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负责人项目承办单位:*县建设委员会项目负责人: 1.1.3建设地点*县城市规划区。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 制 单 位: *有限公司资格证书编号:*1.2 编制依据1、关于编制*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2、*县城市总体规划;3、*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令第100号;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通知;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
2、建设用地标准;10、城市绿地系统编制纲要(试行);1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1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3、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14、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15、国家园林城市标准;1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17、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18、项目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19、其它专业有关设计规范。1.3工程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普遍重视,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
3、高。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转向城镇生活和工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这就对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加迫切的要求。目前*县城市绿地面积为217.44公顷,城市绿地率30.2%,绿地覆盖率35.25%,人均绿地4.51平方米。与省政府和国家相关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街边绿地的建设距国家要求差距颇大。为了尽快改善目前不利的局面,必须快速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1.4 工程概况1.4.1地理位置本项目建设范围位于*县城规划建成区,因有两个子项组成,分别为*大道两侧和*路两侧。1.4
4、.2建设内容*县城市园林绿化项目 主要依据*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所确定的各项绿地范围进行建设,项目建设总面积为11.56公顷。用地类型为绿地系统规划中所确定的绿地。本项目为县城绿化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道、*路道路两侧绿化建设。1.4.3区位及交通条件*县位于*省西北部,*南麓,毗邻2市4县,西与*市接界,东、东北分别与*县、*市接壤,北、西北同*省*县、*县搭界,南和*县相邻。项目围绕城市规划区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制定,保证了本项目的顺利建设。1.4.4水、电供应本项目以*县城区为依托,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全,可保证本项目建设及后期保养要求
5、。1.4.5环境保护本项目的建设对城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将起到进一步的改善,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1.4.6项目定员和来源项目建设所需工作人员依据政府编制和外聘人员,外聘人员将来根据需要酌情增减。各类人员可采用公开聘用的方式解决。1.4.7项目实施进度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项目建设程序进行,为便于对项目建设的管理,方便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期安排为一年。1.4.8总投资与资金筹措工程投资估算为1228.17万元,其中申请*贷款950万元,其余为自筹。*贷款部分由政府逐步偿还或者由政府通过其它渠道筹措。1.4.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投资(万元)备注1项目总投资122
6、8.171.1工程直接费1107.071.2其他费用43.81.3基本预备费521.4建设期利息30.32资金筹措1228.172.1银行贷款9502.2政府自筹278.171.5结论及建议1.5.1结论本项目和*路等道路绿化项目建成后,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树立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将有着明显的作用;为树立文明、整洁、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完善*县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发挥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工程技术合理,建设方案切实可行,建设条件具备,建议尽快实施。1.5.2建议为保证项目
7、能够顺利、稳妥的建设和发展,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使本项目发展有较好的外部环境。(2)承办单位应加快前期工作,落实建设资金,早日开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发挥其效益。(3)在建设和经营期间要尽量避免扬尘和保护好原有较好生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做到环保“三同时”。(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好管理养护措施。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当今时代,竞争力已经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态环境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城市绿化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因此,包括道路绿化在内的环境建设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8、,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和发展活力。城市绿化建设是在对现状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吸收国内外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的先进理念,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区中各类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004年,建设部在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现阶段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止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
