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2024 年 第 2 期全面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及其启示张德明1,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摘要:中国全面抗战时期,大批在华美国人士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并在论著中对此有大量记述。他们亲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观察到中国共产党为配合统一战线而开展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肯定了这些改革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他们还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有所考察,记述了国共关系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正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对美国乃至世界认识
2、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益参考。关键词:全面抗战;在华美国人士;论著资料;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2-0132-11全面抗战时期,曾有一批美国记者、外交官、军事顾问等在华美国人士前往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参观,亲历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实况,并对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记述颇多。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及美军观察组等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及延安观察的研究较多,但对在华美国人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观察的研究较为薄弱,?缺乏整体系统性考察。故本
3、文通过对此时期在华美国人士的第一手论著资料的研究,全面梳理其对中国共产党作为实际领导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观察,以求从他者的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认识在华美国人士的书写对美国乃至国际认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深刻影响。收稿日期:2023-12-20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研究”(2023YZD02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委托课题“抗战时期西方亲历者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2K20220251)作者简介:张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一些文章对外国人关于中国共
4、产党抗战的观察进行了考察,但对他们观察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涉及较少,如王东维、高晓斌:外国人看中共: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党的文献2014 年第 2 期;魏宏运:中外记者团眼中的抗日根据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1 期;赵兴胜:如何认识中共的先进性?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的思想、实践与经验,广东社会科学2021 年第 4 期;等等。全面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及其启示2024 年 第 2 期133一、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概况全面抗战时期,美国人士曾多次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访问,与中国共产党接触频繁,并写有大量英文纪实性论著。
5、这些论著作为外国亲历者完成的记录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作品,叙述了大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细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华美国人士斯诺(Edgar Snow)、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斯特朗(A.L.Strong)等记者群体,写有大量亲历中国抗战的著作,其中也有很多篇幅涉及中国共产党抗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情况。斯诺所著为亚洲而战?记述了 1939 年斯诺重访延安的情况,内容涉及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介绍。史沫特莱所写的中国的战歌记录了她 19371941 年在中国的经历,其中有对华中前线新四军以及在延安、华北的八路军的描写。史沫特莱著的中国在反击:一个美国女人和八路军在一起则以日记的形式,
6、记载了她 1937 年 8 月1938 年年初在华访问的经历,其中有大量对八路军的描写。斯特朗 1938 年出版的人类的五分之一,为作者 1937 年采访中国抗战时所写,记载她同八路军在一起的所见所闻。1941 年,她还向国外报道了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遭遇,发表有中国国共两党的危机 中国的新危机等论著。汉森(Haldore Hanson)的中国抗战纪事,记录了其 1938 年春到冀中游击区的考察,?以及同年夏天在延安采访的经历。乔伊 荷马(Joy Homer)在中国看见曙光一书,在第十章对中国共产党有详细介绍,介绍了其 1938年 1011 月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经历。贝尔登(Ja
7、ck Belden)于 1938 年年底访问皖南新四军,在著作新四军中对新四军的活动有诸多记载。美国军官卡尔逊(E.F.Carlson)1938 年曾专门赴八路军根据地实地考察,在其著作中国的双星中记录了亲历的八路军活动。卡尔逊所著的卡尔逊论战时中国(19371941)收录了其抗战时期致美国官方的多封信件,涉及对敌后抗战的所见所闻,以及关于八路军、新四军活动的报告。1940 年秋,齐鲁大学美籍教师罗天乐(Stanton Lautenschlager)也曾访问延安,写有同中国共产党人在一起 在中国西北。上述论著多对中国共产党抗战进行了肯定,对于当时国外认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大有帮助。1944 年
