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消防工作的方针 《消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这个方针科学、准确地表达了“防”和“消”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我们消防工作的特色。 (一)“防”与“消”的关系 做好消防工作,必须认真执行消防工作方针,而执行好消防工作的方针,尤其对防火与灭火之间的准确理解。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就是要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预防和扑救有机地结合起来。无数事实证明,只要人们思想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火灾多数是可以预防的。当然,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不同,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各种偶发的因素,要完全避免火灾
2、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人们要有两手准备,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防止炎灾发生,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灭火准备。万一发生火灾,尽快地发现,尽快地消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的整体。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有防火与灭火的分工。但是,它们又是相互结合的,防中有消,消中有防,防为消创造条件,消为防提供补充。防可以减少火灾的发生,避免火灾的危害,而消则可以减少已发生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二)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消防工作方针,首先要强调对火灾的预防。在防火方面,自古以来就有防患于未然的传统。 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但实际上
3、绝大多数火灾是人为造成的。因此,火灾并不是不可预防的,只要预防工作做好了,就能够减少火灾的发生,即使发生了火灾,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所造成的危害。所以,贯彻执行消防工作方针,就应该在“预防为主”上下功夫花力气。 “预防为主”,一定要抓好宣传教育,使人们重视消防工作。 “预防为主”,必须确立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措施落实。 “预防为主”,一定要有经常性的防火安全检查,以消除火灾隐患。 (三)防消结合,做好灭火准备 消防工作方针,强调在做好火灾预防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及时扑灭发生的火灾。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正确地反映了人
4、们同火灾作斗争的客观规律, “防”和“消”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达到同一个目的的两种手段。 二、消防工作的原则 (一)消防工作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是《消防法》第二条所做的明确规定。 就是说:各级消防监督机构是消防管理专门机关,对消防管理负有组织、监督、业务指导。消防管理是全社会的事,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有基础,各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做到防有基础,消有力量。 (二)安全与生产相一致的原则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需安全,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需服从安全的原则,要先解决安全问题后再生产,解:在自查、或消防监
5、督检查中发现问题或发现火灾隐患,要在整改复查合格全方可投入生产。 (三)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原则 严格管理即:制订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消防规章制服度;科学管理即:运用科学的理论,现代化的技术进行管理;依法管理即:严格依照有关消防法律、法规、法令进行管理。 (四)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谁主管、谁负责是责任与权力相结合,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必需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并授权分管领导、各科室、车间班组,以至到每个职工,做到层层落实,职责到人,从而形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的消防工作管理网络,才能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 消防基础知识
6、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使用火是人类进化的标志,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和手段,但是火和其他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但火又能成为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很大的成胁。人类用火的历史,也是一部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问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一)火灾的定义及分类 火灾,是指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换句话说,凡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对象,都称为火灾。根据火灾燃烧的物质的特证,火灾分为四类: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
