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导论本章导读: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本章首先介绍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与机械电气化的根本区别,进而阐释其内涵和本质,并通过典型实例归纳出其优越性。其次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与人体各部位相对比,剖析系统的构成,从而指出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途径;第三,重点介绍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明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提出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并分析它们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影响等.最后,通过回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展望机电一
2、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学习内容与要求:1。 学习并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本质;2. 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3. 学习并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4. 学习并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5.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本章重点: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本质;2. 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本章难点: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媒体使用说明:学生可通过文字教材理解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概况等知识。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录像教材和流媒体IP课件有较详尽的讲解;诸如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构成及典型产品的工作过程等用文字
3、不易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以实物、照片、场景等视频方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另外在流媒体IP课件中着重讲解本章知识重、难点的典型实例以及本章的学习思路方法等内容。1.1 概述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文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 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 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1996年出版的WEBSTER大词典收录了这个日本造的英文单词,这不仅意味着 “Mechatronics”这个单词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认可
4、,而且还意味着“机电一体化”的哲理和思想为世人所接受。机电一体化信息科学机械学电子学图1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机电一体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那么,什么是机电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就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表述。目前,较普遍的提法是“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年的解释:“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
5、.这里面包含了三重含义:首先,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学、电子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学科。图1-1 形象地表达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早期的机电一体化就像其字面所表述的那样,主要强调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即将电子技术“溶入”到机械技术中而形成新的技术与产品.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即所谓的“3C”技术:Computer、Communication和 Control Technology)“渗透”到机械技术中,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含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不仅仅指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的
6、结合,还包括光(光学)机电一体化、机电气(气压)一体化、机电液(液压)一体化、机电仪(仪器仪表)一体化等;最后,机电一体化表达了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学术思想,强调各种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相互协调,以达到系统总体最优.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因此,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学科有机结合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的主要区别有:电气机械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或少考虑电器与机械的内在联系,基本上是根据机械的要求,选用相应的驱动电机或电气传动装置;机械和电气装置之间界限分明,它们之间的联结以机械联结为主,整个装置是刚性的;装置所需的控制是基于电磁学原理的各
7、种电器来实现,属强电范畴,其主要支撑技术是电工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机械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人的体力.但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差别。从概念的外延来看,机电一体化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将机械、电子和信息等有关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系统或产品整体最优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和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技术群(族)的总称,包括检测传感技术
8、、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时也称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它们是两个相近的概念,通常机电一体化产品指独立存在的机电结合产品,而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指依附于主产品的部件系统,这样的系统实际上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由机械系统(或部件)与电子系统(或部件)及信息处理单元(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而赋予了新功能和新性能的高科技产品。由于在机械本体中“溶入”了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纯粹的机械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根本的提高,具有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最佳功能。现实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比比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全自动洗衣机、空调
9、及全自动照相机,都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三坐标测量仪及全自动仓储,也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而汽车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成功应用的典范,目前汽车上成功应用和正在开发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达数十种之多,特别是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全主动和半主动悬架等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使得现代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行驶安全性及环保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农业工程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如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悬挂式农具的自动调节系统、联合收获机工作部件(如脱粒清选装置)的监控系统、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等.如今,机电一体化已
