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255.34KB ,
资源ID:2522569      下载积分:3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522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

1、第一单元 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 :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2、情感目标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3、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二、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投影)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 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 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 二) 探究活动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2、说

2、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四)讨论交流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五)小组合作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 (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 1、水到哪里去了蒸发 水蒸气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第二课:水沸腾了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

3、腾时的温度情况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能力目标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情感目标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本节是学生实验: 研究水的沸腾, 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意观察、 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 测量水温的方法。【课题】:水沸腾了(二)实

4、验方法 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 ,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确的方法, 要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1min 或 2min 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提出的问题可以有: 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温度

5、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二沸腾方法 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 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

6、,得出一些结论【板书设计 】水沸腾了沸腾 沸点 测量水温的方法第三课 水结冰了【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 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 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当环境温度低于 0 ,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探究目标1. 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2. 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1.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2.

7、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提问:

8、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3. 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 15 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 学生相互合作, 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 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

9、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 ;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 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 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 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 ,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 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3. 出示活动手册第 9 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 分钟) 材

10、料准备: 结冰后的试管、 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 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 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 ,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 时。2. 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3. 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4. 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 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 在碎冰里

11、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 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 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 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2. 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3. 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板书设计】3. 水结冰了水(液态) 凝固(0或 0以下) 冰(固态)【作业设计】1.

12、 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A.3 B. 0 C.-3 2. 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可配图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 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 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3. 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A.会上升 B. 不变 C. 会下降第 4 课 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目标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

13、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2. 出示一块冰。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3. 揭示课题。设计意图: 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并将冰融化

14、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二、探索观察一:冰块融化了1.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2. 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3.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 引导学生说说发现: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1. 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2. 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3. 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4. 分

15、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5. 引导学生汇报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 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 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 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1. 呈现资料。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2. 小组讨论。(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16、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意图: 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 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三、研讨1. 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2. 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 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 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四、板书设计4、冰融化了温度上升第五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17、。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 20g,平均分成 8 份;小苏打 20g,平均分成 8 份;装有水的烧杯 2 个、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提问:在生活中我

18、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 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2. 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3. 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三、探索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1. 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2. 引入对比实验。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3. 实验

19、设计,小组讨论。(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4. 明确实验方法。(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 50 毫升冷水;(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 1 份食盐和 1 份小苏打;(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6. 出示实验记录单。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1. 出示实验材料。2. 出示实验提示。(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3.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

20、指导。4.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设计实验时, 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三、拓展1. 拓展资料。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2. 课后实验。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设计意图

21、: 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四、板书设计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食盐 小苏打约 18 克 约 5 克溶解能力强 溶解能力弱第六课 加快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感受对比实

22、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 4 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 、两杯冷水、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教学过程】一、聚焦课件出示一包奶茶。1. 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2. 学生得出四种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 。3. 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温度、搅拌)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 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二、探索活动一:

23、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 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先证明哪个因素?(板书:热水与冷水。 )2. 学生讨论得出对比实验中应相同的条件。 (板书: 同样多的水 、同样多的盐 、同时加入)3.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2)静置 10 分钟,每 2 分钟记录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4. 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5. 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 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

24、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培养学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 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2. 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3. 学生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件:同样多的冷水 、同样多的盐 、同时加入。4.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 2 杯同样多的冷水、 1 根玻璃棒

25、。5.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 2 分钟记一次现象。(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6. 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7. 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 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 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三、拓展1. 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把物质的颗粒变小)2. 学生说一说,猜测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3. 引导学生设计物质

26、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 ( 大颗粒热水搅拌 小颗粒热水搅拌)4. 视频播放 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5. 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设计意图: 利用视频, 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 搅拌、颗粒大小等。 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 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板书设计】加快溶解影响因素 相同条件温度 同样多的水搅拌 同样多的食盐颗粒大小 同时加入第七课 混合与分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

27、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 “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和沙。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筛子、滤纸、烧杯、放大镜、玻璃棒、清水、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实

28、物投影: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也可使用课件中的食盐与沙混合物图片)谈话:昨天老师在整理实验物品的时候,不小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把它们分离开来吗?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二、探索(一)活动一 : 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1. 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分离沙和食盐。2.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的结果。3. 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分离开来,原因是什么?4. 小结:由于两者

29、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分离它们。我们需要思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分离它们,实验之后却发现无法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 因为两者的颗粒大小非常接近。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行分离。(二)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1. 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沙分离出来。2. 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 。3. 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加入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分离出来。4

30、. 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 研讨:(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3)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 思考溶液的变化, 通过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分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三)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1. 谈话: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沙分离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如果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 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 你们觉得在水蒸发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2. 提问: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3.

