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1 ,大小:17.25MB ,
资源ID:255729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557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CFD-DPM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基于CFD-DPM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pdf

1、能源与动力工程基于 CFD-DPM 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陈正甦1,2,衡亚光1,2*,熊平1,2,江启峰1,2,罗西棚1,2,申坤1,2(1.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2.西华大学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9)摘要:为揭示离心泵在输送固液两相流时颗粒密度和粒径对泵性能和磨损的影响,采用Realizablek-湍流模型(液相)和 DPM 离散相模型,对模型泵内固液两相流动进行定常数值模拟,研究固液两相流场中颗粒的运动轨迹以及磨损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密度和粒径的增大,模型泵的扬程和效率均下降;密度、粒径越大的颗粒,其运动轨迹越易

2、偏向叶片工作面;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叶片工作面以及蜗壳内的磨损程度加剧,但是叶片背面的磨损减轻,颗粒相应地在叶片工作面和蜗壳外壁边缘聚集;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蜗壳整体磨损程度加重,其中蜗壳的隔舌区域、区域和区域磨损程度最严重;叶片整体磨损程度逐渐降低,且叶片工作面磨损程度大于叶片背面。关键词:离心泵;固液两相流;磨损;数值模拟;运动轨迹中图分类号:TH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59X(2024)01008710doi:10.12198/j.issn.1673159X.4892InfluenceofParticlePropertiesonthePerformanceandWearo

3、fCentrifugalPumpsBasedonCFD-DPMCHENZhengsu1,2,HENGYaguang1,2*,XIONGPing1,2,JIANGQifeng1,2,LUOXipeng1,2,SHENKun1,2(1.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Fluid and Power Machinery,Ministry of Education,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 China)A

4、bstract:Inordertorevealtheinfluenceofparticledensityandparticlesizeontheperformanceandwearofcentrifugalpumpinsolid-liquidtwo-phaseflow,theRealizablek-turbulencemodel(liquidphase)andtheDPMdiscretephasemodelwereemployedtoconductsteady-statenumericalsimulationofthesolid-liquidtwo-phaseflowwithinthemode

5、lpump.Themotiontrajectoryofparticlesandthewearmechanisminthesolid-liquidtwo-phaseflowfield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thatbothofheadandef-ficiencyofthepresentpumpdecreasewiththeincreaseofparticledensityandparticlesize.Thelargerof收稿日期:20230610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22YFH0017);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LTDL2021-008)。*通

6、信作者:衡亚光(1989),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多相流动。ORCID:0000000337045002E-mail:引用格式:陈正甦,衡亚光,熊平,等.基于 CFD-DPM 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3(1):8796.CHENZhengsu,HENGYaguang,XIONGPing,etal.InfluenceofParticlePropertiesonthePerformanceandWearofCentrifugalPumpsBasedonCFD-DPMJ.JournalofXihuaUniversit

7、y(NaturalScienceEdition),2024,43(1):8796.第 43卷第 1 期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1月Vol.43,No.1JournalofXihua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Jan.2024theparticledensityanddiameter,thecloseroftheparticlestothebladepressureside.Withtheincreaseofparticledensity,wearonthebladepressuresideandvoluteincreases,whereaswe

8、aronthebladesuctionsidedecreases.Accordingtothis,particlesaremainlyconcentratednearthebladepressuresideandvolutewallsurface.Withtheincreaseofparticlediameter,wearonthevolutesurfaceincreasesandismoresigni-ficantatthevolutetongue,IIandVIregions.However,wearonthebladesurfaceshowsopponenttend-ency,andwe

9、aronbladepressuresidestillbestrongerthanbladesuctionside.Keywords:centrifugalpump;solid-liquidtwo-phaseflow;wear;numericalsimulation;motiontrajectory作为使用最广泛的泵类之一,离心泵具有体积小、扬程高、流量大等优点,但在输送固液两相流时,固体颗粒物质与叶片相互作用易导致叶片严重磨损,大大增加设备的维修、维护成本,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制约了离心泵在固液两相流输送领域的应用1;因此,研究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场中固体颗粒物质的运动规律对降低过流部件磨损,提升