9、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城市园林绿化也是一项城市公益性建设。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对改善投资、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了本次*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通过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工作,能够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聚集人才、聚集资金、聚集技术、聚集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极大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2)城市绿化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注重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人
10、与自然和谐,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态文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3)城市绿化,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通过城市绿化,着力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项目建设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通过创建城市绿化,提高居民的生存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修 武县的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效益:除了间接促进*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还可以为
11、招商引资创造极佳条件,拉动*县经济发展,另外可以带到周边地价的上涨。生态效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发展绿化,使*县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第三章 建设条件3.1城市概况3.1.1城市性质及规模*县位于*省西北部,*南麓,毗邻2市4县,西与*市接界,东、东北分别与*县、*市接壤,北、西北同*省*县、*县搭界。*县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我国*交汇点,*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县距*市70公里,距*市25公里,距*600公里。以该县县城为中心,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现辖三镇五乡,一个工贸区和一个城镇
12、办事处,223个行政村。*县县城现状建成区面积7.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5400人。3.1.2社会经济及市政基础设施2005年,*县实现全县生产总值50.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136元;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亿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县县城现状建成区面积7.23平方公里,城区主体在*铁路以南,*路以北,*路以东,*路以西。城市以北部老城区为依托,逐渐向南蔓延式发展,城市向东、向西发展相对缓慢,形成南北向较长,东西向略短的城市形态。城市主要对外联系道路有*大道、*路与*路,城市主要道路东西向有*路、*路、*路、*路、*路,南北向有*大道、*路、路,初步形成了五横四纵的路
13、网骨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也趋之完善。截至目前,*县的水、电、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能够完全满足本项目的建设需求。3.2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地质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基础为燕山运动所奠基。早在燕山运动时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沉降,接受堆积,形成平原。山地在接受沿走向的断裂影响的抬升过程中,造成从南向北阶梯高起地形。从东北往西北是斗水峡谷、*峡谷、黄龙洞峡谷与青龙洞峡谷等,一般都比较短。在雨季时,东西向的冲沟流水分别汇入南北的河谷而流出山区。另外,就是喜马拉雅运动对北部山区的强烈影响。其标志是:河谷呈明显的下切,岩性一致的各坡上部坡度较缓,有薄土层,
14、下部多陡崖;沟谷河曲明显为深切嵌入,有自然截弯;冲沟深切有一段切入岩基,深达60米左右,为石质冲沟,属山区最好的耕田。本县出露的地层,在南部是新生代的第四纪的松散土层,北部是古生代的沉积岩层,以石灰岩为主。本区内地层出露异常简单,其时代以元古代和古生代为主,以新生代为次。*县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县地形为“北山南川”,北部为山区和丘陵,面积33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8%;南部为冲积平原,面积33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2%。山区与平原面积几乎各占一半,素有“半山半川”之称。北部是山地,属*的组成部分,自河北省沿入,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山相连,构成一道天然屏障。海拔高度大部分在
15、1000余米。全县北山南川,地貌复杂,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步过度到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及洪积冲积平原。北部山区面积为38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南部平原面积为29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全县平均海拔为72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1368米,最低点海拔78米,南北相对高差为1290米。*县河流属海河流域的卫河水系。平原地区以*河、*、*、*河较大。山区有*河、*河、*河等自然河流;其次还有人工兴修的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三道河、峪*支等。除山区的人工管道之外,其余均属季节性河流,旱季无水,汛期洪水较大。距城区较近的河流主要有*河、*河、*河故道等。(1)*河*河位于县城
