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2.28MB ,
资源ID:25883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588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上)_唐聪.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上)_唐聪.pdf

1、013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由于实物的缺乏,我们对中唐以前的木构佛殿了解得不多。东亚现存最古的木构佛殿是日本的法隆寺金堂,它建成于7世纪后半叶,是可借以想象7世纪佛殿面貌的重要实例。法隆寺金堂有屋身两重,殿身部分由内外两圈柱按格网线对齐,排成“回”字形平面,已经为学界所熟知。然而,考古发掘表明,同时期日本还存在另一种“回”字形平面的金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柱位特征它的两圈柱子不按格网对位,而呈放射形作者:唐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博士。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080

2、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9CDXTJZ 0025)、日本学术振兴会平成29年度科学研究费项目(17J10220)资助的研究成果。录用日期:2022-12摘要: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建立起对角部一柱佛殿的类型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日本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最后总结了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北方地区的时空分布,指出它在7世纪前后

3、的木构佛殿建筑形制和结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意义。关键词:角部一柱佛殿、敦煌壁画、唐代建筑图像、读图要点、宝树观、山田寺金堂、东亚建筑史Abstract: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epictions of the Corner-One-Pillar(COP)Buddha Hall in Dunhuang murals from the Tang period to the Cao Military Regime period,and points out that the halls depicted here show the same function a

4、nd plan as the COP Golden Halls excavated in Japan.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rner-One-Pillar Bud-dha Hall by clarifying its distinguished features on plan,space,and structure,basing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pictions in Dunhuang Murals,remains of the Golden Halls in Japan,and relative materi

5、als such as cave galleries,stone stupas,and stone houses.It points out that the Golden Hall of Natsumi-Haiji might have the same space and structure as the Corner-One-Pillar Buddha Halls depicted in the Trees of Paradise in Dunhuang Murals which was painted in the 7th Century.Furthermore,this paper

6、locates the sites of the Corner-One-Pillar Buddha Halls and the sites of its depictions under a context of the space-structure developing history around the 7th Cen-tury in East Asia,reveal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unique space and structure.Keywords:The“Corner-One-Pillar”(COP)Buddha Hall,Dunhuang

7、 Murals,Architectural Depictions in Tang Dy-nasty,The key points of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The Trees of Paradise,The Golden Hall of Yamada-Haiji,The East Asia Architectural History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740(2023)02-0013-09DOI:10.12285/jzs.20220426002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上)The Corner-One-Pillar

8、 Buddha Hall in East Asia:Form,Structure,and Dissemination(Part)唐聪 TANG Cong排列。目前确认的最早实例山田寺金堂,建造年代比法隆寺金堂尚早数十年。这种特殊平面的金堂如今在日本只剩遗址、难知其详,却在我国唐代敦煌壁画中频频现身。本文在东亚木构建筑史的视野下结合中日两方面的材料,通过建筑图像与建筑遗存的互校互证,重新发现、确认了7世纪前后一种过去我们未予充分关注的佛殿建筑类型角部一柱佛殿。由于其中所涉图像资料庞杂且性质特殊,本014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

9、ry文分为上下两篇论述。上篇梳理图像谱系,总结其画法特征,明确识别要点,在对比画法之时代演变的基础上解读图像意义,甄辨史料价值。下篇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讨论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进而考察它在东亚的分布与传播,指出它在木构佛殿建筑形制与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前后共有“一座特别的普光明殿”“日本金堂遗址”“敦煌壁画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图及其谱系”“图像与建筑遗存”“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5节内容。一、一座特别的普光明殿莫高窟第231窟由阴嘉政建于唐开成四年(839年),东壁门上画着他的父母供养像,北壁正中有一幅华严经变。这幅经变下部是莲华藏世界,上部画着三横三纵共九幅说法