10、离心泵的固液两相流输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固液两相流动已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在颗粒粒径和密度方面:Gandhi等2对两台离心式渣浆泵在输送 3 种不同材料和不同尺寸分布的颗粒时的扬程、效率及功率的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渣浆泵的扬程比和效率比不仅跟颗粒浓度有关也跟颗粒尺寸分布以及泵的性能有关;Liu 等3运用欧拉模型对排污泵固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流量工况及颗粒粒径的计算结果,发现叶轮流道内的固相体积浓度分布与颗粒大小有关;叶群4基于离散相模型(discretephasemodel,DPM)分析了颗粒密度、流量和转速变化对固液两相离心泵磨损的影响,

11、表明颗粒密度越大,流量越小,转速越大,泵的磨损率也随之增大;董文龙等5和刘娟等6基于 DPM 模型对泵内颗粒运动规律进行了模拟,发现大粒径颗粒的运动轨迹更容易偏向叶片工作面,颗粒与过流部件的撞击次数和磨损程度相较于小粒径时会大幅增加;Zhao 等7使用剪切应力传递(SST)k-湍流方法来模拟离心泵中的三维瞬态流动过程,结果表明固体颗粒浓度对流场外部性能和湍流能量有较强的影响且随浓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同时粒径对内部流动也有明显影响,但其影响并不是简单地与直径大小成正比。另一方面,也有大量对于颗粒运动轨迹及其对磨损规律影响的研究,如:Li 等8运用 DPM 模型模拟了螺旋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结果显

12、示大流量条件下的固相颗粒比背面小流量条件下的固相颗粒分布更均匀,颗粒对叶轮的冲蚀主要发生在叶片的压力面一侧;Shen 等9分析了不同密度、粒径及体积分数下颗粒的能量变化、运动特性及其在泵过流部件上的磨损规律,结果发现粒径小于 0.16mm 时,蜗壳壁面磨损率与颗粒粒径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粒径大于 0.16mm 时,粒径增大磨损会得到抑制;赵恩乐10利用 DPM 模型以及 Finnie 磨损模型对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和磨损进行了非定常状态下的数值计算,得到了泵内固液两相流的内特性、颗粒轨迹和磨损率的分布;Dong 等11应用固液两相流理论对泵的磨损位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离心泵磨损特性的数值模拟,结果

13、发现颗粒的粒径、冲击速度、冲击角与形状等都会对离心泵的磨损产生影响。上述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颗粒群体的运动轨迹,对于单个颗粒的运动轨迹变化研究还较少。本文采用 Realizablek-湍流模型(液相)、DPN 离散相模型和Mclaury 磨损模型12对一台工业离心泵内不同固相参数的固液两相流场中颗粒的运动轨迹、颗粒与部件表面的相互碰撞过程和磨损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颗粒运动规律及其对过流部件磨损过程的影响。1计算模型和方法1.1计算几何模型本研究的模型泵设计参数为:流量 Q=100m3/h,扬程 H=44m,转速 n=2900r/min,叶片数Z=5。采用 UnigraphicsNX 进行三维

14、几何建模,流动计算域由进口延长段、叶轮流道、蜗壳流道以及88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出口延长段组成,如图 1 所示。为了保证进、出口流动的充分发展,将进、出口延长至管径的 5 倍。蜗壳叶轮进口延长段出口延长段图1流体计算域模型Fig.1Computationalfluiddomains1.2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采用 ANSYSICEM 商用软件对流体模型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并通过 Fluent 软件计算模型泵的扬程 H 和效率 等与网格数量的关系,对转速为2900r/min,流量为100m3/h 工况下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结果如表 1 所示。由表 1 可见,随着网格数量的增加,模型