16、北部,发源于*省*县*镇。该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市、*县、*县至*县*北入*渠,全长115.5公里,在*境内长36.5公里,流域面积为450平方公里。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为30米,平均河深为3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50毫米,是*一条最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1959年春治理*河以来,最大可过流量650秒立方米(包括行洪区)。过水基本流量为80秒立方米,枯水期流量一般为1-2秒立方米。*河*水文站20年一遇防洪流量925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83.36米。(2)*河县城南三公里处有*河,河宽15米,深3米,系*河的平原支流。发源于*县*,流经*、*,到*县的*入*河,故称为*河。自西而东全长4
17、9公里。该河原无固定河槽,系*处多次决口而形成。据历史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决口于*村,之后又多次决口,将大量的泥沙带入河道,大部分土地被淹,房屋倒塌,给人们造成很大危害。1965年,新开河床,又经1981年治理,达到设计要求,该河宽20米,深3米,在*境内长21.2公里,流域面积3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深110毫米,基本流量为0.5秒立方米左右,防洪期过水流量为40-50秒立方米,最大可过水流量为80秒立方米。(3)*河*河于老县城南遗有故道,现仅长4公里,可引*河水从*至城东养鱼塘,曾名*河、*河。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以漕运为主,故改称*河。河道流经县城南门外,又东北流数
18、里,始折而东行入*径。民国时期,运河在*境内长达17.5公里,流量4秒立方米。1953年设立*运河管理局,对*、*、*、*四县境内的运河进行治理。过水流量30秒立方米,*的灌溉面积为2万亩,同时可排除两岸洪水。1959年冬,*因搞*工程和开发*河工程,使历史上的千年*河失去了排灌能力。*县北处*前倾斜地带,泉水出泄地面。因此,自然泉星罗棋布。据记载,入河泉源共26处,不入河的山泉共21处。3.3气候条件 *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时间划分为:春季自3月下旬至5月中旬,共55-60天;夏季自5月下旬至8月下旬,共110-120天;秋季自9月上旬至11月初,共55-60天
19、;冬季自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共140天。四季规律为冬季时间长,夏季次之,春秋较短。总的气候特征是夏季多雨,冬季干冷,春季多风,秋季凉爽,气候年变化较大;热量充足,光热辐射潜力大,有利农作物生长。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县地势北高南低,背风向阳,热量条件属*北平原高值区。据1960-1997年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3,最低13.4,为1984年;最高15.2,为1994年。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3;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0.1。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3.5,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9。日照时数偏少,辐射强度大。据1960-1997年气象数据,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5
20、3.6小时,全年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51%,5月份最多,为231.7小时,2月份最少,为133.8小时。降水在季节分配上与冬夏季风进退一致。7、8月份,降水集中,夏季降水多年平均为330.5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58.1%;冬季降水少,多年平均为18.5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3%;春秋降水量介于冬夏之间。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69毫米,四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际降水量变化也很大。山区年降水量比平原多142-225毫米。据1960-1997年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风速2.7米秒,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北风。据1960-1997年气象资料,*县全年平均蒸发量1960.1毫米,最大蒸发量在六月,为
21、335.6毫米;最小蒸发量在1月,为74.2毫米。3.4交通运输条件 *县距*市70公里,距*市25公里,距*600公里。县内交通便利。*铁路和*公路东西横贯,*铁路及*公路南北横穿。*公路1986年3月开通,向北可达*境内。以该县县城为中心,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3.5土壤条件*县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盐碱土、棕壤土四个土类。下分10个亚类、25个土属。耕地中主要有6类土壤,其中以褐土、棕壤土面积较大,质量较好,是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6类土壤的概况如下:两合土:面积1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6。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26%。水解氮82PPM,速效磷、速效钾13
22、3PPM。土壤不砂不粘,保水,肥力强,发苗拔籽,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立黄土:面积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5。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14%,水解氮75PPM,速效磷8.3PPM,速效钾129PPM。土性通体黄色,土层深厚,一般表层质地较轻,下层较重,保肥供肥能力强,适宜种植粮棉。砂土:面积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02%,水解氮45.1PPM,速效磷7.25PPM,速效钾109PPM。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良好,宜耕期长,漏水肥严重。沙砾较固定,可种植花生、红薯等耐旱作物,飞沙地适宜植树造林,开辟果园。垆土:面积8万亩,占耕地总面
23、积的21%。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53%,水解氮94PPM,速效磷6.75PPM,速效钾207.8PPM。土性上部黑粘土,下部鸡粪土,土质较差,适耕期较短。白盐土:面积0.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17%,水解氮52.7PPM,速效磷7.33PPM,速效钾85.33PPM。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以硫酸钠为主。轻盐地可种棉花、高粱等耐盐作物。重盐地可种绿肥或种紫穗槐、杞柳等。红黏土:面积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7%。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52%,水解氮76PPM,速效磷13.6PPM,速效钾243PPM。土质粘重,湿时泥泞,干时坚硬龟裂,通透
