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2项目概况42项目实施环境62.1县教育情况62.2项目的规划相关性7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03.1改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教学环境103.2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求113.3增加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123.4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普高资源集聚134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144.1招生对象144.2生源分析144.3普高资源分析164.4学校师资配备184.5建设规模185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205.1场址选择205.2场址现状215.3建设条件226建设规划方案296.1建筑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296.2项目定位及建设要求306.3项目总体规划方案316.4工程建设
2、内容356.5工程方案386.6主要设备方案416.7配套设施417环境影响评价457.1项目地块环境现状457.2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467.3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467.4环境保护措施488节能518.1节能原则518.2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518.3节能措施529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549.1执行标准549.2劳动安全危害因素549.3安全措施559.4消防措施5710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备5910.1组织机构5910.2建设管理5910.3人力资源配备6111项目实施进度6211.1实施工期6211.2实施进度安排6212工程招投标6412.1概述6412.2招标组织形式641
3、2.3招标方式64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613.1投资估算6613.2资金来源与筹措6913.3投资计划6914社会评价7014.1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7014.2项目对所在地的互适性分析7114.3社会风险分析7215研究结论73附 表:附表1 项目投资估算表附表2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 图:附图1 项目区域位置图附图2 项目选址意见图附图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图附件:附件1 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县第三中学迁建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意见(象土资预200747号)附件2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附件3 县环境保护局文件关于县第三中学迁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浙象环许2007110
4、号)附件4 县第三中学迁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意见51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浙江省县第三中学迁建工程。1.1.2承办单位概况本项目的承办单位为浙江省县第三中学。浙江省县第三中学创建于1996年8月,位于县丹城西街57号,总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中学搬迁前原址,原为县属完全中学。根据县教育布局的要求,1998年秋季起停收初中学生。2001年学校改为高级中学。现有编制班34班,在校学生1811人,平均班额53.3人。十年来,共培养高中毕业班99班,毕业学生5200余人,为高校输送应届合格新生4700余人。学校有在编教职工160人,退休教职工15人
5、。131名专任教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课程研修结业20人,硕士研究生毕业2人;中级以上职称104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占31.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人,市级名教师3人。学校设有校长室、党总支、工会、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总务处、团委。有校级党政工领导6人,中层干部11人,全部大学本科毕业,13人为中学高级教师。学校共有正式党员45人,预备党员1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坚持开拓进取,全面发展的八字校训,建设好学俭朴,守纪开拓,严谨奋进,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会考和高考成绩逐年提升。近几年,会考合格率达99%,优良率75
6、%以上,高考上线率98%以上,本科率68%以上,社会影响日趋扩大,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十年来,学校荣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等近百项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县文明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2006年,被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1.1. 3报告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3、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4、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5、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6、浙江省县域总体规划;7、县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8、县中小学布
7、局调整规划;9、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10、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11、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标准1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3、其他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14、委托方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科教兴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兴衰,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全市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形势下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
8、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振兴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基本国策,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其目的就是要争先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科技、人才和经济的制高点。可以说现在教育的差距就是将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差距。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这一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均衡教育的迫切要求仍有差距。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
9、远远不能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教育办学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全面提高教育环境质量和教育管理质量。为进一步加快普高教育的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解决普高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扩大县普高优质资源,促进标准化办学的发展,县第三中学迁建显得尤为必要。 1.2项目概况1.2.1拟建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丹西街道六升村,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1.2.2建设规模及内容办学规模:县第三中学迁建后规划办学规模为普通高中48班,学生2400人。建设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1043
