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广告摄影课程教学大纲摄影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摄影技术是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照片的拍摄和制作,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掌握使用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拍摄照片的技巧.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透镜的种类。理解镜头镀膜的作用。理解焦距和口径是镜头的两个重要性能指标.了解镜头的种类,合理选择使用镜头。理解镜头存在的各种像差及其原因。2理解光圈系数和光圈的作用.理解快门的种类和作用.理解四种自动曝光模式。了解135相机各自的特点.了解单镜头反光相机
2、与取景器式相机各自的特点。掌握检查相机的镜头、光圈、快门、聚焦装置、测光系统等的方法。掌握使用和维护相机的正确方法。 3理解彩色负片与彩色反转片各自的用途和优缺点。理解日光型与灯光型胶片各自的使用条件。理解低速片与高速片在照相性能上的区别。理解高速片的用途。了解全色片、色盲片与分色片的含义和用途。理解胶片的感光度、反差性、宽容度、颗粒度、解像力、灰雾度、保存性等概念.了解DX胶卷的含义。掌握正确使用胶卷的方法。4理解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理解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掌握室外曝光量和室内曝光量的估计方法。理解“宁多勿少”原则。理解反射式测光原理。理解平均、偏重、部分测光、点测光。了解
3、外测光、TTL测光、TTL-OTF测光与TTF测光。掌握测光系统的使用技巧.理解EV值的含义与用途。5理解电子闪光灯的基本原理和发光特性。了解电子闪光灯的各种类型。手动闪光曝光的基本方法;理解同步的含义与运用;理解闪光指数的含义与运用.了解通用型自动闪光灯的原理与特点;掌握闪光摄影的各种技艺方法。了解闪光灯常用电池的性能与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闪光灯的维护。6理解UV镜和偏振镜的主要用途。7掌握不同的拍摄点与画面变化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稳定、空白与三分法的摄影技法。理解画幅和“虚实”概念;在摄影过程中,应恰当选择画幅,能正确运用虚实相结合的摄影技法。理解前景和背景,在摄影中能正确选择前景和背景。理
4、解色调和影调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摄影中注意掌握线条的运用和质感的表现方法。理解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和摄影用光的造型目的。8理解原色光与补色光;理解彩色摄影的减色法原理;理解色彩三要素。理解色温的含义与光源色温;理解彩色胶卷的色温平衡性。理解彩色胶卷的感光特性.理解色彩的基调、对比、和谐、感觉。9了解多次曝光的含义。理解人像摄影和各种风光摄影的技术要点,通过摄影实践,掌握其拍摄方法和技巧。10理解广告摄影的目的与要求;了解广告摄影所需的器材设备.11了解数码摄影的特点。了解数码相机的性能。学会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数码技术处理技术.三、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镜头1透镜与加膜(透镜的种类与
5、片组;单层加膜与多层加膜). 2焦距与口径(焦距与成像效果;口径与大口径的优点). 3镜头的选择(标准镜头;广角与超广角镜头;远摄与超远摄镜头;鱼眼镜头与反射式镜头;变焦镜头;特殊镜头)。4镜头的像差(球差与色差;畸变与像散;场曲与彗差)。相机1相机的主要装置(光圈、快门、聚焦、取景、输片)。2相机的自动化(自动曝光、四种自动曝光模式、自动聚焦、其他自动化功能).3相机的选择(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与135袖珍相机、数码相机).4 相机的检验(检验镜头的透镜、检验光圈、检验快门速度、检验聚焦装置、检验测光系统、其他检查).5 相机使用常识(注意装片与卸片方法、注意持稳相机、注意电池性能与光学系统
6、清洁、注意使用遮光罩、注意维护相机).胶卷1彩色胶卷的选择(彩色负片与彩色反转片、日光型与灯光型胶片、高速片与低速片、专业型与业余型).2黑白胶卷的选择(全色片、色盲片与分色片)。3 胶卷的照相性能(感光度、反差性、宽容度、颗粒度、解像力、灰雾度、保存性、胶卷性能的内在规律、特性曲线的识别).4 DX胶卷. 5 胶卷的使用常识(注意胶卷的保存条件、注意及时启封和冲洗、注意胶卷的装卸方法、注意彩色胶卷的最佳使用期、135暗盒引片法、注意机场X光检查对胶卷的影响)。曝光与测光1正确认识曝光(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影响曝光量调节的主观因素)。2 曝光量估计(室外曝光量估计、
7、室内曝光量估计、“宁多勿少”与“梯级曝光法”)。3 相机测光系统的性能与运用(反射式测光原理、平均、偏重、部分测光、点测光、外测光、TTL测光、TTL-OTF测光与TTF测光、硫化镉和蓝硅光敏元件、自动曝光补偿、测光系统的使用技巧).4 EV值的含义与用途。景深、焦深与超焦距1清晰度的标准模糊圈(模糊圈的含义、模糊圈的实用要点)。2景深(景深的含义、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3焦深(焦深的含义、影响焦深的因素与规律、焦深与景深的异同、焦深的实用价值)。4超焦距(超焦距的认识、超焦距的调节与计算公式、超焦距的实用价值)。 闪光摄影1电子闪光灯闪光特性(
8、电子闪光灯基本原理、电子闪光灯发光特性、电子闪光灯的回电时间、闪光指示灯)。2闪光灯的选择(内装式与独立式、手动型与自动型、大功率与小功率、插入式与手柄式、光向与光角、特殊闪光灯)。3闪光摄影曝光常识(手动闪光曝光基本方法、同步的含义与运用、闪光指数的含义与运用)。4自动闪光灯的使用(通用型自动闪光灯、自动闪光的问题、自动闪光指示灯的运用)。5闪光摄影技术技法(机位直接闪光法、侧位直接闪光法、直接漫射闪光法、反射闪光法、反光伞闪光法、慢门闪光法、近摄闪光法、辅助闪光法).6电池与维护(碳锌电池与锰碱电池、镍镉电池与镍氢电池、外接电池盒的特点与使用、交流电源的特点与使用、使用电池的注意事项、闪光