8、6 月,在重庆国民政府的同意下,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其中美国记者福尔曼(H.Forman)、武道(M.E.Votriw)等许多成员也写有此次之行的回忆录,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及抗战成绩给予了肯定。武道写有文章我从陕北归来记述此次访问;福尔曼的著作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于 1945 年在美国出版,其中对八路军在华北的抗战记述颇多,也记录了根据地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内容。美国记者爱金生(B.Atkinson)于 1944 年 9 月访问延安后,刊发多篇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介绍边区“三三制”民主政治,评价根据地抗日军民贡献,解放日报曾对此翻译介绍。1944 年 10 月访问延安的美国记者白修
9、德(T.H.White),在其著作中?1941 年美国兰多姆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书英文版。?1938 年 10 月在上海发行的文献第 1 期,曾译编了汉森所写的一个美国新闻记者漫游冀中游击区一文,该文署名为哈尔社 汉逊。文献月刊,1938 年 10 月 10 日创刊于上海,由文献丛刊社编辑,风雨书屋出版,上海中华大学图书有限公司发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342024 年 第 2 期国的惊雷 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中,对延安之行也有大量记录。1944 年,美军观察组先后分两批访问延安,其成员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 19441945 年延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对抗日民
10、族统一战线的情况涉及颇多。如彼得金(W.J.Peterkin)著深入中国(19431945):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见闻、高林(John Colling)著 延安精神:战时中美友好篇章、包瑞德(David D.Barrett)著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等,都专门记录了他们在延安的经历及与中共领导人的交往。观察组成员戴维斯(John P.Davis)、有吉幸治(Koji Ariyoshi)分别著有抓住龙尾:戴维斯在华回忆录 从科纳到延安回忆录,其中也有章节记录他们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观察组政治顾问鲁登(R.P.Ludden)则写有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深得人民拥护爱护的文章。周锡瑞编著的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
11、前驻华外交官约翰 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一书,第二部分根据谢伟思 1944 年作为观察组成员访问延安的经历,专门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情况。谢伟思著 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美亚文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也有对延安之行的回忆。特别是 1944 年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Patrick J.Hurley)曾访问延安,并向美国政府报告了大量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他还写有著作19441945 年间的蒋介石政府与红色中国人。二、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观察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因此在抗日根据地对
12、政治、经济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以切实执行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些改革也被访问根据地的美国人士所观察并记载。谢伟思就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执行温和的政策进行综合分析称:“即使没有对中央政府作出实行统一战线的保证,实行偏激政策也会吓跑现有的数量很少的当地资本,使根据地经济崩溃,从而无法支持军队。实行温和政策,在政治上也是可行的,它可以使所有阶级共同抗日并防止日本人可能进行的分化活动。对于农民,最有效的措施是减租减息。但这种减少是适当的和有限制的,政府还通过保证农民交纳已减低了的租息来保护地主的利益。保证不干涉私人企业并帮助它增加生产。这样,就会消除地主、商人集团的恐惧。最后将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些措
13、施将通过民主的方法吸引各阶层都参与政府,以便保护和增进他们在诸如减租减息和税收等方面的利益。”?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进行了较好的概括。当时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治改革,保障民众的各种基本权利,鼓励民众参政议政,以争取赢得各阶层支持,从而扩大统一战线。斯特朗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叙,指出:“共产党人自动发起在一九三七年年底举行了民主化的地方选举,使以前无选举权的地主和商人都可与农民一起投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全体成年男子都参加的选举。选民不仅包括男人,还包括妇女。选举前进行了紧张的竞选活动。选民们分到了无记名选票,不识字的选民由学生帮助写选票。在大多数村子里,百分之七十的人民参加了选举;只有一
14、半人参加选举的地区被认为是落后区。共产?美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美亚文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王益、王昭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202 页。全面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及其启示2024 年 第 2 期135党人在大多数地方重新当选,但并非全部如此。”?斯诺则指出:“敌后各边区政府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每一个人都有被选的自由。虽然华北共产党掌握军权,但它承认其他若干党派。陕甘宁边区就有国民党的官吏,而在晋察冀边区政府中,现任副主席就是国民党员。中国游击队的目的是建立一切党派的统一战线,因此共产党限制其党员在任何选举而成立的机关