15、泵的扬程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效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当网格数量大于 347 万后,模型泵扬程及效率的相对误差在 1%以内,再增加网格数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考虑到计算资源和计算精度之间的平衡性,采用网格数量为347 万的网格划分方案。此时,模型泵的结构化网格模型如图 2 所示。表1网格无关性分析Tab.1Gridindependentanalysis项目CaseACaseBCaseCCaseD总网格数N/1062.353.474.325.13扬程/m43.0143.0242.9942.97效率/%22.722.7722.7822.79扬程相对误差/%00.020.070.05效率相对误差/%

16、00.30.040.041.3连续相模型选取清水作为连续相进行离心泵多工况定常计算。相较于标准 k-模型,Realizablek-湍流模型引入了与旋转和曲率有关的湍流黏度方程,并为耗散率增加了一个源于层流速度波动的传输方程,从而可以更好地模拟旋转均匀剪切流13。因此,对于连续流体相采用 Realizablek-湍流模型封闭时均 N-S 方程组,其余的动量、湍动能 k、湍流耗散率 均采用精度较高的二阶迎风格式14。1.4离散相模型DPM 模型在稳态方式得到某一时刻连续相流场条件下在一系列积分时间步的颗粒状态,一系列颗粒位置可连成运动轨迹线,从而得到颗粒的运动轨迹;因此,采用 DPM 模型对离心泵

17、进行固液两相流模拟。计算时,颗粒为离散相,需要考虑颗粒对连续相液体的影响。由于 DPM 模型中忽略了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中固相颗粒的体积分数不宜大于 12%15。颗粒形状简化为球形颗粒,忽略颗粒自身的旋转、颗粒之间的碰撞以及撞击壁面后颗粒破裂现象,并假定与壁面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颗粒在固液两相流场中运动时主要受到重力、绕流阻力、附加质量力、流场的压力梯度引发的附加力、Basset 力、Saffman 升力和 Magnus 升力等作用力。本研究中颗粒直径不超过 0.5mm,因此只考虑重力和阻力作用16。1.5边界条件计算域的进口边界条件采用速度入口,由设计出口延长段进口延长段放大放大放大蜗壳

18、蜗壳叶轮(a)计算域网格示意图(b)关键过流部件水体网格示意图叶轮图2计算域网格划分Fig.2Meshsetup第1期陈正甦等:基于 CFD-DPM 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89工况体积流量和进口截面积计算得出进口速度,并且颗粒的初始速度等于液相(水)的速度。此外,出口边界条件采用自由出流,同时假设在进口处颗粒的体积分数分布均匀。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处理近壁区域,叶轮和蜗壳均采用无滑移固壁边界条件。颗粒在进出口均采用 escape 边界条件,而在各过流部件内表面的边界条件设置为 reflect,且为弹性碰撞,反弹系数为 1。采用 SIMPLE 算法实现速度与压力间的耦合计算,设定收敛

19、精度为 104。1.6模拟方案模拟方案如表 2 所示。表2不同模拟方案Tab.2Differentsimulationschemes方案密度s/(kg/m3)粒径d/mm 流量(Qd=100m3/h)体积分数cv/%11200,2800,78000.41.0Qd0.01218000.1,0.25,0.41.0Qd0.012DPM 模拟结果及分析通过对不同固相参数颗粒在固液两相流泵内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粒径的颗粒在固液两相流场中对模型泵性能、运动轨迹和过流部件磨损的影响。2.1颗粒对模型泵性能的影响在设计流量工况下,固相体积分数 Cv为 0.01%时,针对不同密度和粒径颗粒对模型

20、泵的性能影响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如图 3、图 4 所示。图 3、图 4 中横坐标为 0 时,分别对应的纵坐标表示模型泵输送清水时的扬程和效率。图 3 定量分析了不同颗粒密度对模型泵外特性的影响。由图可知,与清水输送工况的性能相比,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大,扬程 H 和效率 均逐渐下降,与文献 17 中离心泵外特性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模型泵输送固液混合物的扬程 H 和效率 均减小的变化结果相同。这是由于颗粒密度的增大,导致颗粒质量增大,颗粒运动所需的能量就越大,从而降低了模型泵的水力效率。颗粒密度为7800kg/m3时,扬程最大下降 7.46%,效率最大下降 6.41%。从图 4 可以发现,随着颗粒粒

