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袁要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冶1遥 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袁致力于实现野人的城镇化冶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袁也是当前解决野三农冶问题尧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尧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遥 从理论维度尧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三个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逻辑架构袁有利于厘清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来源和历史脉络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践价值遥一尧理论之维院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野根冶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遥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新
2、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前进指引袁坚守马克思主义野以人为本冶的基本立场袁不断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中挖掘理论资源遥渊一冤基因骨血院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尧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遥 新中国成立以来袁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冶的初心使命袁把城镇化工作置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袁不断调整相应政策以促进中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遥 野以人为核心冶的新型城镇化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尧利益和幸福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考虑要素袁关注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尧就业创业尧文化教育尧医疗保障等问题袁致力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三维逻辑刘
3、纯明1余慧1渊1.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重庆巴南400054冤摘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在逻辑袁显著体现于理论逻辑尧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维度遥基于理论逻辑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野根冶曰基于历史逻辑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萌生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之野脉冶曰基于实践逻辑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轫于中国城镇化实践之野中冶遥 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袁必须把握其历史维度尧理论维度尧实践维度所体现的逻辑意蕴遥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曰理论逻辑曰历史逻辑曰实践逻辑中图分类号D261;F29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445(2024)01-0063-06揖社会主
4、义研究铱刘纯明,余慧.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三维逻辑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4(1):63-68.收稿日期2023-12-3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冶(编号院20BDJ026)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野马克思恩格斯建党理论及其时代创新发展研究冶(编号院22SKDJ018)尧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资助成果野新型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冶(编号院gzlcx20232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遥作者简介刘纯明渊1966要冤袁男袁四川隆昌人袁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尧党
5、史党建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曰余慧渊1998要冤袁女袁重庆奉节人袁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袁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尧党史党建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遥Feb.2024第 22 卷第 1 期2024 年 2 月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Vol.22,No.1輪輱訝要袁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尧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尧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有力体现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界尧跨越时代的影响力袁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
6、袁将人的解放和幸福作为最高理想和目标袁强调人的自由尧平等和全面发展遥 在叶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曳中袁马克思就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对野人冶加以规定袁并将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以及现实的 野个人冶作为其人本主义理论的着眼点遥 在叶德意志意识形态曳中袁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尧分工与生产关系尧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袁认为野只有在共同体中袁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袁也就是说袁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噎噎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袁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冶2遥 在叶共产党宣言曳中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袁在阶级对立被消灭的社会袁野每个人的自
7、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冶3遥 在叶资本论曳中袁马克思从野人类本性冶的角度研究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冶袁以野自由人联合体冶来指称人的未来存在状态袁并认为未来社会是最无愧于及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遥 可见袁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始终都是围绕着野人冶而不断发展和成熟的遥野以人为核心冶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遥渊二冤理论基石院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袁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情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应用遥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袁科学地指出了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地位袁并揭示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人类社
8、会的重要作用遥 马克思在叶哲学的贫困曳一书中指出院野城乡关系一改变袁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遥 冶4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下袁城乡关系的改变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遥 恩格斯在叶共产主义原理曳中提出院野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袁进行生产教育尧变换工种尧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遥 冶5他认为袁只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袁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遥 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下袁城乡关系的改变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袁 正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离和对立遥 因此袁只有消灭城乡对立尧实现城乡融合袁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遥 而后袁
9、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时袁进一步强调了野人冶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主体性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袁城乡融合发展一经实现袁人就成为自然界的守护者袁而不是征服者袁这是野人和自然之间袁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袁是存在和本质尧对象化和自我确证尧自由和必然尧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冶6遥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野城镇化建设就是城镇建设冶这一错误观点袁将野人冶置于研究城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上袁内在地论述了城乡协调发展尧科学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性袁与野以人为核心冶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遥野以人为核心冶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袁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引袁坚持以人为核心袁 立足于中国具体实
10、际所形成的科学道路遥党的十八大以来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为理论依据袁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对城镇化作出重要部署袁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城镇化工作的核心要义遥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落实推进袁不仅是解决当前中国城乡分离尧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实践思路袁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遥二尧历史之维院萌生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之野脉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初步探索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快速发展袁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转型升级袁 中国城镇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袁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推进城镇化实践与改革袁
11、令中国城镇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遥渊一冤初步探索院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镇化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袁中国城镇化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袁城镇化的发展与政治政策和政府引导密切相关遥 1949 年 3 月袁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院野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袁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袁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遥 冶7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袁城市被赋予野生輪輲訝产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冶的地位遥 而后袁在政策的引导下袁中国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袁一大批重点工业城市也随之诞生遥 然而袁后续的中国城镇化却未能迎来进一步发展遥 1957 年冬袁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
