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4 年第 1 期 140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邓欢(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超越了单个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范围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奋斗目标、前进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唯物史观,以整体性、前瞻性视野谋划人类发展,以创造人类美好世界为共同价值愿景,以实现人类理想社会为理论旨归,从“建构性”的立场上阐释、解决世界历史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世界历史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思想为指导,采取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略,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唯物史观;文明新形态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24)01-0140-11每个时代有其自身的历史特征。习近平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a当代的全球化深入发展、日新月异,虽然已经远离马克思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但依然按照马克思的所设想的轨道前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斗争又合作。由于社会主义中国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的现有格局。当
3、今两种制度并存的时代如何并行发展、世界发展格局有何变化、世界治理体系如何调整、人类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应对,等等。如何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在科学性和价值性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如何实现世界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如何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这些问题成为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收稿日期:2023-11-19作者简介:邓欢,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研究”(22BKS069)。a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1一、以唯物史观统领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些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失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功实践却使这种“过时论”“失效论”越来越无立足之地。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资产阶级学者“曾经一百次、一千次地宣告唯物主义已被驳倒,可是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百零一次、一千零一次地继续驳斥它”a。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发展性使其孕育并爆发出勃勃生机。兰顿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同时代学者中首次把全球化作为反思批评对象的学者”b,全球化的发展轨道及所表现出来的时
5、代特征与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描述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克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问题,它面临的困境和危机证明,历史终结论为时过早。在全球化开放而包罗万象的“国际体系”下,各国依照国际社会所设立的制度、价值、准则的约束,开展经济政治方面的对话合作。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包含“实践观”与“价值观”),饱含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立场、总体观点和方法论。在马克思那里,与其说唯物史观是“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对资本主义及其现象进行理性认识与科学批判的理论武器,不如说是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革命学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根本在于坚持
6、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发展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不断深化党对新时期如何长期执政、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推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认识,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方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身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内在需求,也为唯物史观建构性地描绘新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
7、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在推动世界历史发生建构性转向。当世界还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统治的时期,不同民族和人民之间不仅地域相互隔离,生产方式、交往实践也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全球人类”没有明确的共性化的主体规定,缺乏共同的关乎生存、发展的交往活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成为“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资本扩张与逐利之举掀起的全球化浪潮和服务这种经济扩张的具有等级性和殖民性的世界市场,以及全球治理体系事实上成为不平等的、霸权主义的帮凶,使得真正的“人类”主体即劳动人民不能享有平等、民主的待遇,不但
8、无法共享发展成果,反而被压迫、掠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更为严重的社会撕裂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束手无策,全球性的“风险社会”令世界人民感到惴惴不安与心存恐惧。如何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创造性地构想、规划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道路和世界途径?如何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都是需要解a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b 戴夫兰顿.马克思论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9、009:542.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2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现实挑战。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不可遏止,世界历史进程不断加快,新的发展态势深刻转换,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贸易、科技、收入上的差距继续拉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创新发展、推动世界历史不断拓展的重任在肩、使命必达,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a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
10、篇章,在维系人类生存、开创人类未来存在方式的道路上展现自身的理论创造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不是理论家讨论的如何容纳差异、尊重诉求和开展精诚合作的设想,而是国际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解决全球性危机的有利于形成共识、提升应对能力、凝聚全人类合力的现实而理性的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遵循、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伟大创举,从历史的、时代的、人类的高度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难题,思考全球化未来走向的科学的“建构性方案”,展现了唯物史观的批判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推进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同利益和公共产品的生产与共享。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因素是国家间、个人间、个
11、人与集体间矛盾冲突的根源,利益观扭曲必将抛弃共同价值观念让道德评判失真。共产党宣言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b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是构成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文学”的个体,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现实基础。同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同样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基本原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解决
