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0 ,大小:951.54KB ,
资源ID:2613097      下载积分:3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6130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绿色建筑评估标准.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北京绿色建筑评估标准.doc

1、北京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作者: 日期:IV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北京市工程建设标准 DB编 号:DBT01-1012005 备案号:J100XXX2005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Green Buildings2005xxx发布 2005x-xx实施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发布北京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Green Buildings编 号:DBT011012005备案号:J100XXX-2005主编部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 北京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批准部门:北京市建设委员

2、会施行日期:2005年 月 日2005 北 京前 言根据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编制计划,本标准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本市的实践经验,在大量分析验证与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方案阶段评估标准、设计阶段评估标准、施工阶段评估标准、竣工与运行阶段评估标准、条文说明。本标准为本市绿色建筑的设计、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可作为业主、设计勘查、施工监理和运行管理人员开展绿色建筑工作的参考。本标准内容可能不尽完善,欢迎相关单位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标准编制单位,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

3、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清华大学土木系北京工业大学中建一局主要起草人员:秦佑国、江 亿、孙四海、滕树龙、朱颖心、袁 镔、林波荣薛志峰、陈海波、刘万鸣、邢永杰、田 蕾、顾道金、欧阳沁林海燕、刘月莉、王 兵、李大鹏、同继锋、赵 平、聂梅生任 华、田 刚、闫育梅、董 聪、马重芳、刘中良目 次1 总则12 术语33 方案阶段评估标准43。1 场地规划设计43.2 节能43。3 材料与资源利用53.4 节水54 设计阶段评估标准64.1 室外工程64.2 建筑设计74。

4、3 材料与资源94。4 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94.5 节水与水环境104。6 室内空气质量115 施工阶段评估标准135。1 场地保护135.2 环境影响控制135。3 材料与资源155。4 节能与节水155.5 人员安全与健康166 竣工与运行阶段评估标准176。1 室外环境176.2 室内环境186。3 能源消耗186。4 节水与水环境196。5 绿色管理197 条文说明 21I1 总则1。0.1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节能、节水、节地、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环境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北京市建设事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住宅、办公

5、楼、旅馆、大中型商场、综合性商务楼等各类建筑.1.0。3 本标准并不涵盖建筑物所有的性能和品质,而着重于评价与绿色建筑有关的内容,包括场地质量、环境影响、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同时也不评价建筑美观和经济性问题。此外,我国建筑法规所规定的一般性建筑性能,包括与消防、安全相关的建筑基本性能要求、以及与绿色建筑关注点较远的强制性要求也不列入本标准。但绿色建筑评估必须以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前提条件。1。0.4 本标准针对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施工、竣工与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在各个建设阶段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评分方法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建设项目达

6、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1.0。5 本标准从建筑环境性能质量(Q,Quality)和建筑物对资源、环境的负荷(L,Load)两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1.0。6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主要参照以下标准和规范: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120号)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7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GB1858018588200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3-2002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0号2002

7、。3.5)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76号)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工程设计规范GB5001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9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15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景观娱乐用水

8、水质标准GB1294191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72号2001)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京建施20031号)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场容卫生标准(京建施20032号)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京建施20033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声扰民的通知(京政发19968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北京大气污染的通告(京政发199824号)2 术语2。0.1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地节约能源与资源和较少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2。0。2 生命周期评价(LCA)

9、指对产品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可能涉及的环境影响方面的评价,其目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所需的发展成果。2。0。3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Qc) 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消耗的需要由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单位 GJ/m2。2。0.4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 按照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消耗的需要由采暖设备提供的热量,单位 GJ /m2.2.0.5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单位W/(m2 K).2.0。6 体形系数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

10、面面积。2.0。7 窗墙面积比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单元所对应立面的外墙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之比。2.0.8 对比评定法将所设计建筑物的空调采暖能耗和相应参考建筑物的空调采暖能耗作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来判定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否符合节能要求。2。0。9 参考建筑参考建筑是平面设计及体形与被评审的建筑一致,而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参数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物。203 方案阶段评估标准3。1 场地规划设计3.1.1 选址1 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宜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2 应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不得破坏自然水系、湿地和森林;尽可能不改变地形、地貌。3 对有可能埋藏文物

