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1.45MB ,
资源ID:261006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6100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pdf

1、25 2024年第1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靳铭杨雨霏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我国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而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课程价值理论中的育人功能,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本文以教育学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协同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等,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高等教育课程协同育人与成效分析的框架体系,深挖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理论基

2、础,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协同育人的效能提升路径,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课程论;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24)01-0025-08基金项目: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第二批研究课题“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实践研究”(2022WSYJ100032)作者简介:靳铭,男,陕西延安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杨雨霏,女,陕西韩城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

3、治教育。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课程思政”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并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约定俗成的特定概念。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形成合力,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潜能和作用,促进“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着力将

4、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来。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领域始终限制于“孤岛”的困境之中。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运用教育学课程论的理论框架,将两类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做以有机结合,系统地逐步实现高校所有课程共舞共振的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理论基础高校课程协同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是立德树人路径的积极探索与回应。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

5、人”“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等概念,并提出“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这一观点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关键就是要解26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与成效。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也在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逻辑判断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课程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并团结协作,逐

6、步形成时间、空间上的有序结构,最终实现课程育人功能最大化。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协同论的概念,指出属性各不相同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协作,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开放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而这些都是单个子系统所不具备的。“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断地相互探索新的位置、新的运动过程或新的反应过程,系统的很多部分都参与这种过程。在不断输入的能量,或许还有新加入的物质的影响下,一种或几种共同的,也就是集体的运动或反应过程压倒了其他过程”3。子系统在开放的环境下聚集,通过相互协作来提升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效应,产生“1+12”的效果。高校的课程育人体系作为一个全面、完整的开放

7、系统,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维度均具有开放性,即从无序到有序,利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各环节。抓住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即“立德树人”任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不断调整课程资源规划、课程设计模式、课程组织方法等“状态变量”4,在育人过程中自发形成价值理论的共识,并根据课程实施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时间、空间和功能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高校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从教育形式的角度看,“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正是“润物细无声”的隐

8、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体现了德育工作过程中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效结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有机、有效地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直接或间接地将价值引领的导向融入专业知识理论与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工作中的显性教育形式,发挥着主流意识形态直观教育与引导的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既凸显隐性教育的优势,又弥补显性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才能够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思想政

9、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高校课程价值观的体现,并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元素和必然趋势。课程的社会本质,即是社会(统治阶层)对其未来成员(学生)加以控制的一种中介5。作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中介,课程融入教育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培养符合当下教育价值取向的杰出人才。一方面,高校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与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学生中心、成果导向与持续改进,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继而决定课程体系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等。“一种知识

10、包含的价值维度愈多,愈属于课程内容优选之列。确立知识的相对价值有助于课程内容的精选与优化”6。不论何种表现形式,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建设都是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课程目标,具体到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使用、考核模式等均受到引导和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体系各要素的编排与运用所呈现出的状态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反作用。如果在思政课或者专业课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忽略了价值取向这一核心要素,必然会导致课程之间缺乏逻辑互构,相互矛盾干扰,呈现给受教育者即学生的只有散落的知识而无核心的价值引领,甚至会出现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情况。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课

11、程价值取向是开展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理论基础,涵盖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教授的知识点背后映射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追求在教学相长中形成协同的教育机制,实现知27 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丰收。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分析随着教育部开始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一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一万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核心性愈发明显。课程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同时也是普及面最广、时效性最强的介体。从中国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宗旨出发,课程论就是研

12、究如何挖掘各科教学在“德智体美劳”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尝试分析教科书中“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并从国家权力和社会控制等社会学的角度解释成 因7,围绕可行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安排教育途径、设计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等问题进行探索8。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机制的构建,就是探索隐性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领域如何培养马克思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高校课程与教学系统的重构与升级,提升课程协同创新育人能力,从而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展进程。(一)成果导向,引领课程目标的融合课程目标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

13、图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可能达到国家所期望的水准。“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设计均应遵循成果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重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通过课程目标以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

14、标的梳理,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方法。“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隐性立德树人。在各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课程目标往往固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但在设计“课程思政”时应重点关注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思辨的方法等由高到低的认知逻辑与实践路径。而思政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充分运用灌输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以及弹性学习理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设计,需要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

15、感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思政课程”在设计课程目标时,需在正确阐释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支撑与教学目标的呼应(表1)。(二)学科交叉,挖掘课程内容的协同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反映不同课程的价值观、课程结构以及不同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内容是在教育机构范围内要向学生灌输的知识”9,这是课程知识社会学观点,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直接关联,反映社会权力控制法则,即“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或“教育知识”(edu

