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O I:1 0.1 9 3 2 2/j.c n k i.i s s n.1 0 0 6-4 7 1 0.2 0 2 4.0 1.0 0 7h t t p s:/x u e b a o.x a u t.e d u.c n引文格式:赵璟,左小茹,焦炬,薛伟贤.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 0 2 4,4 0(1):6 7-7 8.Z HA OJ i n g,Z UOX i a o r u,J I AOJ u,X U E W e i x i a n.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a n ds p a c e-t i
2、m ea n a l y s i so f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i n 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 U r b a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J.J o u r n a lo fX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2 0 2 4,4 0(1):6 7-7 8.收稿日期:2 0 2 2-1 1-0 7;网络首发日期:2 0 2 3-0 6-2 1网络首发地址:h t t p:/
3、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6 1.1 2 9 4.N.2 0 2 3 0 6 2 0.1 7 1 9.0 0 6.h t m l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2 1 J Z 0 4 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 0 2 3 D 0 3 8);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资助项目(1 0 5-2 5 6 9 9 1 8 2 1)通信作者:赵璟,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E-m a i l:z j 0 0 0 0 0 0 0 01 2 6.c o m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及
4、其影响因素赵 璟,左小茹,焦 炬,薛伟贤(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 1 0 0 5 4)摘要:探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揭示2 0 0 32 0 2 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响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资源集聚呈现“首位”分布,西安的资源集聚能力最大但增长缓慢,而其他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总体不高且大部分降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布在缓慢集中,且存在正向空间依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
5、科技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工资水平显著提升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而市场化水平抑制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关键词: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 1 2 7;F 2 9 9.2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6-4 7 1 0(2 0 2 4)0 1-0 0 6 7-1 2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a n ds p a c e-t i m ea n a l y s i so f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i nG
6、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Z HAOJ i n g,Z UOX i a o r u,J I AOJ u,XU E W e i x i a n(F a c u l t yo fE c o n o m i c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X i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X ia n7 1 0 0 5 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E x p l o r i n g t h e i n f l u
7、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a n dc h a n g i n g t r e n d so f c i t y r e s o u r c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p a c i t y i so f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o p t i m i z i n gt h es p a t i a l a l l o c a t i o no f r e s o u r c e s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h i g h-q u a l i t yd
8、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T h i sp a p e re s t a b l i s h e sa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s y s t e mb ya p p l y i n gt h ee n t r o p ym e t h o d.A i m i n ga t t h ec h a r a
9、c t e r i s t i c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t h i sp a p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s p a t i o-t e m p o r a l e v o-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i n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10、o m e r-a t i o nf r o m2 0 0 3t o2 0 2 0,a n de s t i m a t e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p a c i t y i n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b yu s i n gs p a t i a l e c o n o m e t r i cm e t h o d s.I t
11、i s f o u n di nt h i sp a p e r t h a t t h e i n n e r r e s o u r c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o f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p r e s-e n t sa t y p i c a l“p r i m a c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X ia nh a s t h e l a r g e s t c i t yr e s o u r c
12、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b u t t h eg r o w t h i s s l o w,w h i l eo t h e r c i t i e sr e s o u r c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i e s a r eg e n e r a l-l y l o wa n dm o s t l yd e c l i n i n g.T h e r e i s ap o s i t i v e s p a t i a l d e p e n d e n c eb e t w