10、03,建设用地面积84689,总建筑面积59203。建设内容:迁建县第三中学,在此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学条件。主要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师生食堂、宿舍、体艺馆、游泳馆、行政楼、综合楼、同时建设运动场、篮排球场等运动设施。1.2.3主要建设条件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丹西街道,周边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社会条件及技术条件均能满足建设要求。1.2.4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工程前期为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工期为9个月;工程建设期为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工期17个月。1.2.5项目建设投资和筹资方案该项目总投资为17807万元,资金来源
11、为银行贷款10000万元,学校自筹600万元,财政拨款7207万元。1.2.6主要经济指标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名称单位规模备注1总征地面积1043032净用地面积84689生均占地面积35.293建筑占地面积165724总建筑面积59203生均建筑面积24.675田径场18000400米塑胶跑道6篮球场个83520规格7排球场个42215规格8道路、广场111779绿化29700生均绿地面积12.410建筑密度%19.5711绿地率%35.0712容积率0.6613项目总投资万元1780714建设工期月172项目实施环境2.1县教育情况2.1.1县教育发展现状县教育在“十五”期间
12、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功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县”这一目标。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005学年,全县幼儿入园率达到94.35%,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和99.92%,高中段教育克服了升学高峰期的困难,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从2000年的72.1%提高到91.2%,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段15年教育。 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和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到2005年秋全县共有幼儿园155所,在园幼儿15179人;小学完小以上44所,在校生34879人;初中26所,在校生16172人;普通高中7所
13、,在校生7815人;独立设置职业高中、中专和成人学校3所,附设职高和技校等5所,在校生5854人。2.1.2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相对于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来说,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裕;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充分解决;教育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学历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2.1.2县普通高中教育县目前有公立高中5所,民办高中1所。中学、二中、三中为公立高级中学,石浦中学为普职并存的公立高级中学,西周中学为公立完全中学,宁波滨海学校系公民个人投
14、资兴办的民办完全中学。 中学系首批省一级重点中学、二中、三中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宁波滨海学校为省一级民办及省二级重点中学。 县普通高中学校分布情况如下:丹城城区有中学、三中、宁波滨海学校3所;石浦城区有二中、石浦中学2所;西周镇有西周中学。 近两年初中毕业升高中率为91.17%,普职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近三年高中教学质量稳中有升,高考平均上线率为91.7%,重点率为13.5%,高考录取率高于省平均录取率1-2个百分点。2002年中学考生以高出第2名20分的优势获省高考文科状元。2004年中学考生以665分的高分夺得全市文科第一名。2.2项目的规划相关性2.2.1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15、规划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健全现代教育体系,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高品质普及15年教育,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优化校园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等项目。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互动发展的格局。2.2.2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发展理念,着力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
16、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建设2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全市累计建成2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享受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超过80%;学前三年至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城乡教育相对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中段教育事业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格局。2.2.3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县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中提到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
17、和信息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全县建成2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3所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中有9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优质高中学习。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段学校85%以上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和装备基本达到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完成“校校通”,50%以上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城镇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每所中小学拥有2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2.4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
18、标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通过整合、改造等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学均衡发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普及高中段教育,至2010年城区高中普及率达到93%,2020年达到96%;各类职技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保持在1:1。实施一流学校工程,以省级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办学档次;城区各类学校至2010年前达到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学校标准,至规划期末达到规范化和现代化学校标准。本次规划在倡导集中力量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的前提下,确定初中规模为18班以上;高中(职高)规模为30班以上。小中学(包括初中、高中、职高)每班4550人,一般按45人计。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改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教
19、学环境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宁波市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每生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而按照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米和4平米。浙江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人均用地面积指标为47.92平方米/人(30班),44.57平方米/人(36班)。测算48班和60班规模的学校人均用地面积约为40平方米/人。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指出县教育发展以实施一流学校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学校为规划重点。县第三中学现状总占地面积2