16、cational knowledge)。根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这就是二者在课程内容方面的协同路径。“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0,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扭转“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单一的教育模式所不可替代的协同优势。专业课在设计内容的时候应在不同的阶段、章节,融入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锲而不舍的科学家精神、分析推理的思辨能力,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的

17、体系化理论基础就来源于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思政课28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程”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避免刻板的说教或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要利用科学思维创新课程内容,通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知识元素,形成多元化案例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为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课程内容设计时应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革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自信教育、人本主义思想教育等,更加明确高校课程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全员

18、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立足学科视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素,匹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关学科和专业课程,最终达成同向同行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表2)。表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目标的协同思政教育类型课程模块课程类别课程目标协同路径思政课程(显性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引领: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1.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契合性;2.将思政课理论教育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相结合;3.将专业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专业方向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浸润: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根植于专业课教学综合素养类课程个性发展深化

19、:在综合素养培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创业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拓展: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了解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表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内容的协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从文学与生活、历史与现实、世界观与方法论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科学学说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与法治关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的正确认识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具有坚定政治信念、高尚道德品质、扎实的

20、教育学理论功底,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将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三者紧密融合的高层次教育学专门人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近现代中华民族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记忆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理学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追求真理、积极探索,勇攀科学的一座座高峰。工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激发学生矢志创新、心怀大我、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阐述农学类专业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大国三农”情怀,培养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成为知农爱农创新人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21、义思想概论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医学类专业课程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作美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形势与政策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等,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29 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三)优化

22、方法,探索课程实施的融通课程内容确定后,最重要、最复杂的便是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课程构成各要素使之成为有序和谐的整体。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都是独特的,在划定学科内容界限后,对选择出的知识点等内容主题进行合理编排,从而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流畅性,并注重课程组织的平衡性,考虑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与协调,从而使课程的教育功能最大化11。施良方指出:“为了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学习产生累积的效应,还需要对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加以有效地组织,使其起到相互强化的作用。”1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组织方法应通过联系、排序、连续或统筹的方法,实现各个要素

23、的“产生合力”和“累积效应”。在实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育时,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发展,重点关注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的思政教学元素,调动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管理部门的积极性。通过对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研究,构建专业课和思政课的网络系统,实现实践者(教师、学生)、研究者(专业课或思政课专家)、管理人员(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持。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可采用模式创建法、隐性浸润法、红色资源法、信息技术法、实践教学法等等,将思想政治的育人元素与专业课结合,使思政课的核心理论“进专业、融课程”。思政课程的实施可结合其自身特点,采

24、用理论教授法、显性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启发互动教学法等,将专业课的内容融入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使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成为思政课程向学生有效传递知识和价值标准的媒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根据自身特点,建有不同的课程大纲和实施方案,融合双方课程组织方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为二者同向同行提供有力保障。(四)通力合作,打通课程管理的壁垒课程管理是指学校对课程各个运行环节进行指导、决策、监督、协调等统筹规划,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与规范,涉及课程管理机构的成立、管理政策的制定、管理权限的约束、课程标准的确定以及教科书选用的审核等领

25、域。健全的课程管理体系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及其实操环节均有正向的引导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运行发展的典型。西北工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打通课程管理的壁垒,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发展。学校充分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

26、委、陕西省教育厅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贯彻落实国家、陕西省的各项相关制度文件要求,特制定西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提炼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形成全校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环境氛围。三级“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联动管理机制,国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管理逐级落实,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状态开

27、始,通过建立制度、构建体系、分类管理、选树典型等举措,逐步实现国家标准的校本化,层层转化为学校层面的现实形态专业课和思政课,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提供了设计和管理层面的模型基础。(五)评价监督,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课程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系统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检查是否实现教育目的,并依据评价结果做出教学决策的活动,是对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及其产物的监控和评价。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30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summative eval

28、uation)两大功能。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各环节,以便做出价值判断和决策,对课程的计划和实施策略等进行修订、完善或摒弃的行为。总结性评价也被称为事后评价,是在课程运行一个周期后对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以及效果等做出最终效果的评价,具有整体性、概括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评价也需从两个方面开展,即“基于动态的视角”13的过程质量评价,以及“从整体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14,从而实现形成性及结果性的双重质量监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评价,就是对于专业课和思政课在融入思政元素、改善课程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而达到思

29、政育人效果最大化,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感知和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主要指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将思政元素融合其中,这个融入的程度可以通过量化评价标准形成评价指标体系(表3)。表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按照育人要求制定的课程计划、编制的教材是否融入思政元素优秀(910分)良好(78分)一般(56分)较差(14分)课程目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优秀(910分)良好(78分)一般(56分)较差(14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和组织是否充分体现思政元素优秀(9

