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声现象》教学设计
《声现象 复习课》教学设计
文山市古木镇中心学校 蔡伶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复习过程,初步认识到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
2。经历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复习过程,初步认识到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
2、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实践中去的品质。
二、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的知识网络
四、过程与方法
(一)展示并让学生齐读考试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能从具体事例中区分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特性。
3。知道噪声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会判断减弱噪声的途径.
4。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知道声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二)教师进行考情分析
1.高频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
2
3、本讲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1—3分。
(三)展示《声现象》知识框架:
(四)进行考点梳理
考点1 声现象的实验探究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得出结论: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得出结论:1.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真空________传声.________________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__
4、v液____v气
4。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5.声音以______的形式传播,我们叫做声波
针对训练:1、2、3
回声现象: 是指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_____.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s=___
思考:要想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障碍物距离喊话的人的最短距离是多少米?
特征
含义
决定因素
波形情况
音调
声音的____,俗称声音的“粗”“细”
频率
波形越密集,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________,俗称音量的“大”
5、小”
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
波形越高陡,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
声音的________,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音色不同,波形不同。
考点2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比较
探究一: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现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幅度大致相同,观察到钢尺伸出越短,振动越________,音调越________.
得出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________越高,音调________。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
2、频率高于200
6、00Hz的声波叫做________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______
播放视频:电影《美人鱼》中的声现象
探究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现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不同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______.
得出结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________有关,________越大,响度越________。
(2)补充说明: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来显示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另外响度还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下列
7、词语分别描述的是:
声若洪钟、嗓门大、尖声尖气、震耳欲聋、大声说话、不同人说话不一样、敲击铁轨判断有没问题、声音刺耳、低声细语、一声尖叫、不同乐器的声音不同、高声呼喊、女高音男低音、调高音量、敲西瓜判断生熟、引吭高歌、闻其声知其人
针对训练:4、5、6、7
考点3 声的利用
针对训练:8、9
考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认识噪声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声音等级的划分与危害:
等级划分:人们以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其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是刚好引起听觉的声音, _________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危害:长期生活在_________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为了保护听力,不能超过________;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________;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_____.
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针对训练: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