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复习题集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填空题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2、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6、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该有三个变量,一是(自变量),二是(因变量),三是(无关变量)。 7、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
2、然实验法)。 8、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创始人为(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冯特首创了(实验内省法)。这个理论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和发展。 9、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引进(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结果。 11、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
3、,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13、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4、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
4、质,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17、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二、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B心理学的学科
5、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三、问答题 1、简述认识过程
6、、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2、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答: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1、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2、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3、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
7、理的影响。 3、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2、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3、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4、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害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5、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答:1、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
8、主义做斗争。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心理学是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6、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答:1、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2、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3、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主要有五种: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3、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4、调查
9、法: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5、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2、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3、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
10、神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 4、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5、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6、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7、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8、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9、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
11、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10、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二、名词解释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及性质。 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
12、、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反射:/B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
13、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
14、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三、简答题 1、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哪几种? 答:1、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5、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2、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答:二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二者的区
15、别在于: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有反应有关;3、反应方式不同。3、边缘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答:1、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2、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3、参与记忆活动。4、感觉的整合。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劳动),二是(语言)。3、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是:(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的(内在需要)与(外界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4、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主
16、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5、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6、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争斗、相互协调的结果。7、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阶段01岁)、(成为自主者阶段13岁)、(发展主动性阶段36岁)、(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20岁)、(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岁)、(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岁)、(达到完善阶段60岁后)。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二、名词解释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
17、程。 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映,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三、简答题1、简述人类心理发生的条件。 (或简述劳动和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答:1、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2、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劳动使人类祖先的爪和足产生了分工。劳动发展了人类的社会集体性。这些都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3、语言为劳动过程所必需的,也是劳动结果所必需的。4、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而语言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5、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
18、生。6、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2、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答: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第二、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个体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3、心理发展的动力。3、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提出哪些主张? 答:1、反对统一标准;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4、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口唇期(01岁)快感主
19、要来自那些咬和吞嚼等活动。2、肛门期(13岁)性感区集中在肛门周围,初期快感主要来自粪便的排出,晚期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控制。3、前生殖器期(36岁)性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这个阶段决定一个人未来对异性的顺应情况,此阶段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4、潜伏期(611、12岁)这是个非常平静的阶段,儿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前几个阶段出现的矛盾冲突完全消失,性的发展处于停滞。5、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一方面是他们成熟的标志,一方面又会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痛苦。5、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答:他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儿童主要
20、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个体思维能力已经成熟,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6、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认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五个标志? 答: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指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心理活动的抽
21、象概括技能。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功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呢感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其水平越高。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指心理活动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7、简述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答: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
22、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他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他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8、简述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答: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1、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2、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3、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4、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
23、反对教育万能论。二、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已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代表着稳定的一面;4、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心理发展的动力;5、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在指导着儿童的心理发展;2、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
24、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引起儿童的心理发展,总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的、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我们才能说儿童心理真正得到了发展。四、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他提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为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可以用公式E=1
25、/R表示。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3、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4、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桔酸,这种味觉现象是(继时对比)。 5、视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6、空间知觉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7、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9、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
26、、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10、19世纪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11、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 12、19世纪前半期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K=I/I表示。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二、名词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
27、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感受性: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
28、象叫做似动知觉。 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B感受野:当呈现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三、简答题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
29、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7、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
30、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
31、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4、知觉地恒常性: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
32、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五章 记 忆 一、填空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3、根据记忆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记忆的基本环节有(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 5、记忆表象的特点有(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6、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7、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前摄抑制 )。8、*记忆的品质有(识记的敏捷
33、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9、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10、由李白想到杜甫,由春天想到繁荣是联想律的(类似律)。11、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组块 。12、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13心理学家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主要是根据3类记忆所存储的知识在性质上的不同划分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可归为知道什么的记忆,而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分离。14、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
34、通)、(巩固)和(恢复)。15、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认为有关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16、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17、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核糖核酸)被看作是记忆分子。 二、名词解释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35、。语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动作记忆: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识记即为编码。
36、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再认:就是当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简称表象。)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保持: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过程。复习:多次的
37、识记称为复习。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性作用。联想: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遵循的规律有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多因律;强因律;近因律。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记忆的正确性: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工作记忆:由短时记忆扩展而来,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它有三个组成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过的
38、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程序记忆:关于怎样作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与意识分离。外显记忆: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答: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3、识记的方法;4、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怎样培养记忆的正确性?答: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
39、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3、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答: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的合理运用: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
40、。 4、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答: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1、直观形象性。2、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3、模糊片断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5、简述巴甫洛夫的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 答: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旦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
41、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6、遗忘规律的内容。答: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以后的很多研究又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1、按思维的不同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42、 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是(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5、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阶段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7、创造性思维经历的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8、想象的形成方式有(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9、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有(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10、比较是(分类)的基
43、础。11、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二、名词解释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性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 *概念:是反映事
44、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
45、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同抽象、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常规思维: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梦: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
46、想象活动。 功能固定: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答:一、相同点:1、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二、不同点:1、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2、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三、联系:1、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2、思维是在感
47、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2、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答: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1、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2、变式。变式时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学中,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相反如果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则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词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