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2 ,大小:899.59KB ,
资源ID:249967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4996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结构及其超越逻辑.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结构及其超越逻辑.pdf

1、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5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结构及其超越逻辑徐琛(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从系统论视角进行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结构、严谨逻辑层次、严格主线遵循的科学思想体系,并由此呈现出清晰而显著的超越逻辑。在文化形态论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提出并阐释“第二个结合”的论断,呈现出以动态发展超越静态固化的必然逻辑。在文化本质论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提出和阐释“三个最”“日用而不觉”的论断,呈

2、现出以自由标识超越教化工具的必然逻辑。在文化领导论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提出和阐释“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的论断,呈现出以政党推动超越无序发展的必然逻辑。在文化交往论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提出和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呈现出以交流互鉴超越冲突隔阂的必然逻辑。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收稿日期:2023-12-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21CKS05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徐琛(1998-),男,山西大同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

3、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24)01-0005-11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1,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创造,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深厚的思想指引力。那么,其真理性和科学性究竟从何而来?或者说,我们应该以何种思维方式来深刻、准确、全面地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2。事实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容完备、框架严整

4、、体系健全的系统理论结构。纵深审思其系统结构就会发现,其中鲜明贯穿着一条基于超越向度的逻辑主线,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文化思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6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想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与重大意义。本文拟就此展开剖析和释读,以期为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添裨益。一、文化形态论:以动态发展超越静态固化文化形态归属于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等其他具体形态共同构成衡量社会发展程度、标识文明演进阶段的重要参照。其中,文化形态又是最为特殊的一种社会形态要件。文化形

5、态不论是在最初生成还是在后续演进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依托其他各方面的具体社会形态。它既离不开经济形态所奠定的物质基础,又依赖于政治形态所奠定的规范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形态就完全决定于、受制于其他具体形态。事实上,作为文化形态核心要素的文化的感染性、衍生性、发散性、可塑性等一系列基本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经由文化的自我调适、自我规制、自我创设等若干环节,实现文化形态相对独立发展的现实可能和广阔空间。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呈现出文化形态的这两方面特殊属性,强调要遵循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反对以割裂的方式加以理解看待,并且不否定在未来的某些特殊时机对这些原理进行具体理

6、解的必要性。“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论持否定态度,秉持所谓的“优越论”和“静态论”,认为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单数形式的文明概念将会适用于一切文明”4,而在西方文明之下形成的文化形态也自然成为人类文明及其文化形态发展的终结和尽头。由此,文化形态不仅在横向空间的层面上遮蔽了其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具体社会形态中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合理性,也同时在纵向时间的层面上抹杀了文化形态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不论是自主实现还是外促推动)的可能性,将人类文化形态形而上地固化为西方文化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

7、“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并强调,“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5,构成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论的当代表征和时代诠释,破除了西方文化形态“优越论”和“静态论”的话语霸权,擘画了一幅人类文化形态的跃迁新图景。“第二个结合”通过回答“结合”何以可行的前提性问题,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奠定基础条件。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形态观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但是,由此就会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动态发展是否具有相应的准备条件?在中国文化形态的语境下,就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

8、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否切实可行的问题。对此,“第二个结合”从应然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7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实然的双重视角出发作出科学解答。就应然层面而言,二者的结合具有深刻的逻辑归依。不论是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向往上,还是在对历史主体的认知理解上,抑或是在对崇高精神的赞扬褒奖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展现出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的深厚“缘分”。就实然层面而言,二者的结合具有不可取代的正面效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其振聋发聩的真理意义,激活了中华优

9、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推动其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趋势、更加具备系统化理论化的面貌样态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凭借其源远流长的丰富蕴意,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好实现本土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效依托。“第二个结合”通过回答“结合”如何推进的原则性问题,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明晰总体思路。“第二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大命题,不仅注重对何以可行这一前提性问题进行回答,还致力于进一步就如何推进的问题建构起系统完备的原则方针,深刻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的高度统一,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西方文化形态论进行破解和超越的关键所在。一是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