13、 e e nc i t yr e s o u r c e a g g l o m-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i e s,a n dt h e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i e s i ss l o w l y76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X i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2 0 2 4)V o l.4 0N
14、o.1 c o n c e n t r a t e d.T h e l e v e l o f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q u a l i t yo f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el e v e l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l e v e l o f p u b l i c s e r v i c e s a n d t h e l e v e l o fw a g e
15、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e n h a n c e t h e c i t y r e s o u r c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w h i l e t h e l e v e l o fm a r k e t i z a t i o n i n h i b i t s t h e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i n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16、 m e r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y;s p a t i o-t e m p o r a le v o l u t i o n;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目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聚集了流域6 4%以上的人口、6 8%以上的经济总量、7 0%以上的污染排放1,城市群正在成为黄河流域承载高质量发展要素
17、的主要空间形式,不但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核心区,而且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中拥有特殊地位、承担着重要职责2-3。有研究发现兰州 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等城市群要素综合集聚能力较弱、人口与经济集聚的负面影响显著4-5。黄河流域上游的兰州 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好,但生态脆弱,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难度大。下游的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集聚基础好,但资源消耗量接近极限,生态环境约束加剧。关中平原城市群是黄河中游唯一的国家级城市群,涵盖了上游与下游城市群在资源集聚方面暴露出的突出问题6。关中平原城市群在生态基底、资源集聚
18、基础与资源环境载荷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典型意义。目前理论界针对区域资源集聚能力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在评价内容方面,当前研究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7,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集聚能力8,城市群和城市资源集聚能力9-1 1,但是在所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文化产业产值、跨国公司数量等)在部分城市(区域)难以获取,这影响了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在评价方法方面,当前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网络层次分析、因子分析、H e r f i n d-a h l指数、熵值法等方法7-1 1。在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当前研究分别从制度、科技、经济、自然等
19、方面分析区域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进建议1 2;但是少有研究考虑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依赖、定量评估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作用大小与路径,因而导致提升建议缺乏空间指向性。综上,当前研究针对城市资源集聚能力问题已进行了多角度探讨,但仍有两点不足。一是基于流域层面的研究多关注长江流域,而针对黄河流域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研究较少,其中只有一篇文献1 3科学评价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资源集聚能力,但未能进一步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因素。二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不仅会影响所在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而且会影响周边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而控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较少,亦
20、缺乏对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估。基于此,论文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实际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考察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定量评估各影响因素对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作用大小与方向,以期能为定量评价黄河流域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以及廓清城市资源集聚提升背后的影响机制提供决策依据。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 研究方法1.1.1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参考郭庆宾和张中华9、郭 庆宾和骆康等1 1、郭庆宾等1 2、赵璟和焦炬1 3构建的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咨询陕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的
21、1 2位行业专家,根据专家建议删除重叠和难以获取数据的部分指标,得到了包含1 0项二级指标、3 2项三级指标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指标权重确定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得分计算首先利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其次利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通过计算第j项指标下,样本i占该指标的比重yi j,再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ej,进而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指标权重wj,最后对计算出的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得分A。yi j=x*i j/ni=1x*i j(1)ej=-kni=1yi jl
