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2.72MB ,
资源ID:249759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4975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pdf

1、第 43 卷第 3 期2024 年 3 月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Vol.43 No.3Mar.2024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胡港1,2,俞赟丰1,邓羿駃1,2,曾洁1,王孟清1,2*(1.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中医临床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 长沙 410208)摘要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

2、ae)茄属(Solanum)龙葵(Solanum nigrum),其全国均有产,常在夏秋采收,品质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古代炮制多为阴干或使用鲜品,与现代较为一致,但近现代多加以切段。古今龙葵常以生品入药。古代多认为其味苦性寒且无毒,而1977年版 中国药典 载其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用于治疗疮疖肿痛、肿瘤等。古代含龙葵的方剂龙葵膏、龙葵根散、龙葵散主要用于疮疡,而人参散用于吐血;现代含龙葵的方剂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均用于各种癌症。关键词 龙葵;基原;炮制;性味功效;本草考证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9

3、0(2024)03-0101-09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n Solanum Nigrum in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Hu Gang1,2,Yu Yunfeng1,Deng Yijue1,2,Zeng Jie1,Wang Mengqing1,2*(1.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7,China;2.The Domestic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

4、nstruction Project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Abstract This study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ancient books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examine the name,origin,origin distribution,quality,processing,sexual flavor effect of Solanum nigrum in the classic p

5、rescriptions.According to textual research,S.nigrum was used as the correct name by the mainstream of the past dynasties.Its alias was mostly related to shape,taste and effect.The original source of Solanum nigrum was considered to be S.nigrum of Solanaceae and Solanum genus,which was produced throu

6、ghout the country.It was often harvested in summer and fall.The quality of the stem and leaves green with fruit was good.In ancient times,the processing were dried in the shade or used fresh,which was more consistent with modern times.However,S.nigrum was often cut into segments for medicinal purpos

7、es in modern times.S.nigrum was often used raw as medicine.In ancient times,S.nigrum was thought to be bitter in taste,cold in nature,and non-toxic.While S.nigrum was recorded that it was bitter in taste,slightly sweet,cold,and slightly toxic in the 1977 edition of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S.nigrum

8、 was used to treat furuncle swelling and pain,tumors,and other conditions.The ancient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S.nigrum were included Longkui ointment,Longkuigen powder,and Longkui powder,which were mainly used to treat sores.And Renshen powdoi:10.3969/j.issn.1006-9690.2024.03.015收稿日期:2022-11-24,录用日

9、期:2024-03-08基金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5号);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编号:4901-020000200207)。作者简介:胡港(2000-),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儿科疾病的防治。E-mail:*通讯作者:王孟清(1963-),男,湖南常德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 101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第 43 卷der was used to treat hematemesis.The modern formulations containing

10、S.nigrum,such as Baiying Qinghou decoction,Ruanjian Jiedu decoction,Xiefei Zhuyin decoction,Shanjia Longkui decoction,Quyu Sanjie decoction,and Longkui Yiren decoction,were all used to treat various cancers.Key words Solanum nigrum Linn.;Origin;Processing;Sexual flavor effect;Herbal textual research

11、龙葵来源于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 L.)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inn.)的全草,其性寒,味苦,有小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炎利尿之功效,主要适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肿瘤等疾病。古今不少方剂以龙葵入药,如 圣济总录 的人参散、龙葵散、龙葵根散1-2,太平圣惠方 的龙葵膏3,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的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等4,其药用历史悠久,但在历代本草记载中名称、性味功效等有所差异。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龙葵药材开展过本草考证,武喜红和李雪5考证推测古代本草中的龙葵为今茄科

12、植物龙葵(S.nigrum),且喜生长于田边、荒地以及村庄附近。刘素婷6经考证指出天天茄、救儿草、后红子、苦菜、苦葵、天茄子、水茄、老鸦眼睛草等均为今茄科茄属植物龙葵的别名。上述研究仅对龙葵进行了部分考证,缺乏对龙葵药材整个历史演变的系统梳理,故本文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龙葵的名称、产地和基原、采收和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经典名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证,以溯本求源、探通古今,为龙葵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1名称考证龙葵始载于唐代 新修本草,其载“龙葵即关、河间谓之苦菜者”7。食疗本草8、覆载万安方9、秘传音制本草大成药性赋10、植物学大辞典11、1977 年版 中国药典12、现代本草纲目13、

