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混合式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教学数字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专题教学、大单元教学等概念的出现,也鼓励和引领教师从整体上进行单元设计,用大任务来组织单元教学,将零碎的单篇课文或具体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整合,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整本书阅读中,就是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任务,融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具体目标,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并能够读懂文本、鉴赏文本、研究文本。本文以高中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介绍如何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借助双
2、课堂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教学。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困境与混合式学习助力空间红楼梦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困难与需求如下:第一,文本难度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且需要进行深度学习;第二,学习过程长,个体极易疲惫,需要同伴共同学习;第三,课堂时间短,内容多且难,需要利用课下时间持续学习;第四,学生差异大,喜爱者侃侃而谈,不爱者一知半解,难以交流,需要分层学习。这些现实问题指向了学习的关键词:同伴、指导、时间、交流、合作、自主。教师教学也面临很多挑战。新课标指出,不以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阅读思考。于是如何设定专题学习目标、组织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怎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成为教师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
3、题。这需要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围绕学生以双课堂推进红楼梦专题教学为例混合式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教学文|张 婷的真实问题,设置真实情境,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过多讲解,适时推送学习材料,为学生展示创设机会或平台,并在过程中相机点拨。这些整本书阅读的困境,是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更是我们尝试转变、力争突破的契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已经在学理和实践上被证明对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现个性化学习具有助力作用。以双课堂语文教学为例,十余年的成果已然丰硕,它与专题教学的结合更是早早实践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设计理念1。在融媒体越来
4、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所给予的,真正弥补了线下课堂不足的地方,除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交流”超越线下课堂的单点交流,形成多点交互,最大限度推进生生间的对话,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平台,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真正实现合作。因此,虚拟教室以论坛形式开设,框架完整,过程清晰,根据论坛层级设置的区隔,让学习活动井然有序,让学生既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发布的任务,还能看到其他学生的思考成果。在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中,学生通过结构化外显让自己的学习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过程,有助于师生复盘学习过程。二、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设计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此外,阅
5、读整本书,应以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2024 年第 1 期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47数字课堂与交流。基于此,笔者的教学思路如下:第一阶段(一学期),即引导学生通读小说,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好阅读笔记,利用课下时间完成;第二阶段(46 课时),即理解主旨,鉴赏主要人物,学生需要围绕主要人物,班级内分组,进行小组汇报分享;第三阶段(23 课时),即深入评析主要人物,借助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跨班级分层学习,其中 A 层学生围绕前一阶段出现的人物争议点交流讨论,研读为主,B 层学生则围绕经典情节,交流讨论,精读为主
6、;第四阶段(46 课时),即鉴赏评析次要人物,为双课堂分层学习,学生围绕次要人物录制微课,交流分享。下面以第三阶段教学活动进行重点分析。(一)学情分析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呈现出的阶段性学情如下:第一,学生阅读水平差异较大,对红楼梦的熟悉度、理解度、兴趣度呈两极分化。笔者所教学的理科实验班中,阅读水平较好的学生不多,难以形成生生对话。第二,学生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由于文本内容丰富,人物复杂多样,学生对于人物的把握往往关注其单一方面,缺少多点联系的整体把握,刻板印象也比较重,由此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究不足。基于现实学情,本阶段教学中,笔者希望借助双课堂实现跨班级分层教学,利用线上虚拟课
7、堂将两个教学班的学生打混分层,力争让学生通过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伴一起学习,在各自的层次上都能有所收获。各层次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划分,从兴趣、通读、笔记、记忆、交流五个维度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为 A 层拓展挑战班和B 层强基激趣班。其中,A 层学生 34 人,有阅读兴趣,对红楼梦相对熟悉,对主要人物情节有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研读,有交流表达的愿望,但对人物复杂形象的分析不能自圆其说,分析过程中出现较多逻辑思维漏洞,如缺少概念理解、联系比较不足、评价标准不一等。B 层学生 50 人,思维灵活,但对红楼梦兴趣不大,在主要人物情节的记忆和理解上还存在问题,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畏难情绪较
