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1.83MB ,
资源ID:25911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591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_黄琼.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_黄琼.pdf

1、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3 No.72023 年第 7 期doi:10.3969/j.issn.1000-7695.2023.7.025“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黄 琼,程村聪(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安徽省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排放强度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且既往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为有效解决安徽碳排放基数大、与经济发

2、展不匹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产业占比过高、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应以“双碳”为目标从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合理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词:双碳;碳排放;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4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23)7-0221-08Research on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

3、al: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Huang Qiong,Cheng Cunco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Abstract:The goal of dual carb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hina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ouble carbon goal,the trans

4、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key link in achieving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Energy consumption in Anhui province is mainly coal,and carbon emissions remain high.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nd th

5、e implementation of previou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is low.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Anhuis large carbon emission base,mismatch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unreasonabl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high proportion of resource industries,lagging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6、 industries,and insufficient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tc.,we sh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nhui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dual carbon from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the top level design,accelerating the green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7、the reasonable formul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dustrial policies,and promoting green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Key words:dual carbon;carbon emissions;industrial structure收稿日期:2022-08-14,修回日期:2022-11-17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数字经济驱动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AHSKY2020D5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数字经济提升安徽城市韧性发展水平机理

8、与路径研究”(2022AH040040)经济发展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横跨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难题。2021 年 8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该报告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得世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全球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2006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过美国,此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2020 年,中国碳排放总量超过 100 亿吨,占世界总量的 28%左右,相当于世界碳排放总量前五的另外 4

9、个国家之和,因此,我国碳减排形势非常紧迫。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非常重视全球环境问题。2020年 9 月 22 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力争在 2030 年前达到碳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 年 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222黄琼等:“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中国碳减排的坚定决心。安徽省是我国能源消费大省之一,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条件一般,缺乏建设沿海核电、海上风电、沿海 LNG 接收站等资源的基础条件,且外来电规模较小,气源供应

10、多元化程度不足、管道输送能力不足。在能源供给方面,从图 1 可以看出,安徽省近十年能源生产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20 年安徽省能源生产总量为 8 602.02 万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速为2.89%,呈现负增长,比“十二五”期间下降 3 个百分点。从能源结构看,安徽省各种能源产品消费量见图 2,总体上趋于持续上升状态,电力消费量增速最为明显,煤炭消费量位居第二,煤炭依赖程度高。2020 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 69.8%、比全国高 13 个百分点,而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比全国分别低 3 个和 6 个百分。综上,可以看出安徽省碳减排压力非常大。图 120112020 年安

11、徽省能源生产总量注:数据根据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图 220112020 安徽省各种能源产品消费量注: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近年来,安徽持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但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安徽如何更加深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1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徐鹏等1、江心英等2、梅晓红等3、孙猛等4、刘朝等5、张争妍等6对碳排放展开大量的研究,主要从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政府行为、人口集聚、自主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等视角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吴昊等7利用动态空间

12、 STIRPAT 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省域层面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认为少儿人口比重的增加会抑制碳排放,而劳动人口比重的上升会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彭红枫等8研究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碳排放量增加,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抑制碳排放。李子豪等9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钱娟等10基于产品质量改进的视角认为不同路径的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绩效存在异质性,但都能有效促进碳减排。杨盛东等11选取命令型、自愿型、经济型等 3 种类型环境规制研究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3 种类型环境规制均通过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李彦旻等12研究认为随着城市

13、化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之密切联系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将显著提升净碳排放量。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领域。由于工业化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尤其进入新时期发展以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降碳节能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碳排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研究热点,主要从 3 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产业结构和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方法,目前主要有指数分解法、空间计量法和结构分解法 3 类。林伯强等13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研究产业结构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程叶青等14利用空间计

14、量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的影响。刘红光等15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各区域各行业的碳减排效果。二是关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Cole等16、孙攀等17、周迪等18的研究多数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有效促进碳减排。赵玉焕等19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减少碳排放。余志伟等20利用 20072019 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存在门槛效应。三是区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影响。张琳杰等21实证分析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比合理化更能有效促进碳减排。王洋帅等22使用 VAR 模型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黄琼等:“双碳”目标下区域

