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柘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前言一. 项目背景中共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也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也是现代绿化建设的新目标。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人们生产、生存、生活方式、符合时代要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绿地作为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其建设水平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2、程度的综合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1986年柘城县实现了平原绿化初级达标,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2004年柘城县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县”,2006年柘城县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因此,如何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契机,进一步提升柘城县的整体生态环境水平,成为县委县政府关心的重要课题。从2007年始,柘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的绿化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通知要求,坚持高起
3、点、高标准、高质量,真抓实干,积极地组织了多项绿化规划和建设工作,为推动绿化建设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2007年12月受河南省柘城县建设委员会委托,我院承担了柘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任务,2008年1月中旬进行了现场调研及相关资料搜集,2008年6月初进行了规划初步方案的汇报,根据汇报意见,进行了二次调研和规划内容的调整。2009年3月11日,柘城县建设委员会组织了柘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审会,与会专家及领导一致通过了柘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给予高度评价,会后我院根据评审会修改意见对规划进一步完善形成以下规划成果定稿。二. 技术路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定位于城
4、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只有这样,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切实可行的良性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本规划针对柘城县的基础条件、地域、城市及环境特征,对全县的绿地进行了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覆盖。整体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抓住问题、理清层次、把握特色、多项控制、分期实施、措施保障。指标控制布局结构规划分项规划内容分期建设规划绿化现状及相关环境基础分析提出问题确定规划控制对策实施保障措施第一章 概 况一. 区位柘城县城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部偏南,商丘市西南部,城区位于县域中部偏南。柘城西北向与郑州市直线距离168 k
5、m,东北部距商丘市中心区45km,北临宁陵县距宁陵45km,南连鹿邑县东南距鹿邑30 km,西毗太康县距太康40 km,西北与睢县交界距睢县45km。柘城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上拱汴洛,下附荆淮,襟带京亳,盘桓睢陈”之说。柘城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结合部,是河南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毗邻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的交汇处和105国道与310国道交汇处;商周高速穿境而过,在柘城设有北、西两个出入口。许亳高速从柘城南部穿过,亦设有出入口。另有七条省道柘-商(丘)、柘-宁(陵)、柘-鹿(邑)、柘-睢(县)、柘-太(康)公路等贯穿境内,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级主干道为主,县乡道和村村通公路
6、为辅,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二. 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柘城县历史悠久。相传,约在四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有朱襄氏部落定居,树五谷,化群生,开启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历史先河,北旧城即为朱襄氏故墟。早在奴隶社会,夏称“株野”,商称“秋地”。周、春秋属陈,战国属楚。进入封建社会至秦始筑城设治,因城内有柘沟环流,一泓清远,柘桑蓊郁,而称名为“柘县”。西汉时属淮阳国,东汉时属陈。三国时属魏,归豫州部陈郡,曹睿时改隶谯郡(今亳州)。自西晋至南北朝,期间历经330余年,柘县被废,南部并入武平,北部并入宁陵。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设县治,定名为“柘城”,属梁郡(今开封)。唐贞观元年(627年)县废
