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静力学基本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因而这两个力_。(A)平衡;(B)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C)作用在同一种物体上;(D)合力为零。参照答案:B2. 固定端支座约束反力是_。(A) 、(B) 、(C) 、(D) 参照答案:A3. 定向支座约束反力是_。(A) 、(B) 、(C) 、(D) 参照答案:B4. 固定铰支座约束反力是_。(A)、(B)、(C)、(D) 参照答案:C5. 下列结论中,哪些不对的?_(A)力偶合力不为零;(B)力偶是一对力;(C)力偶矩与矩心位置无关;(D)力偶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转动。 参照答案:A6. 光滑面对物体约束力,作用在接触点处,
2、方向沿接触面公法线,且()(A)指向受力物体,恒为拉力(B)指向受力物体,恒为压力(C)背离受力物体,恒为拉力(D)背离受力物体,恒为压力 参照答案:B7. 力可传性原理是指作用于刚体上力可在不变化其对刚体作用效果下()(A)平行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B)沿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C)垂直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D)任意移动到刚体上任一点 参照答案:B8. 力在图示坐标系Oxyy轴上分力大小和投影分别为( )。(A) 和(B) 和(C) 和(D) 和参照答案:B9. 如图所示,一重物放在光滑支承面上,其重量为G,对水平支承面压力为FN,水平支承面对物块约束反力为,则构成平衡力两个力应为
3、( )。(A) G与FN(B) G与(C) FN与(D) G与和FN与参照答案:B10.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平衡。()参照答案:11. 力可传性,只合用于刚体。()参照答案:12. 力偶可以与一种力平衡。()参照答案:第三章 平面力系1. 平面上合力对该平面内一点矩()(A)不不大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矩代数和(B)等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矩代数和(C)不大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矩代数和(D)有时不不大于、有时不大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矩代数和 参照答案:B2. 平面汇交力系如图所示,已知:F1=F2=2kN,F3=4kN,则该力系合力R大小为()(A) R=2(1+)kN(B) R=4kN(C
4、) R=2kN(D) R=0参照答案:A3. 一平面任意力系向O点简化后,得到如图所示一种力和一种矩为MO力偶,则该力系最后合成成果是( )(A) 一种合力偶(B) 作用在O点一种合力(C) 作用在O点右边某点一种合力(D) 作用在O点左边某点一种合力参照答案:D4. 图示三铰刚架上作用一力偶矩为m力偶,则支座B约束反力方向应为( )(A) 沿BC连线(B) 沿AB连线(C) 平行于AC连线(D) 垂直于AC连线参照答案:C5. 直角杆自重不计,尺寸如图,受已知力偶m作用,处在平衡。B处为光滑面接触。则铰链A处约束反力大小等于()(A) (B) (C) ml(D) 参照答案:A6. 已知力F1
5、、F2、F3、F4沿平行四边形ABCD四个边作用,方向如图所示,且F1=F3,F2=F4 ,则该力系( )(A) 为平衡力系(B) 可简化为一种力(C) 可简化为一种合力偶(D) 可简化为一种力和一种力偶参照答案:C7. 已知、为作用于刚体上平面汇交力系,其力系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A) 该力系合力=0(B) 该力系合力=(C) 该力系合力=2(D) 该力系合力=3参照答案:C8. 平面任意力系独立平衡方程个数为_。(A)1;(B)2;(C)3;(D)4。参照答案:C9. 平面汇交力系独立平衡方程个数为_。(A)1;(B)2;(C)3;(D)4。参照答案:B10. 刚体上A、B、C三点
6、构成等边三角形,各点分别作用力F1、F2、F3,且F1=F2=F3,则刚体处在平衡。( )参照答案:1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与简化中心位置关于。()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矩,与简化中心位置关于。()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3. 力是矢量,力投影也是矢量。()参照答案:第四章 几何构成分析1. 在图示体系中,视为多余联系三根链杆应是( )。(A) 5、6、9;(B) 5、6、7;(C) 3、6、8;(D) 1、6、7。参照答案:C2. 联结三个刚片铰结点,相称约束个数为()(A)2个;(B)3个;(C)4个;(D)5个。参照答案:C3. 图示体系为( )(
7、A)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 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 几何常变;(D) 几何瞬变。参照答案:B4. 图示体系为( )(A)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 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 几何常变;(D) 几何瞬变。 参照答案:A5. 图示体系是( )(A) 无多余联系几何不变体系;(B) 有多余联系几何不变体系;(C) 几何可变体系;(D) 瞬变体系。参照答案:B6. 图示体系为几何不变体系,且其多余联系数目为( )(A) 1;(B) 2;(C) 3;(D) 4。参照答案:D7. 图示体系内部几何构成分析对的结论是( )(A) 几何不变且有两个多余联系;(B) 几何不变且有一种多余联系;(C
8、) 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D) 几何瞬变体系。 参照答案:D8. 图示体系几何构成为( )(A)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 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 瞬变体系;(D) 常变体系。 参照答案:C9. 图示体系几何构成为( )(A)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 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 瞬变体系;(D) 常变体系。参照答案:A10. 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参照答案:11. 图示体系按三刚片法则分析,三铰共线,故为几何瞬变体系。( )参照答案:12. 图示体系为几何瞬变。( ) 参照答案:13. 在图示体系中,去掉其中任意两根支座链杆后,所余下某些都是几何不变。( )参照答案