12、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增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前提。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才能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各国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用统一适度的规则来明辨是非、促和平、谋发展。只有始终坚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权利,推进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让各国人民真正享受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摒弃了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创新性地凝练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实践与进程。其三,人
13、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延展。马克思称自己创建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其哲学思想的实践性,是人民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基于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亦是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历史的思想武器。它作为一种实践性、建构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因此,它坚持“纯a 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b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3粹经验的方法”a,从现实生活的客观现实出发改造世界
14、,既承认现实事物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又积极参与变革现实走向“应然”的境界。这种立足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科学智慧、价值取向与发展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出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时代,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坚强领导是绝无可能完成的。几代睿智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世界历史理论获得创新发展的重大课
15、题。如何在指导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深化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之一。面对当前全球化运动中诸多现实和理论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来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理论创新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是纯粹抽象概念或理论预设,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性把握全球化运动规律和正确研判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方案”。在命运相连、利益相关的全球化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反映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特征,而且是引领世界历史前行的必然抉择。二、以整体性、前瞻性视野谋划人类发展马克思用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来分
16、析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他不仅把人的物质生产和人的精神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而且在研究某个国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时也都将历史思维、整体思维贯穿到研究全过程。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方式能够考量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貌,洞察特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域。在马克思看来,“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b。时至今日,世界历史进入了深度全球化时代,展现出高度的互联化、整体化、个性化特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深刻调整。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化愈加明显,南北差异、中西差异
17、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继承马克思的整体性研究方法,全面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境况、实践逻辑和发展趋向,从而更好地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谋划人类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方法。人类发展问题既要注重个别部分,更要注重从整体上进行考察研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c面对全球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及其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用“天下”“人类”的宏阔视野、整体思维、
18、系统方法“观”世界,超越区域、民族与国家间的局部利益,把握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整体利益、价值共同点和共同发展愿景;抵制a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b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7c 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4西方狭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单边主义,揭露它们凭借国家实力强行推广其价值观、竭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极端利己主义;从世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寻
19、找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答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世界意义。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生命的一体化发展。自然作为人类的母体,孕育了具有比其他动物更高智慧的人类,但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经济必须根据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即“强行要求”做到“适度”发展,否则,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环境灾难。作为自然之子,人类是不可能摆脱自然的依存关系而独立存在的。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转变为人对工具理性与人类自身的迷恋,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占据主流,竭泽而渔式的生产模式预警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可怕后果。这种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的主客对立式的生态价值观,导致世界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甚至支离破碎。“黑天鹅事件”式的自然灾害
20、频发、关涉整个人类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类的生命健康受到危害。解决当代生态危机不仅在于要破除以资本以及资本为基础的全球权力关系,也必须超越和破除近代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哲学。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通过探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寻人类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a,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沿着马克思所创立的世界历史发展学说以及揭示的历史趋势,在生态问题上以人与自然生命一体化为基础,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间相处的原则与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人类整体与自然整体