21、径的增大,与输送清水时工况相比,固液两相输送工况时,扬程H 和效率 均逐渐减小,与文献 18 中离心泵外特性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离心泵输送固液混合物的扬程缓慢下降的变化结果相同。粒径为 0.4mm时,扬程最大下降 1.44%,效率最大下降 1.23%。2.2颗粒密度对固液两相流场的影响2.2.1不同密度下颗粒运动轨迹的变化图 5 展示了流量为 1.0Qd,固相体积分数 Cv为0.01%,颗粒粒径为 0.4mm 时,不同密度颗粒在叶轮内部运动轨迹的变化情况。由图 5 可知,颗粒密度对其在叶轮流道内的相对运动轨迹有显著影响。颗粒自进入叶轮流道后均有向叶片工作面靠拢的趋势,该趋势由弱到强依次是密度为

22、 1200、2800和 7800kg/m3。其原因是颗粒在叶轮流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密度越大的颗粒,其自身的惯性越大,周向速度越小,因而随着密度增加,颗粒向叶片工作面偏转的趋势也越明显。因此,图中密度为 2800和 7800kg/m3的颗粒均与叶039.039.640.240.841.442.042.643.244.443.820.420.721.021.321.621.922.222.522.82 0004 000s/(kgm3)H/m/%H6 0008 000图3颗粒密度对泵外特性影响Fig.3Influenceofparticledensityonpumpperformances043.04

23、3.243.443.642.042.242.442.842.622.222.322.422.522.622.722.822.90.10.2d/mmH/m/%H0.30.4图4颗粒粒径对泵外特性影响Fig.4Influenceofparticlediameteronpumpperformances90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片工作面有明显碰撞,而密度为 1200kg/m3的颗粒未与叶片工作面碰撞。文献 19 试验研究表明,密度大的颗粒向叶片工作面偏转的趋势较大,易与叶片工作面发生撞击,密度小的颗粒向叶片工作面偏转较小,不易与叶片工作面发生撞击,这与本文所得到的结果一致。2.2.2密度

24、对模型泵过流部件磨损的影响为了探究固液两相流模型泵内颗粒对叶轮叶片及蜗壳不同部位磨损程度的影响,以叶片头部作为初始位置,分别在叶片工作面与背面的过流断面中线、工作面前盖板流线和工作面后盖板流线均匀设置监测位置 P0P3,如图 6 所示。将蜗壳分为 8 个区域,其三维图如图 7 所示。P0P0P0P1P1P1P2P2P2P3P3P3图6叶片监测点设置Fig.6Settingofmonitoringpointsofblade蜗壳扩散段蜗壳正视图g隔舌左视图右视图图7蜗壳的周向截面示意图Fig.7Circumferentialregionsofvolute设计流量工况下,颗粒粒径为 0.4mm、固相

25、体积分数 Cv为 0.01%时,不同密度的颗粒对叶轮叶片磨损的分布情况如图 8 所示。1E139E148E147E146E145E144E143E142E141E140kg/(m2s)Erosion rate背面背面背面工作面工作面工作面(a)s=1 200 kg/m3(b)s=2 800 kg/m3(c)s=7 800 kg/m3图8不同密度下叶片磨损分布云图Fig.8Contourofwearratedensityforbladewithdifferentdensities由图 8 可以发现,不同密度的颗粒对叶片工作面和背面的磨损分布有较为明显差异。当 s=1200kg/m3时,叶片工作面

26、的磨损较为轻微,而叶片背面的磨损程度较工作面严重。叶片背面的磨损主要分布在叶片过流断面中线 P1区域、背面前盖板流线 P2区域和出口边 P3区域,叶片头部 P0处开始出现轻微的磨损。当 s=2800kg/m3时,叶片工作面的磨损加重,但叶片背面的磨损程度有所降低。当s=7800kg/m3时,叶片工作面的磨损剧烈,叶片出口边 P3区域磨损加重,叶片背面的磨损程度进一步降低。在设计工况下,颗粒的密度越大,质量就越大,颗粒的惯性就越强,其保持原有运动规律的能力就越强,当颗粒进入叶轮流道后,由于较大的惯性,其周向速度增长较慢,与叶轮之间的周向s=1 200 kg/m3s=2 800 kg/m3s=7

