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张少甫一年级的孩子需要脱离幼儿状态进入小学阶段的状态,改变以玩为主的学习形式逐步转向玩中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在幼儿园时,部分幼儿学过简单的数学计数,所以对计算题比较熟练,而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不理解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于是,一些家长和老师就会给孩子们戴上粗心、毛躁的帽子。其实,在粗心、毛躁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读题能力的薄弱,那么如何在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培养良好的读题能力呢?一、多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独立读文字显得有困难,要由教师示范读或领读,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
2、可以大声读、轻声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有图的话,还要观察图,把图和文字结合起来。读题时指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多思考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去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一年级学生因为年纪太小,即使老师给了疑问,他们也不会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求答案,但是孩子的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只有经过不断地训练,才能慢慢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三、多动手数学语言的精炼、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一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
3、地理解题意,有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读题方法和思考策略。如一些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才能得到,这时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做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的目的。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动手实践,通过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知识,深入理解题意。四、多交流要求学生学会说题,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题意。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说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即使不完整也不要紧,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数量是什么?不知道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合作学习,这样对题目表达的意思就比较清晰了。数学教学
4、不仅仅教给孩子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良好习惯延续精彩。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读题能力,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为今后更高年级段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陈发周一、问题首先是孩子们的识字能力水平不一:能力强一点的会不理会老师的读题,自己做自己的,往往导致一知半解的状况出现,容易做错题目;能力一般的,有的听了题,但是找不到是讲哪一题,常出现第二题写在第三题了;还有些是精力很分散的学生,听没听仔细,自己又完全不理解题目,就更加无从下手了;更有些后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据身边的同事反应,由于一年级过多的读
5、题,孩子们产生了拿到题目,老师会读的依赖情结,同时孩子的审题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低能”。这种情况在二年级初期或放手让孩子自己读题时就会显露出来。二、方法与策略1、培养读题能力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跟读。学生刚入学,大部分没有接触系统的练习训练,有的会认几个字,常出现东做一点、西做一点,没有一定的顺序。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一题题地从上往下看,养成一定的顺序感。同时,在读题时,由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时对一些关键性要求要让其突显出来。如“给能滚动的物体涂上你喜欢的颜色”,教师有意识地将“能滚动”以一定的语音强调出。学生跟读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明白了什么,说清题意。虽然这一举措很
6、细小,但利用了这样的一两分钟,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让孩子从一开始就重视审题,在教师的跟读中感受题意的具体指向,能够为以后的独立审题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听读。我们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已有一点识字基础,在经过了第一阶段之后,可以选择听读。我国的伟人邓小平提出要让一部分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在读题上,也要让那些会识字的学生读给不会的孩子听。目的有二:一、让那些会读题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同时能够得到被肯定的幸福感,另外,也让他们有了机会独立阅读,早一步步入“先富”;二、对那些不太会识字的孩子,可让“先富”的榜样去激励他们。从师读转变为生读,要用形式的多样化去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三阶段
7、:自读。经过一段时期,孩子们跟读与听读不同题型以后,相对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解题意的能力,对于连一连、数一数等诸如此类的出现频率较多的题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题,个别字不会的建议学生可以猜题。比如“从左数起,摆在第( )个”,学生可能不认识“摆”,但此题不会因为这个字而受到干扰。第四阶段:默审。这是读题发展的终极目标。所谓默审,就是要求学生不依赖外界力量,独立地默读题意,并且会从审视的角度将题意正确地转化到行为中。默审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但要提高默审的有效性,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2、促进读题能力养成的三个途径读题能力的培养,除了以上的四个阶段之外,我们还要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促进学生,养成对读题能
8、力的重视。(1)认识读题的重要性。记得开学第一次做练习,尽管题目很简单,尽管我在读题时已非常地仔细了,但孩子们仍有不少的错,有的上题做下题了,有的只看着我写,自己不知道要写哪,出现了不少的空题或落题。在批改作业时,我也就根据孩子的情况作出了不同级别的评价。作业反馈时,先展示全对的学生作品,指着所给的等级向孩子们介绍不同级别的批改标准,让学生把掌声送给全优的孩子。紧接着,出示错题,让孩子们观察、交流:作业做得怎么样?问题出在哪?着重让孩子们说一说这些错是否可以避免,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听题,仔细思考,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在开学第一课,就让学生认识到了读题的重要性。(2)要留给孩子读题的时间。当学生
9、能够自主看题了,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要留给学生相应的读题时间,让学生去找关键字、理解关键字,从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3)评价促进读题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评价是关键。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引发学生反思,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或师生评价,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常此以往,习惯会自然养成。其实不管是老师读题还是学生自主答题,也常常出现头不对尾的事。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