13、湖南药用植物资源14、2010年版 中国药典15、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6等均只记载“龙葵”一名。龙葵之名源于其蜿蜒延引的形态和寒凉滑利的药性,清代 本草正义 载“此草性质亦寒凉滑利,故亦名葵;茎柔而嫩,似蔓非蔓,延引甚长,故以龙为名,言其蜿蜓不已也”17。“龙”与“葵”相合谓之“龙葵”。龙葵又名老鸦眼睛草、苦菜、苦葵、天茄子、天天茄、救儿草、后红子、天泡果、天茄苗儿等。现对其命名方法按照形态、功效等进行分类考证。1.1因形态而得名的名称天茄子、天泡果、老鸦眼睛草、耳坠莱、野辣椒、山海椒、天茄苗儿、天天茄、水茄、老鸦酸浆草等别名均与其形态特点相关。宋代 本草图经 载其“叶如茄子叶,故名天茄子

14、”18。明代 本草纲目 载“茄以叶形名,天泡、老鸦眼睛皆以子形名也。与酸浆相类,故加老鸦以别之”19。清代 医学衷中参西录 载其子“状若小茄俗名野茄子,有山之处呼为山茄子”20。1999年 中华本草 载“龙,为神异之称,以其果实成熟时,色黑如龙之目珠又如耳坠,俗名耳坠莱”21。本草释名考订 载“野辣椒、山海椒等,皆以叶形相似而得名”22。综上所述,可以推测黑姑娘、黑天天、天星星、黑星星、龙眼草、黑茄、黑悠悠、山茄、甜茄、黑茄子、野葡萄、黑天天儿等多因其籽性状而得名;野辣椒、山辣茄、野辣椒树、山辣椒、野茄菜、野辣角、天茄菜等因其叶而得名;白花菜因其花而得名;老鸦酸酱草、灯笼珠草、地泡子、地葫草、

15、摇铃草等因其植株相似而得名。1.2因性味功效而得名的名称救儿草、乌疔草、苦菜、苦葵等别名也均与其性味功效相关。明代 滇南本草 载龙葵可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故称为“救儿草”23。1958年 福建民间草药 载其治疗疔疮肿毒,故名“乌疔草”24。而苦菜、苦葵皆因其味苦而得名。综上所述,通过对历代本草、中药志、各地方志、植物志、以及国家药品标准等考证,可知中药龙葵存在苦葵、老鸦眼睛草、天茄子、天天茄、救儿草、后红子等多种别名。因形态得名的名称有天泡草、老鸦眼睛草、天茄子、耳坠莱、野辣椒、山海椒等;因果实得名的名称有黑姑娘、黑天天、黑星星、龙眼草、黑茄、黑悠悠、山茄、甜茄、黑茄子、野葡萄、黑天天儿

16、等;因叶得名的名称有野辣椒、山辣茄、山辣椒、野茄菜、野辣角、天茄菜、老鸦酸酱草、灯笼珠草、地泡子、地葫草、摇铃草等;因花得名的名称有白花菜;因性味功效得名的名称有救儿草、乌疔草、苦菜、苦葵。而七粒扣、犬酸浆、牛酸浆、乌鲁祖玛、烟悠、淖海-乌珠玛、惹子草、野辣子、乌归菜、后红子、飞天龙、金耳垂、五地养等多为地方俗称。102第 3 期胡港,等: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2基原考证2.1唐宋时期唐代 新修本草 最早对龙葵进行了简要描述,“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7。上述特点与现今茄科茄属植物形态较为相似,据此可考,唐代之龙葵可能来源于今茄科茄属植物中叶圆、花白、种子生青熟黑的一类植物。新修本

17、草 中同时记载有苦菜,引 易统通卦验玄图 载苦菜“叶似苦苣而细,断之而有白汁,花黄似菊”,此处所载苦菜形态与龙葵不相符,根据其形态描述应为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inn.),与龙葵应为名同物异,但唐代“关、河间”亦将龙葵俗称苦菜。宋代嘉祐本草 载“其赤珠者名龙珠,服之变白令黑,耐老”25。龙葵与龙珠均为茄科植物,但龙珠 Tubocapsicum anomalum(Franchet et Savatier)Makino为茄科龙珠属植物,且龙珠果实熟时呈红色,而龙葵呈黑色,由此可知龙葵与龙珠2种药材在性状上极为相似,在宋代对此便已有明确区分。宋代 本草图经 中同时记载