20、97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1074平方米,生均11.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尚未达到宁波市相关规划要求,与省等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差距更为明显。从教学设施来看,现有图书馆、球场、体育馆、田径场等教学设施的配置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运动和生活需求,与省一级重点中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省等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学校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现有的状况已经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学校迁址后可用地面积扩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建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体育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将得到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资源更加完
21、善和优越。加上幽静和谐的校园景色和与之协调的周边环境,该校的教学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3.2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原本职业高中教育占较大比重的我国中等教育也出现了变化,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此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全市中职和普高教育严格按照1:1的要求配置。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这一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普通高中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供给数量不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县普通高中的
22、数量来分析,教育资源总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普高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县目前有5所国办普通高中,1所民办普通高中,按常规办学规模计算,只能容纳学生7000人左右,而目前普通高中的实际在校人数在7500人左右,其中县第三中学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2006年县初中毕业生升学高中率为92%,与宁波市平均升高率95%相比落后了3个百分点,与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的初升高比例达到98%还差6个百分点,而其中普高升学率只有48.6%。这说明了县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三中迁建后,办学规模扩大至48个班,三中原址上新办外国
23、语学校初、高中部,将增加高中班级12班。由此县高中的办学规模将会增加,可以基本解决普高资源不足的现状,满足生源的教育需求。同时外国语学校新办初中部12班,也将缓解城区初中的就学压力。3.3增加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高质量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教育中供给数量不足。许多家长感叹上普通高中难,上重点普通高中更难。在我国现阶段,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教育重心的上移,家长对提高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愿望逐渐增强,从而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院校扩招以后,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和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显
24、得更为突出,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择校生”的出现。在县6所普通高中中,有一、二、三中三所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除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外,二中、三中是省二级重点中学。从质量上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档次不高;从数量上讲,三所学校的学生占全县普高学生的66.4%,与宁波市提出的普高优质资源达到90%以上的要求差距甚大。迁建后的三中,办学规模从现有的34个班扩大至48个班,将会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县普高优质资源率。现有三中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上,已基本达到了一级重点中学标准。学校迁建后,在更为优越的办学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快的发展,为建设成省一级重点中学奠定基础,提高县普高优
25、质资源的档次。由此可见,三种的迁建对于该县普通高中的教学环境和办学质量有重大的促进意义。3.4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普高资源集聚根据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高校向南北高教园区集中、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和建制镇集中,小学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计划,县要结合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学校布局。县现有6所普通高中,中心城区3所,其中1所是民办学校;石浦2所;西周1所。从分布来看,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比例只占50%,与市规划提出的高中段向县城集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三中迁址后,原址新办外国语学校初高中部,可以缩小这一差距。4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4.1招生对象县第三中学是浙江省二级重
26、点高级中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招生范围主要面向全县,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4.2生源分析4.2.1县高中教育入学分析通过近几年县高中教育入学情况的分析,对普高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对普高教育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县高中教育入学情况详见表4-1。表4-1 县高中教育入学统计表年别初中毕业生数高中段学校招生数高中升学率普高招生数普高升学率普高在校生普高与职高升学比20008663449051.83%222925.73%65390.99120018652515659.59%283432.76%73451.22120026393424366.37%262441.04%7788
27、1.62120036122505082.49%282146.08%81531.27120045295442683.59%240045.33%77381.18120055989496682.92%269545.00%78151.19120065501463584.26%250945.61%75251.18120075168426482.5%237745.9%75131.261(注:以上招生数为本县招生数,不包括外县高中段学校在本县招收的初中毕业生)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今,县初中毕业生的本县普高升学率、普职升学比例总体呈增长的趋势,个别年份有浮动现象。从2000年开始,人们对高中段教育的
28、需求逐渐由职高向普通高中转换,普高升学率增长较为明显,近几年普高学校的入学人数较为稳定,可见县普高教育的发展逐渐成熟,已经普遍形成了对普高教育的认可。根据县域总体规划(2004-2020),县域城镇化率由2003-2020年将以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由此可见,至201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51%,城镇总人口为32.6万人;202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63%,城镇总人口44.1万人。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预计初中毕业生要求接受高一级教育的人数也随城镇水平提高而增长,这显示项目生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普高教育资源的扩充和提高可以降低准入门槛,充分满足生源对普高教育的需求,释放普通高中
29、学校的生源空间。4.2.2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按照县域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规划人口增长率1998年至2010年为6,2010年至2020年为5进行人口预测,人口基数以2006年县总户籍人口53万计。 按照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4-2020),高中段学校(包括普高、职技校)的配置应从县域范围内来平衡。规划期内(2004-2020年)高中段千人指标为32%,各类职技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按1:1的比例算。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见下表:表4-2 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规划年限200820092010201120152020全县人口(万人)53.654.054.354.655.757.