15、中不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为联合各党派、各阶层抗日,从 1940 年开始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组织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这种新型的政权又组成模式,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团结了非共产党的力量参加根据地政权、支持抗战。美国记者武道对此改革指出:“陕甘宁边区的政府的各种机构,都是由人民选举的。边区政府的主席和其他高级人员都是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由参议会选举出来担任他们的职务。共产党员只占政府的人员三分之一的原则,看来是严格地遵守着的。在晋西北,则因为战争情况的原故,只是村和有些区的人员是
16、选举的。”?福尔曼分析指出:“一九四一年,选举方法修改为新的三三制其方法就是共产党限制自己党员被选人数只能占三分之一,余下三分之二的政府职位,留给非共产党的各阶级及各民族(即蒙族、回族等)抗日而民主的人。如果选举的结果,被选的共产党员在三分之一以上,那么他们就自动放弃。自从那个时期起,这个原则就被严格地遵守。举一个例子,现在边区政府共有委员十八人,共产党员只有六人。非共产党员在政府应有地位和权力,共产党员在政府则应服从多数,这是共产党的一个原则。”?抗日根据地为推动各阶层的合作,实行民主的选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其采取的基层选举改革,尤为美国人士所关注。纽约时报记者对八路军根据地民主政权进行了
17、报道:“八路军在边区建立的民主政府由各阶层人士选举组成,参加选举的包括商人、年轻人,还有妇女和孩子。这几类人选择自己的行政长官,边区政府独立地开展活动,几乎不受总部的控制。他们选举代表的方式包括分区域召集选举大会,被提名的代表候选人在会上被投票,或者通过大众普选来决定。分区会议由整个边区的行政委员会主持召开,主持人由各区轮流提名。”?对于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主政权原因及效果,美国人也进行了解读。白修德在延安考察后,肯定了延安的民主模式,指出:“延安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民主。在行政方面,批评和讨论的自由的确是毫无限制的,对于一个方针的执行不当任何人都可以予以批评。在各地,这种行政上的批评自由形
18、成了中国农民所从未有过的最民主的政治制度。地方上的会议可以接受他们的控诉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说有史以来第一次他们成了社会平等的公民。”?谢伟思则分析称:“建立民主、自治的政府,使所有的阶级,特别是地主和商人,积极参加和支持政府。把民主作为争取资本家集团参加?美斯特朗:斯特朗文集 3 人类的五分之一,傅丰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年,第 186 页。?八路军参考资料(五),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年,第 231 页。?八路军参考资料(五),第 398 页。?美哈里森 福尔曼:北行漫记,陶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年,第 61 页。?郑曦原编:浴火重生:中国抗战观察记,北京
19、:当代中国出版社,2018 年,第 436 页。?美白修德、贾安娜:中国的惊雷,端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年,第 260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362024 年 第 2 期和支持政府的一种手段,这一重要的思想在研究共产党目前的和将来可能实行的政策时,是耐人寻味而又意义重大的。他们并不幻想中国在近期内有希望建立一个某种形式的无产阶级国家。”?斯诺则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和平方式,真正致力于政府的民主化,为人民争取发言权,至少要为他们争得武装抗日的权利。他们的目的是在民主基础上真正实现人民大团结,使当前的抗战有坚实的基础。这样,他们想参加的那个中央政府就会拥有真正的权力,得到基层的
20、支持,而不是徒有虚名的旧政府。这绝非他们为本党夺权的诡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展,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农民支持,实施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在华美国人士也给予了关注。纽约时报1938 年 8 月 14 日发表的延安见闻记提及中国共产党实行土改和减租减息政策,指出:“陕甘宁边区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无论男或女都分到了田地,大地主被清算,那些开明的地主也分到一些条件较差的地。边区政府声称,由于实现了大丰收,对农村实行长达五年的减租减息。通过地主与佃农双方达成的协议土改受
21、到了边区政府的支持。减租减息的方案既体现了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能抵御外国势力。”?美国人士对根据地经济改革介绍较多,提及了许多改革的细节。如斯诺提及新四军根据地改革时称:“一切土地租费减去 25%,立刻废除陆上的繁重杂税和以财产与收入为比例而按级分配的所得税的征收;以前的债务一律延期付还;减低新债的利息为每月一厘;均分一切荒地或在外地主或汉奸所有的土地给无地的农民;统辖收获计划限制茶和丝的出产以增加稻田;对于运往日本掌握中的乡镇或城市去的出口货代行海关职务;推广工业合作社的建设。”?汉森提到冀中游击区为得到人民拥护而实施的减租减息等经济概况政策称:“地租减低 25%,借款延期三年,从战区到赤
22、区来的难民,都供给他们土地和食物。分给他们的土地,属于逃到北平去了的地主的,共产党担保这土地的所有权仍旧属于地主,不过保留在战争期内的使用权。这种改进的主要目的是在使人民对赤区动员委员会一心一德的拥护,使这委员会有权征收食料、布料、人力、技术以帮助游击队。农民不是战斗的主力,不过他们是游击队的经济基础,也不可少。”?派西福拉斯对 1945 年延安情况进行分析称:“地租是逐步地减低了,从收成的 50或 60减到了 35或 40,但同时,地主的收租是有保障的。并且因为税也减轻了,所以他的情形并未恶化。再说,出租土地的收入减少更可以把地主本身变成一个农业生产者,或使他把资本投入到小型的地方工业,政府