10、图,表现华严经中的“七处九会”。在这九次说法会中,第一会位于最下正中,绘画隆重,佛陀端坐在一座装饰华丽的帐亭之中。其余八会构图相似,都是佛陀居中,菩萨诸天簇拥,身后矗立一座大殿。仔细对比这八处大殿,发现左下的普光明殿(第二会)与其余7座有所不同那7座殿都是普通三开间殿,唯有这座殿在殿身外还有一圈环廊,与众不同(图1)。它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与另外七殿不同,还在于它与我们熟悉的中国殿宇平面之异:从图像可以看到,该殿殿身正面有三间四柱,环廊也是三间四柱,内外柱子的数目相同(见图1)。因为外柱稀疏,内圈柱子便无遮无拦地显露出来但这并非绘图的简化或失误,它代表着一种特别的平面格局。要理解这种平面,首先得

11、回溯到7世纪的日本金堂遗址。二、日本金堂遗址在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的考古工作陆续发掘了几例特殊的金堂遗址山田寺金堂(643年)、夏见废寺金堂(694年前后)、穴太废寺再建金堂(690692年前后)。它们年代相近、平面形式相同:在有两圈柱的“回”字形平面上,外圈柱和内圈柱数目相等、一对一呈放射状布置,从而在外围角部形成只有一根立柱的独特面貌(图2)。这有别于常见的规整格网状的“回”字形排布,在外围角部有三根立柱与内角柱围合成间。基于这种特点,本文将它描述为“角部一柱平面”,对比之下后者可描述为“格网式平面”。对应的两种“回”字形平面佛殿分别可称为“角部一柱佛殿(金堂)”“格网式平面佛殿(

12、金堂)”(图3)。由于柱网布局罕见,角部一柱金堂在发掘调查阶段就受到日本学界关注,率先对它们作出系统论述的是上野邦一。上野认为这种特殊的柱位排布暗示了上部结构中斗栱的配置方式。角部一对一的柱位关系说明在外角柱上只有斜出斗栱,没有正出斗栱,就像法隆寺金堂和玉虫厨子的转角斗栱那样。可惜的是,由于在日本除了发掘材料外鲜有其他资料辅助,尤其缺乏屋身结构形象的参考,在上野之后,学界对这类建筑的研究没有显著推进。目前学界对它们的理解仍未超出上野的思路,无论是对山田寺金堂的形象复原还是对夏见废寺金堂的讨论,都参考年代相近的现存实例法隆寺金堂,认为是两重屋身的结构、使用云栱,等等。然而,我们在上文看到的莫高窟

13、第231窟华严经变图1:莫高窟第231窟北壁华严经变中的普光明殿图2:7世纪的日本角部一柱金堂遗址图3:“回”字形平面佛殿中的角部一柱佛殿与格网式平面佛殿山田寺金堂 643年法隆寺金堂 7世纪后半叶角部一柱平面格网式平面015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中的普光明殿图像表明,这些遗址的上部结构或与法隆寺金堂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照敦煌壁画与日本实例,来讨论这一类建筑的形成与传播。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分布在遥远地理两端的案例联系到一起,并非仅仅由于形象的相似,更是因为技术上的关联:一方面,这些日本遗址都是寺院建筑,使

14、用柱础、有瓦片出土,与当时日本本土盛行的竖掘立柱、铺草屋顶的方式不同,说明它们是使用外来的大陆建筑技术建造的;另一方面,在敦煌壁画中,莫高窟第231窟的普光明殿并非孤例。事实上,在它前后还有一系列相关图像形成连续的图像序列,反映出画中建筑独特的空间与结构特征。这些图像为研究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素材和新思路。三、敦煌壁画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图及其谱系敦煌壁画及藏经洞出土资料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关联图像目前找到49幅壁画和1幅绢画,共计57例。这些图像的绘制年代在7世纪中叶到11世纪上半叶之间,此时敦煌地区依次经历了唐(619781年)、吐 蕃(781848年)、张氏归义军政权(84891

15、4年,包括西汉金山国时期)、曹氏归义军政权(9141036年)的统治。随着时代变迁,图像的题材、单体建筑的画法、描画精度亦有所改变,以盛唐为界,大致有两个发展阶段、三种图像类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图像所表达的建筑柱位格局在以前的研究中多被忽视,除了格局本身不同寻常,还与三维的柱网关系表达为二维绘图后呈现为复杂难懂的状态有关。接下来所举例子不光阐述时代与类型,还将针对读图方法作典型说明。1.唐:佛陀所居妙华宫殿如表1所示,唐时期描画角部一柱殿的图像有7例,都是以近似正投影法绘制的小尺度“正立面图”。表现这种特殊殿宇的题材有两个:一是宝树观;一是说法图。莫高窟第321窟北壁的宝树观描画尤为精细(图