10、从原来以机械为主的领域拓展到目前的汽车、电站、仪表、化工、通信、冶金等领域。而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概念不再局限在某一具体产品的范围,如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现在已扩大到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相结合的产品制造和过程控制的大系统,例如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各种工业过程控制系统.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2.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组成传统的机械产品主要是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问题,而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外,还要解决信息流的问题.如图1-1所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即所谓工业三大要素)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
11、需特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系统的主功能包括三个目的功能:变换(加工、处理)功能;传递(移动、输送)功能;储存(保持、积蓄、记录)功能。主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部分,是实现系统目的功能直接必需的功能,主要是对物质、能量、信息或其相互结合进行变换、传递和存储。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变换、传递、储存)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具有所需特性控制(人)图1-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功能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输入物质(原料、毛坯等)、能量(电能、液能、气能等)和信息(操作及控制指令等),经过加工处理,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的系统(或产品),称为加工机,如各种机床、交通运输机械、食品加工机械、起重机械、纺织机
12、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等.以能量转换为主,输入能量(或物质)和信息,输出不同能量(或物质)的系统(或产品),称为动力机,其中输出机械能的为原动机,如电动机、水轮机、内燃机等。以信息处理为主,输入信息和能量,主要输出某种信息(如数据、图像、文字、声音等)的系统(或产品),称为信息机,如各种仪器、仪表、传真机以及各种办公机械等.主功能(变换、传递、储存)计测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输入输出(新)物质能量信息 输入 输出动力输入 控制 (信息) 控制(能量)(原)物质能量信息干扰 废弃物输出人或其它系统图1-2 系统的五种内部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除了具备上述必需的主功能外,还应具备图12所示的其它
13、内部功能。即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动力功能是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的功能;检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的作用是解决各种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从而能够根据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正常运转,实施目的功能。而构造功能则是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功能。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来看,除有主功能的输入/输出之外,还需要有动力输入和控制信息的输人/输出。此外,还有因外部环境引起的干扰输入以及非目的性输出(如废弃物等)。例如汽车的废气和噪音对外部环境影响,从系统设计开始就应予以考虑。图1-3是CNC机床的功能原理构成的实例。
14、由于未指明主功能的加工机构,它代表了具有相同主功能及控制功能的一大类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如金属切削数控机床、电加工数控机床、激光加工数控机床以及冲压加工数控机床等。显然,由于主功能的具体加工机构不同,其它功能的切削加工(加工机构)位置检测电源控制器CNC装置机械结构图纸信息热 振动 热振动切屑操作人CNC程序外部电源(信息)毛坯(物质)工件(物质)图1-3 CNC机床的内部功能构成具体装置也会有差别,但其本质是数控加工机床.1.2。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看,人体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理想的参照物.内脏感官躯干四肢头脑行动排泄外界信息食物动力检测支撑操作控制动力源传感器执行
15、部件控制器图1-4 组成人体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对应要素及相应功能关系(a)(b)(c)机械本体如图14(a)所示,构成人体的五大要素分别是头脑、感官(眼、耳、鼻、舌、皮肤)、四肢、内脏及躯干。相应的功能如图1-4(b)所示,内脏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动力)及各种激素,维持人体活动;头脑处理各种信息并对其它要素实施控制;感官获取外界信息;四肢执行动作;躯干的功能是把人体各要素有机地联系为一体。通过类比就可发现,机电一体化系统内部的五大功能与人体的上述功能几乎是一样的,而实现各功能的相应构成要素如图14(c)所示.机电一体化系统五大要素实例如图1-5所示。CNC装置接口位置检测控制器 动力源(油缸
16、)(油缸)执行元件 传感器(电动机)机械本体接口驱动源图1-5机电一体化系统五大要素实例机械学数控机床转塔刀架CNC装置电子学表11列出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与人体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因此,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系统、检测传感系统、执行部件、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各要素和环节之间通过接口相联系。 表1-1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与人体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机电一体化系统要素功能人体要素控制器(计算机等)控制(信息存储、处理、传送)头脑传感器检测(信息收集与变换)感官执行部件驱动(操作)四肢动力源提供动力(能量)内脏机械本体支撑与联接躯干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
17、械部分是主体,这不仅是由于机械本体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系统的主要功能必须由机械装置来完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电子计算机、非指针式电子表等,其主要功能已由电子器件和电路等完成,机械已退居次要地位,这类产品应归属于电子产品,而不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械系统是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基础,从而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可靠、节能、多功能、小型轻量和美观等要求.除一般性的机械强度、刚度、精度、体积和重量等指标外,机械系统技术开发的重点是模块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以便于机械系统的快速组合和更换.其次,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是电
18、子技术,电子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但重点是微电子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机电一体化需要多种新技术的结合,但首要的是微电子技术,不和微电子结合的机电产品不能称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非数控机床,一般均有电动机驱动,但它不是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微电子技术以外,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可根据需要进行一种或多种技术相结合.因此,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为主体、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的综合性技术.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类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
19、将其分成下述几类。1数控机械类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自动洗衣机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机械装置。2电子设备类电子设备类主要产品为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加工机床、超声波缝纫机和激光测量仪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电子装置。3机电结合类机电结合类主要产品为自动探伤机、形状识别装置和CT扫描仪、自动售货机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机械和电子装置的有机结合。4电液伺服类电液伺服类主要产品为机电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5信息控制类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为电报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以及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自