23、以免税并保证最低利润的方法,来鼓励这种工业。”?当然该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的阻力,各根据地情况也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可以保证推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对地主阶级一改没收土地的政策,而是保证他们的地租收益,以团?美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美亚文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王益、王昭明译,第 202203 页。?美尼姆 威尔斯:续西行漫记,陶宜等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1 年,第 274 页。?郑曦原编:浴火重生:中国抗战观察记,第 110 页。?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国际友人笔下的新四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年,第 29 页
24、。?哈尔社 汉逊:一个美国新闻记者漫游冀中游击区,文献1938 年第 1 卷第 1 期,第 151 页。?派西福拉斯:1945 年的延安,新华日报1945 年 4 月 6 日,第 2 版。全面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及其启示2024 年 第 2 期137结该阶层支持抗战。这一温和的改革政策,赢得了不同阶层人士的支持。白修德对此改变分析指出:“此时此刻,一个包含各个阶级的统一战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主从地方政府得到了保证:虽然地租率减低了,但还是能收到地租,同样,虽然利率下降了,放债人还是可以收回他放出的全部债款。在三十年代,没收曾经是共产党原则中的重要内容。现在,除了对待
25、资敌和通敌的地主以外,这一原则已经宣布废除了。总的来说,华北的地主和有钱人也同农民一样,非常仇恨日本人。”?当然在新四军、八路军的不同根据地,对地主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用团结合作取代了以往的阶级斗争。谢伟思提到新四军的改革时称:“某种形式的政府统治一经建立起来,立即进行减租减息。减租减息的幅度合理。地租率的最低额是 37.5%。但是在第一阶段,地租的减少一般不超过 1/4。这样做是为了不致把地主推到日本人一边去。在新四军进入的许多地区,地主的力量很大,他们能够维持住他们的统治,在一些地区甚至控制了地方政府。在这样的地区,共产党稳步地加强群众组织,直到他们通过民主的方法获得
26、了控制权。”?关于抗日根据地各项改革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的成绩,美国人士给予了高度肯定。谢伟思分析称:“共产党的纲领符合实际情况,并且从当时情况客观地看,是对各阶层都公平合理的。就非强制性的减租而言,本来可能遭到地主和保守分子集闭(或者甚至是正统的国民党)的反对。不过这些人由于以上提到的原因,此时并不是政府中的重要成分当政权牢固地建立起来,并表明有能力经受住日本的进攻时,当农民经过关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民主权力的教育(由共产党进行的),开始对更激进的减租减息和累进税制表现出兴趣时,地主资本家集团被迫积极参加政府,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一年之内,大多数村庄建立了民选政府。”?从这一论述看出,中国共
27、产党的各项纲领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下,抗日根据地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国人士也对此有所描述。贝尔登讲道:“八路军政权在抗日武装发展壮大的同时,新的政权机构也在华北地区建立起来。正如许多地方武装产生的情况一样,这些政权机构也都是通过普选,由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的。这些政权机构曾经一度隶属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但有自己的一套税收和财政制度。在这一时期,实行了减租减息,但并未没收地主的土地,故仍然维持一种统一战线形式的政府。”?1944 年到延安的高林就指出:“然而不能忽视共产党人取得的成就。过去,中国的某些地区农民被当地官员强迫签字画押,要提前十年交纳相当于他们当
28、年收入 10 倍的税款,这些税款,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即使一生也难以付清,而在共产党领导下他们只要付大约 20%的税率。许多代人以来,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统一。共产党人对不识字的广大农民提供了教育,在城镇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在取消了地租以后,农民从经济奴役中得到了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也极大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吸收进步力量加入地方参议会与各级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美西奥多 怀特、安娜 雅各布:风暴遍中国,王健康、康元非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年,第 219 页。?美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美亚文
29、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王益、王昭明译,第 197 页。?美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美亚文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王益、王昭明译,第 203 页。?八路军参考资料(五),第 254255 页。?美约翰 高林:延安精神战时中美友好篇章,孙振皋译,北京:华艺出版社,1992 年,第 133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382024 年 第 2 期减租减息等各项改革,美国人士认为顺应了抗日需要,他们对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如白修德指出:“他们告诉农民去选举自己的政府和官吏,督促他们减租,把利息从年息四分减到两分。对地主提出要求,交租交息。在战事开始时丧失了本来的事业的都被请回
30、来辅助政府,担任行政人员。他们解决了内部的巨大的紧张问题,进而去共同应付这一对外的抗日战争,这件事已经取得了成功。”?斯诺分析指出:“地租减少了,土豪劣绅的统治地位结束了,高利贷取消了,闲置的土地被征作集体耕种,青年和妇女参与政治,失业者被组织了起来,农民们自愿组成了自卫队,平民教育的普及,在非地主阶级中培养出新的领导人。集体领导和严肃的处罚,使贪污腐化减少到最低限度。”?谢伟思则指出:“经济、政治和社会革命的程度是这种彻底动员的基础,是它之所以可能的原因。这场革命是温和的,民主的。它通过减租减息,税收改革,建立良好的政府,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它给了农民民主的自治政府,使他们有了政治觉悟和关