15、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23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存在滞后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降低碳排放但效果不明显。李国平等23根据京津冀的碳排放规模与强度数据分析碳排放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分析认为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减排具有一定的相关作用,但这种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同时对于区域产业内部结构与碳排放涉及较少。本文根据19972019 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以及减排目标效果,分析“双碳”目标下安徽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识别安徽各行业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各级相关政

16、府部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2安徽省碳排放现状与面临挑战目前我国没有关于碳排放的官方统计数据,只能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估算,现有文献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利用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和相应排放因子计算得出。本文根据李国平等23做法,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 CO2的排放总量。2.1安徽省碳排放现状(1)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图 3 报告了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 19972019 年碳排放总量变动趋势。从总体上看安徽省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1997 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为 10 947 万吨,2019 年增长至 40 806 万吨,增长 29 859 万吨,年均增长率 1

17、2%,相较于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长率 11%,安徽省碳排放增长速度相对较高。从图 3 的碳排放总量变化,可以看出安徽省碳排放总量变化和长三角地区基本一致,按其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1 年):安徽碳排放总量增速较为缓慢。2000 年前后正处于经济转型初期,经济发展尚未驶入快车道,高能源消耗产业增长速度较低。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二阶段(20022012 年):安徽碳排放总量持续快速增加。安徽碳排放总量从 2002 年的 1.13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 2012 年的 3.24 亿吨,十年间增长了2.11 亿吨,增长了 187%。长三角地区十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

18、较快,增长了 9.4 亿吨。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规模迅速攀升,产业偏向粗放式发展,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上游高能耗产业的影响。与长三角地区不同的是安徽省 2003 年碳排放量出现小幅度回落。第三阶段(20132019 年):安徽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总体碳排放增长速度趋于平缓。这是由于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以来,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能耗双控进程有序推进,因此,碳排放趋势呈现平稳变化。图 319972019 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量时序变化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https:/。(2)碳排放强度

19、显著下降。与碳排放总量不同,碳排放强度是一个相对指标,反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图 4 报告了 19972019 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强度总体情况。长三角地区整体碳排放强度由1997 年的 2.92 吨/万元下降到 2019 年的 0.75 吨/万元,下降幅度达 74%,各年份碳排放强度均未上升。安徽省各年碳排放强度均高于长三角地区整体,平均每年碳排放强度比长三角地区整体高 0.79 吨/万元。安徽省碳排放强度趋势与长三角一致,总体明显下降。1997 年安徽省碳排放强度为 4.1 吨/万元,2019 年下降至 1.11 吨/万元,下降了 72%,实现了2009 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 202

20、0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降低 40%的目标。虽然 2002 年安徽省碳排放强度出现上升,从 2.95 吨/万元上升为 3.9 吨/万元,上升近 1 吨/万元,但之后总体下降。图 419972019 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及各省市统计年鉴。(3)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十二五”以来,国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战略定位、发224黄琼等:“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综合制定各省(市、区)CO2强度目标,即设立碳排放控制目标,这是国家促进碳减排的有效手段。表 1 报告了“十二五”以来我国各省(市、区)C

21、O2强度目标成效以及排名情况24。可以看出,安徽 CO2强度目标成效排名偏低,处于表 1中国碳排放强度减低目标与执行成效省(区、市)CO2强度目标(20102015 年)CO2强度目标成效(20102015 年)CO2强度目标成效排名/名(20102015 年)CO2强度目标(20152020 年)CO2强度目标成效(20152017 年)北京-18.00%-35.80%4-20.50%-21.80%天津-19.00%-30.37%12-20.50%-15.31%河北-18.00%-23.11%21-20.50%-13.05%山西-17.00%-23.45%20-18.00%-0.29%内蒙古

22、-16.00%-22.83%18-17.00%-1.79%辽宁-18.00%-25.37%16-18.00%-3.11%吉林-17.00%-30.24%13-18.00%-12.29%黑龙江-16.00%-15.52%24-12.00%-8.45%上海-19.00%-29.98%14-20.50%-11.93%江苏-19.00%-17.30%23-20.50%-16.14%浙江-19.00%-29.47%15-20.50%-12.19%安徽-17.00%-18.75%22-18.00%-10.62%福建-17.50%-30.54%11-19.50%-14.81%江西-17.00%-13.76%