9、:14. 图示体系为几何可变体系。( ) 参照答案:15. 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参照答案:16. 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参照答案:第五章 轴向拉压杆件 1. AC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B2. BC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C3. 在如下选取中,AC杆截面直径应设计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4. 如果AC杆截面直径为,则AC杆应力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5. 1杆轴力为( )。(A) (压力
10、)(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D6. 2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B7. 1杆截面应力为( )。(A) (B) (C) (D) 参照答案:A8. 2杆截面应力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9. 1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 参照答案:B10. 2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D第五章 轴向拉压杆件 11. 1杆超限时允许荷载为( )。(A) (B) (C) (D)
11、参照答案:B12. 2杆超限时允许荷载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13. BC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B14. AB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D15. 为保证BC杆不超限,最小截面面积应为( )。(A) (B) (C) (D) 参照答案:A16. 为保证AB杆不超限,最小截面面积应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17. 1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D18.
12、 2杆轴力为( )。(A) (压力)(B) (拉力)(C) (压力)(D) (拉力)参照答案:B19. 1杆截面应力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20. 2杆截面应力为( )。(A) (B) (C) (D) 参照答案:A第六章 剪切和扭转杆件 1. 连接件切应力计算基本是假设()。(A)剪切面不超过1个;(B)切应力不超过材料比例极限;(C)剪切面为圆形或矩形;(D)切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参照答案:D2. 连接件切应力计算基本是假设()。(A)构件沿剪切面被剪断;(B)剪切面与作用力平行;(C)切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D)切应力不超过材料剪切比例极限。参照答案:
13、C3. 在连接件上,剪切面和挤压面分别于外力方向:()(A)垂直、平行;(B)平行、垂直;(C)平行;(D)垂直。参照答案:B4. 图示连接件,两端受拉力作用,接头挤压面积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5. 图示连接件,两端受拉力作用,接头剪切面积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6. 插销穿过水平放置平板上圆孔,在其下端受有一拉力,该插销剪切面积和挤压面积分别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7. 图示铆接件,设钢板和铝铆钉挤压应力分别为、,则两者大小关系是:( )。(A) (B) (C) (D) 不拟定参照答案:B8.
14、 图示铆接件,若板和铆钉为同一材料,且已知,为了充分提高材料运用率,则铆钉直经应当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9. 如图所示,拉杆用四个直径相似铆钉固定在连接板上,已知拉杆和铆钉材料相似,拉杆宽度为,厚度为,铆钉直径为。设拉力为,材料许用剪切应力为,则铆钉剪切强度条件为:( )(A) (B) (C) (D) 参照答案:A10. 如图所示,拉杆用四个直径相似铆钉固定在连接板上,已知拉杆和铆钉材料相似,拉杆宽度为,厚度为,铆钉直径为。设拉力为,材料许用挤压应力为,则拉板挤压强度条件为:( )(A) (B) (C) (D) 参照答案:A第六章 剪切和扭转杆件 本次练习有12
15、题,你已做12题,已提交12题,其中答对12题。 当前页有2题,你已做2题,已提交2题,其中答对2题。 11. 两块相似板由四个相似铆钉铆接。若采用图示两种铆钉排列方式,则两种状况下板:( )(A) 最大拉应力相等,挤压应力不等;(B) 最大拉应力不等,挤压应力相等;(C) 最大拉应力和挤压应力都相等;(D) 最大拉应力和挤压应力都不等。答参照答案:B12. 如图所示,在平板和受拉螺栓之间垫上一种垫圈,可以提高:( )(A) 螺栓拉伸强度;(B) 螺栓剪切强度;(C) 螺栓挤压强度;(D) 平板挤压强度。参照答案:D第七章 平面弯曲杆件1. 支座B处弯矩为( )。(A) (上侧受拉)(B) (
16、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2. 跨中C处弯矩为( )。(A) (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3. 跨中C处最大拉应力为为( )。(A) (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D4. 跨中C处最大压应力为为( )。(A) (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A5.梁A处弯矩为( )。(A) (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C6. 梁中点处弯矩为( )。(A) (
17、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A7. 梁截面惯性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8. 梁允许载荷q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9. 梁跨中处弯矩为( )。(A) (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D10. 梁跨中处剪力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11. 梁抗弯截面模量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12. 梁最大正应力为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13. 梁跨中处最大弯矩为(