31、于自身权利的观念。它把农民从封建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使他们有了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对合作性团体产生强烈兴趣。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得到了一些要为之奋斗的东西。”?可见,在华美国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取得的各项改革成绩表示了赞赏。当时抗日根据地充满了浓厚的统一战线氛围,美国人士也对此有所记述。如史沫特莱就八路军根据地的情况指出:“八路军领导人的态度赢得了我由衷的饮佩。他们以整个身心来保卫国家。他们的原则是联合所有一切愿意抗日的同胞不管是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他们头等关心的大事。对任何哪怕只有一点可能愿意支持民族解放战争的人,他们都不反对,也不攻击。他们通过耐心的说服,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为此
32、进行解释,以期人们能够接受下来。”?卡尔逊1940 年访问皖南新四军的根据地,有报道记载了其感受:“在新四军战区里,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可感到对中国抗战统一战线的强调。甚至小鬼(部队里的少年,他们或者在部队学校学习,或者担任勤务兵、通讯员以及各种宣传出版工作)也认真地向我谈起需要全体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工作。统一战线的口号被写在墙上和石头上,同抗击侵略者的口号一样到处可以见到。军队和人民紧密合作的事例非常多。”?这些美国人士的生动描述,也是当时根据地情况的真是写照。三、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关系的考察七七事变爆发前后,国共两党通过多次谈判,于 1937 年 9 月正式达成并开始了第二次
33、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进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实现。在华美国人士关注了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及形式,特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进行了分析。1937 年 8 月下旬,国共双方达成了中共军队改编的消息,美国人对此重要变化给予高度关注。?白修德:延安印象记,新华日报1945 年 5 月 14 日,第 2 版。?美洛伊斯 惠勒 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王恩光等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年,第 196 页。?八路军参考资料(五),第 296297 页。?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四)中国在反击,陈文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年,第 173 页。?宋庆龄
34、基金会研究室编: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吴景平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 年,第 266 页。全面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及其启示2024 年 第 2 期139如纽约时报于 1938 年 5 月 14 日发表的约翰 巩特尔红军在抗战中担当大任一文指出:“统一战线的协议被认真执行。国共双方都认真执行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协议。共产党人放弃了一些教条,并且同意改编红军,也就是把红军改编成由政府统一指挥的八路军。而当局则同意实行普遍的大赦,结束内战,一致对抗日本。统一战线协议签署之前的协商并不透明,并且很复杂。”?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
35、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至此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美国学者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就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的妥协指出:“这是不是意味着抛弃了革命呢?我认为,如果这样想的话,就像以为苏联正在向资本主义倒退一样愚蠢。从根本上来说,共产党人肯定会意识到,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口号会比要求革命的呼吁更能争取广泛的群众支持。其次,中国的民主共和国阶段,可以成为对广大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的中间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可以在将来重新提出共产主义口号。”?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问题
36、,美国人士也进行了分析。斯诺 1938 年则特别强调了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声称:“在现在这个具有明显的革命战争性质的抗日战争中,共产党人采取了和国民党忠诚合作的策略,但领导权却从抗日战争一开始到现在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如果条件一旦成熟,共产党人还不准备接过这个革命战争的全部领导权,那么,从辩证的观点看来,它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对于统一战线的前景,纽约时报记者约翰 巩特尔在 1938 年即预测指出:“不必说,统一战线只是一种战时的现象。有许多国民党的顽固分子说,一旦战争结束,这条战线就会瓦解。但是,共产党人却很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在战后承担起反对党的任务。作为对他们合作的回报,他们很有可能会
37、要求政府实行全面的土地改革。”?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美国人士对此分析较为到位。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稳定因素,白修德分析指出:“战争处于虚拟的境地,已经成了一种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状态,其实既无战争也无和平。因而一切旧的摩擦又开始了,政府和共产党之间的摩擦造成了最危险、最紧张的空气。双方都没有想出彻底解决国共联盟问题的办法。这个联盟只是建立在抗日这一不稳定的支点上,当日军停止进攻时,它就开始瓦解了。要想建立一个使联盟既稳定又有力的基础,中国社会的改造就要提上议事日程,而改造社会就是革命,国共两党正是在这一点上不能统一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过程中,
