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18MB ,
资源ID:25725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572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1+3+M”模式下临床试验研究医生的培养_王彩娥.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1+3+M”模式下临床试验研究医生的培养_王彩娥.pdf

1、111癌 症 2 0 2 3年 第 4 2卷 第 2期*通讯作者:王彩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试验病房,洛阳 471003,河南,中国“1+3+M”模式下临床试验研究医生的培养王彩娥*,黄家欣,张珍,杨鹿奎,李桂芳,刘史浩,王红霞,芦金,吴景艳 原创论著【摘要】随着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快速发展,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医生的需求大量增加,职业要求也日益增高。然而,目前在我国,专职临床试验研究医生数量较少,研究水平也难以保证。基于临床试验研究医生与临床医生的差异性,探究将临床医生培养为合格的临床研究型人才的可行性,建议采用“1+3+M”培养模式,以建设研究型病房为中心,依托医院、高校、药企的三维平

2、台,整合多学科资源,实现人才输送、技术支持的上下游良性循环,促进临床试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型病房;研究医生;复合型医药人才近年来,我国的临床药物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原则,临床研究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行业规范度逐步提升,企业创新力及竞争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临床试验机构和临床研究医生的需求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临床试验研究医生是药物临床试验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全国专职的临床试验研究医生数量较少,且多集中在I期临床试验和临床试验病房,IIIV期临床试验则多由科室临床医生负责执行,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对研究医生进行培养及角色

3、定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 临床试验研究医生培养的意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治疗患者。但是,在临床试验中研究医生的职责不限于此,需要在临床研究中认真、严谨、科学地执行研究方案,如实、规范地记录整个试验过程所产生的数据,旨在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临床试验研究医生与临床医生的要求有所不同(表1)。培养临床试验研究医生的重要意义在于:(1)培养临床试验研究医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内在需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广大临床研究者是“健康中国”的践行者,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力量1。(2)培养临床试验研究医生是医院

4、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医院是“健康中国”的主战场。医院建设,人才先行。拥有兼具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研究医生)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2。(3)培养临床试验研究医生是个人职业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观念的112癌 症 2 0 2 3年 第 4 2卷 第 2 期转变,对医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3。2 临床试验研究医生培养的现状过去十年间,随着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完善,中国的创新药研发迎来了黄金时代。但临床研究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临床试验研究医生的短缺及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如年轻化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临床经验不足、临床技能

5、培训不成熟、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等。外界环境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职称评价体系不成熟、薪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显现出我国临床试验研究医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短板。对于研究型医生的培养,国外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医学博士双学位”模式(MD-PhD),并借助“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MSTP)”的发展而逐步扩大规模4。目前,实施MD-PhD模式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不同大学、不同项目的培养模式稍有不同,但大多数为“2(35)2”模式,即开始2年,在医学院学

6、习基础课程;之后35年,进行科学培养并攻读PhD;最后2年,回到医学院完成临床课程和轮转。该培养计划将临床和科研相关领域相结合,使医学生对临床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临床基础来研究疾病机理,促进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医药产品和诊疗技术,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了大批研究型人才5,6。近二十年来,医师科学家的数量下降了22%,培训周期长、缺乏稳定的基金支持、薪资待遇较私人诊所偏低等问题妨碍了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的发展7。我国部分高校也对研究型医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清华大学自2009年开设了医学实验班,旨在培养医师科学家;并于2022年,在医学实验班的基础上推出了卓越医师+医学科学家计划,采用“

7、3+2+3”的培养模式,即在清华大学完成3年的基础医学课程表 1 对临床试验研究医生与临床医生的不同要求113癌 症 2 0 2 3年 第 4 2卷 第 2期之后,到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海外院校完成2年的医学科研培训,最后返回国内进行3年的临床实习,取得医学博士学位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通过“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进行“双百人”队伍的培养,持续支持100人的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及100人研究型医师队伍,以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入选“双百人”计划可获得科研经费及补贴,并对入选者配备专业导师等进行培养9。我国目前的培养模式弥补了医学领域研究型人才的空缺,突出了临床领域、科研领域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特点。然而,我

8、国医师科学家的培养模式还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科研方向与临床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无法为医学生就业提供优势支撑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目前,我国各家医疗机构中的专职研究医生人数较少,从几人至二十余人不等,多为全科医生,他们熟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能够很好地参与临床试验项目流程,但存在临床知识及专业技能泛而不精的问题。多数研究医生由临床医生兼职,多为专科医生,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及专业技能,但没有过多精力管理临床试验项目,临床研究意识较为欠缺。因此,对研究医生的培养和评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研究医生的培训以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类课程讲座为主

