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教育技术作业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姓 名: 马 兰 学 号: 41002152 班 级:汉语言文学3班院 系: 文学院2010级13 / 16目 录前言 1一、 教材分析 1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21. 学习风格分析 22. 学习能力分析 2三、 教学目标分析 21. 知识目标 22. 能力目标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四、 教学重、难点 3五、教学方法设计 3六、学习资源与环境 4七、教学准备 4八、 课时安排 5九、 教学过程设计 5十、 学习流程图 1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陕西师范的大学文学院 马兰前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
2、维、新方式,而且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了发现探索的和谐环境,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教育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有助于促进教育学的改革。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学生通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学习中尝试将高中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内容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制定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转
3、中的名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烛之武退秦师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是一片讲读课文。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引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风格分析刚刚
4、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面临着两个变化,一个是内容上,阅读文本的长度和难度都在逐渐增加;一个是学习方法上,由初中的重在记忆积累转变为高中的重点理解分析。要使学生顺利适应这两种变化,高中文言文起始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2.学习能力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
5、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三、 学习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就是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此为指导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2.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
6、,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2)掌握烛之武的人物形象。(3)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五、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思想设计本文是学生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初中三年,学生们虽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础,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他们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情节虽然相对简单,但涉及到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到人
7、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为了上好这节课,需要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充分预习,自主合作探究。2. 教法与学法 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探究式教学法、图示法、分析归纳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散文的趣味,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1) 多媒体演示法,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给学生以全新 的视听感觉。(2) 探究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分析归纳,这样符合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8、。(3) 诵读法,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文言文语言特点。(4) 分析归纳法,讨论法,学生充分合作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六、 学习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
9、片、音频及资料。细_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七、教学准备1、学生: 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2、 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八、 课时安排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又是文言文,所以安排两课时。九、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师:有这样一副对联: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切实体会一下一言之辩如何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怎么就能强于百万之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
10、欲,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本节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讲授新课一、安排四次阅读:师:(示范)1. 播放配乐范读。课件展示要求:(1)思想专注;(2)在句中停顿处划“/”,在重音下加点;(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调和感情。2. 教师指导、示范,并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逢(png)孙生:(诵读法)3.学生集体朗诵。4.学生个人配乐朗诵比赛。设计意图:听读、练读、比赛,感受文言散文的韵味,训练学生古文阅读能力。通过多媒体配乐朗读,实现助学。二、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介绍本文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
11、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三、 理
12、清课文层次第一段:秦、晋围郑(教师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第二段:临危受命(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课件展示)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2.郑
13、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课件展示)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学生自主探究讲本段分为四层:1.“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
14、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
15、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师: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以上内容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设计意图:由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完成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调动学生视觉感官。四、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利用课本注释或通过网络查询归纳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及特殊文言句式。第二课时一、抢答环节:课件展示:抢答大赛四个字教师通过抢答环节,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抢答内容为以下内容(教师通过课间先展示问题、学生举手抢答,后展示答案。)
16、重要实词:1、贰“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准许。(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处
17、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 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 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微细小,轻微(同现义)衰败国势衰微。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谦词敝人 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7、 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8、 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9、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重要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