38、国共冲突不时发生。对于国共合作中的斗争,史沫特莱在分析国共冲突原因时指出:“国共两党所有这些事变矛盾的根本原因,从军事情况得不到解答,必须从政治社会力量进行探讨。内战的幽灵即使在日寇大举侵略中国以后,还不时出现,从来没有消失。?郑曦原编:浴火重生:中国抗战观察记,第 80 页。?金紫光、靳思彤主编:外国人笔下的中国红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754755 页。?山东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希伯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365 页。?郑曦原编:浴火重生:中国抗战观察记,第 82 页。?美西奥多 怀特、安娜 雅各布:风暴遍中国,王健康、康元非译,第 7374
39、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02024 年 第 2 期八路军新四军动员老百姓,教育老百姓,武装老百姓,统治阶级基本上是地主阶级,对八路军新四军在人民群众中的成长壮大恐惧害怕得要命。”?乔伊 荷马对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也指出:“既然与中央政府肩并肩作战的浪漫和新奇已经渐渐消退,口角和争执就不可避免了,甚至偶然还会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不过每次纷争之后都会有上千次的团结。这两个政党曾经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总相互攻击且彼此又都十分小心谨慎,无论如何,虽然心中仍有芥蒂,但毕竟最终还会相互妥协,老理说得好,不同仇敌忾就只能玉石俱焚。”?谢伟思 1943 年 1 月给美国国内报告国共的冲突时指出:“统一战线现在
40、确已成为历史而不复存在了。只要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只要国民党现有军政领导人继续掌权,就不可能看到任何恢复统一战线的乐观前景。局势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正在恶化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内战能否避免,而是它能否至少推迟到战胜日本之后。”?白修德则就国共的摩擦指出:“他们声称,在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渗透到日军后方开辟新解放区时,遭到了政府军的袭击。这就仿佛是一个人宣称别人用眼睛打了他的额头。许多这类摩擦所反映的事实,与其说是军事上的敌对,还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敌对共产党不仅倡导对日军作战,也倡导对一切陈腐势力进行斗争。因此,在这里所发生的摩擦,不能用现成的战争规则来加以评判。”?可见美国人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冲突进行
41、了多方面的分析,并看到了背后的深层政治根源。特别是 1941 年 1 月,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美国人士对此事变真相给予了揭露。斯诺指出:“这次极其悲惨的事件从发生时间的选择和产生的影响的角度看,远比过去冲突的性质要严重得多,应把对新四军的袭击,看成是中国争取独立的复杂斗争的小说中另一个悲剧章节的开端。”?1941 年 3 月,斯特朗则在美亚杂志发表的中国国共两党的危机一文中对此事变进行评论说:“对中国来说,夸大或者缩小目前国共两党之间的紧张局势都是毫无裨益的。中国内战升级的危险十分严重,但并不是到了不可避免的程度。可以说,形势的发展已经到了友好国家可以左右的阶段。比如那些负责美国对
42、外贷款事务的人们的行动如何就会导致时局的根本好转和不可收拾。但是,那些人们现在必须明白一个被重庆方面新闻检查官员所掩盖的事实当前的时局只需拯救。”?中国共产党本着抗战大局,仍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从军事上进行反击,美国人对此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但认为事变也对国共两党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白修德就分析指出:“新四军事变造成的一条难以填平的感情鸿沟,贯穿在此后的国共关系中。一切谈判都停止了。各地共产党军队的给养也被截断了。政府军队构筑了一条封锁线,把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团团围住,密不透风。抗战开始时,是全中国在抗战;而现在,是两个中国共产党中国和国民党中国都在进行抗日战争,与此同时还附带进行着一个
43、潜在的战争,即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战争。”?1944 年,国共两党在合作过程中斗争不断,为取得谅解双方开展新的谈判,试图继续巩固统?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一)中国的战歌,袁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年,第 348 页。?美乔伊 荷马:在中国看见曙光,吉文凯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年,第 217 页。?美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美亚文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王益、王昭明译,第 118119 页。?美西奥多 怀特、安娜 雅各布:风暴遍中国,王健康、康元非译,第 228 页。?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国际友人笔下的新四军,第 149 页。?中国
44、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国际友人笔下的新四军,第 115 页。?美西奥多 怀特、安娜 雅各布:风暴遍中国,王健康、康元非译,第 78 页。全面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及其启示2024 年 第 2 期141一战线。福尔曼等在延安访问的美国人士对此也有所观察。福尔曼指出:“这样和共产党的接触,只有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不能合作的条件下需要的。这种纠纷的解决谈判虽自一九四四年春天以来已有进展,然而中国的少数观察家,仍希两党间能获得武装休战,超过一切东西 一个在战争期内的休战。他们在基本原则上相距太远,不能希望更接近的条件,除非会有什么奇迹出现。在重庆的好多观察家相信,永久的解决