7、,并入谷熟、宁陵两县。后以“徭输路远,积年陈诉”于唐永淳元年(682年)复置,属宋州睢阳郡(今睢阳区)。五代后梁时,改宋州睢阳郡为宣武军,柘城县属之。后唐时,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柘城仍属之。后晋、后汉、后周三代,柘城皆属归德军所辖。宋初属京东西路应天府(今睢阳区),至崇宁四年(1105年)改属拱1州(今睢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属睢州。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并入襄邑(今睢县)设巡检司。元成宗八年(1304年)复置,属睢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县废,并入宁陵县,三年后复置,属睢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属归德府(今睢阳区)。清沿明治。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属开封道,二
8、十一年(1933年)改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商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柘城县属商丘行政公署。1958年12月商丘、开封两专区合并,柘城县属开封专区。1961年开封、商丘专区分设,柘城县属商丘专区所辖。1997年,商丘升格为地级市,以市带县,柘城县属商丘市至今。三. 自然条件1 地形地貌柘城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东南翼,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高程在42.90米52.80米之间,平均高程47.85米。高程差约10米,自然坡降为1/35001/5000。由于历史上黄河泛滥改道,形成一些碟形、条形洼地,局部地形略有起伏。柘城县城区南部为老城区,西部、北部为新建区,地势西北高、
9、东南低,余河坡流经城区西部, 废黄河自西北入城绕城区北、东部逶迤东南流过,北部有北旧湖地势低于城区。2 气候气象柘城县地处中纬度,属于东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和雨量变化显著,其特点: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日照数2258.0小时,日照百分率56%,年太阳辐射总量118千卡/厘米2。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4.3,年内以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7.5,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0.5。全县年平均降水量734.2毫米,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匀,降水量高峰在68月份平均达383.6毫米,占全年的53.3%,冬春较少。旱、涝灾害频繁,其中旱灾尤为突
10、出。3 水文(1) 水资源全县水资源包括天然降水、地下水及过境水三种。天然降水:多年平均径流深82mm,相应径流量0.84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多集中于汛期,利用较困难,易形成洪涝灾害。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资源埋藏浅,估计储量为23.3亿立方米,矿化度小于2克/升,水质好,适宜食用和灌溉,是可供开采的主要地下水源,多年平均补给量1.79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1.36亿立方米。慈圣、远襄、牛城、陈青集一带属富水区或中等富水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6%,起台、胡襄、申桥、安平一带属贫水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2%。过境水:境内共有1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道41条,分布均匀。在这41条河道中,只有涡河、惠济河常年有
11、水,其他均为季节性河道,地表过境水年均总量约为5亿立方米,可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0.8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79亿立方米,96年人均280立方米,亩均239立方米。2002年人均水资源为268立方米。(2) 河流、湖泊北旧湖是县境唯一的内陆湖泊,原系古县城,周长5.5公里。县城历经多次水患淤积,形成外高内低的洼地。据柘城县志(清光绪版本)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五月,阴雨连绵;六月,昼晦星见,风雨交作,昼夜如注,四十余日,(黄)河决野鸡岗,入境二十余里,民被冲者万家,溺死无计,浸城丈余,凡县治、学官、公署、民舍、庙祠皆倒没”
12、。旧县城便成为烟波浩渺的北旧湖。至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由知县姜寿率民在旧城南关筑新城,周长两公里(即现城处)。北旧湖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已渐趋干涸。柘城县属淮河流域,大部分河道属涡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晋沟属颖河水系。目前,柘城县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涡河、惠济河、太平沟、蒋河、废黄河、永安沟、小洪河、马头沟、明净沟、洮河共10条。这些河道除涡河、惠济河基本常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道。涡河在县境南横流而过,县境中有惠济河、蒋河、永安沟斜贯南北,东有太平沟、洮河蜿蜓南下。4 土地资源柘城县地处黄河冲积扇的东南翼,受黄河南泛冲积的影响,其南部和西南部质地多为粘土和重壤土
13、,北部、东部和东北部质地多为沙壤土,东南部质地多为中壤土、重壤土和淤土。全县土壤共分二个土类,三个亚类,五个土属,十三个土种。主要为潮土类,面积为80950.99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99.82%,其中淤土属占土壤总面积 的50.2%,两合土属占49%,沙土属占0.2%。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其中,含磷量普遍不足, 11%左右的土壤缺磷和极度缺磷;含氮量以淤土最好,两合土次之,沙壤土最低。近几年,由于普遍增加了施肥量,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所增加。据柘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截止2002年,柘城县有一级土地利用类型7个,二级类型26个。土地总面积104203.31公顷。表1-