7、棉、麻、纸张等;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沥青、石蜡等;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氢、甲烷等。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等 (二)燃烧条件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燃烧就不会发生。人民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证明,要发生燃烧,必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可燃物。凡能在空气、氧气或其它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液化气气油煤炭纸张等等。可燃物如按其化
8、学组成,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对于三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其燃烧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气体比较容易,其次是液体,最后是固体。 第二个是助燃物。也可说是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并能帮助、支持和导致着火或爆炸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助燃物,实质上是氧化剂, 氧化剂是一种能氧化其它物质而本身被还原的物质。氧化剂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氧气。空气、氯、溴、氯酸钾、过氧化钠等都是氧化剂,都能帮助和支持燃烧。人们通常所说的助燃物是指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21%。 第三个是点火源。凡中能引起可燃物着火或爆炸的热源,统称为
9、点火源(又称着火源),通常人们把一个火种引燃其它物质的过程称为点火。所谓点火,就是给可燃物质提供一个能量,在这个能量的作用下,可燃物与与助燃物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着火。常见的点火源种类很多,根据火源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明火焰、炽热体、火星、电火花、化学反应热和生物热、光辐射。 实验证明,燃烧不仅必需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并且满足相互之间的数量比例,同时还必需使三者结合、相互作用。否则,燃烧也不能发生(例如:在一间房子里,有木料等可燃物,有满空间的助燃物(空气),也有火源(电源),构成燃烧的条件具在,可是并没有发生燃烧现象,这就是因为这些条件没有相互作用的缘故。 (三)燃烧类型
10、 燃烧按其形式的条件的瞬间发生的特点,一般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四种类型,它们具有共同的特证,但表现形式不同。 1.闪燃。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2.着火。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能继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以出现火焰为特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打火机点燃纸张) 。 3.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着火现象,叫自燃。在规定的条件下, 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底温度,叫做该物质的自燃点。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物质
11、的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大类。 物质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种现象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自燃的初始热量来源不同,前者虽不是明火接触,而是受外部加热的作用。后者是物质内部发生物理、生物、化学作用的热效应。造成成自热自燃的热能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吸附热等。 4.爆炸。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爆炸按其爆炸过程的性质,通常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1)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就属于核爆炸) (2)物理爆炸。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使容器
12、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和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例如:蒸气锅炉、压缩及液化气钢瓶的爆炸等,都属于物理爆炸。 (3)化学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称为化学爆炸。例如: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爆炸,爆药的爆炸等都属于化学爆炸。这种爆炸的速度很快,每秒可达到几十米到几千米。 四、扑救火灾的基本方法 根据物质的燃烧原理,灭火的基本方法,就是为了破坏燃烧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燃烧的'反方过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灭火的方法有四种 (一)冷却法 冷却法,就是用水冷却灭火,这是扑救火灾的常用方法,直接扑灭火灾外,