10、结合”归根到底是在本土的文化环境中实现和推进的,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如果一味倡导所谓的外来化,凡事都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寻章摘句,对传统文化则陷入妄自菲薄、必不如人的认知怀疑中,那么文化形态的发展创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6。我们只有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和精髓,深深扎根悠久深远的中华文明思想沃土,才能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积淀深厚的自信底气。二是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结合”不是孤芳自赏、刚愎自用,而是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以外部的独特思想资源激发内部的崭新文化生机。马克思主义作为诞

11、生于西方的外来理论,在话语表达、叙事逻辑、结构排布等方面展现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差异,甚至在某些地方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对此,我们不能秉持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而加以断然否定或刻意忽视,而是要正面切入、理性看待,深入思考其是否能够起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纠正、完善和补充的正面效应,从而焕发出更加强大的蓬勃生机,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铸造坚实的传统底蕴。三是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结合”不是单纯的排列组合,而是基于彼此紧密契合的逻辑关系所实现的多方面的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灵魂、要义之正,守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领导权之正,确保中

12、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所谓创新,就是要创话语表达形式之新,创制度体制机制之新,创思路方法手段之新,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能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贯通、西方与东方的碰撞汇聚、现实与未来的紧密衔接中不断赓续发展、谱写新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8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二、文化本质论:以自由标识超越教化工具对文化本质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和把握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在任何关于文化的研究和探讨中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然

13、而,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边界模糊性、高度抽象性、价值观念性等一系列基本特点,造成长期以来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实际上都处于并不十分统一的尴尬状态。正如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所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最为复杂的那两三个词语其中之一”7。整体来看,关于文化本质的理解大致可划分为两种思路。一是从功能性视角出发,如马林诺夫斯基、克鲁克洪等,将文化的本质理解为是人所创造的一种工具媒介,其存在意义只是为人服务,充当人与自然以及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结手段,因而并不属于人自身的本质因素,而充其量只是一种用来教化人、约束人、限定人、引导人的外部工具。二是从主体性视角出发,如康德、狄尔泰等,将对文化本质的理解范式从人

14、与文化的主客二分转换为人与文化的内在统一,强调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的不可替代性,是人通过对自身理性思维和能动意识的发挥以彰显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景的重要途径,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标准。以上两种对于文化本质的理解各有其合理所在,但也均显示出一定的缺失和不足。功能性视角绝对地将人与文化分割开来,凸显文化之于人的单向教化作用,存在将文化工具化的形而上学倾向,缺失了从文化与人的内在统一进行理解和分析这一重要向度,“不把主观性和人格看作它们的主体的谓语,反而把这些谓语变成某种独立的东西”8,以一种冷漠而外在、忽视人的现实诉求的主基调将文化的本质加以呈现。主体性视角虽然将人的因素添加其中,并强调文化

15、与人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但却存在过分高抬人的主体性的倾向,不设限地强化了文化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活动产物的性质。文化被视作是单纯服从于人的思维意识的抽象因素,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被遮蔽,“每一文化自身的自我表现都有各种新的可能性,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9。这一客观事实被忽视和搁置,反而更多地体现出神秘性和依附性的特征。文化的本质最终被置放于去现实化的意义上进行理解。这就表明,仅仅局限于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单一视角,都无法获得对文化本质的科学理解,而一条合理的致思路径应该是,借由二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人与文化真正在现实层面上实现主客统一,从而为准确理解文化的本质提供科学前提。马克

16、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科学视域出发,为破解关于文化本质理解的“斯芬克斯之谜”提供了根本指南。一方面,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准确揭示,马克思主义设定了文化本质的主体性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不是离群索居的虚幻存在物,而是现实生活着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不能从任何神秘而不可捉摸的抽象因素上去理解,而是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状态,即自觉自主的劳动实践。这一意义上,文化作为人的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9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其内在必然地与人的本质具有同一性,“