22、 nyi j(2)gj=1-ej(3)86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 0 2 4)第4 0卷第1期 wj=gj/mj=1gj(4)A=mj=1wjx*i j(5)式中:n为 样 本 数;m为 指 标 数;i=1,2,n;j=1,2,m;k=1/l nn;有0ej1。表1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T a b.1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o f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G u a n z h o
23、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权重资源集聚能力人口资源集聚能力城市人口数量占城市群人口总量的比重城市城镇化率与城市群总体城镇化率的比值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群人口密度的比值城市每万人在校大学数量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0.0 3 00 20.0 1 28 20.0 3 24 90.0 2 19 8土地资源集聚能力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群总量的比重城市土地总面积占城市群总量的比重0.0 2 89 90.0 3 04 60.0 2 52 5经济资源集聚能力城市G D P占城市群总量的比重城
24、市人均G D P与城市群人均G D P的比值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城市群总量的比重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与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的比值0.0 2 55 60.0 2 73 80.0 4 12 60.0 2 28 90.0 4 31 5金融资源集聚能力城市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城市群的比重城市金融业从业人员数与城市群水平的比重城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城市群总量的比重 0.0 2 53 90.0 2 00 10.0 3 09 8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城市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高校数量占城市群总量的比重城市每万人拥有专任教师数量与城市群
25、水平的比值0.0 2 77 60.0 3 49 00.0 1 50 4公共设施资源集聚能力城市客运总量与城市群客运总量的比值城市人均供水量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人均供气量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人均邮电业务收入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量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医疗机构数占城市群医疗机构数的比重城市中小学数量占城市群中小学数量的比重0.0 4 97 40.0 1 94 20.0 4 03 50.0 2 85 40.0 2 66 30.0 3 62 70.0 1 54 90.0 3 42 4文化资源集聚能力城市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
26、0.0 4 16 1生态环境资源集聚能力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与城市群公园绿地面积的比值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0.0 1 99 80.0 3 24 7政策资源集聚能力城市政府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比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城市政府财政支出占G D P比重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0.0 7 01 60.0 2 48 9对外开放资源集聚能力城市进出口总额占G D P比重与城市群水平的比值0.0 6 38 8 资源集聚能力得分A的取值范围为0,1,A越接近1,说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越强,反之说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越弱。1.1.2 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响因素1)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基于资源集聚的过程,吸引资源向城市集聚
27、的96 赵璟,等: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内在动力会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就业机会、生活成本、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影响1 0-1 2,1 4;而资源集聚通道的顺畅则对资源能否顺利集聚也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因此,论文在结合相关研究1 2,1 4的基础上,从影响城市资源集聚的内在力量和外在支持方面出发,合并了内涵类似、存在共线性的指标,然后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数据可获得性,最终选取1 0项指标作为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2)。表2 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指标T a b.2 I n f l u e n
28、 c i n gf a c t o r sa n d i n d e x e so f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指标指标解释具体指标选择单位g d p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 D P元t e c科技创新水平科学技术支出1 04元n e c市场化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04元t e a公共服务水平邮电业务收入元u r b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数1 04人i m e对外开放水平进出口总额1 08元g r e生态环境质量城市人均绿地面积h m2r o a交通可达性道路面积1 04m2e m p就业机会从业人员数量
29、1 04人s a l工资水平职工平均工资元2)空间计量方法介绍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有:空间滞后模型(s p a t i a ll a gm o d e l,S LM)、空间误差模型(s p a t i a l e r r o rm o d-e l,S EM)和空间D u r b i n模型(s p a t i a lD u r b i nm o d-e l,S DM)。空间滞后模型(S LM)引入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来检验被解释变量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表达式为:Yi t=WYi t+Xi t+i t(6)式中:i表示第i个观测区域;t表示观测年份;Yi t表示被解释变量;Xi t表示全部解
30、释变量;表示X对Y的作用大小及方向;表示空间相关系数,衡量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W表示n阶的空间权重矩阵,WYi t表示被解释变量的邻近效应;i t表示随机误差项。空间误差模型(S EM)引入误差项的空间滞后项来检验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其表达式为:Yi t=+Xi t+i ti t=Wi t+i t(7)式中:表示常数项;i t表示随机误差向量;表示空间误差系数,衡量相邻区域的被解释变量对研究区域内部被解释变量的作用程度;其余参数含义与式(6)中的参数含义一致。空间D u r b i n模型(S D M)不仅考虑相邻区域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也考虑相邻区域之间