30、10分)良好(78分)一般(56分)较差(14分)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态度、内容、方法等要素在根据课程方案的实际组织和运行过程中是否显示出思政元素的融入优秀(1820分)良好(1417分)一般(913分)较差(18分)课程管理与研究监督管理部门对课程运行各环节的规划、指导、决策等管理举措,教学相关人员对课程的研究等是否体现思政教育的元素优秀(1820分)良好(1417分)一般(913分)较差(18分)协同育人策略协同形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否采用树立新观念、挖掘现有价值观潜能、设计问题导向等授课协同形式等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紧密联系优秀(910分)良好(78分)一般(56分

31、)较差(14分)协同方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否设置得当的课程教学顺序、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转换固有话语体系等协同方法优秀(910分)良好(78分)一般(56分)较差(14分)协同效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否在对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感知、对思政课程的兴趣提升等方面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优秀(910分)良好(78分)一般(56分)较差(14分)总结性评价主要指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在运行一个完整周期后,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等教学环节运行结果评价,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价。总结性评价可以从整体上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32、的协同机制进行评价,概括课程教学思政元素共通相互融入的结果,综合性评价学生挖掘与认识主流价值观、领悟专业课程内容、树立新的思想政治观念、感知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目标达成度、塑造培养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完成效果。两类评价都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设计法、访问法、同伴互评法等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可在一定范围公开从而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成效。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能提升路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际是通过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协同作用融会贯通。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课程目标融合、课程内容协同、课程实施融通、课程管理壁垒破除、课

33、程质量提升“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推动思想政治31 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教育效能的稳步提升。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能需要将课程育人协同机制从理论的阐释论证逐渐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去,探索课程育人的政治方向、价值认同、教改目标一致性的协同实施路径。(一)立德树人,确保协同育人政治方向一致性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需首先保证政治方向的一致,即树立大局意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建立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34、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方向认同等。具体来看,“思政课程”直接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课程思政”需在介绍专业课知识时呼应“思政课程”的内容,融入思政课的理论元素,从而确保课程内容的差异不会影响对国家政治方向的坚决维护,做到毫不含糊地一以贯之。(二)以人为本,促进协同育人价值认同一致性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将人作为核心、出发点以及归宿。崔秋锁等指出:“正是人本身及其发展,成为其衡量和评价一切事物价值和意义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最终评价尺度。”15高校思想政治教

35、育工作需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等育人方向,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的课堂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实现过程,也是立德树人最重要的途径。以人为本,在高校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结合,既要注重主流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凝聚的知识底蕴,又要注重专业知识在讲授与学习的过程中的价值导向,突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通,实现协同育人的价值认同一致性,提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创造性发展。(三)共同发展,探索协同育人教改目标一致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发挥作用的体现,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6、的目标真正地落到实处。长期以来,专业课和思政课多数存在着自说自话“两张皮”的问题,甚至在个别方面互相不能支撑反而相互抵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面的影响。思政课如果脱离了专业教育基础,即使不断地改革创新也不能解决理论灌输、枯燥乏味、上课抬头率低等问题。专业课如果不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特征,其很难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甚至产生意识形态偏差的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共同发展,大力提升教学改革力度,融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

37、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6如何贯彻、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的方方面面,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增强专业课的政治方向和思政元素的体现

38、,同时发挥思政课在价值观引导中“群舞中领舞”的作用,坚持统筹协调,分类部署,总体推进,分步实施的策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课程育人的协同成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参考文献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3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32靳铭杨雨霏:课程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译.上海:上海译

39、文出版社,2001:220.4 吴长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36.5 靳玉乐,于泽元.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2.6 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8):9-15.7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6.8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9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141.10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11 杨明全.

40、课程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65-266.1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4.13 冯刚,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6.14 冯刚,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3.15 崔秋锁,付秀荣,丁立卿.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3.1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Study of Synergistic Education with“Curriculum Ideol

41、ogy and Politics”an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eoryJIN Ming YANG Yufei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es many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long with Chinas increasingly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parallel and innovati

42、ve development of“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an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ultivates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cooperatively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which fully reflects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curriculum value theory.It i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

43、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Based on Pedagogy Curriculum Theory,also drawing on the Synergy Theory,the Effectiveness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Marxist Humanistic Theory,etc.,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framework system of synergistic edu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in high

44、er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five dimensions,i.e.,curriculum objective,curriculum content,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curriculum management,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The authors thoroughly examine the value theory foundation of curriculum synergistic education,construct synergistic education mechanism

45、 of parallel development,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ynergistic education,and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Curriculum Theory;synergistic education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