16、4)。这是无量寿经变的一个局部,画着两位佛陀带领众菩萨前来赴会。在他们身后各有一丛宝树,基本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述“宝树观”情景描绘:“観宝树者、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如这段佛经所述画中宝树上浮起“妙珍珠网”,有五重,每层网间各画两座小殿,是为了表现“五百亿妙华宫殿”,或者象征十方佛国。独特的是,这些小殿每一座都是角部一柱殿。以右边宝树观最左上角一座(图4,b甲)为例说明。这座小殿以粗线条简单勾画而成,从檐口往下依次是斗栱、柱额门扇和地栿。它有7根柱,乍看很杂乱,其实是前后两重立面叠合在一

17、起形成的效果。根据柱头斗栱的位置,首先可以辨识出最左、最右、正中的柱子是第一重立面。它们之间有阑额连接,阑额上有人字栱。从阑额往下还有4根柱,止于阑额没有画出上端,是退在后面的第二重立面。在这排柱子之间还有门扇,门扇叠压在前排中柱背后,表达出它们的前后关系。区分出这两重立面之后就不难看出这座殿是三间殿身、两间外廊。由于图上前后两排柱脚落点完全齐平,没有退进也不见地面,判断它是使用正投影法画的环廊而非前廊,进而将其平面推定为殿身33间、环廊22间的形式。双开间环廊的推断似乎超出了今天的常规认识,但这种形式可以在同时期的楼阁图中得到佐证。莫高窟第71窟南壁初唐的弥勒经变在“兜率天宫”中画有呈“品”

18、字形矗立的3座楼阁。两侧楼阁立体描画的柱网格局清晰可见,正是内圈方一间、外围双开间环廊。这幅图像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是一套图,图中3座楼阁的柱网格局相同,可以理解为对同种平面的建筑从不同观察角度所作的摹写。它的中间楼阁是正面绘图,柱位细节与第321窟妙华宫殿图的描画(图4,c1)很相似。它们为解读后者所绘建筑所对应的平面形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图5)。图4:莫高窟第321窟北壁无量寿经变宝树观所绘角部一柱殿及其平面016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读图方法同此,根据立面柱位排列不同,莫高窟第321窟北壁宝树观中的妙华宫殿图一共反映有

19、五种平面形式(见图4、表1),全部是角部一柱殿。除妙华宫殿以外,唐时期的角部一柱殿还被描绘为单元式说法图中的主殿,见于莫高窟第321窟南壁十轮经变。在这幅壁画上缘右起第五幅说法图中,角部一柱殿矗立在佛陀身后,两侧接以连廊。它不再像妙华宫殿图那样表现为游离的独栋建筑,而俨然是一处正殿金堂(图6)。角部一柱殿在建筑群中的这种布局位置在下一阶段的图像中有更明确的表达。2.吐蕃-曹氏时期(一):中轴线上的主要佛殿吐蕃时期的角部一柱殿图像在主题和画法上有新进展。一方面延续有前一阶段的单元式说法图形式,比如开篇所述华严第二会中的普光明殿;另一方面出现一种新形式,是将角部一柱殿描画为净土变相中宝池楼阁段的正

20、殿(见表1,序号8、9、1117)。该时期的宝池楼阁段已采用纵向构图,建筑群都集中画在宝池后部。角部一柱殿在每幅图中只画一座,处在建筑群中轴线上、位于佛陀身后。这与其他平面形式的殿宇在画中的表现不同其他形式的殿宇不只在中央,也常常出现在侧面、前端等其他位置。而角部一柱殿只出现在中央,这种布局特征明确地传达出它的建筑性质它不是普通殿宇,它是寺院中轴线上的主要佛殿。在画法上,该时期的图像全部采用向内会聚的平行法绘制,对环廊的空间结构以及角部柱位特征有清晰表达。比如莫高窟第44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主殿图。这是一座三开间殿,外圈柱间完全开敞。廊柱柱头有斗栱,正面4根,侧面也是4根,柱间以重楣拉结。内圈