24、性不良,宜种小麦、谷子,也可种柿树、苹果树等果树。3.6公用设施依托条件 拟建设的绿地所处位置位于城市建成区,公用设施较齐全,施工用水、用电、临时用房均能就地解决,施工条件较好。能够依托城市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的一切资源。3.7场地现状 拟建的绿地,穿越的地区为当前城区绿化建设较为薄弱的地区。目前用地已经得到批准,均为规划建设用地,多为空地。3.8绿化现状3.8.1植被状况全县自然植被主要在山区,包括建群种和草坡两大类。建群种以麻栎为主,还有槲树、栓皮栎等。另外还有桦树、杨柳科、榆科等一些树种。森林群落后又发生次生演替,退化为次生植被,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的是灌丛草木,灌木多为酸枣、荆条、麻角刺等。
25、山区荫坡较陡,土层略厚,其自然植被覆盖度也比较高,约在60%左右;阳坡稍缓,土壤瘠薄,其自然植被覆盖度比较低,大部在40%左右。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大豆、绿豆、青豆、豌豆、豇豆、扁豆等。小麦、玉米遍于全县各地;谷子多分布在山区或县城以南地区;高粱、水稻产于县城南部和西南部。瓜类作物:主要有南瓜、黄瓜、冬瓜、笋瓜、丝瓜、西瓜、甜瓜等。菜类作物:主要有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茄子、豆角、菠菜、芹菜、大葱、圆葱、香菜、芥菜、大蒜、辣椒、韭菜、西红柿、生姜、莙荙菜等。药用植物:主要有桔梗、天冬、紫苏、黄芩、板蓝根、瓜蒌、白扁豆、薄荷、茴香、白芍、白术、苍术、芋肉、杜仲、
26、艾、罂粟等。地黄、山药、菊花、牛膝、故子等多产于县城南部,其它药用植物多产于山区;部分作物业产于平原。林木果木:主要有毛白杨、大官杨、加杨、沙兰杨、泡桐、法桐、榆树、椿树、苦楝、桑树、油松、侧柏、刺槐、紫穗槐、白蜡树、柿树、苹果树、山楂树、桃树、李树、杏树、梨树、葡萄、以及花椒树等。这些木本植物又有较强的适应性。如油松适宜于北部的深山区;侧柏适宜于山区所有阳坡;椿树、苦楝树虽然山区、平原都能栽植,但山区只适宜土层深厚的村边、沟底;核桃树、柿树多适宜于坡上;其它果树及毛白杨、桐树、榆树等主要栽于平原。花卉:花卉及观赏植物主要有夹竹桃、月季、牡丹、锦菊、秋菊、海棠、芍药、凤仙花、兰花、鸡冠花、石榴
27、、茉莉、腊梅、含羞草、仙人掌、美人蕉、杜鹃、迎春花、玻璃翠、刺梅、君子兰、文竹、一串红、蝎草、蝴蝶花、洋樱桃、蔷薇、羊奶桔、四季青、榕花树、桂树、侧柏、雪松、木槿等。3.8.2现状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心城区现状城市绿地面积,至2005年底为217.44公顷,城市绿地率30.2%,绿地覆盖率35.25%,人均绿地4.51平方米。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城市绿地的结构与布局城市绿地结构中,各类绿地的数量、空间结构不尽合理,道路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等比重较大,居住区等附属绿地较为缺乏,特别是老城区的居住区绿地比较少,城市建设的其它区域,绿地相对较少。、不符合城市绿地均匀分布、特别是街旁绿地应就近服
28、务市民的原则。(2)园林绿化树种*地带性植被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园林植被引种、驯化、选择的范围较广,但是城市绿化建设,科研投入不够,造成当前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比较单调,同时乡土植物的运用不充分,地带性植物景观特征没有形成。如法桐、黄山栾等应用较广,过于“城市化”、“中原化”,相反,如国槐、楝树等乡土树种应用很少。(3)城区与县域尚未成为有机的整体区域绿地系统结构不完整,连通度较小,功能单一,对其绿化、 美化作用考虑较多,而对其作为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域生态保育地的复合生态功能考虑较少。(4)城市绿地生态功能问题绿地规划建设与城市大气、水环境的改善,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29、结合不够紧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作用与贡献,尚未得到充分体现。(5)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问题古树名木作为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应研究其生长规律,进行养护,使之成为城市的特色树种。要加强对古树名木的建档登记工作,并落实保护措施。3.8.3城市绿化建设条件分析3.8.3.1优势条件分析:(1)植物资源优势*县属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过渡性植物区系特点,适生树种丰富,为城市绿化提供了丰富的植物素材。(2)历史文化优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周代命名至今,“*”之名历代传承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县名之一。*县已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
30、千年古县”称号,正式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全省独此一家,这种文化优势,有利于打造城市个性,提升园林绿化的文化品位。(3)城市发展优势*县城是一座迅速发展的城市,特别是东部和南部两区发展空间比较充足,有利于建设绿地指标较高的林荫路、防护隔离绿带等。同时*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以及今后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领导重视、政府支持,是建设生态县城的重要保障。(5)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增强,这将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城市绿化建设的社会保障。(6)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这是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景观风貌的有利条件。3.8.3.2制约因素分析:
31、(1)用地矛盾*老城区城市空间不足,造成城市建设用地与绿地的用地矛盾。(2)城市绿化投入少园林建设与管理人员经费不足,绿地养护管理经费不足,机械设备老化或不足。(3)人才技术因素园林技术人才缺乏,科研水平较低,不利于城市绿化更好地发展。3.8.4项目建设占地面积项目建设涉及到城关镇的土地,共占地115595.6m2,分别为*大道75595.6 m2,*路40000m2。第四章 总体规划方案4.1设计依据1、*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令第100号;6、城
32、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7、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9、风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实用手册;10、室外给水系统设计规范;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2、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13、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4.2设计目标(1)景观目标:强化*县城的景观特色,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景观面貌。以路边绿地为主体,以道路绿地为框架,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方便群众,维护有力,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景观。(2)经济目标:本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县城市繁荣的又一推动力,以绿化带的建设为契机,提升周边地块价值,带动周边多元景观,体现*地