13、使用水冷却未燃烧的可燃物质建筑构件、生产装置、容器等。 (二)隔离法 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质这个条件,将燃烧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 (三)窒息法 窒息法, 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这个条件,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石棉布、温棉被等) (四)抑制法 抑制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燃烧的链锁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方停止(干粉灭火剂,原来还有1211)。 在火场上采用哪种灭火方法,应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特点和火场的具体情况,
14、以及技术装备的性能进行选择。 第三章 火场逃生常识和急救知识 一、日常生活中进入陌生场所应该先了解 (一)下列是常见影响逃生之重要原因,切勿前往此公共场所消费? 1.位于地下层、只有单一出入口之场所。 2.用易燃物装修之场所。 3.消防安全设备不合格之场所。 4.防火区域受破坏之场所。 5.安全门上锁。 6.平常应保持关闭之安全门却是随时打开。 7.通往屋顶平台之安全门上锁。 8.安全梯、通道(例如走郎)、楼梯等阻塞 (二)进入陌生场所应该先了解: 1.避难逃生方向。 2.安全门、梯位置,及是否未关闭、是否上锁
15、 3.查看消防栓、缓降机、救助袋等各项灭火、避难器具位置。 二、火场逃生常识; (一)灾害发生后应如何报案? 1.应保持镇定,拨打119电话。 2.述明详细灾害地点或附近目标。 3.简述灾情状况。 4.留下电话及地址以便进一步联系。 (二)火场受困人员,应该注意以下5个方面问题: 1.熟悉所处环境; 2.准备一条湿毛巾; 3.火场自救自护; 4.利用避难间(层)躲避火灾 5.等待并配合消防队救援; 火灾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现场秩序混乱,受灾人员精神极度紧张恐惧,有的人惊慌失措,甚至铤而走险。当烟雾弥漫,人
16、们受烟呛、火烤、断电后“失明”影响情绪高度紧张,失去理性,此时,大量人员突然出现逃生,安全通道常被堵塞,受灾人员失去思考能力,慌乱和拥挤令人更难以快速撤离。片刻,浓烟接踵而至,火苗在四周飞舞,受灾人员在烈火中受惊,高温使人无所适从,浓烟使人晕头转向,毒气使人失去理智,缺氧使人判断失误,想不起安全出口位置,为能及时逃生,只好胡闯乱挤,往往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针对这样的情况,火灾现场救护应立足于现场自救互救,要求受惊人员务必按照“二十四字”要则行动,即做到“头脑冷静,了解信息,认清危险,理性决定,果断行动,争分夺秒”。同时在人多时要有序撤退,倘若争先恐后,互相拥挤,阻塞通道,会导致自相践踏
17、造成惨剧。烟雾较浓时,不必惊慌,宜用膝、肘着地,葡匐前进,呼吸要小而浅。在非上楼不可的情况下,必须屏住呼吸上楼。因为浓烟上升的速度是每秒3~5米,而人上楼的速度是每秒0.5米。 (三)如何逃生应把握好以下环节: 1.平时要制定好和熟记楼房的示意图,发生意外时选择好逃生路线,要走最近的安全通道,迅速逃离火灾现场。 2.千万不能贪恋财物,以免耽误了最佳逃生时间。 3.正确选择所有的出口,入口和太平门都是疏散逃生的主要道路,烟雾过大时要用湿毛巾和湿衣服阻塞门缝,防止烟雾进入室内。 4.楼下着火,楼上的人应关闭通向走廊和阳台的门窗,在室内或阳台上等待,切忌跳楼和往楼下的
18、火场里跑。 5.选择从阳台、窗户处逃生别慌乱,遇低楼层火灾时可利用安全绳、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来疏散,一端拴在门窗栏杆或暖气设施上,打扎要牢固,防止滑脱。 6.火灾初起时烟雾大,热气上升,应注意自身防护,可沿着墙壁趴在地面匍匐前进,上下楼梯也应采用爬行姿势,这样可减少烟气的袭击,千万不要乘坐普通电梯。 7.用湿毛巾、湿口罩、湿内衣捂住口鼻,看清火源位置后再没法迅速撤离。 8.开门前应先摸门把,判断是否热,以防开门时火苗窜入室内。 9.室内人员被困时应通过窗户或在阳台上呼救,不得在室内久留,不能过于胆小,也不能蛮干。 10.受困人员要选择在上风处,用粗绳
19、帮助自己或他人从不通风处撤离。 11.衣服着火时,伤员不宜奔跑呼叫,以免风助火势,造成吸入性损伤,可采取双臂抱胸、卧倒打滚的方法扑灭,也可用湿毯子包裹打滚,切忌用手拍打,防止手部烧伤致残。 12.脱离火灾现场或通过过火处时,可将衣服打湿或用湿毯子、湿棉被包裹冲出楼下。 13.房间火盛,门被烈火封住,无法通行时,可利用阳台或下水管道向下滑落,同时应搞好自身安全的保护。 14.在高楼层居住,火灾危急时,应大声呼救或发出明显信号,等待救援。若下层火势大,可向上层逃生。 15.夜间发生火灾时,应先叫醒熟睡的人,尽量大声喊叫,以提醒其他人逃生。 三、急救知识 (
20、一)中毒的处置? 1.以大量清水或生理食盐清洗去毒,受污染之衣物须除去。 2.服用大量药物之送医,须将相关瓶罐送往急诊处。 3.意识不清,吞食腐蚀物质不可催吐。 (二)烧烫伤处置? 1.冲、脱、泡、盖、送。 2.衣服著火应立即灭火及脱去衣服,立刻卧倒打滚、冲水。 3.要以干净的冷水冲洗十五分钟以上,降低温度避免烧伤继续进行,但要注意持续冲冷水可能造成失温。 4.送医。 (三)化学烧伤的立即处置? 1.应马上除去化学品并以大量的水冲洗二十至三十分钟,洗去化学物质。 2.送医。 (四)溺水处置? 1.尽速打开呼吸呼吸道,
21、同时保护颈椎。 2.检查呼吸与心跳,必要时施行心肺复生术。 3.溺水者一旦开始自行呼吸,则将其姿势更换为复生姿势。 4.保持溺水者身体的温暖。 5.所有溺水者获救都应送医治疗。 (五)昆虫咬伤之处置? 1.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 2.用冷敷以减少肿胀,不可直接冰敷衍。 (六)毒蛇咬伤之处置? 1.保持冷静。 2.包扎伤口使伤口低于心脏下方。 3.记住毒蛇特征,以提供医师决定注射何种血清。 (七)发生车祸受伤时如何处理? 1.打报警电话求救。 2.向旁人求救。 3.放置警告标志。 4.勿移动伤者 5.留在现场等警察及119到来。 (八)面对有人要自杀的情况下怎么处理较为恰当? 1.安抚其情绪。 2.请周边人员打119电话求救。 3.拿开危险物品。 4.避开危险场所。 5.自杀现场残留药丸、药罐、杀虫剂、农药等物品,应小心收集带到药院,以利后续的诊断治疗。 6.病人送到医院,最好协助寻找亲人照顾。 (九)一氧化碳中毒缺氧处处置? 1.有煤气味时,关闭煤气开关及不可开、关电源。 2.打开所有门窗,让新鲜空气流通。 3.将昏迷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安全场所。 4.检查呼吸及脉搏必要时进行CPR(心肺复苏)。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