14、1 柘城县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表 单位:公顷地类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耕地71485.568.6园地758.10.7林地3931.23.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965.816.3交通用地4244.74.1水域6336.96.1未利用土地487.10.5土地总面积104203.311005 动植物资源(1) 植物资源柘城县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但多为人工植被。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红薯、水稻、绿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烟叶、瓜类、蔬菜等;林木主要有泡桐、榆、槐、柳、杨、椿、桑、白蜡等;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李、枣、柿等。此外还有100多种花卉,100多种
15、药材。目前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的只有四株,详见表1-2。表1-2 柘城古树名木一览表树木名称具体位置树高(米)胸围(厘米)冠幅保护级别编号中文名拉丁名银杏Ginkgo biloba柘城县陈青集镇毛堂村委会郭庄村门牌1号郭德振家门前2127019银杏豫N0019号皂荚Gleditsia sinensis大仵乡朱贡寺村炎帝朱襄陵庙内2029017皂荚豫N0018四子合抱老楮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柘城县老王集乡板曾口村板口学校外西南角1823017楮树豫N0020号银杏、楮树合生大树Ginkgo biloba Broussonetia papyrifera柘城县岗王乡孟庄村23
16、56026(2) 动物资源动物有:牛、马、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兔、刺猬、鸽子、麻雀、啄木鸟等野生动物,还有其他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6 矿产资源柘城县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地下煤资源主要分布在以胡襄为中心,东西走向为30公里左右,南北走向为15公里左右,煤炭储量为200亿吨左右辐射到老王集乡、牛城、远襄、大仵、岗王等乡镇。虽然目前该煤田还处在前期勘探阶段,但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柘城经济的长远发展将发生重大影响。四. 文物古迹县域范围内现有文化遗址83处,古建筑7处,古墓葬(群)11处,近现代纪念性遗址7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其中已经公布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7、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岗王乡孟庄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表1-3 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序号名称时代级别地理位置保护情况1李庄遗址商代国家级申桥乡李庄村北良好2柘城故城新石器明省级城关镇北旧城内城市建设冲击严重3孟庄遗址商代明省级岗王乡孟庄村北有非法建筑4邵园汉墓东汉末省级邵元乡邵元村西北隅自然破坏5朱襄陵遗址市级大仵乡朱贡寺村保护较好6锦鸡园市级县春水路康乐街北端良好7天齐庙明、清市级远襄乡远襄南街较好8中野前线指挥部旧址1947年市级岗王乡刘楼村自然毁坏严重9关帝庙民国市级慈圣镇慈圣小学自然毁坏严重10北王庄遗址新石器汉县级
18、伯岗乡北王庄村东有非法建筑11郭村岗遗址新石器汉县级牛城乡郭村岗西头有非法建筑12杨庄汉墓群汉县级13高庄遗址新石器县级陈青集乡高庄村东200米保护较好14王楼遗址商县级牛城乡王楼村小学南15李安楼遗址商县级远襄镇李安楼村西南水利工程破坏严重16史堌堆遗址商代县级老王集乡史堌堆村村庄覆压17大毛遗址商、战国县级河南省柘城县安平镇大毛村北18唐庄遗址商、战国、汉代县级伯岗乡唐庄村西北隅一般19老君堂遗址商汉县级远襄老君堂东头有非法建筑20尚寨遗址商汉县级尚塞乡尚塞村西南300米有非法建筑21青堌堆寺遗址战国县级远襄乡李安楼西南600米保护较好22胡庙墓群汉代县级申桥乡胡庙村学校东南部23力士岗墓
19、群汉代县级岗王乡力士岗村东南部一般24陈思济墓元县级慈圣乡虎陈村东500米保护较好25柘桑树明县级老王集乡板曾口村保护较好26李子金墓清代县级皇集乡前罗里村27蚕姑庙清代县级陈青集镇梁湾村东28山陕会馆清代县级远襄镇北街29冀鲁豫皖野战军临时指挥部旧址现代县级张桥乡王金门村北部五. 城区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1. 城区建设概况近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用大城建的思维和眼光谋划县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市场化运作,以争创省级园林城、卫生城为目标,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从2006年以来,鑫城花园小区、承德家园、正大商住广场、盛世金街、中原商贸街等陆续开工,有些已交付使用,
20、城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市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大、行政新区建设已具雏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正在不断提升。200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948公顷, 城区人均建设用地99.7/人,四大类建设用地分别为:居住用地55.8%、工业用地9.8%、道路广场用地11.4%、绿地0.6%。建成各类城市主要道路18条、道路面积80.6公顷。2. 人口状况据县公安局统计资料,2005年城区人口为9.5万人。2001年增长率为7.57,2002年增长率为5.00,2003年增长率为4.39,2004年增长率为4.20,2005年增长率为6.22。3. 城市管理在城市管理方面一是开展了县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对占道