20、动化设备。其主要特点为执行机构的动作完全由所接收的信息类控制。此外,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按产品的服务对象领域和对象,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分成工业生产类、运输包装类、储存销售类、社会服务类、家庭日常类、科研仪器类、国防武器类以及其它用途类等不同的种类。1.4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和效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电产品的趋势,这完全取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存在的优越性和潜在的应用性能。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价值,它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社会经济效益。1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
21、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较高的产品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柔性制造系统的生产设备利用率可提高1。53.5倍,机床数量可减少约50%,节省操作人员数量约50,缩短生产周期40%,使加工成本降低50左右.2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
22、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与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采用电子元器件,减少了机械产品中的可动构件和磨损部件,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产品的故障率低,寿命得到了延长.3调整和维护方便,使用性能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4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
23、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例如,电子式空气断路器具有保护特性可调、选择性脱扣、正常通过电流与脱扣时电流的测量、显示和故障自动诊断等功能,使其应用范围显著扩大.5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程度高,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将人们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可以加速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农业自动化、交通自动化甚至是家庭自动化,从而可促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24、6节约能源,减少耗材节约一次和二次能源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机电一体化产品,通过采用低能耗驱动机构,最佳的调节控制,以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可达到明显的节能效果。同时,由于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许多功能一方面从机械系统转移到了微电子、计算机等系统,另一方面从硬件系统转移到了软件系统,从而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朝着轻小型方向发展,减少了材料消耗。因此,无论是生产部门还是使用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都会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首先是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和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下面以汽车工业为例,来分析微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对汽
25、车及汽车生产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一方面是汽车产品的机电一体化革命,另一方面,汽车的生产制造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机技术彻底改变了汽车产品的面貌,“汽车电子化”被称为汽车技术的又一次革命性飞跃。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新型汽车在操作性、可靠性、高速度、安全性、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和维修性、舒适性等各方面性能大幅度提高,汽车电子化程度成为汽车产品市场竞争性的极重要因素,汽车电子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现代汽车生产中,多数应用计算机进行经营和生产管理,利用CAD进行产品设计,使用数控机床和柔性生产线进行零部件加工,使用机器人从事喷漆、焊接、组装、搬运等工作。汽车车身通常需要进行3
26、0004 000次点焊,其中90以上的焊点可由工业机器人完成。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的两条汽车装配线,每条线上都分布有50多个机器人,可在平均l min内完成一部汽车的焊接工作。数控自动化生产能够节约原材料、动力及其他工厂辅助设备,降低废品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0倍。现代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使得汽车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迅速大幅度提高,同时整个生产系统可以通过改变程序适应不同型号汽车的制造,缩短新产品设计生产周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产业机电一体化革命所带来的优质、高效、低耗、柔性增强了企业的经济竞争能力,引起各个国家和企业的极大重视.机电一体化新型产品将逐步取代大部分传
27、统机械产品,传统的机械装备和生产管理系统将被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为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机电一体化产业将占据主导地位,机械工业将以机械电子工业的新面貌得到迅速发展。1。5 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1.5.1 理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建立,微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革命,诱发了机械工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无疑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时,无论在工程的构思、规划、设计方面,还是在它的实施或实现方面,都不能只着眼于机械或电子,不能只看到传感器或计算机,而是要用系统的观点,合理解决信息流与控制
28、机制问题,有效地综合各有关技术,才能形成所需要的系统或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微电子等有关技术,使机械、电子有机结合,实现系统或产品整体最优的综合性技术.小型的生产、加工系统,即使是一台机器,也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为了实现其“目的功能,还需要从系统角度出发,不拘泥于机械技术或电子技术,并寄希望于能够使各种功能要素构成最佳结合的柔性技术与方法。机电一体化工程就是这种技术和方法的统一。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号所携带的丰富信息资源,则有赖于信号处理和信息识别技术。考察所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就会看到准确的信息获取、处理、利用在
29、系统中所起的实质性作用. 1。5.2 关键技术微电子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前提。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许多重要零部件都是利用超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就连微电子技术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精密机械技术。例如,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制造中的微细加工就是精密机械技术的进步成果。因此,精密机械加工技术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精密机械技术中加工设备的不断更新。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工程和大系统,发展该技术面临以下共性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
30、控制技术、接口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同时也要受到社会条件、经济基础的重大影响。一、传感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工作过程的各种参数、工作状态以及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相应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接收,并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装置进行测量,然后送入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反馈给控制装置,以实现产品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产品要求传感器能快速和准确地获取信息并且不受外部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同时检测装置能不失真地对信息信号进行放大、输送和转换。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正进入集成化、智能化研究阶段.把传感器件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就形成了信息型传感器;若再把微处理器集成到信息型传感器的芯片上,就
