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土地区位理论的读书笔记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土地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四大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它有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根据区位经
2、济分析,杜能提出六种耕作制度,形成六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成同心圆分布,即为杜能圈。有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圈(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居民薪柴、建筑、家具之需),轮作式农业圈(生产粮食供居民生活),谷草式农业圈(生产谷物与畜产品),三圃式农业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1/3休闲,3区轮作),畜牧业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其基本假设是: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国家或特定区域;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在特定地点,且该地点已知;工业
3、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已知,且需求量不变;劳动力供给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攻击充裕。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区位配置的理想区位。有3个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因此提出了以下基本前提: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 2、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
4、正比。3、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5、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的配置形式。 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廖什的经济区位论他的经济的空间秩序是动态区位论的代表作,对工业区位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对在假设的某些条件下取得的结论,用多种现实因素校正,从而提出动态模式,并以垄断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首先,他认为,企业势力消涨取决于其六边形的市场圈的扩大和发展(见中心地学说)。其次,他认为商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半径,由于排出(分散)和吸入(吸引)两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市场圈产生扩张和收缩的变化。随着销售圈距离加大,运费增加,价格上升,销售量也逐渐减少。为此他创造了需求圆锥体理论,圆锥尖为最远点销售量,而底座为最近距离的销售量。廖什特别重视市场区对工业布局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等级的市场圈所辖消费地数量和最大供应距离等问题。开辟了从消费地研究工业布局理论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