18、 )。(A) (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B14. 梁跨中处剪力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15. 梁抗弯截面模量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16. 梁最大正应力为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17. 梁跨中处最大弯矩为( )。(A) (上侧受拉)(B) (下侧受拉)(C) (上侧受拉)(D) (下侧受拉)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18. 梁抗弯截面模量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19. 梁截面尺寸最小应为( )。(A) (B) (C) (D)
19、 参照答案:C20. 如果,梁最大正应力为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第八章 静定构造内力计算 1. 支座A处反力为为( )。(A) (向右)(B) (向左)(C) (向右)(D) (向左)参照答案:C2. 构造B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3. 构造C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4. 构造D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5. 支座A处反力为为( )。(A) (向上)(B) (向下)(C) (向上)(D) (向下) 参照答案:A6. 支座B处反力为为( )。(A) (向上)(
20、B) (向下)(C) (向上)(D) (向下)参照答案:A7. 构造C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8. 构造D处右侧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9. 支座A处水平反力为为( )。(A) (向右)(B) (向左)(C) (向右)(D) (向左)参照答案:D10. 支座A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11. 构造C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12. 支座B处反力为为( )。(A) (向上)(B) (向下)(C) (向上)(D) (向下)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13.
21、支座A处竖向反力为为( )。(A) (向上)(B) (向下)(C) (向下)(D)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14. 构造C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15. 支座A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16. 构造D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17. 支座A处水平反力为为( )。(A) (向右)(B) (向左)(C) (向右)(D) (向左)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18. 支座B处反力为为( )。(A) (向上)(B) (向下)(C) (向上)(D) (向下)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1
22、9. 构造AC杆C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20. 构造BC杆C处弯矩为( )。(A) (B) (C) (D) 参照答案:C第九章 静定构造位移计算 1. 图示梁上,先加,A、B两点挠度分别为、,再加,挠度分别增长和,则做总功为( )(A) ;(B) ;(C) ;(D) 。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2. 按虚力原理所建立虚功方程等价于()(A)静力方程;(B)物理方程;(C)平衡方程;(D)几何方程。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3. 导出单位荷载法原理()(A)虚位移原理;(B)虚力原理;(C)叠加原理;(D)静力平衡条件。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4. 图示伸
23、臂粱,温度升高,则C点和D点位移( )(A) 都向下;(B) 都向上;(C) C点向上,D点向下;(D) C点向下,D点向上。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5. 图示梁A点竖向位移为(向下为正)( )。(A) ;(B) ;(C) ;(D)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6. 图示刚架B点水平位移为( )(A) ;(B) ;(C) ;(D)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7. 求图示梁铰C左侧截面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8. 图示刚架,EI =常数,各杆长为l,A截面转角为( )(A) (顺时针);(B) (顺时针);(C) (顺时针);(D) (顺时针)。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9. 图示
24、构造EI =常数,C点水平位移为:(A) 180/(EI);(B) 220/(EI);(C) 360/(EI);(D) 640/(EI)。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10. 图示组合构造,若CD杆(EA =常数)制造时做短了,则E点竖向位移为( )。(A) 向上;(B) 向下;(C) 等于零;(D) 不定,取决于杆CDEA值。 参照答案:A11. 图示构造(EI=常数),F截面转角(以顺时针为正)为( )。(A) ;(B) ;(C) ;(D) 。 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12. 图示构造各杆温度均匀升高t度,且已知EI和EA均为常数,线膨胀系数为,则D点竖向向下位移为( )(A) ;(B) ;(C)