23、25-19.50%-10.23%山东-18.00%-30.79%9-20.50%-15.16%河南-17.00%-35.34%6-19.50%-18.21%湖北-17.00%-42.95%2-19.50%-9.51%湖南-17.00%-30.98%8-18.00%-8.10%广东-19.50%-37.52%3-20.50%5.61%广西-16.00%-0.52%29-17.00%-28.49%海南-11.00%-7.07%26-12.00%-13.68%重庆-17.00%-30.68%10-19.50%-27.17%四川-17.50%-35.77%5-19.50%-17.86%贵州-16.00

24、%-32.15%7-18.00%-10.36%云南-16.50%-46.05%1-18.00%-6.86%陕西-17.00%-23.47%19-18.00%-18.35%甘肃-16.00%-24.58%17-17.00%-14.45%青海-10.00%-1.88%28-12.00%-10.25%宁夏-16.00%-6.87%27-17.00%7.85%新疆-11.00%23.41%30-12.00%1.98%第 22 位,减排成效略高于制定的 CO2强度目标成效。长三角区域中,上海完成最好,超过 CO2强度目标十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 14 位,浙江省位居 15 位,但江苏省成效最低,没有完成既

25、定的CO2强度目标。2.2“双碳”目标下安徽面临的主要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碳达峰目标要求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十四五”期间,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3.5%以及CO2排放降低 18%。从整体来看,安徽“十四五”规划目标提出到 2035 年经济总量较 2020 年翻一番以上,人均 GDP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对产业发展

26、也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根据安徽碳排放目标以及现有的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等实际情况,安徽碳排放减排任务艰巨,面临的挑战较多。(1)碳排放总量基数大,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安徽省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基数大。2019 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量达到17.87 亿吨,安徽省碳排放总量 4.08 亿吨,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 22.84%,处于长三角地区第二位。而2019 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为 3.7 万亿元,位列长三角区域最后,这与安徽省庞大的碳排放总量严重不符。与此同时,深入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是制约安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压力之一。据统计

27、,2019 年安徽省的城镇化率为 55.81%,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预期 2025 年安徽省的城镇化率达到65%,这说明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将继续提升。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 85%,其中约 30%是大型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给安徽碳减排带来黄琼等:“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25巨大的压力。(2)高碳特征明显,能源结构亟需优化。从深层次看,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涉及能源问题,“双碳”目标实现主要依靠发展可再生能源。无论从全国还是安徽来看,能源资源禀赋均呈现“一煤独

28、大”。“十三五”期间,安徽“一煤独大”的局面逐步改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降低 7.2 个百分点,但仍达高达 69.8%,而非化石能源消费天然气消费占比分别为 9.7%,5.1%,低于全国水平。总的来看,安徽仅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常规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能、太阳能资源条件一般,缺乏建设核电条件,油、气依靠外部输入。同时,电化学储能、燃气调峰发电等提升风光消纳的技术手段应用成本使得能源转型成本较高。从安徽发展来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叠加效应下,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也将带动能源电力需求刚性增长,但是在“双碳”背景下,煤炭、煤电等传统化石能源供给能力增长

29、受限,非化石能源短期内尚不能有效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将使得安徽能源结构优化难度加大。(3)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碳产业亟需转型。近年来,安徽高度重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铜墙铁壁”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有效促进推动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前完成去产能目标。但是安徽传统“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转型升级不快,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 2019 年长三角地区单位生产能耗来看,安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 0.42 吨标准煤/万元,处于长三角区域最高。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 年安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

30、7.6%,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 1.3 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单耗下降 4.7%,低于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幅度。因此,安徽面临传统产业升级任务较大,短期内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压力同样很大。3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分析现有的研究与实践均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向低碳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优化碳排放额度区域与产业间配置来实现24。目前安徽省碳排放规模大、碳排放强度高、“十二五”以来的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本文根据安徽主要年份产业和碳排放数据,分析安徽省产业以及行业内部结构与碳排放之间

31、的关系,以进一步分析“双碳”目标下如何促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3.1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图 5 报告了 20052019 年安徽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2005 年以来,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的比值由 2005 年的 17.98:41.32:40.70 逐 渐 优 化 到 2019 年 的 7.86:41.33:50.8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由 2005 年占比 17.98%下降到 2019 的 7.86%;第二产业占比 2010 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2010 年达到最高的 52.08%,之后逐渐