21、的一体性、完整性。绿色发展观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生态观基础上而构建的新型发展观念,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思想,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深入探究和摸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并通过对其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归纳,对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现实与内生变量之间的重新考量,统筹各项矛盾关系,用科学发展的观念看待发展速度和价值取舍。我们从“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可以看到,绿色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实现了绿色发展观的复归与超越。在这一理论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自然观,强调要构建生态共同体,必将提振全球生态治理的信心。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
22、注人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协同性。“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人化了的自然,即属人的世界”。b原本肯定人、实现人的价值世界的“属人的世界”走进了资本逻辑绑架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价值被遮蔽和扭曲,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背离了人本性的世界”c。一方面,资本生产方式代替个体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生产方式本是历史的进步,商品的极大供应使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开启了全球化进程,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明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弊端则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物化”,越来越挤兑人对“属人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人类生存和发展利益日益被资本逻辑捆绑,在经济、政治、文化
23、、社会、生态等人类社会的诸方面出现亟待解决的危机,对人类生存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造成巨大冲击。人类命运共a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3.b 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5同体思想聚焦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整体性,要破解资本逻辑造成的人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属人”的价值追求回归,推动世界人民真正成为创造主体、权利
24、主体、利益主体、评价主体和监督主体,建构一个适宜万物共同生存的、互相尊重的、审美的、自我和现实世界有机统一的整体,保持人与社会、自然的动态平衡,“属人世界”升华为生活世界、意义世界和审美世界。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类文明与世界历史的协同性。马克思认为,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人类解放主题与世界历史转变的一致性表现为人类文明与世界历史的协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回答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性问题,而且要在实践中促进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立足联结过去与现在、贯穿历史与未来,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
25、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在实现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稳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愈加多彩。这一文明发展之路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文明与世界历史同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在当今这样一个格局破旧立新、秩序重新建构的世界历史转折点,中华文明积极融入世界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主体性意识,指导中国用实际行动打破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文化霸权和文明冲突的发展怪圈和陷阱,积极构建文明
26、交流对话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内在性依据。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代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是当代全球化的总体性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聚焦人类当下的突出问题、发展困境和解决方略,关乎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远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中国的文化力量和哲学的社会科学意识协同作用,将会形成当今世界需要的全球治理的整体论观念”a。至此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居于人类整体、自然整体,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的高度,占据了世界发展的道德、道义制高点,符合当今世界人民共同利益诉求和实践需要,是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与地球共生共在、共兴共荣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理念与解决问题的
27、方案。这一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视野,将在世界历史进程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的科学性。三、以创造人类美好世界为共同价值愿景向往美好生活不是中国人民的专有,也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劳动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和不懈的追求。尽管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历史文化、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是相同的。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贯穿于人类整个文明发展史。无数哲学家们对“美好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展开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但就其理论形态和表征来说,“美好生活”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a 英 马丁阿尔布劳.严忠志
28、,译.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走向全球领导力理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27.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6个历史命题、实践命题。而今,世界许多国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政治、经济、生态危机四伏,甚至连起码的生命健康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西方的侵略和“颜色革命”导致这些国家持续动荡,民不聊生、离乡背井、流亡异乡再加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使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其一,全球治理,促进“民主平等”。全球治理是国家权力结构面对全球新问题境遇下的一种价值取向、政策选择以及实践追求。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建立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完全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
29、并借此延伸到政治、文化领域。20 世纪末“华盛顿共识”主导“新自由主义”,充分展现出发达国家对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痴迷。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则使“新自由主义”受到沉重的打击,国际社会普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治理机制丧失信心,对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意愿愈益强烈。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际体系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西方的侵略干涉行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军力,长期深陷战争泥潭,对世界的控制力大大下降;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话语权得到提升,成为世界治理体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印共全国理事会成员施里瓦斯塔瓦指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政策正面临危机,全世界的反帝国主义运动正在形成