25、0;(D)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13. 图示简支梁,当,时,1点挠度为,2点挠度为。当,时,则1点挠度为。(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4. 图示梁AB在所示荷载作用下M图面积为。(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5. 图示桁架中,杆CD加工后比原尺寸短某些,装配后B点将向右移动。(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6. 图示构造中B点挠度不等于零。(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7. 图示构造A截面转角为。(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8. 图示混合构造,在荷载作用下,D点竖向位移。( ) 参照答案:第十章 静定构造影响线 1. 梁绝对最大弯矩表达在一定移动荷载作用下()。(A)梁某一截面最大弯矩;(B)梁某
26、一截面绝对值最大弯矩;(C)当移动荷载处在某一最不利位置时相应截面弯矩;(D)梁所有截面最大弯矩中最大值。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2. 欲使支座B截面浮现弯矩最大值,梁上均布荷载布局应为()。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3. 图示构造中截面E弯矩影响线形状为(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4. 间接与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相似与不同之点是()。(A)间接荷载是沿主梁上纵梁移动;(B)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不能用静力法绘制;(C)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在结点处竖标与直接荷载作用下相等;差别是在每一纵梁范畴里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是一条直线;(D)直接荷载是沿主梁移动。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5. 图示构造影响线已作
27、出如图所示,其中竖标是( )。(A) P=1在E时,D截面弯矩值;(B) P=1在C时,E截面弯矩值;(C) P=1在E时,B截面弯矩值;(D) P=1在E时,C截面弯矩值。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6. 当单位荷载P=1在图示简支梁CB段上移动时,C截面剪力Q影响线方程为( )。 (A) x/l;(B) -x/l;(C) -( l-x )/l;(D) (l-x )/l。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7. 据影响线定义,图示悬臂梁C截面弯矩影响线在C点纵标为( )。(A) 0;(B) -3m;(C) -2m;(D) -1m。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8. 图示构造,影响线(下侧受拉为正)D处纵标为( )。(
28、A) 0;(B) l;(C) - l;(D) -2.236l/2。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9. 图示构造影响线AC段纵标不为零。(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0. 影响线是用于解决活载作用下构造计算问题,它不能用于恒载作用下计算。()参照答案: 11. 简支梁跨中C截面弯矩影响线物理意义是荷载作用在截面C弯矩图形。()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2. 静定构造及超静定构造内力影响线都是由直线构成。()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3. 图a中P为静荷载,图b为a中截面C弯矩影响线,则图a中。(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4. 图示梁绝对最大弯矩发生在距支座A 6.625 m处。()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5. 用机
29、动法作得图a所示构造影响线如图b。()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6. 图示构造影响线如图b所示。(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7. 图示构造QB左影响线上最大纵距为-1。()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8. 图a所示桁架影响线如图b。()参照答案:第十一章 力法1. 力 法 方 程 是 沿 基 本 未 知 量 方 向 :A力 平 衡 方 程 ;B位 移 为 零 方 程 ;C位 移 协 调 方 程 ;D力 平 衡 及 位 移 为 零 方 程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2. 超 静 定 结 构 在 荷 载 作 用 下 内 力 和 位 移 计 算 中 ,各 杆 刚 度 应 为 :A均 用 相 对 值 ;B均 必
30、 须 用 绝 对 值 ;C内 力 计 算 用 绝 对 值 ,位 移 计 算 用 相 对 值 ;D内 力 计 算 可 用 相 对 值 ,位 移 计 算 须 用 绝 对 值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3. 图 示 对 称 结 构 EI = 常 数 ,中 点 截 面 C 及 AB 杆 内 力 应 满 足 :。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4. 图 示 结 构 超 静 定 次 数 为:A5 次 ;B8 次 ;C12次 ;D7 次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5. 图 中 取 A 竖 向 和 水 平 支 座 反 力 为 力 法 基 本 未 知 量 (向 上 ) 和 (向 左 ) , 则 柔 度 系 数 :A ;B
31、;C ;D 。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6. 图 a 结 构 最 后 弯 矩 图 为 :A图 b;B图 c ;C图 d ;D都不 对 。 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7. 图 示 结 构 常 数 , 在 给 定 荷 载 作 用 下 , 为 :A-10kN;B0 ;C5kN;D-5kN 。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8. 图 示 梁 用 力 法 计 算 时 ,计 算 最 简 单 基 本 体 系 为 图 :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9. 图 a 结 构 ,取 图 b 为 力 法 基 本 体 系 ,常 数 , 为 :A;B;C;D 。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10. 图 示 结 构 超 静 定 次 数 为 4 。参照