11、的建设用地应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保护。4 场址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5 应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停车设施新技术,以实现在有限的面积内容纳更多的车辆.6 鼓励采取土地改良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3。1。2 交通1 住宅区周围至少应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且公共交通设施的位置距离住宅区少于5分钟步行时间(400m范围)。2 应提供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3.1。3 室外物理环境1 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布置、单体建筑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冬季日照、避开不利风向和促进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2 环境噪声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

12、B309693。总平面规划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应采用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减少环境噪声干扰。3 室外公共活动场所风速和热岛强度等评价指标宜符合舒适要求.4 公共区域中的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应有适当的遮阳。3.1.4 绿化1 应通过合理规划,保证建设用地的绿化率达到或高于国家及北京地区规定的标准.2 应合理配置与分布场地中绿地。应选择适宜在北京地区生长和易于存活的树种,并进行合理的树种搭配。鼓励采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以创造富有层次的开放性的绿化空间。3 应尽可能地保护利用原有绿化。4 水景尽量少用“硬化”工程,而尽可能采用人工湿地。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自然水系营造景观。3。2

13、 节能3。2.1 建筑设计1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应考虑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利用自然通风。建筑构造设计宜有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2 建筑平立面不宜出现过多的凹凸.公共建筑体形系数不宜大于0。40,高层和中高层住宅不宜超过0.30,多层住宅不宜超过0。35,低层住宅不宜超过0。45.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应满足国家和北京地区的节能法规和使用要求.4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透光部分(玻璃幕墙、窗、中庭的玻璃天篷)面积不宜过大,同时应设计相应的夏季遮阳措施。3。2.2 建筑能源系统1 应通过调整优化建筑能耗结构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对各种可行的能量转换方式,应通过比较能源转换

14、效率,择其高者实施。2 设有的中央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设置可靠的运行模式、控制手段和必要的计量设施.应考虑系统在部分负荷和部分空间条件下运行的需要;应设置热(冷)量回收装置;应考虑过渡季节利用室外新风的可能性;鼓励采用先进蓄热蓄冷技术.3 一般情况下,建筑采暖不应采用直接电热式采暖设备。居住建筑进行夏季空调、冬季采暖,鼓励采用电或燃气驱动的热泵型空调器(机组)。末端可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或顶棚辐射供冷方式.鼓励在居住建筑小区采用热、电、冷联产技术。4 居住建筑采用集中采暖空调,应设计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设施.5 鼓励结合建筑设计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15、(技术),扩大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建筑供能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3。3 材料与资源利用3。3。1 材料消耗1 平面和体形设计应有利于简化建筑结构、节约材料。2 应尽可能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体系。3 应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3。3.2 现有建筑1 应合理地使用建设用地范围内现有的永久性建筑。2 对拆除的建筑材料应合理进行再利用。3.4 节水1 应科学制定水量平衡计划,减少市政提供的水量,节约用水.2 应实现雨污分流.不能接入市政排水系统的污废水应进行单独处理.3 应保证绿化、景观用水水质并提高利用率。4 应积极合理地进行中水、雨水回用规划,并保证经济合理性、

16、技术先进性和建设可实施性。4 设计阶段评估标准4.1 室外工程4.1.1 场地工程 1 场地工程应减少土方量,减少对原有地貌的破坏。2 不得破坏原有地表径流,宜采取适当措施改进地表径流状况.3 室外场地如行人道、停车场等宜采用雨水渗透铺地。4 鼓励建立必要的“动物走廊”.5 室外活动场地和步行道应考虑防滑。4.1.2 绿化和园林工程1 应保护和利用原有绿地与树木,不得随意砍伐建设用地内的古树、名木及成材树木。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成材树木采取原地保护措施;无法原地保留的成材树木采用异地栽种的方式保护.2 应选用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3 应合理搭配树种。乔木量3株/100m2绿地

17、,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20。景观园林用地面积在1公顷以上时,木本植物种类40种。4 鼓励采用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5 鼓励对不同类型的硬质铺装地面提供绿化遮阳.6 鼓励通过比较不同绿化方式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来择优实施。7 鼓励采用人工湿地取代“硬质”水景(如采用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铺砌的水池、水渠和喷泉等)。4。1。3 道路交通工程1 鼓励采用降噪路面、声屏障、绿化隔离带等降低交通噪声影响的措施.2 应设置清晰的道路引导标识系统.3 应通过合理布置公用建筑以减少住区内的车流量.应设置专用的步行道.4 应合理选择停车方式,地面停车比例不宜超过总停车量的30%。5 室外停车场地宜结合绿化设计,