30、1千人指标()323232323232高中段生源数(万人)1.721.731.741.751.781.83普高生源数857686408688873689129136由上表可以看出,县普通高中生源数将以一定幅度稳定增长。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不排除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存在短期上下浮动的情况,但总体上应呈增长趋势。为了满足普高生源的增长需求,扩大县普通高中资源的配备尤为必要。4.3普高资源分析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宁波市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每生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而按照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
31、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方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方米和4平方米。单设高中,学校规模在24班以上、60班以下,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全县目前普通高中用地面积约250000平方米(综合性高中按普通高中占总办学规模比例折算出普通高中用地面积),从用地角度分析普高资源只能容纳7100人,而部分普通高中存在教学资源配备落后,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等因素制约,因此县现有普高资源可容纳的学生数更为有限。从现实来看,2007年全县普通高中实际在校人数为7513人,而近几年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最高达到了8000余人。与未来普通高中生源预测相比,现状普高教育资源存
32、在更大的缺口。从优质资源的角度来讲,在县6所普通高中中,有三所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除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外,二中、三中是省二级重点中学。从质量上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档次不高;从数量上讲,三所学校的学生占全县普高学生的66.4%,与宁波市提出的普高优质资源达到90%以上的要求差距甚大。由此可见县现有的普高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在未来普高生源增加的形势下,县普通高级中学的办学规模的扩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更为迫切。具体数据详见表4-3。表4-3 普高资源需求分析表年份2007(现状)2008200920102011备注 学生(人)75138576864086888736住校生比例25%2
33、5%25%25%25%校园用地规模250000268000270000271500273000住校生35/生 ,非住校生30/生需扩容校园用地规模18000200015001500班数14017217317450人/班需扩容班级数32111县第三中学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按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可容纳学生人数800人,实际容纳学生人数1800人。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旧址扩建条件有限。经对县普高生源预测及学校扩容实力分析,拟定三中进行迁址扩建。4.4学校师资配备县第三中学现有在编教职工160人,退休教职工15人。131名专任教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课程研修结业20人
34、,硕士研究生毕业2人;中级以上职称104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占31.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人,市级名教师3人。学校迁建后将扩大办学规模,应根据要求配备相应的教职工。学校坚持开拓进取,全面发展的八字校训,建设好学俭朴,守纪开拓,严谨奋进,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会考和高考成绩逐年提升。近几年,会考合格率达99%,优良率75%以上,高考上线率98%以上,本科率68%以上,社会影响日趋扩大,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十年来,学校荣获近百项荣誉称号。2006年,被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4.5建设规模4.5.1办学规模迁建后的三中规划办学规模为48个班,师生总人数为2680人,其中学
35、生为2400人,教职工为280人。4.5.2用地面积及建筑面积根据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中“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米和4平米”和关于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甬政办发200445号)中“普通高中建设规模大于30班的,单位用地面积小于39平方米/人”的规定,本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84689,校舍建筑面积59203。 5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5.1场址选择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丹西街道六升村,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场址
36、选择遵循以下原则进行:1、符合县城市总体规划原则及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2、城市近郊原则目前县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高,用地紧张,而学校又不宜设在郊外,远离科学文化中心和经济信息中心,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县第三中学选址在城区边缘地带为宜。目前学校新址所处地位于县丹西街道六升村,距城区中心三公里路程。3、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原则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对外交流的人流量、物流量、信息流量大,对外交通的便捷和信息灵通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县第三中学新校址应设在交通线上。该校建设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
37、既交通便捷,又信息灵通。4、生活方便原则学校迁至县丹西街道六升村,生活方便程度相对于中心城区而言存在一些差距,但只要妥善安排职工和学生的住宿条件,完善各项生活设施,应该能满足广大师生的生活需要。另外该建设地点交通便捷,东面已建有城南学校,可见该地点建设条件能够满足生活需要,符合学校场址选择要求的。5.2场址现状5.1.1地点与地理位置县地处12134-12220、北纬2845-2949之间,居浙江省中东部沿海,位于港与三门湾之间,两港相拥。其地理位置北临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