27、800 kg/m3图5单个颗粒运动轨迹随密度变化图Fig.5Particletrajectoryatdifferentdensityconditions第1期陈正甦等:基于 CFD-DPM 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91相对速度之差越大,因此密度大的颗粒向叶片工作面方向运动的趋势更为明显,从而导致叶片工作面的磨损分布情况更加严重。由此可知,颗粒密度变化对叶片壁面的磨损分布情况与图 5 颗粒运动轨迹较为吻合。图 9 为在设计流量工况下,颗粒粒径为 0.4mm、固相体积分数 Cv为0.01%时,不同密度颗粒对蜗壳壁面磨损的情况。7E136E135E134E133E132E131E137

28、E140kg/(m2s)Erosion rate(a)s=1 200 kg/m3(b)s=2 800 kg/m3(c)s=7 800 kg/m3图9不同密度下蜗壳磨损分布云图Fig.9Contouroferosionweardensityforvolutewithdifferentdensities从图 9 可以发现,颗粒密度变化对蜗壳壁面的磨损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颗粒密度增大,蜗壳壁面磨损程度逐渐加重,而隔舌区域磨损程度逐渐减轻。当 s=1200kg/m3时,隔舌和区域的磨损程度严重,而区域到区域的磨损程度较轻,且蜗壳出口扩散段区域开始出现较为轻微的磨损。随着颗粒密度增大到 s=280

29、0kg/m3,相比s=1200kg/m3时,隔舌区域的磨损程度明显降低,但到区域的磨损程度进一步扩大,其中区域的磨损程度最严重。当 s=7800kg/m3时,隔舌区域的磨损程度进一步降低,但蜗壳出口扩散段区域出现较为明显的磨损,到区域的磨损程度进一步加剧,其磨损部位靠近蜗壳后盖板方向。图 10 显示叶片和蜗壳面积平均磨损率(erosioninarea-weightedaverage)随颗粒密度变化。由图可以发现:密度对叶片和蜗壳的面积平均磨损率有明显影响,蜗壳的平均磨损率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叶片的平均磨损率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蜗壳的磨损率大于叶轮叶片的磨损率;随着颗粒密度增加

30、,磨损逐渐以蜗壳磨损为主。2.2.3不同密度对颗粒分布的影响图 11 为不同密度的颗粒在设计流量工况下,颗粒粒径为 0.4mm、固相体积分数 Cv为0.01%时,过流部件中间截面的颗粒浓度分布云图。对比图 11 中 3 种不同密度的颗粒分布云图,可以发现颗粒密度不同对颗粒的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影响。随着颗粒密度增大,颗粒分布从相对分散发展到逐渐聚集。颗粒主要聚集在叶轮进口、蜗壳外壁,颗粒的运动趋势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大,更倾向于叶片工作面,与图 5 颗粒运动轨迹较为吻合。这是因为在叶轮的作用下,颗粒从叶轮入口吸入并扩散到蜗壳中,由于颗粒密度高于液相,颗粒受到较大的惯性力的影响,使得颗粒与液相在该区域发

31、生严重分离现象,导致颗粒在蜗壳外壁边缘聚集,从而沿蜗壳外壁输送出去。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大,颗粒聚集处的浓度增大。这是因为颗粒密度越大,受到的惯性力越大,颗粒的可跟踪性越差,越容易聚集,从而对过流部件壁面磨损的概率增大。同时,可以看出图 8、图 9 显示磨损的区域与图 11 显示的颗粒聚集区域相对应。1 20011.2415.67.71叶片蜗壳23.25.0827.50510152025302 8007 800s/(kgm3)E/(1015 kg/(m2s)图10颗粒密度对平均磨损率的影响Fig.10Influenceofparticledensityonaveragewearrate92西华大学