8、大,在阅读过程中对理解小说人情事理逻辑有较大困难。(二)教学流程第三阶段利用双课堂推进阅读教学的流程如图 1 所示。图 1 第三阶段双课堂分工定位和各层次教学思路教学是需要立足于思维的。针对 A、B 层学生不同基础和特点,笔者把重点设计体现在思维训练上,除去共性目标,即阅读 红楼梦 整本书,锻炼从不同章回中寻找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联系、整合思维能力之外,两个层次分别聚焦“思辨”和“分析”。两个层次的学习任务不同,阅读材料不同,形式却相近,即在虚拟课堂上个性阅读、交互、讨论,实体课堂上共性展示、指导、纠偏。其中,A 层教学聚焦学生讨论的三个争议点:林黛玉的“真性情”、薛宝钗的“封建”、贾宝玉的“叛逆
9、”。对于这三个话题,学生理解不同,且在红楼梦研读中属于核心任务。B 层教学聚焦教师挑选的两段重要情节:林黛玉进贾府、宝玉受笞。这两段情节跨度较大,表面无关但具有内在逻辑,且以点带面,涉及人物众多。下面以 A 层学生为例(见表 1)试做分析。1.教师:精准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辨的话题基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四个教学阶段的前两个,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初步把握,能够大体了解学生在人物理解方面的学习起点,48|混合式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教学数字课堂表 1 A 层:思辨阅读,深入理解评价人物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虚拟教室设置讨论题(前一阶段学习中有争议的点)线上学习,交流互动,形成自己的认识1.制造
10、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锻炼思辨性思维2.搭建平台,让学生交流与分享,深入讨论虚拟课堂发布助读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个人小论文(不少于 1000 字)根据个人论文将学生定向、分组;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新写一篇进行主题汇报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形成小组论文提纲,开始写作(不少于 1500 字)1.引导学生能够准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鼓励有创新性的见解,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互评、质疑、答辩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提升思维品质2.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阅读小组论文,邀请学生评委,师生分别设计答辩问题实体课堂组织答辩会;针对学生现场问
11、题点拨和总结小组准备答辩材料、PPT(有 清晰思路),抽签汇报,完成答辩再辅以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初步选取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作为学生的讨论主题。之后,教师在虚拟教室发布讨论题,让学生线上学习,交流互动,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图 2)。其中,要点有三:首先,所讨论问题是学生的真问题,即前期学习暴露出的困惑或争议;其次,是文本学习的核心问题,即理解红楼梦的关键问题;最后,是学生现阶段通过学习可以尝试解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有获得感。图 2 中的两个帖子是教师发布助读材料之前学生对“贾宝玉的叛逆”这个话题的讨论。可以很明显看出教师的选点是比较准确的,学生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看法:第一个帖子认为“叛逆”是典
12、型的纨绔子弟作风,第二个认为“叛逆”是对封建思想的反抗。这基本代表了两大类观点。通过两个帖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想自圆其说,需要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勾连前后情节、整合零散信息,做到整体把握人物,还要回到历史现场,思考如何客观评价人物,并且在表述上通过概念界定、严密论证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涉及概括、分析、联系、整合、比较等思维能力,非常适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能捕捉到这样的学情并设计学习任务,是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的基础。2.教师:尽力选取能激发学生思辨的助读材料围绕话题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由学生寻找往往事倍功半。此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增强学生思辨能力提供基础性阅读材料。这需要教师前
13、期做大量的阅读、筛选工作,争取提供给学生一组观点截然相反的材料,供其分析。以贾宝玉的“叛逆”为例,笔者根据学生帖子的两个理解方向,分别提供了两份材料:一是冯其庸的 解读红楼梦,涉及贾宝玉人生之路的解读、宝黛爱情悲剧的解读、关于妇女命运问题的解读、关于贾宝玉无等级观念和非礼法思想的解读、关于反正统思想的解读内容;一份是王蒙的 贾宝玉论(节选部分)。这两份材料恰好符合学生的两种认识,让他们可以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做深入理解,更可以在观点相反的文章中重新反思自己的认识。3.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思维品质在这样的学习任务下,我们来比对学生关于“林黛图 2 学生在虚拟教室学习中的自由讨论2024
14、 年第 1 期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49数字课堂玉真性情”的发言(如图 3)。第一个帖子为学习初期学生对于此话题的理解,可以看到学生认识相对单一,只能够就情节而分析,虽然可以勾连多章回进行比较,但对人物的理解是比较扁平化的。第二个帖子为学习后期,学生阅读过助读材料和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论文提纲可以看到,学生的思考逐渐严密,从最初的感性泛谈发展到形成了相对清晰的逻辑思路,能够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具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辩证思考意识这是学习初期学生进行逻辑思考时很欠缺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师在虚拟教室设置学习任务搭建平台,让学生提问、研讨,使学生从个人问
15、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趣,通过交流与分享引导深入讨论。学生在虚拟教室的学习成果成为实体课堂进一步展示交流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学生在虚拟教室的学习实现了突破时空局限的多点交互,在实体课堂的讨论更便于集中、即时的交锋。以 B 层学习为例(见表 2),学生在虚拟课堂上自读了关于“林黛玉进贾府”和“宝玉受笞”两段情节的赏析,经充分交流后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形图 3 同一学生学习前后的发言对比成了错误认知,随后通过实体课堂“对辩”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充分展示收获,暴露出自己的问题。这些共性问题也成为虚拟教室提供给实体课堂的生成性学习资源。三、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效果双课堂的优势之一,便是能够全程保留学生学