21、的殿身柱只露出最边上两根,柱脚有地栿,往上是白墙。内外两圈柱之间的地面画满玛瑙地图案。在角部,内角柱与外围三根立柱的图5:莫高窟第71窟南壁弥勒经变中的角部一柱楼阁图图6:莫高窟第321窟南壁十轮经变中处于主殿位置的角部一柱殿柱脚清楚排列成三角形。莫高窟第154窟北壁报恩经变主殿图对柱位的表现与此类似,并少遮挡。可以看到殿身明间门洞开放,两次间装有直棂窗。根据上述特征画出这两座主殿的平面图,都是内外方三间的角部一柱平面(图7)。吐蕃往后的图像主要延续上述形式和画法,未有大的改变。图7:吐蕃至曹氏时期净土变中的角部一柱殿:中轴线上的主要佛殿017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

22、tecturalHistoryandTheory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角部一柱殿图像表 1序号时代*所在石窟 莫高窟位置 主室所在壁画年代*所在场景所绘建筑所绘间数*(面阔 进深)环廊开间构成类型*环廊侧面立柱的画法描画精度*位置与性质画法(全正面图)数量环廊殿身1唐莫431窟*西壁十六观高宗-武则天时期 约650704年宝树观妙华宫殿近似正投影法32栋正面二间正面一间A型2莫321窟北壁无量寿经变高宗-武则天时期 约650704年宝树观妙华宫殿*3栋正面二间正面一间A型310栋正面二间正面三间A型44栋正面三间正面一间C型51栋正面三间正面三间B型或C型6南壁十轮经变*武则天时期之后

23、 约705720年十方诸佛说法山间宝殿精舍3栋正面二间正面一间A型7佛陀身后主殿1栋正面二间正面三间A型8吐蕃莫154窟北壁报恩经变吐蕃初期 约780800年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平行法定向改变、向内会聚1栋333(3)C型Z49莫237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吐蕃后期前段 800839年顷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1栋5 3 D型3根,特例10莫231窟北壁华严经变839年华严九会(左下)佛陀身后主殿1栋3 3 B型或C型Z211莫44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具体不详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1栋33 C型Z412东壁门北观无量寿经变具体不详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1栋333(3)C型Z413莫112窟北壁药师

24、经变具体不详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1栋3 3 B型或C型Z214张氏莫1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869年以前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1栋3 3 B型或C型2根,特例15莫196窟北壁药师经变892893年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第二重主殿1栋331(1)C型Z416曹氏莫98窟北壁药师经变曹议金期 923925年前后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1栋333(3)C型Z417南壁阿弥陀经变曹议金期 923925年前后宝池楼阁段佛陀身后主殿1栋333(3)C型Z418莫146窟北壁华严经变具体不详华严九会(右中、正中)佛陀身后主殿2栋323 B型3根,特例*时代 张氏:张氏归义军及金山国时期;曹氏:曹氏归义军时期

25、年代:除另行标注外,壁画名称与年代皆根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研究院,1996)、敦煌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樊锦诗、刘玉权,2000)、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樊锦诗、赵青兰,2000)、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贺世哲,1994年修订版)、瓜沙曹氏与敦煌莫高窟(贺世哲、孙修身,1982)标注,诸作断代不一致者依最新成果所绘间数:间数未表现/没画完;3明间立柱被遮挡,根据两侧画出的直棂窗判断为 3 间;()推测间数 环廊开间构成类型:A型 22间;B型 32间;C型 33间描画精度:精细;简略;有错漏/柱脚位置不准确等十轮经变:该壁画经王惠民研究确认为十轮经变,并将其

26、年代推定为705720年(王惠民敦煌321窟、74窟十轮经变考释,2004;王惠民敦煌莫高窟若干经变画辨识,2010)妙华宫殿(莫321窟北壁):本表录入可识读柱位的18栋佛陀背后主殿(莫112窟):该图与远处楼阁上层接画在一起,似殿又似楼,本文将其当作单层殿的图像看待*莫431窟:该窟是北魏窟 莫44窟:该窟是盛唐窟 3.吐蕃-曹氏时期(二):拼贴而成的“楼阁图”除主殿图外,涉及角部一柱殿宇,吐蕃至曹氏时期还有另一类特殊的图像拼贴而成的“楼阁图”。将两幅角部一柱殿或者与一幅其他平面形式的殿堂图像上下垒叠,从纯绘画创作的角度绘制而成的“楼阁图”。这种拼贴作品目前已确认37例(表2)。其中最早一