17、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0。另一方面,通过对未来社会理想愿景的总体擘画,马克思主义澄清了文化本质的指向标识。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在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比照中呈现的。文化是在人自觉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本应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集中彰显,成为人自由享有的一种劳动成果,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现实的人的劳动活动的强制固定化,人的主体力量沦为资本的从属和附庸。“资本强迫社会的相当一部分人从事这种超过他们的直接的必不可少的需要的劳动,所以资本创造文化”11。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伴随资本消灭的同时,一切钳制和压抑人的外部因素都不复存在。自由而

18、全面的发展成为人的根本标识和社会的终极目标,文化正是其中的一项关键要素。“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2。“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13。这样,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借助于劳动实践的范畴,将文化的本质诉诸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标识与核心指向,从而超越了功能性和主体性视角的狭隘视界,真正呈现出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文化本质的合理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于中国语境和当代现实作出丰富发展,将文化的本质以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的话语形式予以创新表达,从而为更

19、好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提质增效、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提供了总体前进方向和根本目标追求,构成对各种歪曲理解文化本质的论调的全面颠覆与超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三个最”的重要论断,揭示了正确理解文化本质的价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4这一论述鲜明凸显出,只有基于对文化本质的科学理解,才能铸就深厚的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对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的全方位焕发,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力依托。其中,“最基本”意味着文化的本质就在于其构成国家、民族以及全体人民发展的基础要素,离开文化,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就会缺失牢固保障。“最

20、深沉”意味着文化的本质就在于其具有与经济、政治、生态、国防等其他各方面发展领域截然不同的底蕴意涵。这源于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而造就的“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品征,使文化得以深深渗透于各方面发展领域之中,从而始终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烙印精神品格、淬炼思想境界、涵养道德认知等一系列积极作用。“最持久”意味着文化的本质就在于其具有悠久绵延、余音绕梁的坚固韧性和强大生命力,不是只限制于特定的时间、地点、领域之内,而是能够持续发挥出广泛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日用而不觉”的重要论断,明确了文化本质的现实样态。马克思主义将文化的本质诉诸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由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远大的中共成都

21、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理想目标,使得在其视域下理解文化本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将其凝练为更加具体的样态表达,从而更好地在当下发展阶段把握文化本质及其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日用而不觉”这一语言表达,以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形式将文化的本质予以生动、具象呈现。所谓“日用”,即是强调文化的本质就是要做到深入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民随处可见、随时可及的普及性元素。所谓“不觉”,即是强调文化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其沉浸

22、式、感受式的独特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引导人、鼓舞人,真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构成,有机融通于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之中。三、文化领导论:以政党推动超越无序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集中体现为“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的核心是一种文化模式”15,而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中就会表现出种类繁多、样态杂陈的文化模式。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在建构逻辑、框架体系、表达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迥异的差别,由此奠定了文化浓厚的意识形态意蕴。即是说,文化不只是一种基于国家、民族或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规约而自然形成的中立性的社会样态或概念范畴,而是在根本上反映出特定阶级的思想诉求和精神愿景。

23、其中,统治阶级由于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和支配地位,在文化上同样占据统治和支配地位,领导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全部具体内容、环节和领域。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作出初步探讨。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真正实现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旧的物质生产条件和思想文化因素的“两个决裂”,就必须通过组织成为具有严密架构和崇高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充分发挥党高度权威、定于一尊的领导核心作用,由此确保文化发展始终符合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核心视域下,文化的领导权自然而然地被归置于政党的职责范围内,成为衡量一个政党执政水平的核心标准。然而,在作为政党政治起源

24、地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一些资产阶级政党在掌握运用文化领导权、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各项事业上却展现出明显的“颓势”和“缺位”。具言之,西方政党政治以选举神圣、轮流执政、部分代表、竞争交锋等一系列基本观念为底层逻辑。这就造成在西方政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在时间上缺乏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在空间上存在相互掣肘的矛盾性、在过程上陷入民意陷阱的狭隘性、在效能上沦为资本主导的欺骗性等诸多偏移,从而导致政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成为“形有实无”的或然式领导。在这种形势下,尽管文化发展仍然服从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但却始终缺少一个稳定而坚强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政党是执行表达功能的表达工具”16,也就难以在政党