30、。”a吉登斯指出:“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控制的日渐减弱,并不是最早诞生于西方的种种制度的冲击力逐渐减弱的结果,倒是它们全球性扩张的结果。”b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商共赢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这与零和博弈、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冷战以来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创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当前政治格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对单边主义单极化的批判与纠正。这种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样性的认识,其实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真正把握,也就是对西方“普世性”价值的彻底抛弃,有力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亚洲各国和全球其他国家提供实
31、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展示了一个新型大国形象。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构建一个公正的、多元的、合理的新世界秩序和真正的、包容性的、协商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其二,扩大交流,实现“文化共享”。凝聚着本民族智慧和生产力的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自由交往,是人类美好生活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与推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c这一论述表明,世界文化首先不是一种脱离了物质基础的极端的抽象,而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当民族区域性历史逐步被世界历史取代的时候,社会生产生活也
32、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活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生活、意识形态交往自然要以精神的特质来反映物质资料生产的巨大变革。可见,世界文化现象反射并印证着物质生产世界化的事实,是一种根源于具体的民族文化并由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文化。这是在日益扩大的世界交往打破各民族国家相对孤立和隔绝状态下的必然结果。世界各民族文化、文明相互融合实现了民族文化a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8:241.b 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5.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7的共生和相互渗透,因而一种文化领域的“生态平衡”是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客观地说,全球化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可能。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世界历史展现出历时性特征,推动世界历史朝着渐趋一致的方向发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进程中难免受到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毁灭。但是,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共时性的存在。交互式的建构与整合是全球化的内生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当代全球化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交织下实现世界文化整合的过程。“在 20
34、世纪后期,我们是一个巨大的两重性过程的目击者和参与者,这个过程包含了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和普遍主义的特殊化二者的互相渗透。”a一些国家尽管最初急于融入那种普遍性之中,但最终发现普遍性至多是对外交往的外衣,特殊性才是生存发展的瑰宝。民族国家普遍采取本土化文化发展策略,尽可能保留那些具有种族、民族特征的元素。后发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吸收借鉴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而非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全球文化平等交流互鉴,实现“文明共享”,从而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共享发展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每个国家之间没有差异性,否则就倒退到“平均主义”的误区了。“平均主义”抹杀经济
35、上的劳动力的差异、文化上的传统差异,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要获得“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必须通过交流互鉴、文明共享,承认差异,凝聚共识,积极融入“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才能实现。其三,回归人本,重返“意义生活”。作为人,“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想要去哪里?”这些问题始终需要人作出回答。越是在世界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越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刻,人类需要认真思考、坦诚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索这类问题的理论向导和模式架构,为解决世界之问、自我之问提供了中国智慧。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分为受血缘裙带关系束缚的、基于某一狭隘空
36、间地域的人对人的全面依存,以及商品经济时代围绕商品的“物的依赖”的、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相互依存关系,两种方式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的后果差异很大。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和现代性侵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多种多样的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遮蔽了商品的异化与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扭曲、对自由的束缚,不仅没有使人们得到精神满足,反而耗尽曾经有过丰富意义的内容,人的现实和精神世界变得混乱不堪。b正因如此,海德格尔感慨,只有在共同体之中,“无根”的人类才能重回具有诗意的彼此倾听的“意义生活”。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的世界历史性活动已经成为经验事实,并且在这些内含世界历史性特征的个人活动之间能够产生经验上
37、普遍的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c然而,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历史条件下,虚假共同体形式泛滥,掩盖了人类对纯粹的公共利益的追求。“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a 英罗兰罗伯森.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4.b 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1.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38、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8于他们的,即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或者说,他们本身必须在这种不一致的状况下活动,就像在民主制中一样。”a在全球化如火如荼的当下,虽然人通过共同体生活逐步摆脱种种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的局限之后,与整个世界发生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联系与交往,但受资本逻辑宰制,一种异己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人本身。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这种异己力量只有在限制或消除资本逻辑的境况下才能根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理想,更是一种建构性、共享性的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承认“物”在人与
39、人之间全面依存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摒弃“物化”现象和“工具理性”价值取向,超越二者对人的本质的扭曲与遮蔽,克制人的异己力量的膨胀,倡导可持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消费、交往方式,倡导人回归自我,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的体现,重返人类“意义生活”。四、以实现人类理想社会为理论旨归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不是虚幻的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现实的存在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存在于共同体之中。从以血缘为核心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以利益为核心的“虚幻共同体”,再到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