33、域和文化特色,提供一种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的场所和氛围。(3)社会目标:结合各个地段的发展属性,完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设施完善,适合于各种市民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4)文化目标:塑造多元景观,体现*地域和文化特色,提供一种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的场所和氛围。(5)生态目标:以生态建设为契机,充实城市的绿化资源,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4.3规划原则坚持国家建设部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指导原则,即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系统性、工程带动、因地制宜的“五个统筹”等原则。山、水、文化三位一体的原则。综合山、水、文化要素,保护城市山水格局,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生态隔离与景
34、观延续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不同绿化景观的过度和连续性。突出城市景观廊道、城市背景线建设。以城市水系、主干道为依托,建成城市景观廊道、生态廊道网络。突出城市北部山地背景线和主干水系的滨水景观岸线建设。贯彻“五性、四结合”的规划原则。五性:系统性、前瞻性、群众性、地域特色性、可操作性。系统性:按照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原理规划建设各类绿地;形成点、线、面、环、楔相结合,条块清晰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发挥生态,游憩,环境,减灾等综合功能。前瞻性:紧扣城市发展脉搏,为城市绿化的远期发展打下基础。群众性:在绿地选址、规模及规划内容等方面,不仅考虑资源特征,更要从绿地的服务功能出发,方便群众游憩。地域特色性
35、:根据县所处的植被气候区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生物种配置成群落,与城市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地域特色。可操作性:规划切合实际,又具有弹性,可操作、可调节。四结合:功能与景观结合;城镇与农村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建设与管理结合。4.4规划理念规划理念可以概括为:功能多元化、绿带生态化和景观本土化。4.4.1功能多元化道路绿化建设以生态种植为主,应充分考虑远期建设的布局而趋向于有序化。路边绿化设计应充分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对场地布局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以形成场地布局的整体脉络。从研究人的活动入手,依照年龄、不同服务人群等标准对活动进行了归纳与分类,以在场地设置中考虑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及场地的性
36、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绿地进行了划分,以满足进行不同活动的空间需求;根据地理位置考虑服务全县居民及外来旅游者。如此一来,形成层级明确、功能符合的场地系统。4.4.2绿地生态化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处理城市绿化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旅游发展、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景观风貌间的关系;规划先进的和人性化的城市绿地,优化城市绿化多功能的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城市绿化对全面提升城市职能发挥和城市竞争实力的贡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合生态、人文、游憩等方面构建绿色场所空间,缔造理想城市人居环境。以我国山水文化、山水园林理论为指导。发挥*县北
37、方山水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依托城市山、水要素等自然条件格局,结合城市空间演化发展趋势,规划城市绿地结构。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绿化的文化内涵,创建与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景观。在城市山水格局保护基础上,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绿脉、文脉、山水脉络浑然一体,营造出“山、水、林共生”的园林城市格局。以现代生态文化、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利用规划建设的绿廊、绿楔和结点,将城市的绿化带、绿地节点、滨水绿带等纳入绿色生态网络,组建扩散廊道和栖息地网络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
38、、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廊道体系。通过不同层面的生态系统之相互叠加,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实现规划区域内不同系统间的整合性。优先考虑保护和建设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物种生存和水源涵养所必需的自然栖息环境,这些斑块设置需有足够宽度和一定数目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在规划范围内建设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通过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扩展视觉多样性的目的。4.4.3景观本土化景观本土化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植物景观的本土化:即“以乡土树种为主,
39、适地适树”的植物配置原则,充分考虑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各自不同的景观表现方式,通过巧妙的乔灌搭配、色彩组合,结合景观规划的合理布局,达到“四季景观丰富、相互适生共存”的良好生态景界。以最少的投资,尽快达到最佳的生态防护及景观效果。二、硬质景观艺术的本土化:以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使之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开放空间,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就成为本次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而“文脉”是一个抽象性