21、经营、马路市场、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城市“牛皮癣”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实行周三、周五下午全县各单位人员义务劳动日制度,并形式长效机制。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二是对城区所有沿街道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门前八包”责任制。三是做好了垃圾统管统运工作。按照“单位保洁、定点倾倒、统一运输、从严管理”的原则,坚持主要街道路面一天一扫,垃圾定点定时倾倒,日产日清、定时洒水,有效改善了县城面貌。四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城市管理常抓不懈。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两城”创建指挥部,两城创建办的成立,加大了城市
22、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两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六. 县域建设及发展概况1 行政区划柘城县下辖21个乡镇,其中建制镇7个,分别是城关镇、陈青集镇、起台镇、胡襄镇、远襄镇、慈圣镇、安平镇;乡14个,分别是邵园乡、张桥乡、梁庄乡、牛城乡、洪恩乡、大仵乡、老王集乡、马集乡、小吴乡、伯岗乡、岗王乡、申桥乡、李原乡、皇集乡。7个建制镇中,胡襄镇是河南省重点镇,陈青集镇、慈圣镇是商丘市重点镇。慈圣镇于1988年撤乡建镇,起台镇于1989年撤乡建镇,安平镇于1998年撤乡建镇,远襄镇于1998年撤乡建镇,陈青集镇于1999年撤乡建镇。2 人口状况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986200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47
23、938人,占总人口的15%。3 社会经济状况“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8.7亿元,年均递增6.9%,人均生产总值4109元,年均增长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亿元,年均增长3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8元,农业人均纯收入20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亿元,年均增长11%。4 城镇交通设施建设县域已形成了以省道商周公路为骨架,以柘睢,柘宁,柘鹿,柘太,柘郸路为依托,以城乡道路为支脉的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县80%的行政村已通柏油马路,现拥有大型客,货车辆400多辆,其它营运车辆上千辆,农用车辆近万辆,每天直
24、达北京、天津、温州、广州、上海、太原及沿海方向的客车都在开行,实现了乡乡通客车,村村有车辆的目标,不断扩展了柘城同外界的交流渠道,基本满足了全县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及经济生产的需要。境内公路34条,长351.44公里,有沟通7个地区,31个县市的10多余条客运线路。七. 环境概况柘城县域污染主要是河道污染,河道污染现象很严重,河道污染多是来自上游的污染,河流基本失去水体自净功能;由于废污水排放量大,污水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河道基本成为排污河道。惠济河是柘城县重要的河道,从开封入睢县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加上睢县的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黑臭,有机污染严重,超标
25、物为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从睢县夏楼到出境柘城砖桥断面整个河段水质类别大于V类。县域污染还表现在粉尘污染、烟尘、农药污染。第二章 绿地现状分析及综合评价一. 县域绿地现状分析1. 县域绿地现状概述柘城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达到28.3%。2006年,柘城县林业生态县建设已通过省级验收,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先进单位,在商丘市率先实现了林业生态县。拥有较好的绿地基础条件。柘城县域的现状绿地主要包括林地、村镇绿化,还有大面积的农田形成的自然区域。(1) 林地县域内主要林地种类为防护林、经济林。1) 防护林l 滨河、道路防护林县域内防护林以沿河流、道路两侧的
26、防护林为主,建设相对较好,沿过境河流、道路两侧防护林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树种以杨树、泡桐、国槐为主,其中速生杨占绝大多数。l 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是为了调整与改善脆弱、多灾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建立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其最高目标是建立或恢复持续而稳定的高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的农田生态系统。柘城县处于豫东平原,其农田防护林网主要以农田防护林带为主体,结合滨河、道路绿化构成防护林网,具典型的平原林网特征,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高,但仍存在如下问题:l 前期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树种结构单一,植物皆为乔木层,品种以杨树、泡桐为主。l 部分林木受损严重,部分林带残破不全,低效林较多,过熟林面积不断加大,影