25、的集中领导下将既有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成果推向更高的境界层次,发挥出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正向效应,而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1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只能在诸多要素交杂糅合的影响中无序发展。这实际上突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和资产阶级政党的“非使命型政党”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鲜明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论的基础上,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所肩负的初心使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根本遵循,构成对“西方之乱

26、”图景中政党领导无力、文化发展无序乱象的根本破除和全面超越。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为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总体要求。意识形态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任何中立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样态类型。忽视或否定这一客观事实,就会给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留下渗透侵蚀的空间,就会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造成巨大威胁,必须不断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一方面,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我们既要在宏观上对意识形态总体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又要在微观上深入推进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具体举措,特别是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27、制,确保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另一方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既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考量,探索建立并不断健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增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实底气;又要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底线思维为引领,审慎辨识意识形态领域中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思潮,对于那些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要给予坚决驳斥,增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意蕴。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相统一作为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在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上,就是要做到

28、“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17。一方面,武装全党是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必要前提。“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8。如果党员自身都没有对科学理论与先进文化的自觉认同,那么党对文化的领导就只能是外强中干,如无根浮萍一般最终必然落得腐朽坍塌的结局。我们要加强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特别是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凝魂聚气、固本培元的强大力量中锻造和锤炼坚强党性,切实提升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与定力。另一方面,教育人民是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

29、的必然旨归。列宁指出,“不根据事业的需要进行这项工作,不在工人中间宣传这个理论的成果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也不能当思想领导者”19。党对文化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以文化服务人民、引导人民、感召人民、教育人民,从而凝聚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奋斗。我们要通过创新表达形式、改进语言风格、探索有效媒介等方式,将高深莫测、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2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晦涩艰深的思想理论文化转换为人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通俗大众文化,实现“飞入

30、寻常百姓家”,真正彰显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显著成效。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具体路径。党的领导不是局限于特定范围领域的片面领导,而是覆盖全局、关涉广泛的全面领导。具体到文化领导权上,就是要将党的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之中。一是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在遵循和顺应文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反映人民真情实感、契合社会主义本质、提振民族自尊自信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确保新闻舆论始终风清气正、海晏河清。三是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作

31、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引,同时着力建设一支信仰坚定、素质深厚、本领高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不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基础。四是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围绕“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秉持“十个坚持”的重要原则,不断推动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发挥出“最大正能量”。四、文化交往论:以交流互鉴超越冲突隔阂前文已叙,文化由于诞生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展现出显著的异质性。而在此基础上孕育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明,也会相应地具有高度的差异和区别。“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32、20。正是根据文化与文明的这种独有特点,一些西方学者捏造出所谓的“文化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认为只有西方文化和文明才是唯一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明,在同其他类型文化和文明的比照中彰显优越性,代表着人类历史所能到达的最为完善的终极阶段。但是,长期历史事实表明,这种所谓的终极阶段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而是在根本上服从于西方国家资本侵略和殖民扩张的狭隘目的。为了对这种本质加以掩饰和伪装,西方学者又炮制出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种差异和冲突最终会以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胜出宣告结束,从而将现实存在的种种主观制

33、造的矛盾冲突予以合理化和必然化,抹除了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只有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激烈斗争,给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带来极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的宏阔视域出发,对不同类型文化与文明之间的演进趋势与交往原则作出科学说明,是对关于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形形色色的曲解悖论的深刻驳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是世界历史条件下的客观图景和重要标志。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3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

34、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相继确立,整个人类历史开始发生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根本性转变,不同类型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演进会呈现出交流交融的显著特征。这是一个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过程,根源于物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加广泛的生存生活需要,同时也是反过来维持已经取得的文化文明成果,并进一步将其推向更高境界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条件下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若干基本原则作出初步设想。一是主体与客体的非固定化,强调在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主体与客体之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在向外输出又在接受输入,因而可以说既处在普遍的竞争