40、名词,设计要做的就是将“文脉”运用到具体的场所、建筑、小品等客观的物质媒介中去,人们能透过这种深层内涵的景观环境获得心灵的共鸣。设计中将充分利用*的元素,对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历史价值的、有纪念意义的地上物进行保留,并从景观特质和风景资源的视角出发,有选择地赋予其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通过再生设计使景观得以再生,创造出特有的地域情节,延续*的地域文脉精神。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根据*县的总体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战略目标。主要以建设园林城市、创建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等为主线,加强中心城区景观保护和改造。提高规划建设绿地的质量和品位,使绿化建设成为集水土保持、生
41、态、防洪、景观、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亮点。5.1总体建设方案5.1.1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一、功能定位:建造优良的城市绿化体系、营造优良的娱乐、休息、学习环境,服务生态人居环境的营造,建设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是我们此次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正确的建设定位对于促进*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我们要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
42、”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二、建设目标:1.充分结合*县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城市景观的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服务于旅游城市的功能,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改善城市经济结构,拉大城市框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人均收入;3.通过景观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4.强化城市雨水处理、垃圾无公害处理机制,服务人居环境;5.通过园林城市的建设,促进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6.因地制宜地布设各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全面控制工程及其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恢
43、复和保护项目区内的植被和其它水土保持设施,有效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绿化、美化、优化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城区绿化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的现状优势,通过园林艺术创作和园艺技术手段,建设中心城区的生态走廊和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带。使滨水、绿地、休闲、文化活动形成内容丰富、功能各异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带。顺应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特征,明确绿化带各段公共活动内容,构成景观空间序列。利用*绿地、道路两侧绿地,容纳了建筑、景观小品、森林式生态植被以及自然石景,充分展示文化和景观特色。将城市功能与绿化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探寻开放式园林建设的新途径。使其成为*县绿化建设的亮点
44、,为改善、调节城区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大城市知名度发挥重要作用。旨在将这期绿地建成*县最具规模、最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流动的景观旅游带,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良好活动环境,为*县营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5.1.2指导思想与原则为创造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并与城市开发与建设共同发展,在规划中坚持以生态为主的四大规划原则,突出其“绿化城市”的指导思想。分别为:(1)乡土性原则:采用*当地自然乡土的材料、植物和视觉形式、构筑方式,同时结合新的生态技术,充分体现地域性,给城市打上独特的自然标记。(2)可持续发展原则:恢复和保护由本土植物和动物组成的自
45、然生境,改变传统资源利用方式,节约管理成本,控制成本高的人工环境的比例,减少一次性投入和后续养护管理费用。将整个*县城打造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包括通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对生物多样性起到完善保护作用。(强调节点的多样性、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4)尊崇自然原则:将尊崇自然作为生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则,强调不但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还要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显露人类历史变迁的痕迹、显露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显露被
46、隐蔽的生态循环流程)5.2建设范围建设用地分布于*县城的*大道、*路两侧(见后面附图),绿化面积115595.6平方米范围内的绿化保护、生态种植、管理服务设施、环卫设施、景观工程、公用设施等。5.3建设时序*县绿化工程先进行一期*大道绿化和*路绿化,以后将陆续完成*路绿化、*路绿化、*路绿化、*路等的绿化。5.4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整个的景观营造工程,主要有地形改造工程、绿化种植工程、照明工程、管理服务设施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等。5.4.1景观工程总体要求景观设计总体构思本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城市发展的特点,营造一个“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美的自然画卷,创造出宜人的休憩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要借助诗人的胸襟来立意,借助画家的眼睛来造型。设计在顺应现代人崇尚自然的普遍心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