32、下降,2019 年下降为 41.33%;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和第二产业刚好相反,2010 年产值占比 33.93%,之后逐渐上升到2019 年的 50.82%。图 5主要年份安徽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省分行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图 6 显示了 20052019 年安徽省分行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可以看出,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占比远高于其他行业,虽然近些年比重有所下降,2019 年占比降到 30.86%,但仍是各行业中占比最高。建筑业作为碳排放较大的行业,这一时期增加值占比上升了 3 个百分点。农林渔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

33、、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均有所上升,其中金融业上升速度最快,从2005年占比2.1%上升到2019年的6.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图 620052019 年安徽省分行业增加值占比变化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26黄琼等:“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3.2安徽省三次产业和碳排放随着安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安徽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图 7 显示了 20002019 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在碳排放总量中,第二产业占比最高(76.71%),其次是第三产业(21.08%),第一产业最低(2.21%)。第二产业碳排

34、放总量远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双碳”目标下重点优化的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要求做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重控制。近年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都比较稳定,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相比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高,2019 年的强度为 0.4吨/万元,分别是第一、三产业的 6 倍和 4 倍。图 720002019 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注: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3.3安徽省行业结构与碳排放表 2 报告了 2019 年安徽省行业结构和碳排放情况,可以看出,工业是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排放量达 35 681 万吨,占排放总量的 87.44%,

35、工业的碳排放强度也是各行业中最高的,比第二位高了近 2倍。碳排放总量最低的行业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服务业,其碳排放强度也是最低的,约为工业碳排放强度的 1/50。表 22019 年安徽省行业结构和碳排放行业碳排放/百万吨增加值/亿元碳排放占比单位 GDP 强度(吨/万元)农林渔牧3.463 068.930.85%0.11工业356.8111 454.8687.44%3.11建筑3.343 905.710.82%0.09运输、仓储、邮电服务21.481 973.875.26%1.09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服务1.993 429.230.49%0.06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20.9813 291.39

36、5.14%0.16注:碳排放数据来源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行业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3.4安徽省工业结构与碳排放安徽省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是碳排放量和强度最高的产业,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碳排放规模最大。表3列出了安徽省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及碳排放情况。从营业收入来看,制造业的规模最大,远超过工业内部其他行业。2018 年营业收入为 38 426 亿元,分别是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营业收入的 28 倍和 16 倍。在碳排放方面,采矿业碳排放规模最小,且碳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制造业碳排放规模小幅度提升,但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强度在各行业中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2018 年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强

37、度为 0.27 吨/万元,相比于 2008年下降 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规模最大,且其提升速度最快,从 2008 年的 1.18 亿吨碳排放提升到 2018 年 2.29 亿吨碳排放,年均增速为 9.46%。因此,高度依赖能源消耗的安徽省行业发展模型的内部结构亟需优化升级。表 3安徽省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及碳排放特征工业分部门行业2008 年2018 年营业收入/亿元碳排放量/百万吨碳排放强度(吨/万元)营业收入/亿元碳排放量/百万吨碳排放强度(吨/万元)采矿业970.0015.751.621 359.9014.291.05制造业9 924.5069.890.7038 4

38、26.00104.440.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 123.60117.8410.492 365.10229.289.69注: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碳排放数据库,营业收入来自安徽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下同。3.5安徽省制造业内部结构和碳排放从制造业的各项指标来看,制造业不仅对安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用最大,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产品还支撑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图 8 报告了 2018 年安徽省制造业重点行业结构和碳排放情况。可以看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碳排放最高,超过其他行业之和,因此,降低这两个行业碳排放对于安徽省实现“双碳”目标极其重要。

3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营业收入较高的行业碳排放较低,低碳特征明显。黄琼等:“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27图 82018 年安徽省制造业重点行业结构和碳排放3.6安徽省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碳排放特征从表 4 列出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碳排放情况,可以看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是安徽省工业行业中碳排放量和强度均最高的行业,在营业收入和碳排放两方面占据主要地位,对该行业的占比都超过 80%。表 4安徽省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营业收入与碳排放特征行业20082018营业收入/亿元碳排放量/

40、万吨排放强度(吨/万元)营业收入/亿元碳排放量/万吨排放强度(吨/万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 071.1011 775.4210.992 020.4622 911.7411.3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8.408.160.29214.3713.770.06水生产和供应业24.000.270.01130.302.150.024促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面对“双碳”目标约束,安徽应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改造升级传统行业,控制能耗总量与强度,强化政策引领,做好“双碳”顶层设计、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完善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机制,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1强化“双碳”顶层设计

