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山西省地名由来(县市级)山西省地名由来(县市级)源于自然条件因素的山西地名山西许多地名是因一定区域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如山川河流、地势地貌等而生成的。“山西一词,就是由于它是位于华北平原、太行山以西到黄河中游以东地区,所以秦汉以来,称其为“山西”.(一)依山傍水生成的地名这类地名,是根据境内的山脉或河流等因素而命名,山西自北向南主要有: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而得名。五台(县),因境内五台山而得名.。岢岚(县),因境内有岢岚山而得名.石楼(县),因境内有石楼山而得名。忻州(市),因忻水而得名。文水(县),因境内有文峪河而得名。寿阳(县),因地处寿水之阳而得名。沁源(县),因沁河
2、源于县境西北部的二郎神沟而得名。沁水(县),因境内有沁河纵贯而得名霍州(市),因境内有霍山而得名。绛县,因境内有绛山而得名.(二)地势因素生成的地名这类地名,是根据所处地域的地势特征等因素而生成的。属于这类的城镇地名如:山阴(县),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阴坡而得名。应县,起名“应”,是因该县境内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山,两山南北相应,因而得名.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而得名”。 “繁峙,实际上就是对该县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河曲(县),因地处黄河曲折之处,取“黄河千里一曲之意的得名。盂县,因县境内山峦回合,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而得名。阳泉(市),古称漾泉.因
3、始建于大小阳泉村之间而得名。交城(县),隋代时因县治(在今太原市古交)居汾、孔二河相交之上,故名交城。陵川(县),两种说法,但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关。高平(市),因境内周围环山,中部为平地而得名。安泽(县),因北魏置县时以县址位于安吉、泽泉之间,取两地之首字而命名.河津(市),因其滨临大河要口而得名.垣曲(县),因境内群山如垣,而且又地处于黄河九曲之一的地方而得名。源于历史人文因素的山西地名山西有许多地名同山西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的历史发展有关,反映着一定时期山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源于民间传说的地名例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神池(县),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
4、堡,并在堡西门外有池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二)源于历史人物的地名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主要有: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介休(市),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偕田隐居并死于境内之绵山而。襄垣(县),县城建于战国时期,因由赵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稷山(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后称为此山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稷山县位于山西西南部,运城市正北端。灵丘(县),战国时为赵邑,西汉置灵丘县,因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陵墓在此而得名。娄烦(县),因战国时期匈奴楼烦王曾居此地而得名.芮城(县
5、),运城地区辖县,位于省西南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人口35.2万,面积1179平方公里,辖5镇11乡,县府驻城关镇。芮城县,历春秋时恒公三年,黄伯万为田所逐,投奔魏国,筑城居之,谓之黄城而得名。孝义(市),唐贞观元年,因县人郭兴孝行名闻朝野,敕赐县名孝义而得名.左权(县),古称僚阳,后几经改名.1942年9月,为纪念左权将军在此殉国,改名左权县。(三)源于历史事件的地名主要是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经此地时,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改县为为闻喜.灵石(县),因隋文帝
6、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平遥(县),平遥县,古称平陶。平定(县),汉代时为上艾县,北魏以后称石艾县,唐天宝元年改名为广阳县.战国属赵。汉初设上艾县,北魏称石艾,唐更名广阳。怀仁(县)。秦代时为云中地,汉代为沙南县,隋代时称大刻县。从辽代开始建怀仁县,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与后唐晋王李克用(856908)在此会盟,都有怀想仁人云意,所以取其义而得名“怀仁”。五寨(县),汉代时属雁门郡武州地,宋为岚州岚谷地,金置宁远县.明代境内建有五寨城堡,以后的“五寨”县由此而得名。(四)源于建制变更的地名主要是指在建制变更中,因两县合并而成的新县名。如:临猗(县).临猗(县)因19
7、54年由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而得名。万荣(县),因原万泉、荣河两县合并而得名.襄汾(县)。襄汾县,是1954年由襄陵,汾城两县合并而成.清徐(县),因1952年由清源、徐沟县合并而得名.源于自然与人文因素结合的山西地名山西有一些地名,本身蕴涵着人文与自然像结合的内涵.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山西境内有许多依据关隘而生成的地名,例如:宁武(县),因境内有长城的重要关隘宁武关,县以关名而成。偏关(县),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隅,北依长城,西临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面积1666平方公里,辖3镇12乡,人口9.61万,县政府驻城关镇。偏关,五代北汉天会元年筑寨,其地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关寨,宋以寨属火山军,元升寨为偏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