18、如考虑停车位绿化遮阳等。4.1。4 室外照明1 应制订室外照明总体规划。2 应选用高效节能光源、灯具及附件,并采取照明节能措施。3 鼓励在下列场合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1) 园林绿地、雕塑小品等的景观照明.2) 非主要道路的道路照明。4 照明灯具光谱宜避开昆虫视觉敏感谱段。4.1。5 光污染控制1 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地面反射光宜进行控制。2 应合理地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及灯具选配,以保证其眩光限制符合相关标准。3 室外照明不应对住宅外窗立面产生直射光线.4 玻璃幕墙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并符合GB/T180912000玻璃幕墙光学性能的规定。4。1.6 室外微气候和热岛效应

19、 1 建筑物周围行人区不宜出现风速高于5m/s的情况。2 典型气象条件下冬季居住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宜大于5Pa。3 宜合理控制夏季、过渡季居住建筑前后压差,以保证室内可有效地进行自然通风.4 宜避免局部出现风的旋涡和死角,以利于散热和污染物的散发。5 夏季典型日的室外公共活动区域的热舒适评价指标宜满足室外热舒适标准。6 夏季典型日的室外公共活动区域的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宜高于1。5。4.2 建筑设计4。2.1 结构材料选择1 平面和体形设计应有利于简化建筑结构、节约材料。2 宜采用资源消耗小的和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3 不得使用实心黏土砖,以保护耕地资源.4 宜合理地利用钢结构。5 宜适当利用从森林

20、资源已成良性循环的国家进口的木材设计木结构建筑。4。2。2 建筑主体节能 4。2.2.1 公共建筑1 新建公共建筑应采用模拟计算和对比评定法保证实际设计方案的采暖空调能耗不高于参考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其中参考建筑设定应满足表4.2.2.114.2.2。1-3的要求.表4.2。2.1 参考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W/m2K)屋顶外墙外窗地板地面接触室外空气地板不采暖地下室上部地板周边地面非周边地面0。600。702。800。500。550.500.30表4.2.2。1-2 参考建筑各朝向窗墙比朝向窗墙比南向(南偏东30到偏西30范围)0。45北向(北偏东60到偏西60范围)0。25东向(东偏北30

21、到偏南60范围)0.35西向(西偏北30到偏南60范围)0。35表4。2.2.1-3 参考建筑各朝向遮阳方式南向遮阳水平固定遮阳板(遮阳板宽为窗高的1/3);西向遮阳内遮阳百叶,遮阳作息时间4月15日10月15日,16:0019:00。东向遮阳内遮阳百叶,遮阳作息时间4月15日10月15日,7:0010:00。注:参考建筑玻璃的遮阳系数SC0。6,同时考虑外遮阳利用。4.2。2.2 居住建筑1 新建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满足北京市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2 新建居住建筑的建筑物全年耗热量指标(Qh)不得高于0.15GJ/m2;建筑物全年耗冷量指标(Qc)不

22、得高于0.06GJ/m2。4。2。3 室内热环境1 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外墙和外窗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或过低、透过玻璃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的影响等引起的不舒适感。2 应合理设计室内温湿度参数,并考虑通过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外窗可开启面积应满足自然通风和换气的要求。3 天窗(不含中庭)的面积不应大于建筑屋顶总面积的5,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2W/(m2K),玻璃遮阳系数SC不应大于0.5。4 中庭透光部分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2W/(m2K),玻璃遮阳系数SC不应大于0。5,透光部分可见光透射比不应超过0。6.建筑中庭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必要时设置机械通风。5

23、 外门应设门斗或采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6 鼓励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设施。7 空调采暖系统应设计加湿、除湿功能;并设置适当的控制方式。8 应合理设计气流组织方式,条件适宜时鼓励采用辐射吊顶、辐射地板、或地板送风的采暖空调方式。4。2。4 自然采光 1 室内采光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T50033 2001的要求.2 公共建筑如不能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T50033-2001中规定的最低采光系数要求,其全年自然采光满足照度要求的小时数应多于参考建筑。3 鼓励采用自然采光强化与调控设施及眩光控制装置。4。2.5 日照1 居住建筑室内日照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规定。2