27、幅出现在吐蕃时期莫高窟第231窟南壁。曹氏时期榆林窟第19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一例则更为典型。这幅“楼阁图”画在佛陀身后,处于同类经变中“主殿图”的位置(表2,27)。表面看起来,它是一栋两层楼阁,上下两层都采用角部一柱平面。然而仔细观察就发现,它的上下两层有诸多雷同的细节。不仅地砖、018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柱础一模一样,更可疑的是二者的歇山顶也全然一致有“正脊”伸出山面,黑色瓦件收头,在垂脊外侧还有一小条华废。这些构造做法都是单檐殿才有的特征。现实中的楼阁上层不用柱础、下层也一般不用歇山顶。这些图绘细节使我们判断这

28、幅“楼阁图”是将两幅单檐殿的图像垒叠、中间加上平坐部分画成的(图8)。像这类图像,创作意图或许是想表现楼阁,但是绘制方法却是绘画上的拼贴,并非对真实楼阁的摹写。因此虽然看上去画的是楼阁,实际上却应该归入单檐殿的图像谱系。从数量看,这种拼贴而成的“楼阁图”在曹氏时期有集中增长。角部一柱殿的图像常常与其他形式的殿堂图像混合拼贴,画成仅有上层或下层是角部一柱平面的“楼阁”,继而被转用到主殿以外的位置。在莫高窟第100窟、第61窟、第146窟的药师经变中,它被同时用来表现主殿位置上的“楼阁”和前部的“三门”。此外还有1例拼贴为塔的首层。这些图像不少都有错漏,仍以前述榆林窟第19窟北壁药师经变举例:它给

29、下层的窗下隔墙错填上地砖,又将右侧殿身柱和它左前方檐柱的长度画反。如此种种的现象表明,到了该时期角部一柱殿的图像已经失去了它的独特性,画师们显然已经不理解这类图样的原意了。4.谱系与画法演进如上所述,唐代以来敦煌壁画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图分布连续,体现出画法演进,并伴有拼贴、转用、程式化现象,形成明确的图像谱系(图9)。图8:榆林窟第19窟北壁药师经变:拼贴而成的“楼阁图”图9: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吐蕃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及藏经洞资料中使用角部一柱殿图像拼贴创作的“楼阁图”“三门图”“塔图”表 2序号时代*所在石窟*位置 主室所在壁画所绘建筑描画为转角一柱平面的部分下层屋顶画法上

30、层楼面画法侧面立柱画法描画质量*是否画出楼面楼面细部1吐蕃莫231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佛陀所在帐亭背后的楼阁上层画两个垂脊头有柱础Z22曹氏(五代)莫100窟北壁思益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画一个垂脊头颜色已模糊Z44曹氏(五代)莫61窟北壁思益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画一个垂脊头/2柱,特例5曹氏(五代)莫61窟北壁药师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被前方建筑遮挡Z46曹氏(五代)莫146窟北壁药师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画一个垂脊头缺高清资料Z27曹氏(五代)莫146窟北壁思益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画一个垂脊头缺

31、高清资料Z4/8曹氏(五代)莫146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画一个垂脊头/Z29曹氏(五代)莫146窟南壁报恩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画一个垂脊头有柱础Z4019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序号时代*所在石窟*位置 主室所在壁画所绘建筑描画为转角一柱平面的部分下层屋顶画法上层楼面画法侧面立柱画法描画质量*是否画出楼面楼面细部10曹氏(五代)莫53窟窟顶北披华严经变佛陀身后楼阁上层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画一个垂脊头/缺高清资料/11曹氏(宋)莫55窟北壁天请问经变佛陀身后