9、,知识体系的建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因此,需要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培训质量进行把控。3 “1+3+M”临床研究医生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国”发展的大环境,借助国内外已有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药物临床机构的实际情况,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旨在构建符合我国临床研究发展的研究医生培养模式。初步探索的模式为“1+3+M”:围绕研究型病房建设,医院联合高校、药企继续培养,全面提升研究医生整体质量(图1)。图 1 研究医生培养模式示意图114癌 症 2 0 2 3年 第 4 2卷 第 2 期3.1 “1+3+M”临床研究医生培养模式介绍“1+3+M”培养模式中的“1”指研究型病房,“3”指医

10、院、高校和药企三方,“M”指multi-disciplinary,多学科、全方位、复合型培养。总而言之,“1+3+M”培养模式是以建设研究型病房为中心,依托医院、高校和药企的三维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的一种培养模式。3.2 “1+3+M”培养模式各方职责与培养目标3.2.1 “1”以建设研究型病房为中心为了加快我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的推动下,研究型病房的建设已初具规模,20202022年,30余家医疗机构获批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10。研究型病房是加快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注重人才战略、发挥人才优势是促进研究型病房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因此,可以依托研究型病房的建

11、设,增强研究型人员特别是研究医生的综合能力,促进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满足行业和患者的多方需求。3.2.2 “3”医院、高校、药企的三维平台综合培养3.2.2.1 医院医院是研究医生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检验研究医生培养效果的校验场。因此,在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下,医院的职责既包含培养,又涉及检验。对于培养,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年轻临床医生的“三基”培训;另一方面,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对年轻临床医生进行研究能力的继续教育,如基础医学、行业法规、方案设计等。对于检验,医院要制订完善的、适合研究医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考核标准,如工作量的衡量不能单纯只有临床工作量,还应考虑参与临床试验相关的工作量等。医院

12、是研究医生培养的最前线,虽然具有平台优势,但往往存在着体制不灵活、制度不完善、培养经费缺乏等问题。因此,医院需发挥平台优势,开展研究医生培养支持计划,鼓励研究医生将临床试验成果进行转化,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加强理论培训、实操训练、科室轮转,提高研究医生的临床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研究;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工作量,使研究医生有更充足的时间了解最新诊疗指南,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与医疗体系沟通,将参与临床试验项目作为医师职称评定的考核内容,以鼓励研究医生积极参与临床试验。3.2.2.2 高校高校在培养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医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思维

13、进行启蒙。在研究医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像炼丹炉,是提升医学生“内力”的地方。高校可通过青年教师培养的形式推动研究医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医学专业知识。此外,研究医生还可以利用高校提供的科研平台进行临床及交叉学科研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最终,经过高校的继续培养,使研究医生成长为既有专业才干,又能传帮带教,具有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但高校的培养模式与医院和企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如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较弱,对疾病治疗的新领域、医药行业的新发展认识不足等。因此,在医学生培养方面,高校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医院、企业的联动,注重研究医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视野的开阔,以适应岗位的职业要求。3.

14、2.2.3 企业企业研发领域迅速扩张,急需研究医生能够准确地表述出患者真正需要的药物。因此,研究医生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把临床和研发实验室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实施阶段,能更直观地进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因此,在研究医生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像催化剂,能够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向研究医生转化。进入企业的研究医生,多数为8年制博士研究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大多缺乏临床试验的经验。因此,在研究医生的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基本职责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鼓励研究医生参与药物的前期研发,制订设计方案,并多参与后期临床试验的具体实施。企业在政策上相对灵活和经费充足,研究人员有更多

15、的机会了解专业领域相关药物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等。通过企业的继续培养,也可以使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更加清晰。115癌 症 2 0 2 3年 第 4 2卷 第 2期因此,要培养一个优秀的研究医生,医院、高校、企业不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应是优势互补,不仅从基础研究、临床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加强培训,还要从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试验项目的方案构思、样本量的计算、阳性药物的选择、疗效的评定、试验药物的前景等方面有侧重地进行学习,使研究医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研究医生、药学人员和统计师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从各自专业出发,发挥专长,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高校与医院联合、与企业深度合作是非要重要的。3.2.3 “