32、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2.3颗粒粒径对固液两相流场的影响2.3.1不同粒径下颗粒运动轨迹的变化图 12 展示了流量为 1.0Qd,固相体积分数 Cv为0.01%,颗粒密度 s为 1800kg/m3时,不同粒径颗粒在叶轮内部运动轨迹的变化情况。d=0.10 mmd=0.25 mmd=0.40 mm图12单个颗粒运动轨迹随粒径变化图Fig.12Particletrackwithdifferentdiameters从图 12 可以看出,不同粒径的颗粒在叶轮流道内的运动轨迹较为相似。颗粒随液体进入叶轮流道后均有向叶片背面靠拢的趋势,该趋势明显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粒径为 0.1、0.25和0.4mm

33、。随着颗粒在叶轮内运动,颗粒逐渐脱离叶片背面,向下一叶片工作面靠近。由于叶轮旋转,颗粒在叶轮流道内受到惯性和叶轮圆周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粒径越大的颗粒向叶片背面的偏离程度越大,所以颗粒的运动轨迹逐渐向着叶片工作面偏转,从而在叶片工作面靠近出口边附近区域与叶片发生碰撞,进而引起叶轮出口边的磨损。当颗粒粒径较小时,颗粒向叶片背面靠近,颗粒受到的惯性作用和叶轮圆周方向的作用力较小,所以运动轨迹与叶形比较吻合;与粒径大的颗粒相比,粒径小的颗粒运动轨迹较长,这应该是由于粒径小的颗粒惯性小,因而更易受水流影响改变轨迹。颗粒轨迹的计算结果与谈明高等20的实验结果十分相近。从图 5、图 12可以发现,粒径对颗粒

34、运动轨迹的影响与密度对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规律性大致相同。2.3.2粒径对模型泵过流部件磨损的影响设计流量工况下,固相体积分数 Cv为0.01%、密度 s为1800kg/m3时,不同粒径的颗粒对叶轮叶片磨损的分布情况如图 13 所示。由图 13 可以发现,颗粒流入叶轮流道并与叶片壁面发生碰撞,磨损形式主要以冲蚀磨损为主,随着粒径的增大,叶片工作面磨损逐渐加重,且叶片背面磨损程度低于叶片工作面。当 d=0.1mm时,叶片背面与工作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但叶片背面较叶片工作面磨损严重,其中叶片背面 P3区域磨损最严重;随着颗粒粒径增加到 d=0.25mm时,叶片工作面磨损程度有所扩大,尤其在叶片工

35、作面 P1区域,但叶片背面磨损程度有所降低;当 d=0.4mm 时,叶片工作面磨损程度进一步扩大,叶片背面磨损程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可知,当颗粒粒径较小时,叶片背面为磨损较严重的区域,这是由于当固体颗粒进入到叶轮内时,颗粒跟随性较好,易与叶片背面发生触碰。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根据颗粒轨迹,在叶轮的旋转作用下,颗粒受惯性的影响向叶片背面移动并且颗粒速度低于叶轮转速,使得固体颗粒不断向叶轮的工作面运动,因而造成叶轮工作面上的磨损率不断增大。图 14 为设计流量工况下,颗粒密度 s为1800kg/m3、固相体积分数 Cv为0.01%时,不同粒径的颗粒对蜗壳壁面磨损分布情况。9E098E097E096E

36、095E094E093E092E091E090kg/m3Concentration(a)s=1 200 kg/m3(b)s=2 800 kg/m3(c)s=7 800 kg/m3图11不同密度的颗粒浓度分布云图Fig.11Contourofparticledistributionwithdifferentdensities第1期陈正甦等:基于 CFD-DPM 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93从图 14 可以看出,颗粒粒径对蜗壳壁面的磨损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蜗壳各断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粒径越大磨损的范围和程度越大,且磨损较为严重的区域出现在隔舌、到区域。当粒径d=0.1mm 时,区域的