35、关系中,又处在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的联系中。二是交往内容的广泛化,既包括以直接样态呈现出来的各种精神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又包括间接借助于各种物质形式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化内容,对于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三是交往目的的纯粹化,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演进和共产主义社会图景的愈发趋近,资本以及作为其附属的种种压抑人、剥削人的要素都将不复存在。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意图将驱除狭隘的自我满足性,转而追求彼此的协同进步,共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壮丽瑰宝和全世界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象征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世界历史的宏大视域,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文化和文明

36、之间的交往交流过程后指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21,也对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合理意义与必然趋势作出总体说明。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设想,刻画了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理路遵循,为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推向纵深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提炼和揭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积淀共识。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之所以是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应有之义,归根到底是由于在不同类型文化和文明之间存在共有的价值观念,构

37、成彼此激发共鸣、唤醒共识、携手共进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秉持“中心论”和“优越论”,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抽象化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力求以此达到主宰和控制整个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意图,将之束缚在满足资本逐利和少数人利益的狭隘范围内。特别是针对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中国,西方国家无所不用其极,通过层出不穷的方法手段进行抹黑、渗透和侵蚀,“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22。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价值霸权和垄断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宏大的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从世界各国人民长期以来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现实进程中提

38、炼本质、发现规律、凝聚共性,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要言之,全人类共同价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4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值以高度凝练、通俗易懂、具体可及的形式揭穿并超越了“普世价值”以抽象模糊真实、以个性遮蔽共性、以少数宰制多数的实质,强调世界各国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进行平等的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真正发挥引导全人类迈向更高文化境界和文明阶段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文化交

39、往和文明交流擘画进路。如果说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从理念层面上为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构筑认知前提和思想基础,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就是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所设想的切实推进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具体方案。自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整个人类的命运就已经紧密联结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成为不可磨灭的客观事实。普遍性的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也在这一过程中循序展开。然而,由于全球化进程首先并且长期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推动的,这就造成自我持存的狭隘逻辑凌驾于共同发展的现实要求之上。共同体的本质意蕴实际上处于一种悬置和缺位的状态。文明冲突、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文化保守、零和博弈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主旋律。

40、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的正向意义被颠覆成为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消极态势。为了扭转这种同世界历史演进和人类文明发展相背离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强烈的责任担当、崇高的立场情怀和深厚的学识素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他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强调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宏大视角上看待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文明,既要尊重差异,也要求同存异,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协同进步的过程中构建起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积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牢固的精神根基。参考文献:1 本报评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N.人民日报

41、,2023-10-11(001).2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89.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4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5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7 RaymondWilliams.Keywords:a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M.Londo

42、n:Fontana,1983:87.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5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9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2.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3、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1.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3.15赵海峰.意识形态领导权和文化认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5):183189.16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7.17张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

44、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01).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2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4-25.2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3.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4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9.责任编辑:刘琳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09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The Systematic Structure of Xin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Its Transcendental LogicXU Chen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Xin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a scient

46、ific thought with systematic structure and strict adherence to the main line,which presents clear and significant transcendental logic.In terms of cultural morphology,Xin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resents an inevitable logic of dynamic development surpassing static solidification by proposing and

47、interpreting the assertion of the second combination.In terms of cultural essence,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resents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transcending the tools of enlightenment with the symbol of freedom by putting forward and explaining the assertion of three maxims and intuitive applicatio

48、n in daily lives.In terms of cultural leadership,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resents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promoting disorderly development through political parties by putting forward and explaining the assertions of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arming the whole Pa

49、rty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In term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resents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transcending conflict and estrangement through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by putting fo

50、rward and explaining the assertion of the humanitys shared values and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Key words:Xin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cultural patter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cultural pattern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Two Creations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