16、习的痕迹,让教师看到学生在文字读写量、思维品质、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进步。(一)文字读写量在为期 5 天的第三阶段学习中,A 层学生阅读论文共计 11 篇,完成 34 篇个人小论文和 5 份小组小论文(字数均在 2000 以上);B 层学生阅读赏析文章共计 7 篇,完成 50 篇对“袭人建言”的分析理解(字数均在 1000 左右)。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读写活动,这样的文字读写量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基础保障。(二)思维品质的提升争议性大的话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从而通过阅读和讨论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甚至独创性。鉴于虚拟教室的网状交互、共线讨论、过程留痕等特点,以激发思辨为目的
17、的学习任务更适合在虚拟教室中发布。这很考验教师对学情的捕捉分析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控。(三)在同伴合作中保持了学习兴趣虚拟课堂真实记录了学生“查看量”“回帖量”“评论量”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很直观地反映出教学活动“激趣”和“挑战”的成功。学生能通过学习对阅读红楼梦产生兴趣,愿意持续地、主动地学习,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四、反思:如何提升随时随地跨班级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本次实践主要是希望利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解决教学中学生层次差异过大的问题,在整本书阅读的第三阶段介入效果较好。这是因为,第一阶50|混合式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教学数字课堂段为个人通读,第二阶段为线下小组合作,
18、第三阶段是希望跨越行政班空间限制,完成面向更多学生更精细化的分层次教学。线上虚拟教室不必考虑班额、师资、课表、教室硬件等问题,它能够凭借其伸缩性做到班级人数不限、空间硬件不限、时间范围不限,这样学生既不会影响其日常行政班学习,又能兼顾虚拟分层班级学习。这等于给学生开设了一个随时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同伴进行充分交流的平台。从这个角度说,这一次的教学实践实现了这个目的,也为利用双课堂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分层学习做出尝试。从不利因素上分析,虚拟课堂的学习无法单独存在,必须辅以实体课堂,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完成。因此,虚拟课堂虽然进行了分层,其配合的实体课堂也需要分层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于是,线上部分顺利
19、展开后,线下部分则又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即虚拟课堂虽不必考虑班额限制,实体课堂却必须考虑班额、教室等现实问题。本次实践 B 层学生有 50 人,在设计实体课堂时难免会掣肘。因此,若想让随时随地跨班级分层教学真正获得实践性落地,实体课堂的开设应以“变形”为佳,即利用腾讯会议或 ClassIn等线上学习工具模拟线下实体课堂。当然,实体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呈现方式也需要进行一些转变,如锻炼学生公开表达的目标大概不能很好达成。双课堂十余年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现在留给我们的课题是怎样更科学地使用双课堂。如基于虚拟课堂的平台功能,研究其结构逻辑,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框架;基于虚拟课堂的线上优势,探索教学
20、内容定位,实现在实体课堂难以达成的设想;基于双课堂的虚实结合,整合两种课堂的设计,即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的真正优势。两种课堂的形式不拘一格,在虚拟课堂大思维量的支撑下,实体课堂反倒可以完全留给学生自我沉淀,教师不必过多讲授,而是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活动整体设计调控学习节奏,让双课堂能张弛有度、相互配合。表 2 B 层:赏析阅读,分析情节理解人物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设计意图虚拟教室设置学习任务 线上学习;每人提 出 不 少 于 2 个问题,回答不少于 2 个问题选取章回跨度较大、表面无关但具有内在关联逻辑的两段情节1.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能够相对细致地再读文本2.搭建平台,让
21、学生得以交流与分享,从个人问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趣,力争能引导深入讨论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助读材料的辅助下理解情节,感受人物,通过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继而生发新的思考,深化理解4.锻炼从不同章回中寻找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能力,发展比较思维能力虚拟教室发布,每段情节提供 24 篇赏析材料阅读材料,重新提出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同 时 要 回 答 1 个他人的问题助读材料力争从多角度析读相关情 节,如 人 物、环 境、细 节、脂批等,涉及多种赏析文本的思维方 式,如 联 系、比较、析因等梳 理学生问题,筛选、归类、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虚拟教室中发布最终问题;告知上课形式(对辩、
22、分班对垒)针对最终问题梳理论坛上同学的观点,查找资料、讨论,对每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解释每 人 准 备 3 个 问题(2 个公共已知问题,1 个自选问题),并 熟 悉 所有问题,自己融会贯通1.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材料中联系、整合、辨析,形成自己的认识2.在整理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准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鼓励有创新性的见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实体课堂组织分班对辩;针对学生现场问题点拨和总结抽签对辩,完成后续写作任务1.在对辩、质疑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提升思维品质2.锻炼口语表达能力1李卫东,王屏萍,张婷.“互联网+”背景下“双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例 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103-108.参考文献(作者系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责任编辑:孙建辉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 2021 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策略研究以双课堂语文教学为例”(编号:202100480204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