24、大寒日每套居住建筑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2小时以上的连续日照,当有4个居住空间时,应有2个居住空间获得2小时以上的连续日照.4.2.6 隔声与噪声控制 1 居住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的要求.2 应合理进行平面布置。产生噪声的厨房、卫生间等宜集中布置,上下层对齐;卧室尽可能不临近交通干道;卧室不应与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3 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应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建筑构件空气隔声性能(Rw)应符合以下要求:1) 分户墙 50dB2) 户门 35dB3) 临街外窗 35dB4) 楼板 50dB4 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

25、65dB。4。2.7 自然通风1 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宜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2 居住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应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1) 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得小于房间地表面积的5。2) 卧室、起居室、书房及厨房宜有与室外相通的外窗,可开启面积应不小于整窗面积的25%。3) 门窗开启时室内应有形成穿堂风的条件。4) 单侧通风的房间,房间进深与层高的比值不宜大于2。5。可形成穿堂风的房间,房间进深与层高的比值不宜大于5。4。2.8 建筑功能性和可适应性1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应有无障碍设计。2 宜合理设计建筑层高和荷载余度。3 设备管道设计应保证更换方便。4 空间宜可灵活划分,方便调整.4。

26、3 材料与资源4.3.1 资源与能源消耗 1 鼓励选择可再生、可再利用的,节约资源、能源和较少环境影响的建筑材料。2 鼓励通过比较不同方案中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单位建筑面积所用建筑材料消耗的天然及矿产资源、能源和污染物排放量(如CO2),择其低者实施。4.3.2 本地化 1 鼓励使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 鼓励通过比较不同方案中距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与建筑材料总用量的比例,择其低者实施。4.3。3 旧建筑材料利用1 鼓励在拆除旧建筑时,对可利用的旧建筑材料进行分选,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2 鼓励通过比较不同方案中旧建

27、筑材料用量与建筑材料总用量的比例,择其低者实施。4.3.4 固体废弃物处置 1 固体废弃物应进行分类收集,分类收集的种类应设置合理、全面。在储运、存放至最终处理中应坚持按分类原则设计。2 分类收集的点位布设应人性化,以方便使用。3 收集运输方案应考虑密闭容器,或采取冷冻、压缩的方法。4 若自设垃圾站,应设计低温存放环境;若不设垃圾站,应每日外送。5 若自设处置设施,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100。不设处置设施,外运频率应与垃圾站存放规模匹配。4.4 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4.1 机电设备系统1 设置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合理地进行空调分区;鼓励过渡季新风利用和新风热回收等节能措施;新风的合理用能

28、效率不得小于1。2 生活热水加热应避免直接电热或者天然气热水锅炉等“高质低用”的热源方式,同时鼓励高效回收排水中的热量以及利用余热废热作为预热,选用高效热源设备,降低热源能耗。生活热水热源转换效率ECC不得小于0。15。3 冷热源应采用高效冷机及锅炉,同时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完成能源转换。能源系统的转换效率ECC不得小于0.1.4 应合理设计送风温差和供回水温差,严格控制输配系统中的风机水泵电耗,避免由于风机压头和水泵扬程过大且缺乏根据负荷变化变频调节的手段而导致风机水泵能耗的增加。输配系统的输配系数TDC不得小于5。5 照明系统应选用节能光源、高效灯具,同时能根据需要实现分区域、

29、分时段控制。实际照明系统用电装机功率不应超过根据节能要求确定的照明系统装机功率。6 电梯、办公设备及输配电系统应选用高效节能产品.4.4。2 控制、监测与计量4.4。2。1 公共建筑1 系统设计及控制应能保证在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建筑使用时,能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恰当的能源供给,同时不降低能源转换效率.2 鼓励对照明办公冷热源设备水泵风机 / 生活热水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3 应有完备的建筑自动控制系统(BAS)设计说明书.4.4。2。2 居住建筑1 居住建筑如采用集中采暖空调,应设计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设施。2 对采用集中空调的居住类建筑,鼓励设置分区、分级

30、、分类能源计量和监测设备。4。4.3 可再生能源利用1 鼓励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采用先进的水源、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湖水、河水、污水及浅层地下水进行采暖和空调。2 鼓励结合建筑设计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3 应比较不同方案中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建筑物能耗的比例及技术类型,择其优者实施。4。4。4 能源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1 应尽可能减少由于建筑耗能而导致的在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CO2、NOx、SOx、总悬浮颗粒物TSP)排放量。2 应控制直接燃烧物、局部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建筑排热。4。4.5 CFC工质的使用1 新建建筑的空调制冷设备和消防设备中不应采用含C