27、响了农田防护林整体效能的发挥。2) 经济林全县经济林面积约133.33公顷,大多数是在耕地上种植,主要分为用材林、果树、苗圃三类。l 用材经济林杨树、泡桐、杞柳等采用农田间种与小麦等其它农作物套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l 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李、枣、柿等,成片种植,大部分集中在柘城县、慈圣镇、洪恩乡、马集乡、牛成乡等地。其中慈圣镇苹果园、牛成乡的百年梨园目前已初步形成采摘、观光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l 柘城现有苗圃160公顷(0.24万亩),苗圃均为农民在自家耕地上自主种植,规模小、种类单一,主要是杨树、泡桐、国槐等,苗木的数量、规格、质量都需进一步提高。(2) 村镇绿化目前村镇内部绿化水平
28、较低,大部分村镇缺乏集中绿地,村镇主干道的道路绿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水平参差不齐,但村民有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的良好习俗。村民结合生产在村镇周边种植片林,每村有不少于1亩的片林,逐步形成了环村镇的绿色林带基础。(3) 农田耕地在县域范围内占总面积的68.6%,有71485.5公顷,是县域范围内绿色空间构成的主体部分。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小米、辣椒、大蒜,尤其是辣椒已成为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品,主要品种有:红樱椒、子弹头、大椒等。所产椒果因椒形好、辣味浓、色泽鲜、营养丰富而畅销全国各地,亩均创收达到2000元,成为豫东乃至全国闻名的辣椒生产基地。2. 县域绿地现状评价(1) 优势l 大环境绿
29、化基础优良,具有典型的平原型绿化特征。1986年柘城县即实现了平原绿化初级达标,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2004年柘城县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县”,2006年柘城县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城区及村镇被大面积的农田所包围,结合大规模的农田防护林网成为平原绿化方式的良好示范。l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形成良好的自然基底。多条河流、干渠在县域的穿越使富水区及中等富水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6%,这为地区的绿化和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l 特色林果产业具潜在的吸引力。牛成乡的梨园、慈圣镇的苹果园为县域特色林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县域环境
30、特色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l 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绿化与文化资源的挖掘相结合,可对绿地建设的空间和内涵进行延展。l 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绿化工作的重视形成有力的保障。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卫生城为目标,在绿地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形成有力的促进和保障。l 群众绿化基础深厚。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余场地或承包的责任田栽种泡桐、杨树等树种,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2) 存在问题l 网状绿地体系的生态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保持网状体系特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斑块状林地。 l 区域的景观资源特色如平原特色、水网景观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需进一步强化和提升。l
31、 四旁防护需加强。各类防护林结构单一、树种单调,防护效能及景观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l 村镇绿化的“质”和“量”需大幅提高。l 未能有效控制县域内城镇小企业的污染排放,为今后的环境及绿化建设增加了难度。二. 柘城县城区绿地现状分析1 城区绿地现状概述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即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其包含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四类。柘城县现状城区绿地即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柘城城市绿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较差,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柘城充分与利用其良好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源的基础上,逐年加大绿化建设投资力度,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通过相
32、关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容市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城市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现状绿地指标见表2-1表2-1 建成区现状绿地指标一览表 名称数据绿地总面积(公顷)236.09 其中公园绿地(公顷)98.21 生产绿地(公顷)0.00 防护绿地(公顷)7.30 单位附属绿地(公顷)45.65 居住区绿地(公顷)71.42 道路绿地(公顷)13.51 绿地率(%)24.90%人均绿地面积(m)24.8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10.34 计算参数建成区面积(公顷)948.00 城市人口(万)9.50 注:绿地总面积中包含88公顷北湖生态公园水面面积。2