12、貌袁 党中央提出了 15 年赶超英国钢产量的发展目标袁 并于 1958 年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袁同时发动了野大跃进冶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遥1958 年 1 月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曳规定院野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袁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袁学校的录取证明袁 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袁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遥 冶8我国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自此形成并不断强化遥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袁使得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这一时期开始呈现负增长态势遥 1962 年 10 月袁中共中央发布叶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曳规定袁调整市镇建制
13、袁缩小城市郊区袁完成减少城镇人口计划9遥 此后袁随着大量城市人口和职工的精减袁再加之野文化大革命冶的影响袁城镇化工作逐渐脱离具体实际袁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停滞遥在这一阶段的城镇化道路选择上袁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环境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经济封锁袁中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袁以国家为主导袁以工业和农业发展为前提袁以重点建设为突破口袁实现了短期内集中资源尧调动积极因素尧独立自主尧自力更生的城镇化遥 然而袁重工业优先发展并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遥 我国劳动力充裕袁不仅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袁城市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遥 而优先发展重工业袁不仅不能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袁还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袁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劳动
14、力过剩袁加之国家为保证资金流向重工业而把人口留在农业袁导致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互相封锁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发展进程遥渊二冤快速发展院市场经济时期的中国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袁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和农村为主的农业国袁城乡发展极不平衡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袁党和国家立足于我国农村的具体实际进行农村体制改革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解放农村生产力袁释放农村经济活力遥1982 年 1 月袁中共中央印发叶全国农村会议纪要曳袁第一次肯定野包产到户尧包干到户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遥此后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升袁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袁大量劳动力得以从农业中解放
15、出来袁向非农产业转移袁这不仅在短期内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袁 也逐步培育了资金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袁缩小了城乡差距袁弥合了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形成的发展鸿沟遥1984 年 10 月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曳袁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上袁提出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尧性质和各项方针措施遥 随后袁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遥 自此袁城市逐渐演变为工业化的中心和工人阶级集中的聚集地袁不断地发挥其经济尧政治尧科学技术尧文化教育的功能遥1992 年春袁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野南巡讲话冶袁进一步坚定了改革开放
16、的方向袁也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遥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袁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水平迅速提高袁乡镇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下降遥 于是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尧非农区域流动袁城镇人口迅速增加袁城镇化加速发展遥 1998年 10 月袁叶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曳进一步明确提出野小城镇尧大战略冶袁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遥 2011 年袁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袁进入以城镇为主体的社会遥这一阶段袁面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缓慢袁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状况袁我国实行了以效率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战略遥 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
17、尧城市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三次改革袁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袁整体的社会经济也迎来了高速增长遥 至此袁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逐步走上正轨袁城镇化率迅速提高尧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尧市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袁城镇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参与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场所遥渊三冤转型升级院新时代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冶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命题袁也是群众史观在輪輳訝城镇化思想中的运用和发展遥 新型城镇化这一命题初步萌生于党的十八大报告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院野促进城乡关系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袁形成以工促农尧以城带乡尧工农互
18、惠尧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尧城乡关系遥 冶102013 年 11 月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冶袁要求 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冶遥 自此袁城镇化不再简单定义为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占地面积的扩张袁而被赋予了包括产业支撑尧居住环境尧社会福利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新内涵袁这为广大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遥2015 年 10 月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曳完整地提出了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冶命题袁并大力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尧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落户以及公共服务
19、均等化等重要措施袁其中居住证制度的提出大大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遥 自此以后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袁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遥2022 年 10 月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院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遥 冶1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新的内涵尧形成新的目标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袁面对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尧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尧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现实状况袁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冶成为指导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南遥 新型城镇化作为当代扩大内需的重要驱动力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尧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袁也是转变经济发
20、展方式的重要条件袁 对于经济增长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遥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袁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绩斐然袁 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袁乡镇村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袁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袁 农村社会事业也不断地发展袁全面提升了我国的城镇发展质量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的精神发展需要和物质发展需要遥三尧实践之维院发轫于中国城镇化实践之野中冶传统城镇化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袁但也造成了一些不科学尧不可持续的副作用遥 过去袁中国城镇化存在着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尧 重城轻乡的发展模式尧粗放利用资源的发展方式以及单一重视工业等问题遥 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调整价值取向
21、尧关注焦点尧发展理念尧发展方式和支撑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袁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遥渊一冤价值取向院由野以物为本冶到野以人为本冶在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袁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演变遥 过去袁城市发展主要以野以物为本冶为导向袁追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袁而忽视了人的需求和福祉遥 然而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袁人民对城镇发展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袁逐渐转向了野以人为本冶的价值取向遥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袁 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袁也更重视人的发展和社会公平遥 2013 年 12 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院野解决好人的问题
22、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遥 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袁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袁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遥冶11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把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袁完善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袁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推动力量遥 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尧利益和幸福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考虑要素袁强调城镇化进程应以人民为中心袁关注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尧就业创业尧文化教育尧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需求袁并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为目标袁是以人的需求和福祉为核心袁追求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遥渊二冤关注焦点