31、FC(氟氯化碳)的制冷剂,鼓励采用对臭氧层无害的替代产品.2 在新建建筑的空调制冷设备中,鼓励尽可能减少HCFC工质的比例。4。5 节水与水环境4。5。1 给排水设计 1 鼓励采用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安全可靠的饮用水净化工艺。2 鼓励就近连入大型污废水处理厂,无此条件的应在小区内采用先进可靠、经济合理的污废水处理设施。3 应设计安全可靠的再生水利用系统.4.5。2 雨水合理利用 1 应制定雨水径流管理计划,减少雨水径流的流量和流速.2 应尽可能增加现场雨水径流的渗透量,保持透水地面(含植被)面积。3 应采取技术措施收集场地中不透水区域的雨水,选择合理的雨水利用方案。4.5。3 绿化与景

32、观用水 1 应优先使用再生水,限制使用市政自来水进行浇灌.2 鼓励采用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鼓励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3 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补水,应采取深度处理和合理的消毒措施满足相关水质标准。4 应设置景观水体循环净化设施。鼓励采用人工湿地技术作为景观水体净化措施。4。5.4 设备与器材 1 鼓励选用高效低耗的设备(如变频供水设备、终端直饮水设备、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高效水泵、阀门零泄漏)等,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管网渗漏.2 鼓励选择节水型坐便器、延时自动关闭(延时自闭)式、水力式、光电感应式和电容感应式等节水型

33、龙头。4。6 室内空气质量4.6.1 室内通风换气 1 设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应设置新风系统。不同用途房间的最小新风量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2 空调系统的新风应直接入室,缩短新风风管长度,减少途径污染.3 厨房、卫生间下水系统应有切实可行的防止串气和“泛臭的系统设计和设备措施.4 厨房排烟道和卫生间通气道应应采取防止住户间串气(味)的措施.5 多层和高层建筑避免设置向内排气的内天井和窄缝天井。6 应避免排气扇排风进入邻近住户的室内。7 不应采用多户共用的垃圾道。4。6.2 空调通风系统设计1 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的要求.2 新风

34、采气口的设置应能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禁止间接从空调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3 通风管道应适当设置清扫口,以确保能清洗和检查所有管道.4 空调系统风管、送排风口应加装空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的性能应满足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中的要求。5 空调系统的过滤网、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宜采用抗菌材料或表面进行抗菌处理。其使用的抗菌材料应达到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中的要求,且抗菌性能的耐久性应与相应的空调系统部件的有效寿命相一致.4。6。3 装饰装修材料 1 所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必须满足相应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对材料中有害物质必须满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35、(GB1858018588-2001)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必须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规定。3 室内装修工程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评价。5 施工阶段评估标准5。1 场地保护5。1.1 施工场地规划1 应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场地规划使用对策,防止土壤侵蚀、退化;施工所需占用的场地,应首先考虑利用荒地、劣地、废地。2 施工总平面应布置紧凑,以节约施工场地所占用的面积,并限制施工场地的干扰范围。5.1.2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1 堆置施工中挖出的弃土,应避免流失和覆盖可

36、种植地面,并应回填利用,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有条件时应考虑邻近施工场地间的土方资源调配。施工场地内良好的表面耕植土应进行收集和利用.2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场地内水土流失(如保护表层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3 对不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处理,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4 危险品、化学物品存放处,以及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必须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并做好渗漏液的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5。1。3 古树名木与文物保护1 对场地内不可移动或不可避开的古树名木、文物,应严格执行国家、北京市的相关保护标准.应严格

37、执行园林部门的保护方案,划定保护区域,保证古树名木、文物不受施工活动的损害.2 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同时应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或财力支持,协助现场的文物抢救与发掘工作.5。1.4 施工现场绿化、美化1 因施工造成植被破坏与地块裸土,施工期间应覆盖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绿化.2 施工周边现场,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行必要的绿化,改善施工现场环境。5。2 环境影响控制5.2.1 大气环境影响控制1 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以减少施工各环节对室外大