31、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分离出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4.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5. 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 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 让水蒸发分离出食盐等方法, 教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 )6. 课件出示:(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 (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安全使用方法。7. 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1)将 10mL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2)边加热,边搅拌。(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4)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32、。 (2)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8. 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9. 研讨:(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4)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 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 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三、拓展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 产生了很多木屑和铁屑, 而且它们混在了一起, 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分离出铁屑呢?设计意图: 科学学习的

33、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 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板书设计】混合与分离过滤 蒸发第八课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探究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

34、科学态度。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各种方法使橡皮泥和纸张发生变化。难点: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每组一盒橡皮泥、 4 张A4大小的纸张、圆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课件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谈话: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你想不想也用橡皮泥来做一些物品呢?可以怎样做?设计意图: 直接出示橡皮泥,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各种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一)活动一

35、: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1. 课件出示材料: 4 张白纸、1 盒橡皮泥。2. 明确活动要求:(1)每人用橡皮泥和一张纸各做一样东西,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2)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前两行的内容, “ 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日期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橡皮泥纸水3. 明确制作要求:(1)先用橡皮泥做,再用纸做。 (2)时间 15 分钟。(3)小组讨论,完成记录。4. 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 小组展示作品,说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是怎样做的,橡皮泥和纸有了哪些变化?它们还是橡皮泥和纸吗?6.

36、小结:我们通过挤压、拉伸、切成小块等方法,让橡皮泥和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改变,还是橡皮泥和纸。设计意图: 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 尝试长时探究,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变化,思考变化。(二)活动二: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1. 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关于水的变化的内容。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剩余部分。2.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3. 学生汇报表格。(预设:水有结冰、变成水蒸气等形态上的变化)4. 研讨: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5. 小结:橡皮泥、

37、纸和水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仍是原来的物质。6. 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橡皮泥、 纸的变化进行比较, 归纳和总结,发现橡皮泥和纸、水等物质都是形状、体积、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三、拓展课件出示一个压瘪的乒乓球。1. 提问:这个乒乓球被压瘪了,有什么方法让它恢复原状呢?2. 教师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乒乓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动图将此过程演示出来。 )3. 小结:乒乓球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所以瘪下去的地方又鼓起来了,我们把这

38、样的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4. 提问:你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吗?课后做一个小调查。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去解释一些现象。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可能发生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板书设计】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变化 原来的物质大小变化形态变化第二单元 空气1. 感受空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通过感受活动, 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 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2. 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3. 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科学探究目

39、标1. 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 并运用多种感官, 了解空气特征。2.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3. 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 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小组:水、石头、空

40、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 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 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 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 (预设: 摸不到、 看不见、 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 ,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 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

41、25 分钟)(一)游戏一:感受空气 材料准备:每组 1 个大透明塑料袋、 1 个气球、 1 个哨子 1. 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 1 个哨子、 1 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 学生说玩的方法, 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 尤其是透明袋子的, 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3. 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4.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 音 ,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二)游戏二:传递游戏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

42、1. 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2. 学生小声 讨论实验方法。3. 出示实验记录单, 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并思考理由。4. 学生汇报交流:(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 ,理由是什么?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 (填入气泡图)(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 5 分钟)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四、小结与延伸(预设 5

43、 分钟)1. 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2. 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有声很软 能压缩很轻光合作用会流动特征 空气 作用 形成风呼吸无摸不着 无味【作业设计】1. 下列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是( )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B. 空气很难密封 C. 空气都有声音2. 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 )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B. 都是无色无味的 C. 都要占地方3. 下列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 )A.牛奶 B. 酱油 C. 冰块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

44、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2. 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2.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难点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

45、习单,毛巾等。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1. 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2. 出示塑料杯, 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 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 水要淹没杯底( 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3. 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4. 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 (预设:通过实验)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一)压杯入水1. 实验操作指导: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 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