31、的各项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的影响,其表达式为:Yi t=WYi t+Xi t+WXi t+i t(8)式中:WXi t表示相邻区域所有解释变量X的空间溢出对研究区域被解释变量Y产生的影响;系数表示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其余参数含义与式(6)中的参数含义一致。式(6)(8)中空间权重矩阵W,论文选用二阶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具体构建形式见Z h a o等1 5。论文使用A n s e l i n1 6、L e s a g e和P a c e1 7提出的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M-t e s t)以及稳健拉格朗日乘数检验(r o b u s t-LMt e s t)来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具体步骤参考Z
32、 h a o等1 5。1.2 数据来源根据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1 8,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山西省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甘肃省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国土面积约1.0 7 11 05k m2。因为2 0 0 3年之前商洛市、天水市及平凉市的科学技术支出、医疗机构数以及城市进出口总额等方面数据缺失严重,并且2 0 2 1年和2 0 2 2年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金融业从
33、业人员数量、人均供气量等指标多个城市数据缺失,为了保证研究期内数据稳定性和连续性,论文最终选取2 0 0 32 0 2 0年共1 8年样本数据。论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 0 0 42 0 2 1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 等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研网区域经济统计数据库。由于杨凌区数据缺失年份较多,分析时将其剔除;考虑到县域部分连续数据获取难、部分数据缺失等问题,统一从市级层面搜集整理数据。针对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将其补充完整。2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时空演变分析2.1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时序演变 通过
34、比较,论文发现在考察期只有西安和铜川的资源集聚能力在增大,但增速十分缓慢(西安增长了0.8%,铜川增长了3.4%),而其余九个城市的资07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 0 2 4)第4 0卷第1期 源集聚能力都在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也导致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均值缓慢下降:均值从0.2 3 41(2 0 0 3年)下降至0.2 1 68(2 0 2 0年)。从城市间差距变化看,西安市资源集聚能力基本在0.9以上,远高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其他城市中资源集聚能力得分最高者为咸阳(均值为0.2 5,且缓慢降低),而资源集聚能力得分最低者为庆阳(均值为0.0 9,且波动降低),具体见图1。图1 2 0
35、0 32 0 2 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值F i g.1 V a l u eo f 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 c i t i e s i n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f r o m2 0 0 3t o2 0 2 0 论文进一步利用频数分布对比分析发现考察期内每一年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偏度估计量均为正值,基于图1可知大部分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评价值较小,这说明只有西安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评价值足够大,
36、才能使频数分布曲线右侧尾部拖得很长。因受到版面篇幅限制,根据间隔时间大致相等的原则,论文绘制出2 0 0 3年、2 0 0 9年、2 0 1 5年和2 0 2 0年的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频数分布图(图2)。比较图2发现:第一,图形开始变得瘦高但随后变得更扁平,这说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越来越分散;第二,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均值变小,而标准差变大;第三,图形始终右偏(即有较长的右尾),这说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均值大于中位数、大于众数,但是偏度估计量变化不大。图2 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频数分布变化F i g.2 F r e q u e n c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
37、c h a n g e so f 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 c i t i e s i n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17 赵璟,等: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图1和图2,中心城市西安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在城市群中“一枝独秀”但是增长缓慢,而排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城市其资源集聚能力都小于西安评价值的1/3且缓慢下降,说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尚未形成明显的资源集聚副中心,资源集聚呈现典型的“单
38、中心”结构。同时,西安对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的资源产生较强吸引,并未显著推动资源要素向外围城市扩散或转移。2.2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格局演变 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存在正向空间依赖,但空间集聚性降低论文利用全局M o r a nsI指数(式(9)检验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是否存在空间相互依赖。若M o r a nsI指数大于零,则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反之,则为负空间自相关。I=NS0Ni=1Nj=1wi jQi-Q Qj-Q Nj=1Qi-Q 2(9)式中:ij;N为城市群内各城市数量;Qi、Qj为城市i、j的 资 源 集 聚
39、 能 力;Q为Qi的 均 值;S0=Ni=1Nj=1wi j;空间权重矩阵wi j采用二阶邻接空间矩阵。论文将计算出的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全局M o-r a nsI指数绘制成图3。图3 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M o r a nsI指数F i g.3 M o r a nsIi n d e xo f 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 c i t i e s i n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图3显示考察期内关中平
40、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全局M o r a nsI指数均显著为正,这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存在正向空间依赖,即资源集聚能力相似的城市逐渐由分散走向集聚,而资源集聚能力不相似的城市呈现出分散趋势。另外,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全局M o r a nsI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这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集聚性在缓慢削弱。2)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分布缓慢集聚,首位城市资源集聚能力不突出论文利用城市首位度与城市基尼系数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首位度即首位城市某项指标在城市群中的首位度,参考黄妍妮等1 9选用十一