41、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研究制定安徽版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分领域制定碳达峰的专项方案。从产业层面来看,充分评判碳减排成本和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性,根据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各产业以及各行业内部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发展实际,跟踪碳排放规模和强度高的产业和行业,主要采取向低碳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优化碳排放额度区域以及产业间配置等路径协同,分阶段推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合理制定安徽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产业能源减排目标和实施路

42、线图,实施安徽省制造业重点领域碳达峰、能源消费低碳转型、绿色制造标杆引领等系列方案,形成纵向传导、横向互动的“双碳”行动布局。4.2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安徽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提高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补齐短板,优化产业链与完善创新链,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能耗标准准入制度和高耗能产业能耗限额标准,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模式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向中高端转变。增强安徽十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好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分工与布局,形成产业内与产业间多形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现代服务

43、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碳排放强度低的特点,加快安徽传统服务业改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比重。建议制定实施安徽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方案和探索低碳产业园区建设。4.3合理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准确计算安徽各区域碳生产率,确定碳生产率比较优势区域,兼顾产业区域分工,将安徽分为低碳潜力型、工业加速期和资源依赖型区域,合理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不过应注意的是,不能仅仅根据是否属于高碳产业还是低碳产业进行,应根据区域的要素禀赋、生态条件、基础设施等进行产业导向政策的制定。例如,某一碳排放较高行业,根据区域要素比较优势,此时产业政策应注重技术升级导向,提高

44、碳生产率,而不是限制其发展甚至淘汰。由于可能存在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的碳生产率较大差异,“一刀切”的产业政策将使得相同碳生产率的企业在不同区域而不同,甚至可能出现碳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被淘汰,从而降低安徽整体的碳生产率。因此,产业政策的制定应根据产业碳生产率与区域产业分工比较优势228黄琼等:“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进行。4.4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路径。总的来看,安徽应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安徽创新优势科研力量,争创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应用,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

45、新企业,提高碳生产率水平。依托在皖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聚焦相关领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组建绿色技术产学研联盟。制定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示范企业遴选。参考文献:1 徐鹏,包存宽.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0):41-47.2 江心英,赵爽.双重环境规制视角下FDI是否抑制了碳排放 J.国际贸易问题,2019(3):115-130.3 梅晓红,葛扬,康丽.城市政府行政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高铁和 NGO 的调节作用

46、J.软科学,2021,35(12):36-41.4 孙猛,费不凡.人口集聚与碳排放: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J.人口学刊,2022,44(5):72-85.5 刘朝,王梓林,原慈佳.结构视域下自主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及趋势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7):12-21.6 张争妍,李豫新.数字经济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43(5):146-154.7 吴昊,车国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了地区碳排放?:基于动态空间 STIRPAT 模型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3):67-77,204-205.8 彭红枫,华雨.外商

47、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来自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5):23-28.9 李子豪,刘辉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排放:基 于 中 国 省 际 数 据 的 研 究J.科 学 学 研 究,2011,29(10):1495-1503.10钱娟,李金叶.技术进步是否有效促进了节能降耗与 CO2减排?J.科学学研究,2018,36(1):49-59.11杨盛东,杨旭,吴相利,等.环境规制对区域碳排放时空差异的影响:基于东北三省 32 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21,41(5):2029-2038.12李彦旻,沈育生,王世航.基于土地利用变

48、化的安徽省陆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1):182-188.13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14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2013,68(10):1418-1431.15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等.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 CO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129-135.16COLE M A,ELLIOTT J R.Shanshan Industrial activity a

49、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3):393-408.17孙攀,吴玉鸣,鲍曙明.产业结构变迁对碳减排的影响研究: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J.经济经纬,2018,35(2):93-98.18周迪,罗东权.绿色税收视角下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J.资源科学,2021,43(4):693-709.19赵玉焕,钱之凌,徐鑫.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2(3):87-105.20余志伟,樊亚平,罗浩.中国产业结构高

50、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1):78-87.21张琳杰,崔海洋.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改革,2018(11):130-138.22王洋帅,童纪新.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16,34(5):798-804.23李国平,吕爽.“双碳”目标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43(2):81-89.24钟茂初,赵天爽.双碳目标视角下的碳生产率与产业结构调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97-109.作者简介:黄琼(1976),通信作者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