38、海县,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县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南北长90 km,东西宽70km,由本土半岛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总面积6510k,其中陆地面积1175k、海域面积5335k。丹城为县县城,东临东海,北靠宁波北仑港,南面是中国著名的渔港石浦港,西接沿海国道线。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丹西街道六升村,地块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详见附图1“项目区域位置图”5.1.2占地面积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丹西街道六升村,总占地面积104303,建设用地面积84689。5.1.3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丹西街道六升村,属待置换用地,符合土
39、地利用总体规划。属教育用地,符合国家有关供地政策,拟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耕地占用补偿方式为缴纳耕地委托开垦费,委托耕地开垦费按照1.8万/亩标准缴纳。5.1.4现有场址利用情况场地现为耕地,部分地块已闲置,主要种植物为庄稼、蔬菜、果树、苗树等。5.3建设条件5.2.1自然条件1、气象具有非常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灾害性较多。(1)气温年平均气温18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左右;最热月,东部沿海地区为8月、北部沿海地区为78月、其余地区一般为7月,平均气温2728。极端最低气温为7.5(1967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80 (1971
40、年8月20日)。(2)日照年日照总时数为16702048小时。各月日照百分比中,6月最少,为22%28%;2、3月次之,为24%29%;8、12月最多,达49%62%。各地日照时数,南多北少。(3)降水年降水量平均在1250mm以上,49月较为集中,约占全年的60%,北部尤甚。常出现“双峰”现象,即56月(梅雨)、89月(台风雨)各有一次降水高峰。受伏旱影响,7月普遍少雨,北部仅占全年的9%、南部占70%。(4)灾害性天气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降、低温、风暴、干旱、台风、暴雨、寒潮、大雪等,其中台风、暴雨、干旱、低温成灾较为频繁。解放后台风平均两年一次;暴雨大多出现于6、8、9
41、月,常引发山洪爆发,若宣泄不及,则洪、涝并发。2、地形、地貌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具低山丘陵、平原、海涂和沿海岛屿多层次、多样性的地形地貌结构。全境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冲击平原,以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
42、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该项目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单一,属海积平原区,地型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一般为3.23.3m,周边局部因居民建房、修路等,地势略有抬高,标高一般为3.5m。3、地质县地质构造属闽浙隆起东南沿海褶皱带,以新华系构造和纬向构造为主体构造,均以断裂为主要形迹。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上统陆相火山岩,次为白堊系火山沉积岩,第四系地层多见于滨海平原,泥盆系下石炭统、第三系地层亦有出露。县地震基本烈度低于六度。现状评估表明,评估区现状各类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为(1)场
43、地大面积回填引发软土变形灾害,(2)游泳馆基坑开挖坑壁失稳,(3)河岸岸坡失稳。经预测认为,除游泳馆基坑开挖坑壁失稳属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建设场地基本适宜外,其余地段均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建设场地适宜。4、水文低水、丘陵错落,溪涧密布,然大多源短流促,独注入海,集水范围小,集水能力弱,因此地表径流水量不丰。且由于特殊的半岛地理位置,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流过,外来水源极度贫乏;平原水网密度低,范围狭小。全县河网总度长710km,河网密度为0.61km/k。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南大河,支流南大河、东大河、西大河、马岗河等。海域为中强等潮差规则的半日潮区。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全县沿岸多年平均潮
44、差一般在3.18m,最大潮差5.56m。沿海破量及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占绝对优势,出现的频率高达99%。本项目建设场地东侧为西大河,南侧为西大河支流,与拟建场地相隔中央河路,西侧约150米为欧家河。岸坡稳定性较好,未发现塌岸现象。5.2.2社会经济条件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港与三门湾之间,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现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84934户,户籍人口529489人;其中男性人口271408人,女性人口258081人;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106505人,农业人口4
45、22984人;全年出生人口4843人,死亡人口31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8.93亿元,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8.78亿元,增长25.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9元,比上年增长4.4%。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增长10.5%。其中,渔村居民人均收入1129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486元。改革开放以来,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巩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主体,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城市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资源、环境和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渔业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体育先进县、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