32、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画一个垂脊头/Z412曹氏(宋)莫55窟北壁药师经变佛陀身后楼阁缺高清资料缺高清资料Z4/13曹氏(宋)莫55窟北壁思益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有华废,画一个垂脊头缺高清资料Z414曹氏(宋)莫1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画两个垂脊头/Z215曹氏(宋)莫118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画一个垂脊头/1柱,错漏的16张氏莫156窟东壁金光明经变佛陀身后楼阁下层画两个垂脊头/Z417曹氏(五代)榆16窟南壁药师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画一个垂脊头铺地砖、有柱础Z418曹氏(五代)榆16窟北壁西方浄

33、土变佛陀身后楼阁缺高清资料铺地砖、有柱础缺高清资料19曹氏(五代)榆19窟南壁思益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铺地砖、有柱础Z420曹氏(宋)莫55窟南壁弥勒经变佛陀身后楼阁合乎原理缺高清资料左侧Z4,右侧画3柱21曹氏(宋)莫55窟东壁金光明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画一个垂脊头/Z422曹氏(五代)莫100窟北壁药师经变佛陀身后楼阁上层和下层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缺高清资料Z423曹氏(五代)莫61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Z424曹氏(五代)莫61窟南壁报恩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铺地砖Z425曹氏(五代)榆1

34、2窟南壁药师经变佛陀身后楼阁缺高清资料铺地砖缺高清资料/26曹氏(五代)榆12窟北壁西方浄土变佛陀身后楼阁缺高清资料铺地砖缺高清资料/27曹氏(五代)榆19窟北壁药师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铺地砖、有柱础Z428曹氏(宋)莫55窟东壁密严经变佛陀身后楼阁合乎原理/Z429曹氏(宋)莫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缺高清资料Z430曹氏(宋)莫231窟前室西壁门北经变画中央楼阁被彩云遮挡/上层1柱,下层3柱31曹氏(宋)榆6窟甬道南壁阿弥陀经变佛陀身后楼阁正脊出头,有华废,画两个垂脊头/Z232曹氏(五代)莫100窟北壁药师经变三门(一楼二殿)左右门殿/

35、1柱,特例33中央门楼 上下层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玛瑙地图案上层Z2,下层1柱34曹氏(五代)莫61窟北壁药师经变三门(三座楼门)左侧门楼上层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Z435中央、右侧门楼上下层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Z436曹氏(五代)莫146窟北壁药师经变三门(一楼二殿)左右门殿/Z237中央门楼下层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缺高清资料Z238曹氏(五代)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敦煌资料MG17613号(藏经洞出土绢画)观无量寿经变佛陀身后楼阁下层合乎原理/3柱,特例39曹氏(五代)榆33窟南壁佛教圣迹画七重塔塔的首层正脊出头、端头套瓦件,有华废/Z4*时代 张氏:张氏归义军及金山国时期;曹

36、氏:曹氏归义军时期;各壁画名称与时代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1996年版)石窟莫:莫高窟;榆:榆林窟 描画质量:优质;中等;较差/有错漏 左侧、右侧:左右均指壁画观看者的左右续表020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在画法演进上,画法变化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对角部柱位排列方式和侧面廊柱数目的描绘上。初唐时期的图像对屋身的表达为正投影式画法:不表现地面,侧面廊柱也只画出最前面1根。内外柱子“压平”成一排,视觉辨认上颇为费力。吐蕃时期的图像则表达出外廊与内柱间的空间进深:画出前廊地面,角部的柱脚清楚地排列为三角形或箭簇形。还对侧面廊柱发展出

37、两种主流画法:一种只画两图10:角部一柱佛殿图的画法演进图11:角部一柱佛殿与格网式平面佛殿的画法对比根柱,记为Z2画法;另一种画出全部4根柱,记为Z4画法。Z2画法有可能是表现进深两间的环廊,Z4画法则明确表现了进深三间的环廊(图10)。此时对角部一柱殿的解读也从费力推测转化为一目了然。从全局来看,这种画法演进是伴随着敦煌建筑图像中立体表现技法的整体发展而发生的。敦煌壁画对建筑的描画从扁平化向立体化演进,对环廊的表达也从缺乏进深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进深关系。晚期的清晰图像则证明,我们对于早期角部一柱殿宇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早期画法中图样的多样性和准确性自身也表明了它不是错画或简画,亦非单纯地想象

