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原则1、课程名称:职业生涯规划 2、合用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 3、前言 (1)课程性质职业生涯规划是中档职业学校学生必修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诲和职业理 想教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对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抱负,学会依照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节自己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2)设计思路该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其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学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实践中领悟其职业生涯对其人生重要指引作用。并在教师教学与实践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影响,使其自觉树立
2、良好职业道德,从而对其步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打下基本。4、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惯用办法,树立对的职业抱负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准备。5、课程内容和规定(1)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抱负。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对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特点及其与职业抱负关系,明确职业抱负对人生发展重要性。教学规定认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抱负内涵。理解职业抱负对人生发展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抱负重要性。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对
3、的职业抱负,基本形成对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及将来职业发展态度。运用:区别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她人群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培养自信、自强心态。教学内容1)面向将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与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2)职业抱负作用职业抱负对人生发展作用。职业抱负对社会发展作用。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抱负实现。(2)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教学目的协助学生从职业角度理解所学专业、理解个人特点、理解社会需要,树立对的成才观,立足本人实际,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热爱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自信心。教学规定认知:理解所学专业及其相应职业群和有关行
4、业,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个性规定和自己个性特点。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规定,理解“兴趣能培养、性格能调适、能力能提高”对职业生涯发展重要意义。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信念,形成对的职业价值取向。运用:分析所学专业应达到职业资格原则,分析本人发展条件,理解本专业社会需要;体验个性调适和自我控制过程;挖掘自己与职业规定相符长处,找到存在差距。教学内容1)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专业和专业相应职业群。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规定。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树立对的成才观。2)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兴趣分析与培养。性格分析与调适。能力分析与提高。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节。个
5、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分析与改进。3)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家庭状况变化分析。行业发展动向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3)职业生涯发展目的与办法。教学目的指引学生掌握拟定职业生涯发展目的、构建发展台阶和制定发展办法要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勉励学生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作用。教学规定认知:理解职业生涯发展目的构成。理解发展目的与发展条件关系,理解近期目的和发展办法重要性。情感态度观念:形成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必要实事求是观念,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目的是最佳目的”发展理念,形成脚踏实地实现发展目的态度。运用:依照本人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的、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办法。教学内容1)拟
6、定发展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的构成。职业生涯发展目的必要符合发展条件。职业生涯发展目的选取。2)构建发展阶梯阶段目的特点和设计思路。近期目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环绕近期目的补充发展条件。3)制定发展办法制定发展办法重要性。办法制定三要素(任务、原则、时间)。实现近期目的详细筹划。(4)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教学目的协助学生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意义,树立对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初步掌握求职基本办法,理解创业基本办法和重要途径,做好就业、创业准备。教学规定认知:理解就业形势和关于创业政策,理解角色转换重要性;理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力及其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理解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情感态
7、度观念:初步形成创业意识,形成关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力态度,确立对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运用:修改、完善发展目的和发展台阶,针对自己与“职业人”和创业者素质差距,制定提高办法,践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行为,尝试求职基本办法,编制模仿创业筹划书。教学内容1)对的结识就业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观。就业形势与择业观。2)做好就业准备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换。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准备。掌握求职基本办法。3)创业是就业重要形式创业重要意义。创业者应有素质和能力。中职生创业优势。 在校期间创业准备。(5)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节。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调节对实现职业抱负重要性,明
8、确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职业生涯发展关系,引导学生依照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与适时调节。教学规定认知: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影响。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节、评价必要性,理解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情感态度观念:形成科学管理、适时调节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培养成功者心态,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爱惜时间习惯,努力追求职业抱负实现。运用:掌握管理、调节职业生涯规划方式办法,认真践行发展办法,学会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教学内容1)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基本认真执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项办法。定期检查职业规划执行实效。爱惜在校生活,奠定终身学习基本。2)调节规划,
9、适应发展条件变化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调节职业生涯规划时机。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办法。3)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评价职业生涯成功不同价值取向。评价职业生涯发展要素。评价自己职业生涯规划。6、教学建议(1)教学原则。在贯彻方向性、科学性原则前提下,应遵循如下原则开展教学活动。1)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教学要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2)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引相结合。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加强个别指引。要用对的学生观、人才观看待学生,真诚地盼望每一种学生都能成功,为学生创导致功机会并及时予以勉励,成为学生知心朋友。3)课堂教学与寻常德育工作、各科
10、教学相结合。教学要与各种德育渠道结合起来,发挥德育课教师在教师集体中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引领作用。4)自律和她律相结合。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贯彻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办法,转化为发自内心需要,要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管理置于集体之中,发挥她律作用,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2)教学办法。1)依照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出发,进一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语言,多用生动典型事例,多用喜闻乐见形式,多用疏导办法、参加办法、讨论办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着力于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积极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为学生加
11、强交流、互相启发创造条件;在规划贯彻过程中,为学生互相协助、互相增进创造条件。3) 教学办法评价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教学目的为根据,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有助于学生制定既实事求是、又富有勉励功能发展规划,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信心和成功者心态,有助于学生积极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规定规范自己行为。(3)学时筹划及分派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6学时,考核2学时,机动2学时。序号课程内容学时 1课程简介 12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抱负73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84职业生涯发展目的与办法 85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 66职业生涯规划管
12、理与调节6机动2考核2共计40(4)活动建议。职业生涯演讲和艺术形式表演、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调查、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调查,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仿演习、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重要形式。多数实践内容应安排在班会、实训、实习或课余、假期进行。分析发展条件、确立发展目的、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办法、调节发展规划等设计过程,应当以预留作业形式完毕,并结合伙业开展相应主题活动。教师要当好班主任、团委、学生科(德育处)开展学生活动参谋,调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和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德育课教师在学校和班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中应有引领作用
13、。(5)教学资源。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事业有成毕业生、用人单位、公司家、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等德育资源,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注重当代教学手段使用和开发。(6)教学评价1)评价目。学习评价是为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结识提高、能力提高、行为转变,以及教师教学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根据。评价目,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勉励功能。2)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必要遵循本大纲规定教学原则。评价重成果,更重过程,要调学生参加评价积极性。3)评价方式。评价应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作为重要评价根据。在评价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集体评价、教师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作用。4)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原则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认知水平分为“理解”、“理解”两个层次。运用评价重要指职业生涯规划各环节和整体产出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自身发展实际勉励作用。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