38、气环境造成的污染。2 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尾气、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或北京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达到较严格的排放标准。5。2.2 施工现场扬尘控制与垃圾清理1 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裸露地面应采取积极的抑尘措施,并应派专人负责;大面积裸露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抑尘措施(如绿化、喷浆、隔尘布遮盖等).2 施工现场应设立垃圾站,对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及时分拣、回收和清运现场垃圾.5。2.3 水污染影响控制1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2 工程污水应经过沉淀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厕所污水应直

39、接接入市政污水管道;若工地位于偏远郊区,可建造小型化粪池及渗透井,并对厕所污水进行处理。3 避免雨水与其它工地污水接触。应收集未经污染的雨水,经沉砂池后排入专用的雨水排放管道。4 施工现场的食堂应设置隔油池,厨房污水应做隔油防污处理。5 鼓励工地采用环保移动厕所、微生物处理机,以及可进行酸碱中和的污水处理设备等先进污水处理技术。5。2。4 噪声影响、光污染影响控制1 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防止对场地外的噪声污染.2 施工现场应采取遮挡、封闭、绿化等吸声、隔声措施,从噪声传播途径上减轻噪声对场地外的影响.3 采取先进施工工艺减少噪声,选用噪声标准

40、较低的施工机械、设备,采取必要的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并进行良好的维护,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影响。4 在城镇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不得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活作业。因生产工艺要求或特殊情况必须在22时至次日6时的时间段内进行作业的,应向建设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5 对施工场地直射光线、电焊眩光以及夜间施工场地内的光源,应进行有效的控制或遮挡,避免对周围区域、住户产生光污染.5。2.5 对周边区域的安全影响1 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各类地下管线不因施工而被破坏。2 应合理布置现场的大型机械、设施(如吊塔),减少对周围建筑、居民区产生有害的干扰。3 施

41、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建筑物、构筑物、人员的安全;针对施工可能对周围建筑产生的不利影响建立监测系统,并制定应急预案。5.2.6 施工场地围挡与车辆运输1 施工现场应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挡,围挡应采用硬质实体材料,高度必须达到北京市的规定要求;围挡应清洁、严密,围挡外没有渣土、杂物。2 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应进行有效的硬化处理,有专人负责清理;路面应保持清洁,路面宽度不小于出口的宽度.3 施工运输车辆出场前应覆盖严密,不泄漏遗洒,车辆槽帮和车轮应冲洗、清理干净,出口处应设置有效的防止车轮带泥砂出场的设施;运输土方、渣土、施工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物质的车辆,应实行密闭运输。5。3 材料与资源5.3.

42、1 节约材料1 鼓励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提高工业化施工水平,以节约用材、缩短工期.2 鼓励施工过程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3 鼓励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4 应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5 临建设施应利用场地原有建筑,或采用可重复利用、便于拆卸的材料。6 应统计实际施工的材料消耗量,并与预算材料消耗量进行对比,提高节材率。5.3.2 材料选择1 应采用高性能、低消耗、使用寿命长、利于施工的各类建材、施工辅材。2 施工所用材料及施工辅材,必须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43、的10项国家标准,应选择绿色、环保材料,避免造成室内环境的长期污染,并保证施工过程中工人的健康.3 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以下标准和规程的要求:(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2)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限量(GB185882001)(3)每方混凝土由外加剂带入的碱含量1kg.5。3。3 资源利用1 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的现有或拟建道路,充分利用现有或拟建建筑.2 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现有的给水、排水、供暖、供电、燃气、电信等市政管线工程.3 应制定施工场地的废弃物管理计划;应分类处理现场垃圾,分离可回收利用的施工废弃物,将其直接再应用于施工过程中,或通过再生利用厂家回收进

44、行再加工处理。4 施工所用材料应就地取材,以减少材料运输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应提高当地生产施工材料和制品的使用比例。5。4 节能与节水5.4.1 节约能源1 加强能源监督管理,编制施工现场的能源计量与管理方案;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节能意识;杜绝施工现场的长明灯现象。2 应安装用电计量表,对施工用电进行计量、管理;应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耗指标,进行决算、预算对比管理.3 应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产品,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4 施工现场及工地内的生活设施不应使用煤和木质燃料;热水锅炉、炊事炉灶及冬季施工取暖锅炉等,应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能源形式,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5.4。2 节约用水1 加强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