9、灯的维护)。 滤镜1彩色、黑白摄影通用滤镜(UV镜、天光镜、偏振镜)2选择与使用滤镜注意事项(使用滤镜要注意曝光补偿、选择滤镜要点)摄影构图 1拍摄点与画面变化(不同的摄距与画面效果、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2稳定、空白与三分法(画面稳定、画面空白、三分法).3画幅与虚实(画幅也是构图因素、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4前景与背景(前景的运用、背景的运用)。5色调与影调(色调的含义与运用、影调的含义与运用)。6线条与质感(线条的运用、质感的表现).7光线与造型效果(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摄影用光的造型目的).彩色摄影基础理论1光、色与彩色摄影原理(光与色、原色光与补色光、彩色
10、摄影的减色法原理、色彩三要素).2光源色温与感光特性(色温与光源色温、彩色胶卷的色温平衡性与校色温滤镜、彩色胶卷的感光特性)。3色彩的表现力(色彩的基调、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和谐、色彩的感觉)。 摄影专题1人像摄影(人像摄影的器材、人像摄影的光圈、快门速度和聚焦)2风光摄影(日出与日落,月亮、月景与星星,山岳溶洞与江湖瀑布,云海雾景与彩虹佛光,户外花卉与田园风光,雨、雪、雷电与城市夜景,旅游摄影提要) 数码摄影1数码摄影系统(数码摄影的输入、处理与输出;数码摄影的特点)。2数码相机的性能与使用(CCD与解像度、储存媒体与储存格式、白平衡与数码变焦、感光度、颜色深度与信号输出)。 3电脑与数码影像
11、基础(电脑图像的两种类型、电脑影像的色彩模式、电脑影像的文件格式、对电脑硬件与软件的要求). 4数码影像处理技术(效果与软件、photoshop 8。0运用入门、画幅与剪裁、色调与色彩平衡调整、局部调整的区域选择技术、滤镜的运用要领)。 (二)实践环节摄影实习专周及实习内容 摄影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获得摄影基础知识以后,必须拿起照相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实地拍摄一些风景、人像、静物图片,通过实践来掌握、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逐步掌握摄影的技巧.计划将第十七周作为摄影实习专周。实习内容有: 1。认识和了解凤凰牌机械式相机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熟悉其使用方法. 2学习
12、胶卷的装卸方法.3每4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用凤凰牌机械式相机在室外拍摄风景、人像。掌握传统相机的拍摄方法和使用技巧. 4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室内摄影灯光的布置,用传统相机在室内拍摄静物。掌握摄影用光的布光方法和拍摄方法。 5每4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用数码相机拍摄静物、风景和人像并进行后期加工制作。掌握使用数码相机及后期制作的基本方法. 6实习结束时,学生应写出10003000字的实习报告,并附上5张5吋-7吋的摄影作品。 四、课时分配 序 号 内 容 学 时1 镜头42 相机63 胶卷44 曝光与测光 45 景深、焦深与超焦距46 闪光摄影47滤镜28 摄影构图69 彩色摄影基础理论410摄
13、影专题411广告摄影412数码摄影8 合计 54 摄影实习专周 用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照片 一周 五、大纲说明 1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高等专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 2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重点 (1)根据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和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应充分体现现代性和实用性.(2)以教学活动的优化为本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摄影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摄影课程的理论教学,重点应使学生掌握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如认识镜头的种类和作用;了解各种相机和胶卷;理解构图和用光在摄影中的重要性等。通过摄影实习,重点应使学生掌握摄影创作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摄影实践能力。六、考核方式摄影技术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期中考试、摄影实习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期中考试占20,实习成绩占20%。七、参考教材 1摄影技艺教程 颜志刚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大学摄影基础教程 彭国平等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3摄影 张小刚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写:林朝金 审核:曾杰 讨论:曾杰、杨志超、林朝金 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