40、发展。共同体通常以血缘、地缘、民族、区域、资本、行业、圈层为纽带,结成稳定、和谐的关系。真正共同体绝不是充满情感的宣言,而是人类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生成的共有的物质和情感集合体。命运对于人类来说,往往意味着某种确定和不确定性的存在,而人类不能超然共同体的界外。如果说传统共同体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未来的共同体则是对命运的主动“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根基。首先,追求理想社会就要立足于化解人类发展的现实困境。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国人民已成为相同境遇下的物质生产共同体,并由此出现了“现代性综合症”。以资本和货
41、币为基础形成的共同体必然加剧异己力量的冲突,带来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问题。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已经给人类带来政治、经济、生态、安全等领域一系列问题,典型表现就是全球生态危机、毁灭性武器和网络安全风险。西方发展模式的全球扩张,“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b。资本主义全球化虽然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但却无法彻底解决随之产生的系列问题。在资本宰制下世界,各种主义和观点层出不穷却治标不治本,至多只是缓解蔓延至全球的危机。人类要从理论上抛弃“西方中心主义”或者任何“中心主义”,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推动构建人类
42、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批判扬弃“虚幻共同体”或“抽象共同体”的基础上,摒弃传统“帝国”和“民族”狭隘局限的“非此即彼、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奉行平等共建、多赢共赢的发展理念,成为解决人类现实困境的最佳方案。其次,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体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与马克a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b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49思的构想有殊途同归之妙,其共同旨归
43、是实现人类的公平正义。天下包含整个人类社会,“天下为公”是对民族性、地域性利益的超越,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只有扬弃了资本逻辑及其制度体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来支配和占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能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基础。公平正义是人类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每个人的发展不阻碍他人的发展,每个人既是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者,也是劳动成果的拥有者。“劳动不过是维持个体和共同体得以存续所必需的自然理性而已。”a可以说,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
44、同体思想追求公平正义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在利夫西看来,“全球化所带来的收益未能得到公平的分配,许多个人和团体都觉得自己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牺牲者。”b“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要义在“公平”,是经济“正义”的全球实践,超越了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封闭思维、零和博弈思维;推崇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共同意愿、共同理想。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描绘出契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图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历史规律的判断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任何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主观臆断都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意味着在历时 600 多年的全球化运动中,世界历史
45、由经济全球化向总体全球化的转向已经完成。从唯物史观的视域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是极具理论内涵和现实张力的战略思维和理念,其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将人类社会引入歧途的“拨乱反正”,向全世界昭示了“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时代构想,必将对人类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变革。它实际上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既包含生产力的有效释放、国际关系的和谐共处,还包含各民族价值共同凝聚的人类共同价值的广泛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世界历史发展日趋成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方向。这一思想对事关人类发展的时代性、历史性困境作出了科学解答,对
46、资本主义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诸多恶果予以强力匡正。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现实逻辑失灵,渐渐陷入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时,从“类”哲学视域出发批判当下剥削的异化的不平衡的全球治理体系,高举“人类解放”的普遍的价值诉求,勾画更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美好轮廓,减轻乃至终结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恶果c。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规避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端,否定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观念、概念和思维形式,结束那种将资本主义永恒化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途径,迈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境界。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马克思设想建立一
47、种未来社会的真正共同体,即人与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d马克思给“联合体”的规定性条件,是“代a 德马克斯韦伯.马奇炎,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1.b 英芬巴尔利夫西.王吉美,等译.后全球化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254.c 英特里伊格尔顿.李杨,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7:61.d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
4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150替”“资产阶级旧社会”。“代替”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视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传统共同体从本质上讲是“精神”个体,是作为狭小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形态而流传下来。如今在大世界、大主题、大叙事这样的时代下的共同体日渐把传统排挤到角落。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这一格局,从最初只是一种利害相关、福祸相依的“同命运”上升为唤醒各个国家、民族“共命运”的自觉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量变过程必然要历经若干个不断改革的发展阶段,那么,在尚未消灭资产阶级及其旧的生产关系存在“一球两制”的状况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改变资产阶级单
49、极化的旧社会,通向“联合体”的必经阶段,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改革方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站在人的发展的基点上进行思考并作出的选择。它将人置于现实维度的同时,也赋予人以价值和发展的维度,使之朝着自由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建构性”的立场上阐释、解决世界历史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进程,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向高级阶段演进,使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在全球治理层面实现马克思以阶级为视角的分析范式向全球多元联合的分析范式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主张的平等权力
50、观、正确义利观、整体安全观、新型文明观、绿色生态观无一不体现对人类整体利益、共同发展、公平正义的关注,契合了构建理想社会的要求,与唯物史观有着高度的理论继承性、价值契合性,能够为未来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戴夫兰顿.马克思论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5).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