38、创作,而应当是来自对真实建筑物的摹写表达。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我们还可以对比角部一柱殿宇与网格式平面殿宇在绘画表达上的差异。譬如对比吐蕃时期莫高窟第44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主殿图与盛唐莫高窟第172窟南壁同样主题的主殿图(图11)。它们画的都是带开敞环廊的三开间殿,但是前者角部的三根外檐柱呈“L”形围住内角柱,四个柱脚落点呈现三角形;而后者的柱脚落点是平行四边形。由此造成二者内角柱在立面上的分位也不同:角部一柱殿宇的内角柱分位一般往外伸进环廊尽间大约半间的位置,而格网式平面殿宇则向内收在环廊次间里面,没有伸到尽间。以上两点是这两类图像的识别要点:它们确实是在描画不同平面的主殿。综上所述,敦煌壁画

39、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图以其时间跨度和画法特征明确地作为一种图像类型存在,将其描绘的建筑对象带入我们的视野。在图像资料中,它们普遍表现为宫殿或寺院建筑群中的正堂正殿,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诸例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可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对此类建筑做进一步研究。(未完待续)注释“金堂”是日本对本国“古代”佛殿的惯用称呼。日本历史分期中的“古代”特指从飞鸟到平安时代这段时期(5931184年),本文在指称相应时期的日本佛殿时沿用这一称呼。建成年代推定为670693年之间。光谷拓実.大河内隆之.年輪年代法法隆寺西院伽藍年代調査R/参考文献1:219-238.清水重敦.部材法隆寺西院伽藍各建造物建設

40、年代R/参考文献1:239-248.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M/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07-208.本文所述左右皆指面对壁画的观看者之左右。021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 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山田寺発掘調査報告R.2002:5-13.名张市教育委员会.夏见废寺R.1988:136.仲川靖,神保忠宏.滋賀穴太遺跡穴太廃寺(展览图录).滋贺县文化财保护协会,滋贺县立安土城考古博物馆,2000:11-13.上野邦一.隅一組物建物J.建築史学,1987,第8号:36-

41、62.上野在论文中将这三例遗址平面称为“同数平行型”。此外他还提及另一实例正家废寺金堂遗址,将其平面称为“同数扇形”。不过后续推进的发掘工作确认了正家废寺金堂的外圈柱实际上与内圈柱不同数。尽管如此,日本方面的后续研究常常将它与前述三例相提并论。本文认为,正家废寺金堂不宜纳入讨论。一是建筑年代没有明确线索,目前只根据出土陶器推定为10世纪中叶;二是该建筑虽然使用柱础,但在包括塔和讲堂在内的整个寺院遗址范围内都没有出土哪怕一片瓦,难以判断其建筑技术的性质和来源。由于在这些方面与前述三例有较大差异,未将其列为典型案例。同前注。只山田寺金堂有简略文献记载,将在后文详述。川越俊一,工藤圭章.山田寺金堂跡

42、調査J.佛教芸術,1979,122号:11-26.清水重敦,山下秀樹.飛鳥白鳳期寺院二重建物J.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紀要2007:46-47.大陆建筑技术大约在6世纪末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此之前日本本土建筑一般采用就地挖洞、埋入柱根的方式立柱建造,铺草屋顶,与立础竖柱、铺设瓦屋顶的大陆建筑技术留下的建造痕迹截然不同。这些痕迹如实地反映在发掘结果中。包括描绘宫殿或寺院的图像。由于我国古代建筑中宫殿建筑和寺院建筑具有同构性,两类图像宜一并讨论。本文根据图像样式计数,将同一幅壁画中依不同样式描绘的图像各计1例,因此一幅壁画中可能有数例转角一柱殿的图像。敦煌地处西域门户要道,地方政权变动频繁,中央政权