32、答案:问题解析:11. 在 荷 载 作 用 下,超 静 定 结 构 内 力 与 EI 绝 对 值 大 小 有 关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2. 图 b 所 示 结 构 可 作 图 a 所 示 结 构 基 本 体 系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3. 图 示 桁 架 各 杆 EA 相 同 ,C 点 受 水 平 荷 载 P 作 用 ,则 AB杆 内 力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4. 图 示 结 构,设 温 升 , 则 支 座 反 力 与 方 向 向 上,而 必 向 下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5. 图 a 所 示 结 构 图 如 图 b 所 示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6. 图 示 对 称 桁 架 ,
33、各 杆 相 同 ,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第十二章 位移法 1. 在位移法基本方程中,系数代表( )。(A) 时,在附加约束i处产生约束力;(B) 只有时,由于在附加约束i处产生约束力;(C) 在附加j处产生约束力;(D) 只有时,由于在附加约束j处产生约束力。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2. 图示构造用位移法求解时,未知数个数为( )。(A) 4 ;(B) 3 ;(C) 2 ;(D) 1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3. 在惯用超静定杆系构造中,不能用位移法求解构造是()。(A)桁架;(B)拱;(C)组合构造;(D)均可求解。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4. 用位移法求解图示构造时,独立结点角位移和线位移未
34、知数数目分别为( )。(A) 3,3;(B) 4,3;(C) 4,2;(D) 3,2。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5.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构造基本未知数数目是( )(A) 4 ;(B) 5 ;(C) 6 ;(D) 7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6. 计算刚架时,位移法基本构造是()。(A)超静定铰结体系;(B)单跨超静定梁集合体;(C)单跨静定梁集合体;(D)静定刚架。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7.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构造内力时,基本未知量数目为( )。(A) 1 ;(B) 2 ;(C) 3 ;(D) 4 。参照答案:A问题解析:8.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构造基本未知数数目是( )(A) 4 ;(B) 5 ;(C
35、) 6 ;(D) 7 。 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9. 计算刚架时,位移法基本构造是()。(A)超静定铰结体系;(B)单跨超静定梁集合体;(C)单跨静定梁集合体;(D)静定刚架。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10. 图(a)对称构造可简化为图(b)来计算。()参照答案:11. 图示构造横梁无弯曲变形,故其上无弯矩。()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2. 位移法未知量数目与构造超静定次数关于。()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3. 位移法典型方程与力法典型方程同样,都是变形谐调方程。()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4. 用位移法可以计算超静定构造,也可以计算静定构造。()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5. 图b为图a用位移法求解时基
36、本体系和基本未知量,其位移法典型方程中自由项,。()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6. 图示构造a用位移法求解时,图应如图b形状。()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7. 图示构造用位移法求解时,。( )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8. 图示构造用位移法计算得AB杆轴力为(压)(EI =常数)。()参照答案:问题解析:19. 图示构造在荷载作用下弯矩图形状是对的。( )参照答案:第十三章 力矩分派法 1. 在力矩分派法计算中,当放松某个结点时,别的结点所处状态为()。(A)所有放松;(B)必要所有锁紧;(C)相邻结点放松;(D)相邻结点锁紧。参照答案:D问题解析:2. 力矩分派法中分派弯矩等于()。(A)固端弯矩;(
37、B)远端弯矩;(C)不平衡力矩(即约束力矩)乘以分派系数再变化符号;(D)固端弯矩乘以分派系数。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3. 等直杆件A弯矩传递系数( )。(A) 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关于;(B) 只与B端支承条件关于;(C) 与A,B端支承条件关于;(D) 只与A端支承条件关于。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4. 汇交于某结点各杆端力矩分派系数之比等于各杆()。(A)线刚度之比;(B)抗弯刚度之比;(C)劲度系数(转动刚度)之比;(D)传递系数之比。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5. 图示构造汇交于A各杆件抗弯劲度系数之和为,则AB杆A端分派系数为( )。(A) = 4 /;(B) = 3 /;(C) = 2 /;(D) = /。参照答案:B问题解析:6. 图示各构造杆件E、I、l均相似,上图杆件劲度系数(转动刚度)与下列哪个图 劲度系数(转动刚度)相似。(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7. 若用力矩分派法计算图示刚架,则结点A 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为( )。(A);(B) ;(C) ;(D) 。参照答案:C问题解析:8. 力矩分派法中分派系数、传递系数与外来因素(荷载、温度变化等)关于。()参照答案:问题解析:9.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只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