31、是所谓的智能型传感器。大力开展传感器研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等技术.信息处理得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因而也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实现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信息处理装置是产品的核心,它控制和指挥整个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直接影响到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
32、。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都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三、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而且在人类征服大自然、探索新能源、发展空间技术与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将自动控制作为重要的支撑技术,自动控制装置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执行元件和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它涉及设备执行操作的技术,对所加工产品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执行元件有电动、气动
33、和液压等类型,其中多采用电动式执行元件,驱动装置主要是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目前多由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化的功能电路构成。执行元件一方面通过接口电路与计算机相联,接受控制系统的指令,另一方面通过机械接口与机械传动和执行机构相联,以实现规定的动作.因此,伺服驱动技术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执行和操作,对产品的动态性能、稳定性能、操作精度和控制质量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五、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和信息等性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其重要。从系统外部看,输入/输出是系统与人、环境或其它系统之间的接口;从系统内部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通过许多接口将
34、各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联系成一体的系统。因此,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性能就成为综合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机电一体化系统最重要的设计任务之一往往就是接口设计。六、精密机械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因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大都以机械技术为主来得以实现。随着高新技术引入机械行业,机械技术面临着挑战和变革。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它不再是单一地完成系统间的连接,在系统结构、重量、体积、刚性与耐用性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机械部分零部件的静、动态刚度、热变形等机械性能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如导轨、滚珠丝杠、轴承、传动部件等的材料、精度对机电
35、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控制精度影响极大。在制造过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这里原有的机械技术以知识和技能的形式存在,是任何其他技术代替不了的.如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是目前CAD/CAM系统研究的瓶颈,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广泛存在于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中的标准、习惯和经验进行表达和陈述,从而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工艺设计与管理。七、系统总体技术系统总体技术就是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功能分解成若干功能单元,找出能够完成各个功能的可能技术方案,再把功能与技术方案组合成
36、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综合优选出适宜的功能技术方案。系统总体技术是最能体现机电一体化设计特点的技术,也是保证其产品工作性能和技术指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机械、电气和电子是性能、规律截然不同的物理模型,因而存在匹配上的困难;电气、电子又有强电与弱电、模拟与数字之分,必然遇到相互干扰与耦合的问题;系统的复杂性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产品的小型化增加了状态监测与维修的困难;多功能化造成诊断技术的多样性等等。因此就要考虑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总体综合技术。为了开发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总体设计除考虑优化设计外,还包括可靠性设计、标准化设计、系列化设计以及造型设计。1.6 机
37、电一体化的发展1.6。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
38、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着深入研究。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机械工业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航天、国防以及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工程带动下,我国已在机电一体化许多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1。6。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
39、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1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2. 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
40、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同时也可扩大生产规模。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模块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3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
41、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4。 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或微机电一体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
42、,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5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最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6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本章小结:1。 本章通过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的对比,阐述其内
43、涵和本质特征;2. 以人体各部位作为参照物,剖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从而提供了分析系统的基本途径;3。 重点描述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并分析各关键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影响.思考题与习题11简述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和本质。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1-4工业三大要素是什么?16传统机械、电子产品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7试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实例,并分析其系统构成。 1-8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9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关键技术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作是什么? 1-10根据自己观点,试论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精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