37、磨损程度最大,隔舌和区域磨损较为明显,蜗壳圆周壁面的磨损分布较均匀,这是由于在液相作用下,小粒径的颗粒跟随作用相对较好,使得颗粒在蜗壳流道内部分布相对较均匀,对蜗壳圆周壁面的冲击也较为均匀;当粒径 d=0.25mm 时,区域的磨损程度进一步扩大,隔舌和区域磨损加剧,蜗壳出口扩散段区域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磨损;当粒径 d=0.4mm时,隔舌区域、和区域磨损程度最剧烈,蜗壳出口扩散段区域磨损程度进一步扩大,其他断面的磨损程度加重。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根据颗粒轨迹,颗粒在惯性作用下离开叶轮,向蜗壳流道运动,从而撞击蜗壳壁面,颗粒随流体运动过程中与蜗壳壁面摩擦,因而造成蜗壳的磨损分布不断扩大。颗粒粒径对

38、叶片和蜗壳面积平均磨损率的影响如图 15 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叶片的平均磨损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蜗壳的平均磨损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且蜗壳的磨损率逐渐大于叶轮叶片的磨损率,从而可以预测过流部件磨损逐渐以蜗壳为主。0.1021.2913.112.27叶片蜗壳14.98.9919.105101520250.250.40d/mmE/(1015 kg/(m2s)图15颗粒粒径对平均磨损率的影响Fig.15Influenceofparticlediameteronaveragewearrate2.3.3不同粒径对颗粒分布的影响图 16 为不同粒径的颗粒在设计流量工况下,密度 s为1

39、800kg/m3、固相体积分数 Cv为0.01%1E139E148E147E146E145E144E143E142E141E140kg/(m2s)Erosion rate背面背面背面工作面工作面工作面(a)d=0.1 mm(b)d=0.25 mm(c)d=0.4 mm图13不同粒径下叶片磨损分布云图Fig.13Contourofwearratedensityforbladewithdifferentdiameters2E131E138E146E145E144E142E140kg/(m2s)Erosion rate(a)d=0.1 mm(b)d=0.25 mm(c)d=0.4 mm图14不同粒径

40、下蜗壳磨损分布云图Fig.14Contourofwearratedensityforvolutewithdifferentdiameters94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时,过流部件中间截面的颗粒浓度分布云图。由图 16 可知,颗粒粒径不同对颗粒的分布规律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颗粒分布从相对均匀发展到逐渐聚集在叶片工作面,这与图 12 颗粒运动轨迹较为吻合。这是因为在叶轮的作用下,小粒径颗粒在固液两相流内被看作均质流体沿液相流线重合的轨迹与液相一起运动,而大粒径的颗粒由于较大的惯性作用而随液相一起运动的能力变差,易在叶片工作面聚集,导致颗粒对叶片工作面的磨损概率增大。

41、当颗粒从叶轮出口扩散到蜗壳后,小粒径颗粒在蜗壳流道内分布均匀,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颗粒越易在蜗壳外壁边缘聚集,蜗壳外壁边缘浓度分布增大,从而导致颗粒对蜗壳外壁边缘的磨损概率增大。同时,可以看出图 13、图 14 显示磨损的区域与图 16 显示的颗粒聚集区域相对应。3结论本文采用 DPM 模型,研究了固液两相流颗粒冲蚀模型泵过流部件的磨损规律,分析了不同颗粒密度和粒径对模型泵外特性、颗粒轨迹及磨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颗粒密度和粒径的变化对模型泵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密度和粒径的增加扬程和效率均会下降。2)颗粒密度变化对其在固液流场中的运动轨迹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叶片工作面以及蜗壳