43、统治的实际控制时期常与我们一般熟知的王朝始末年代有所不同。本文所述年代皆依敦煌地区的实际统治情况。吐蕃统治敦煌地区的起始年有781年、786年、788年三说,本文暂从781年之说。848年由张议潮领兵起义推翻吐蕃统治而建立的地方自治政权。张氏政权奉唐王朝为正朔,851年唐王朝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唐亡以后,张氏政权末任继承者张承奉自号“白衣天子”,建立“西汉金山国”(910914年)。据参考文献6-8。914年曹议金取代张奉承成为敦煌最高统治者,建立曹氏政权。924年后唐朝廷任命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据参考文献6-8。李玉珉.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画初探J.美術史研究集刊,2004(16)

44、:49-80/59.刘宋畺良耶舍译.仏说观无量寿佛经M.大正新修大正藏,1924-1934,12(0365):340-346.因有十座。在同时期描画前廊的图像中,前排柱脚和后排柱脚之间一般画有地面。表中32间和33间的环廊形式也是参照同时期立体描画的楼阁图提出的。32间环廊见于莫高窟第331窟北壁、同窟南壁、莫高窟第329窟北壁的数座楼阁。33间环廊见于莫高窟第321窟北壁和莫高窟第205窟北壁(仅左侧)的水中楼阁。这些建筑群一般认为是以现实中的寺院建筑为蓝本绘制的,因为其中多数画有钟楼和经楼对设,是现实中佛寺才有的布局。萧默.莫高窟壁画中的佛寺M/敦煌莫高窟第三卷.平凡社 文物出版社共同出版

45、,1981:192-194.该特征与日本诸例金堂遗址的布局特征高度一致。日本学者已提出这种平面仅用于金堂建筑的观点。因为三例金堂所在寺院的整体发掘情况表明中门讲堂等建筑都是常规平面,只有金堂平面有所不同。岛田敏男.正家廃寺金堂建築的特徴R/恵那市教育委員会.正家廃寺跡 寺平遺跡,2000:121.平行法:先画出一个典型面,再斜向引平行线画出邻接面的立体表现画法。画正面图时,各个面的边线都向内延伸,造成向内会聚的效果,却并不会像透视法那样相交到一点。吴葱.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97-200.此外还有少数画3根柱的特例,画法各不相同,不足以归纳为

46、类别。这种差异是体系性和持续性的,格网式平面佛殿图也有连续的图像谱系,绘有不止一种平面规模,并在晚近时期出现拼贴、错漏等现象。篇幅所限,不在此详述。参考文献1 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法隆寺若草伽藍跡発掘調査報告R.2007.2 潘亮文.敦煌石窟华严经变作品的再思考以唐代为中心J.敦煌研究,2015(05):11-19.3 文橋信弥,仲川靖.滋贺县穴太废寺J.月刊文化财,昭和60年(1985),257号:20-28.4 滋贺县教育委员会,大津市教育委员会.穴太废寺(解说资料)Z.昭和62年(1987).5 飞鸟资料馆,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山田寺展(展览图录)M.昭和56年(1981).6 史苇湘.敦煌

47、莫高窟大事年表M/敦煌莫高窟.平凡社文物出版社共同出版,第一、二、四、五巻连载,1980-1982.7 藤枝晃.沙州帰義軍節度使始末J.東方学報.第十二冊第三、四分冊 第十三刷第一、二分冊连载,昭和16年昭和18年.8 栄新江.金山国史辯正M/中華文史論叢(第50輯),1992.9 王惠民.敦煌321窟、74窟十轮经变考释M/艺术史研究(第六辑),2004:309-336.10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图片来源图1底图: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图2a:山田寺发掘调查报告,b:夏见废寺,c:滋賀穴太遺跡穴太廃寺图4a:敦煌石窟全集16音乐画卷,b/c3:敦煌研究院提供,c1/c2:莫高窟第三二一、三二九、三三五窟(初唐)图5底图:中国敦煌壁画全集5初唐图6a:莫高窟第三二一、三二九、三三五窟(初唐),b:敦煌研究院提供图7a/b:中国敦煌壁画全集7敦煌中唐图8底图:中国敦煌壁画全集9敦煌五代宋图10a/b:敦煌研究院提供,c: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d:中国敦煌壁画全集7敦煌中唐图11左底图:中国敦煌壁画全集7敦煌中唐,右底图:敦煌石窟全集21建筑画卷其余照片图稿皆由笔者拍摄绘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