33、各类绿地现状分析(1) 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柘城县城区内现状拥有公园绿地有6处,总面积98.21公顷。现状公园绿地统计见表2-2。表2-2 柘城现状公园绿地统计表序号名称面积(公顷)类型位置简要说明1 北湖生态公园90.39 专类公园未来大道南、湖西路东公园自然环境良好,湿地景观特征突出,风光秀美,处于城市发展的几何中心,但功能单一,亲水性不够,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市民游憩需要。保护力度不足,局部已被侵蚀。2 春水路东三角绿地1.17 街旁绿地东环路西、春水东路南设施缺
34、乏,管理力度不够,用地处于道路交叉处,不利于市民使用,景观质量有待提高。3 未来路东三角绿地5.87 街旁绿地春水东路与北环路交叉口西基础绿化较好,但设施配置不全,不利于居民使用。4 西北引线环岛绿地0.65 街旁绿地西北引线与北环路交叉口北设施不全,亲水性不够,景观较为零碎。5 黄山路三角绿地0.08 街旁绿地中原路南、黄山路西园林绿地管理力度不够,既影响景观质量又不能满足市民需求。6 春水路街旁绿地0.05 街旁绿地春水路南、和平路西公园建设考虑了与周边居住用地的结合,空间设计相对较好,但绿地封闭管理不利于居民使用。合计98.21 注:北湖生态公园以湿地为主,大部分区域市民无法进入,在现状
35、绿地统计中含88公顷公园水面面积。目前公园绿地存在问题如下:l 指标较高,实际利用率低。柘城现状公园绿地规模趋于两极分化,北湖生态公园面积较大,在城市公园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但由于湿地保护的需要,其游憩活动空间很小,因此虽然柘城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较高,但可利用率较低。 图2-1公园绿地百分比图 l 类型单一,级配差。近年新建的公园绿地以街旁绿地为主,不能满足市民的多种游憩需求,缺乏能满足居民多种休闲活动需求的综合性公园。l 数量较少,均好性差。现有可利用公园数量较少,居民出行500米见绿地还存在较多的盲区,很难满足居民的基本户外游憩需求。l 人文资源利用不足。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36、和彰显,例如文物点保护不能与周边的绿化建设有机的结合。l 建设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有公园绿地普遍存在设施缺乏,使用率不高,管理力度不够的缺点。(2) 防护绿地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目前柘城城区范围内的防护绿7.30公顷,主要是废黄河、余河坡两岸河流防护绿地,防护绿地宽度不足、连续性不够、不成体系;植物层次简单、植物品种较少、种植模式单一雷同,树种主要以泡桐、杨树为主,并存在病虫害危害隐患,直接影响了绿地的防护效果。(3) 生产绿地生产绿地是城市中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在柘城城区范围内目前无国营苗圃,现有生产绿地均为从事苗木生产的
37、私人苗圃,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而且均为从事苗木生产的农田,与河南省建设厅规定的城市生产绿地面积应占建城区面积2%左右的标准有差距。(4) 附属绿地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G类)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这部分绿地在城市中数量多、分布广,对改善城市风貌和生态环境、服务广大市民、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单位附属绿地柘城单位附属绿地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未开展省级花园式单位评比,但有些单位绿化意识比较高如二高绿地设计及养护管理还尚可,起到了积
38、极的示范作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l 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l 绿地率相对较低,达不到标准;l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附属绿地的管理没有进行统一的监管;l 设计、建设、养护水平有待提高。2) 居住区绿地柘城现状居住区分为老式居住区、新建商品居住小区、原村民住宅区三类。l 老式居住区:各单位员工宿舍、住宅楼,与其它城市用地相互交叉,住宅建筑密度高、住宅间距小、配套设施不全。老式居住区植物配置凌乱,管理粗放,甚至没有绿化,室外环境较差。l 新建商品居住小区:新建商品居住小区相对老式居住区在建设质量、容积率、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小区整体景观环境设计质量不高、活动场地较少,设施不全, 管
39、理绿地养护投入不够。部分小区如金典花园、金城花园等绿化状况相对较好,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有一定的示范作用。l 原村民住宅区:由于柘城县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村庄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交错,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存在一定量的原村民住宅区,土地使用上呈现出城乡混合的二元化状态。原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在土地权属,建筑形式,住宅产权所有人的身份方面情况复杂。现状基本是以村为单位的分布极为密集的独栋住宅群,是城市空间形态中具有特殊物质空间肌理的住宅建筑群。村民习惯在住宅院落内养护种草,在住宅区内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余场地栽种泡桐、杨树等树种,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缺乏户外公共