42、内的磨损程度加剧,但是叶片背面的磨损减轻,颗粒相应地在叶片工作面和蜗壳外壁边缘聚集。在叶轮流道内,随着密度的增大,颗粒自身的惯性增大,因此周向速度减小,使得颗粒运动背离叶片背面,向叶片工作面偏转,从而对叶片壁面造成磨损;在蜗壳流道内,颗粒密度高于液相,由于颗粒受到惯性力的影响,密度越大的颗粒越易在蜗壳外壁边缘聚集,从而对蜗壳壁面磨损概率增大。3)颗粒粒径对颗粒轨迹的影响与颗粒密度对颗粒轨迹的影响相似,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运动轨迹向叶片工作面偏转,叶片整体磨损程度逐渐降低,且叶片工作面磨损程度逐渐大于叶片背面,蜗壳整体磨损程度逐渐加重,其中蜗壳的隔舌区域、区域和区域磨损程度最严重,颗粒相应地在叶

43、片工作面和蜗壳外壁边缘聚集。这与颗粒密度变化对模型泵过流部件造成磨损的原因一致,即颗粒受到自身的惯性作用,随液相一起运动的能力变差,粒径越大的颗粒,越易在叶片工作面和蜗壳外壁边缘聚集,从而对过流部件壁面磨损概率增大。参考文献1李伟,潘云欣,李昊明,等.固液两相流离心泵流动特性及磨损问题研究进展 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3,41(2):109117.LIW,PANYX,LIHM,etal.Researchprogressonsolid-liquidtwo-phaseflowcharacteristicsanderosionofcentrifugal pumpJ.Journal of Drai

44、nage and IrrigationMachineryEngineering,2023,41(2):109117.2GANDHIBK,SINGHSN,SESHADRIV.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ifugal slurry pumpsJ.JournalofFluidsEngineering,2001,123(2):271280.3LIUJH,ZHUMY.Numerationsimulationof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centrifugal sewerage pumpJ.9E098E097E096E095

45、E094E093E092E091E090kg/m3Concentration(a)d=0.1 mm(b)d=0.25 mm(c)d=0.4 mm图16不同粒径的颗粒浓度分布云图Fig.16Contourofparticledistributionwithdifferentdiameters第1期陈正甦等:基于 CFD-DPM 的离心泵内颗粒性质对泵性能与磨损的影响95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0(44/45/46/47):345348.4叶群.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内部流场与磨损数值模拟 D.镇江:江苏大学,2015.YEQ.Numericalsimula

46、tionofinternalflowfieldandwearofsolid-liquidtwo-phaseflowcentrifugalpumpD.Zhenjiang:JiangsuUniversity,2015.5董文龙,李昳.离心泵内大颗粒下运动特性数值模拟与磨损分析J.机电工程,2015,32(3):324327.DONGWL,LIY.Numericalsimulationoferosionandparticlemotiontrajectoryincentrifugalpumpwithma-jordiameterparticlesJ.Mechanical&ElectricalEngin-

47、eeringMagazine,2015,32(3):324327.6刘娟,许洪元,唐澍,等.离心泵内固体颗粒运动规律与磨损的数值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6):5459.LIUJ,XUHY,TANGS,etal.Numericalsimulationof erosion and particle motion trajectory in centrifugalpump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forAgricul-turalMachinery,2008,39(6):5459.7ZHAOWG,ZHAOGS.Numericalinvestigat

48、iononthetransientcharacteristicsofsediment-ladentwo-phaseflowinacentrifugalpumpJ.JournalofMechanic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8,32(1):167176.8LIRN,WANGHY,HANW,etal.Studyonsol-id-liquidtwo-phaseunsteadyflowcharacteristicswithdif-ferentflowratesinscrewcentrifugalpumpJ.IOPConfer-ence Series:Materials Sc

49、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52(6):062002.9SHENZJ,LIRN,HANW,etal.Theresearchonparticle trajectory of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anderosionpredictinginscrewcentrifugalpumpJ.IOPCon-ference Seri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129:012052.10赵恩乐.离心式杂质泵内部固液两相湍流场数值计算与磨损分析 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ZHAOEL.Nu

50、mericalcalculationandwearanalysisofsolid-liquidtwo-phaseturbulentflowfieldincentrifugalimpurity pumpD.Hefei: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7.11DONGX,ZHANGHL,WANGXY.Finiteele-mentanalysisofwearforcentrifugalslurrypumpJ.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009,1(1):1532 1538.12MCLAURYBS.Amodelto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