45、,并无希望,除开借助于内战手段以后,或者,不采用这一手段,任其显然分成为两个中国 一个国民党的与一个共产党的中国。”?他的认识准确把握了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与斗争的历史实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一贯为了抗日事业而顾全大局的爱国政党形象。四、在华美国人士书写的影响及其启示全面抗战时期,大批在华的美国人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调查,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在发表的论著中宣传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诸多细节,既对中国共产党建立并维护统一战线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也向国际社会正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特别是斯诺、史沫特莱等左翼人士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对中国共产
46、党的赞美颇多。史沫特莱针对有些外国人士批评她在著作中倾向共产党,曾指出:“当然,我并不是不偏不倚的,也不会装腔作势。不过,我没有说谎,没有歪曲,没有误传。我只是讲述我每天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这就是事实。”?纵观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观察与书写,虽然各有差异,但基本可以反映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当然不同身份的美国人士对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观察也有所差异,在华美国官员仍是从维护西方在华利益的立场来评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记者群体多能在政治立场上保持客观中立态度,但在文化立场上存在偏见,其他群体则是出于各自利益需要进行书写。更为重要的是,抗战后期很多到根
47、据地访问的美国人士在看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的突出成绩后,展望了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未来。如 1944 年 10 月 9 日,谢伟思预测称:“共产党已建立了既广且深的群众支持,因而使他们之被消灭成为不可能,从这基本的事实,我们必须得出结论,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占有确定的和重要的地位我提出一个未来的结论:除非国民党在政治经济的改革上和共产党有同样的成就,并证明自己能争取人民的领导地位(关于这两点至今尚无愿意或能做的征兆),不然,共产党在短短的几年中将成为中国唯一的主导力量。”?在华美国人士的观察及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及其对华决策。综上所述,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
48、士对中国共产党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观察和书写,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美国乃至世界认识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美哈里森 福尔曼:北行漫记,陶岱译,第 191 页。?英顾德诺等编:西方旅行者的中国书写,顾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年,第 225 页。?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527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22024 年 第 2 期刻影响。这也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开展爱国统一战线海外传播提供了有益参考。一方面,要主动“请进来”。应加强与西方在华媒体人士的沟通,为其主动提供到中国各地
49、采访的机会;并积极邀请西方学者、民众等来华参加会议或调研、旅游,特别是大量吸引西方留学生来中国大学就读,以便他们实地了解中国的真实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亲历宣传可以有效改变西方国家的对华态度。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国内学界应深入关注海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研究的最新成果,密切追踪翻译海外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及时上报统战工作部门,这也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外部形象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针对海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研究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国内学者应积极撰文在外文报刊上进行回应,驳斥相关谬论。应鼓励国内学者一方面,通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参加国外学术会议或将相关著作在国外出版等形式,加快有关统
50、一战线的研究成果在海外的推广,向世界各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便于海外学者了解中国学者的研究状况;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看待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另外,在对外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设上,把“民主”“团结”作为我国对外宣传核心话语,并逐步搭建起成熟的话语宣传体系,将政治性话语转化为故事性话语,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课题;加强培养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的对外宣传专业人才队伍,熟悉掌握西方的报道模式及特点,并积极引导他们在西方主流媒体、刊物上发表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文章,提升中国在国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