15世纪中后期希解派在阿里地区传播的有力见证。据 1478 年成书的青史 记载,帕 当巴桑结早年在印度超戒寺(Vikramaila)出家为僧,后成为大成就者,曾先后5次入藏弘法,形成了希解派初期、中期、后期三大传承。其中,中期传承形成于帕 当巴桑结第四次入藏期间,他先是经后藏夏俄达果()抵达山南聂()地区修持 般若经,而后到前藏传法于玛贡 曲吉喜饶(,1055-?)、索琼巴 根敦贝(,1062-?)和冈 益西坚赞等人,从而形成三大支系。其弟子冈 益西坚赞在帕 当巴桑结座前听受 般若经 要门后,分别传出上、下两个支系,13而题记中出现的旺秋喇嘛即是昆泽央温巴 旺秋多吉(),他与蒋喜饶喇嘛(
47、)二人确立了上传支系。14由此可以推断,该窟壁画师承像为希解派冈 益西坚赞的上传支系传承。希解派作为藏传佛教各教派中规模较小的一支,目前学界大多认为其传承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便已失传。15但通过上文对建窟题记的分析可知,该窟应建于1467年,即15世纪中后期,有力证明了希解派于15世纪中后期依然在阿里地区进行传播和发展,为希解派传承的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并且对其发展脉络的研究做出了补充,纠正了学界关于希解派失传年代认定的偏差。(本次田野调查工作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所熊文彬教授领队,除笔者外,还有中国社科院廖旸研钦 南卡札.祈请八如来及其眷属(藏文写本)M.3,TBRC:W1PD89084.德
48、格版甘珠尔G.续部函(第87卷),286.达玛室利.希解派三种授命师承祈请金鬘G/工珠云丹嘉措.教诫宝藏(第13卷),协庆寺版,第304-305叶,TBRC:W23605-013,原文为:意为:在拉堆定日朗果寺处,顶礼至尊丹巴桑杰;在热玛尼克寺处,顶礼冈顿 益西坚赞;在央温寺法之宫殿处,顶礼库顿 旺修喇嘛;在札玛白吉寺处,顶礼恰顿 仁钦竹。达玛室利.希解派初中后三大传承讲义集 甘露精粹G/工珠 云丹嘉措.教诫宝藏(第13卷),协庆寺版,第348叶,原文为:意为:冈 益西坚赞所传 心经 师承为,释迦牟尼佛弥勒无著世亲婆罗门圣天丹巴桑杰冈顿 益西坚赞库顿 旺修喇嘛恰顿 仁钦竹。汉藏史集 中则认为帕
49、 当巴桑结只到过西藏3次传法,参见达仓宗巴 班觉桑布.汉藏史集(藏文,1434年成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534.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38究员、四川大学中国藏学所杨清凡副研究员、四川大学博物馆卢素文副研究员、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助理馆员图旦次朗和丹增白云等共同参与。调查过程得到札达县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23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先哲遗书(第1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21-222,225-226,265-266.4多罗那他.本尊海成就法 宝源G/多罗那他文集(第29卷).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
50、08:100-101.5 郑堆,熊文彬.诸佛菩萨妙相名号经咒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30;罗文华.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25.6 张长虹.汉藏佛教的交流与交融汉藏罗汉名号与座次考J.中华文化论坛,2020(6).7 任赟娟,王瑞雷.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J.敦煌研究,2019(4).8 底吾 璆赛.底吾史记(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99.9 Roberto Vitali,The Kingdom of Gu ge Pu hrang,Accordingto mNga.ris rgyal.rabs by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