16、M”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医学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研究医生的多学科培养成为必然。临床研究本身就是多学科相结合的,首先,不同研究覆盖多个病种,研究医生虽有个人研究领域的侧重,但他们临床知识更加全面,尤其全科医生;其次,临床研究对研究医生与检验、影像、病理等辅助科室,以及财务、后勤等部门的沟通配合能力要求更高;最后,要求研究医生除了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之外,还应了解法律法规、行业知识、人文伦理等领域的最新动态。多学科结合能进一步促进医学科研领域的持续发展,提升临床研究人才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多学科的培养模式是研究医生培养的重要路径,有助于研究医生成长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国际化视

17、野和较强创新潜能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本研究初步探索的研究医生培养模式是以I期临床试验病房为中心,拟定3年为1个培养周期,随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滚动式跟踪培养。在3年的培养周期中,研究医生的培养贯穿整个周期。我院为高校的附属医院,要求研究医生学习半年的GCP继续教育选修课程,课程主要包括:GCP实践总论及前沿进展、方案设计原则及要点、伦理审查要点、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等,在培养期间至少进行3个月的研究病房轮转,参与方案的设计、样本量的选择、知情同意的签署、安全事件的记录与报告、合并用药的记录以及受试者的保护等,使研究医生对临床试验项目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研究医生参与临床试验项目的管理,做到如实记录、

18、科学严谨,严格按照试验流程进行相关操作,熟悉试验关键环节的把控,加深对临床试验的认识。在此期间,药企在药物研发和对外交流上给予经费支持,研究成果共同分享并积极转化,寻求深度合作。同时,按照培养计划定期进行院内外GCP培训、财务培训、影像科等专科技能培训,以及医保政策、保险知识、人文管理等多学科讲座和培训,以提高研究医生的综合素养。最后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医生。目前,该培养模式正在进行中,前期已筛选储备和培养临床研究医生30人次,使得研究医生GCP意识增强,项目质量日渐提高,成果转化逐渐增多。后续,将根据我院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该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更多职业化、专业化的研究医生,并与其他

19、机构加强交流,择机推广该培养模式。4 “1+3+M”培养模式的实施建议在实施“1+3+M”模式培养研究医生的过程中,有如下3点建议供参考:(1)内生驱动,政策支持。激发研究医生推动医学进步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调动研究医生内生积极性的关键,当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时,适当的、合理的激励措施是对其劳动工作的承认与肯定,可巩固其进行深入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医院和企业可建立专门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支持研究医生参与和开展临床试验项目。(2)科技赋能,自主创新。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们迎来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智慧教育,成为我国各领域发

20、展的必由之路11。通过大数据及AI技术,构建本单位临床研究数据库、设计算法、提炼临床研究热点和要点,助力研究医生培养方式的改进,为临床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3)强化监督,严格考核。研究医生的培养既要有奖励,也要有配套的、严格的考核。对临床试验项目的参与和执行情况等进行考核,可持续推动临床研究者能力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116癌 症 2 0 2 3年 第 4 2卷 第 2 期作者贡献王彩娥参与了稿件撰写和修订。张珍、黄家欣、李桂芳、刘史浩、王红霞、杨鹿奎、芦金、吴景艳参与了部分稿件的撰写。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最终稿件。利益冲突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资金本 文 得 到 了 河 南 省 医 学

21、教 育 研 究 项 目(Wjlx2022110)的资助。参考文献1.金振娅.健康中国建设: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福祉N.光明日报.2022-09-08.2.姚军,高天.中国研究型医院理论解读之七研究型医院的人才培养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3(2):5465.3.Stefan,Lindgren.医生的继续职业发展是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3(1):67.4.Harding CV,Akabas MH,Andersen OS.History and outcomes of 50 years of physicianscientist training in medi

22、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s.Academic Medicine.2017;92(10):13908.5.吴凡,汪玲.构建新时代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J.中国卫生资源.2021;24(02):1115.6.郭倩影,杜建,唐小利.美国医师科学家的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1):1416.7.Kosik RO,Tran DT,Fan PC,Mandell GA,Tarng DC,Hsu HS,et al.Physician scientist tra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 survey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Evaluation&the Health Professions.2016;39(1):3-20.8.李华山.清华推出卓越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2022年起招生EB/OL.2022-05-24.https:/ 接受:2023-02-03 发表:2023-02-20)Cite this article as:王彩娥,黄家欣,张珍,杨鹿奎,李桂芳,刘史浩,等.“1+3+M”模式下临床试验研究医生的培养.癌症.2023;42(2):1116.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