40、游憩场地及设施。3) 道路附属绿地柘城城区现状道路为较为方正的格网加放射状布局。南北向主要道路有黄山北路、黄山中路、黄山南路、汇泉路、文庙街、和平街、北关大街、康乐街、民主大街等;东西向主要道路有北环路、春水路、中原路、长青路、兴中道、长乐街、民主路、惠阳路、南环路等;主要的放射状道路有迎宾大道、柘睢路、柘商路等。近年来,柘城县不断加大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修力度,在道路绿化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在2006年对迎宾大道、未来大道、黄山路、上海路、长江路等九条道路整体进行了景观设计,并于2006-2007年陆续完成了春水路、中原大街的绿化工程及以上九条路的大部分绿化工程,使柘城的道路景观和
41、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城区道路存在道路断面设计建设不合理、沿街建筑界面杂乱、交通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道路绿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景观特征不突出,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 大部分道路绿地率不达标。道路建设在安全性缺乏保障的同时也制约了绿化景观的营造。道路建设片面追求宽敞、多车道,几乎所有的道路都缺乏中央分车带,机非分车带的设置则由于宽度较窄而无法进行植物种植的突破和变化。 绿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l 绿化手法较为琐碎、整体感不强。如造型方式变化过多,修剪绿篱体块感不强等。l 分车带的乔木应用不够,致使道路空间及视觉感受不统一。如迎宾大道、未来大道等
42、应在分车带种植乔木。l 植物规格和品种选择不够合理。新植植物大部分苗木较为弱小,很难成景。 绿化养护管理水平跟不上。主要表现为植物缺乏修剪、保护等。3 园林植物评价柘城现状应用园林植物种类较少,植物景观较为单调,植物群落式种植运用较少,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品种的运用应进一步加强。常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如下:l 常绿乔木:油松、圆柏、侧柏、雪松、女贞、石楠、广玉兰、棕榈等。l 落叶乔木: 速生杨、泡桐、法桐、梧桐、楸树、国槐、银杏、苦楝、千头椿、垂柳、合欢、栾树、紫叶李、碧桃、榆叶梅、樱花等。l 常绿灌木: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海桐等。l 落叶灌木:紫荆、连翘、棣棠、紫叶小檗、紫薇、木槿、黄刺玫、红瑞
43、木等。l 地被:白三叶、麦冬、红花酢浆草、马蔺等。三.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1 与柘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协调贯彻柘城县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本规划的编制,将总规中针对柘城绿地发展的规划策略具体化,推进柘城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完善城市总体结构,为城市提供一个宜人舒适的生态基础。柘城县城市总体规划与本规划主要相关的规划内容如下:(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在柘城县现状城镇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规划城镇结构特点为“一心、一环、两轴、三点”。l 一心:即县城城区,它是县域的极核,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l 双环:即内外两个环县公路,它是联系全县各乡镇的主要交通纽带;l 两轴:即商周公路和柘睢、
44、柘鹿公路。l 三点:即胡襄镇、慈圣镇、安平镇三个中心镇。(2) 城市性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机械等轻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3) 城市空间格局:构建一核、三心、三轴、五区的总体结构l 一核:以北湖和两条河流组成城市的绿核,位于城区核心位置,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城市景观,而且是城市的绿肺。l 三心:春水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地区为城市商业服务中心,北环路的中段城市行政中心和文教中心。l 三轴:规划确定以春水路、北环路为综合功能生长轴,结合南北向的和平大街组成十字形城市主轴结构,贯通城区的东西、南北,高效组织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l 五区:包括北部行政文化
45、居住区、南部老城商贸生活居住区、西部工业区、东部居住区和北部工业区。(4) 绿地景观布局结构:“一湖两河、两横一纵、多点、一环” l “一湖两河”:指北旧湖、废黄河、余河坡形成的柘城城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景观廊道,改善柘城城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l “两横一纵”指沿道路花园带和道路景观控制区。“两横”指北环路、春水路;“一纵”是指和平大道。l “多点”:主要指充分利用柘城县具备的丰厚文化底蕴,把其文化内涵同绿地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城区众多自然坑塘、块状不可利用空地、主要道路交叉口、主要大型建筑物、构筑物附近绿地建设,配和带状绿地形成柘城县的点、线绿地系统。l “一环”指规划的环城道路防护林,配合环城过境的交通建设,加强城市防护绿化带开发,保护城区环境。(5) 城区环境保护规划抗污染绿化规划:结合城区生态环境绿化建设,加强沿河绿化建设,城区主干道加强行道树绿化及过境公路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城区大力植树造林,减轻污染,对工业区与生活区间的防护林建设要作为重点考虑。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对于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