23、院由野数量扩张冶到野质量提升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深化袁党和政府逐渐认识到单纯追求城镇数量的增长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城镇生活的需求遥 相反袁城镇质量成为新的关注焦点遥 城镇质量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袁更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遥 当前袁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袁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尧环境污染严重尧社会服务不完善等遥 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城镇质量的提升袁也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遥輪輴訝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袁当城镇化率处于 30%到 70%之间时袁是城镇化中期阶段袁发展速度相对较快12遥该阶段城镇特征为城镇化速度加快袁城镇数量尧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迅
24、速增加袁城镇职能逐步综合化遥 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这样的关键阶段袁需要积极推进袁但又不能急于求成遥 新中国成立以来袁党和政府侧重推进追求野城镇数量冶的城镇化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遥 然而袁延续以往的发展模式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持续涌现袁其中包括由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房价快速攀升和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遥 此外袁缺乏透明度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可能成为一个潜在挑战遥因此袁完成从野数量扩张冶到野质量提升冶的转变袁对于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遥 党的十八大以来袁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施遥截至 2022 年袁1.4 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袁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袁城
25、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袁令我国城镇化踏出了由野数量扩张冶到野质量提升冶的坚实一步遥渊三冤发展理念院由野重城轻乡冶到野城乡统筹冶长期以来袁 由于政策导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袁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野重城轻乡冶的倾向袁城市发展迅猛而农村发展滞后袁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遥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发展袁不仅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袁也造成了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尧 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遥因此袁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袁成为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遥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袁中国开始重视城乡统筹发展袁提出了野城乡统筹尧协调发展冶等新的发展理念袁 旨在通
26、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尧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尧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等一系列措施袁缩小城乡差距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遥然而袁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不容易遥 其一袁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在于政策和利益的偏向袁这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利益袁实现城乡间的资源和财富流动遥 其二袁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尧基础设施不完善尧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要得到解决袁 就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袁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遥 其三袁城乡融合和社会治理的改革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袁这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袁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遥 基于此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27、强调的野城乡统筹冶发展理念袁有利于深化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尧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尧加强城乡融合和社会治理改革袁有效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遥 可以说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袁对于切实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遥渊四冤发展方式院由野粗放增长冶到野集约高效冶在当前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袁 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袁对于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遥 然而袁长期以来袁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大多以野粗放增长冶为主导袁导致资源浪费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遥 因此袁野集约高效冶的城镇化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城
28、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遥野集约高效冶意味着注重发展城乡一体化袁促进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口流动的有效管理遥 这包括推动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尧规范化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袁提高城市服务水平袁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等遥 从城镇化发展的层面来看袁集约型和粗放型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有着重大的区别遥 集约型更侧重于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袁并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来减少污染曰而粗放型则侧重于利用天然资源尧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袁以获得大量的产出遥 过去袁我国城镇粗放式的发展袁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遥 比如袁有的城市规划设计落后
29、袁有的新建项目没过几年就面临淘汰曰还有的城市环境污染尧垃圾处理等问题不能跟上发展节奏袁垃圾围城问题日益严重等遥 这些都警示着我们不能再走以往的野粗放增长冶的城镇化老路袁而应当以效益为主遥 新型城镇化野集约高效冶的发展方式袁不仅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袁还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袁勠力于实现城镇发展经济效益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袁这有利于切实改变过去我国城镇用地集约度不高尧城镇资源消耗大尧环境压力大尧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尧城镇发展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袁转变为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袁实现城市化进程輪輵訝与资源节约的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袁推动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尧生活富裕尧生态良好的
30、城镇化发展道路遥渊五冤支撑体系院由野工业为主冶到野多元支撑冶在传统的野工业为主冶模式下袁城镇化主要依靠工业化进程袁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来推动城市化进程遥 然而袁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袁单一的野工业为主冶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城镇化的需求遥 新时期的城镇化要求城市具有更多元的支撑体系袁包括服务业尧创新产业尧文化产业等等遥 这不仅对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袁也对城市规划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遥作为一个需要国家尧企业尧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尧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袁具有多元支撑体系的新型城镇化对促进城镇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遥 第一袁
31、多元支撑体系能够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遥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袁城市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遥 第二袁多元支撑体系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遥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袁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袁多元支撑体系的城市可以促进更多的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袁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袁降低城市的失业率遥 第三袁多元支撑体系对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进入城市也具有重要意义遥通过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袁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进入袁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遥 第四袁多元支撑体系还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尧劳动力尧资金等各种资源遥 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袁城市可以提高发展效率袁
32、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遥 由此可见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袁 有利于切实改变以往单一的工业化发展思路袁全方位尧多角度地构建和完善支撑体系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袁有效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遥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袁2022-10-26(00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袁2009:57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袁2009:5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袁2012:23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袁1972:23
33、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袁1979:120.7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袁1991:1428.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袁1995:1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5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袁1997:551.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01).11王金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袁2013-12-15(001).12张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J.人民论坛袁2017(9):99.责任编辑院黄新根輪輶訝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