41、城市指数S1 1(式(1 0)计算。S1 1=A1/(A2+A3+A4+A1 1)(1 0)式中:A1,A2,A3,A4,A1 1为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单个城市某项指标。十一城市指数一般情况下应为1,大于1属于高首位度分布,表示中心城市该项指标中心性强,对其他城市影响明显;小于1属于低首位度分布,表示中心城市中心性不明显,对其他城市影响较弱。城市基尼系数G(计算见式(1 1)取值范围在01之间,G值越大表示城市群内部某项指标的分布越集中。G=T/2S(n-1)(1 1)式中:n代表城市群内的城市数量;S为整个城市群某项指标;T为每个城市之间的某项指标之差的绝对值总和。论文使用各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评
42、价值、总人口数量与G D P总额,分别计算出考察期内各年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总人口与城市G D P的首位度与基尼系数(见表3)。对比发现:第一,城市资源集聚能力首位度小于1,在考察期内缓慢增长,这说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呈现低首位分布,但是中心城市西安的资源集聚能力增长速度快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增长速度;第二,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基尼系数小于0.3,在考察期内缓慢波动增长,这说明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但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集聚趋势在缓慢增强;第三,对比使用城市总人口与城市G D P计算的首位度与基尼系数,发现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首位度大于总人
43、口首位度但小于G D P首位度,同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基尼系数大于总人口基尼系数但小于G D P基尼系数,这说明关中平原城市 群内部经济 活 动 与 经 济 产 出 更集中。27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 0 2 4)第4 0卷第1期 表3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人口与G D P的首位度和基尼系数演变T a b.3 E v o l u t i o no fp r i m a c ya n dG i n i c o e f f i c i e n to f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p o
44、 p u l a t i o na n dG D Pi nG u a n z h o n gP l a i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年份指标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系数资源集聚能力总人口G D P资源集聚能力总人口G D P2 0 0 30.5 8 380.1 7 280.5 3 880.2 1 760.1 3 630.2 4 252 0 0 40.5 9 560.1 7 350.5 1 520.2 1 880.1 3 660.2 4 202 0 0 50.5 8 610.1 7 710.4 1 110.2 1 890.1 3 900.2 1 702 0
45、 0 60.5 6 000.1 7 790.4 7 370.2 1 440.1 3 930.2 4 032 0 0 70.5 8 540.1 7 840.4 8 280.2 2 150.1 3 990.2 3 852 0 0 80.5 6 380.1 7 900.5 0 150.2 1 310.1 4 050.2 4 022 0 0 90.5 8 520.1 7 960.5 4 880.2 2 050.1 4 110.2 4 222 0 1 00.5 9 210.1 7 900.5 4 410.2 2 580.1 4 080.2 4 282 0 1 10.5 8 300.1 7 910.5 2
46、 190.2 1 920.1 4 120.2 3 862 0 1 20.5 8 970.1 7 990.5 2 260.2 1 790.1 4 130.2 3 872 0 1 30.6 0 500.1 8 110.5 2 220.2 2 140.1 4 230.2 4 022 0 1 40.6 4 630.1 8 360.5 4 910.2 3 090.1 4 290.2 4 542 0 1 50.6 5 860.1 8 420.5 6 850.2 3 090.1 4 230.2 5 192 0 1 60.6 6 130.1 8 440.5 7 910.2 3 640.1 4 260.2 5
47、742 0 1 70.6 7 680.2 0 280.7 0 300.2 3 280.1 4 780.2 6 792 0 1 80.6 5 970.2 1 820.6 8 070.2 2 680.1 5 420.2 6 852 0 1 90.6 9 030.2 1 340.7 5 850.2 3 070.1 5 200.2 7 392 0 2 00.6 7 030.2 9 840.8 0 060.2 2 640.1 9 600.2 7 903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3.1 影响因素检验根据表2所选择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论文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所有指标取自然对数
48、,取对数后的指标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4。论文运用S t a t a1 4软件,结合L e s a g e和P a c e1 7的方法对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选择,选择结果见表5。表4 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T a b.4 D e s c r i p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a l r e s u l t so f 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 c i t yr e s o u r c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影响因素具体指标样本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l ng
49、d p人均G D P1 9 89.7 40.7 78.0 51 1.4 7l nt e c科学技术支出1 9 88.5 91.6 04.6 01 2.7 6l nn e c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9 88.6 70.9 36.0 31 0.8 5l nt e a邮电业务收入1 9 81 1.9 41.2 69.4 21 4.6 3l nu r b城市人口数1 9 85.8 50.5 84.3 76.9 1l n i m e进出口总额1 9 81 1.8 51.9 08.4 41 7.3 1l ng r e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 9 80.1 80.9 70.0 51.8 8l nr o a道路面积1
50、 9 86.3 50.9 54.6 79.3 7l ne m p从业人员数量1 9 83.3 10.7 62.2 15.3 5l ns a l职工平均工资1 9 81 0.3 00.6 29.1 31 1.4 837 赵璟,等: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表5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T a b.5 S e l e c t i o no f s p a t i a l e c o n o m e t r i cm o d e l检验方法统计量P值W a l d-s p a t i a l l a g5 8.4 00.0 0 0L R-s p a t i a l l a g7 2.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