18、有龙葵与老鸦眼睛草,载龙葵“叶圆似排风而无毛,花白,实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风子”,但未描述老鸦眼睛草形态18。按其图描述(图 1),两者均为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有叶柄;叶片常呈卵形或近菱形,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宽楔形,下延至叶柄;花瓣5,果实呈球形。所述龙葵可治发背痈疽;老鸦眼睛草味甘、性温,具有补益元气、除妇人败血、消肿散结、通利小便之效。后李时珍指出 图经 中老鸦眼睛草亦为龙葵。综上所述,新修本草 开始出现龙葵药用记载,列于菜部。唐之前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吴普本草 等未见龙葵记载。新修本草 对龙葵的形态描述简略,具有叶圆、花白、果实生青熟黑等特点,与现今龙葵一致。宋代 本草图经

19、 对龙葵描述与 新修本草 较为一致,并附有龙葵、老鸦眼睛草图。2.2明清时期明代 救荒本草 中指出龙葵植株高约二尺,茎有棱角,花为五瓣小白花,果实为紫黑色,食之味甜,与今龙葵形态相符26。明代 本草纲目 对龙葵的描述延续沿用 本草图经,并指出龙葵与酸浆为一类两物,经考证酸浆应为茄科酸浆属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Linn.)及挂金灯 Physalis alkekengi Linn.var.franchetii(Masters)Makino的 全草19。两者可从性状上相鉴别,龙葵开五瓣小白花,花蕊黄色,果实常数颗同枝,有蒂但无壳,成熟后为紫黑色;而酸浆开黄白色花,如杯状,无

20、瓣,但有五尖,花蕊白色,果实常一枝一颗,有壳,成熟时呈红色。此外李时珍根据 新修本草 中载“苦蘵,乃龙葵耳,俗亦名苦菜,非荼也”,认为南北朝陶弘景之 本草经集注 中记载的“益州有苦菜,乃是苦蘵”27,与龙葵为异名同物。清代 本草正义 载龙葵“结子浑圆,一簇数颗,生青熟黄”17。根据历代本草言龙葵果实多为生青熟黑,后经考证推测,此处所载龙葵应为黄果龙葵(Solanum nigrum L.var.flavovirens S.Z.Liou et W.Q.Wang)。张海洋等28通过研究发现,黄果龙葵为龙葵的变种,其茎为绿色、直立,叶呈卵状三角形,多为全缘,稀有1 2对粗锯齿,其果实为黄绿色。综上所述

21、,明清时期,本草记载有龙葵、老鸦眼睛草、天茄苗儿等,其中 本草正义 中的龙葵应为今黄果龙葵,救荒本草 本草纲目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的龙葵和天茄苗儿应为今龙葵(S.nigrum),并与酸浆等进行鉴别。2.3近现代1918年 植物学大辞典 记载龙葵为茄科茄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可高至两三尺,叶呈卵圆形,全边或呈波状,开小白花,花冠五裂,为伞形花序,黑色球形浆果,与豌豆种子略相等11。1960年中国药用植物图鉴29指出龙葵茎高约60 cm,直立或下部偃卧,有棱角,且沿棱角被细毛。叶互生,呈卵形,叶端尖或长尖;其叶脉上凸下陷。花为总状花序,侧生,呈白色;花萼为圆筒形,五裂片;花冠为5裂片,呈轮状伸

22、展;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筒口;雌蕊1枚,子房呈球形,柱头圆形。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或黑色。但根据历代本草和各中药志、地方志等描述,龙葵浆果多为黑色或紫黑色,此处果实红色者可能为茄科龙珠属龙珠。1975年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载有龙葵变种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30。少花龙葵植体较龙葵细柔,茎枝有稀疏短刺,每一花序上仅有 2 5朵花。1977年版 中国药典12收载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地上部分,并描述其茎为圆柱形,有分枝,长约20 60 cm,直径约 0.2 1 cm;植株为绿色或黄绿色,抽皱呈沟槽状;其质硬而脆,断面呈黄白色,中 103中 国 野

23、生 植 物 资 源第 43 卷空。叶对生,皱缩或破碎,完整展平后呈卵形,叶长2.5 10 cm,宽1.5 5.5 cm,为暗绿色,叶缘或有不规则的波状粗齿,两面光滑或疏被短柔毛。花有4 10朵,为聚伞花序侧生,多脱落,花萼杯状,棕褐色,花冠棕黄色。浆果球形,直径约6 mm,表面棕褐色或紫黑色,多皱缩。种子多数,棕色。而2010年版 中国药典 仅在附录中提及其药材来源,并无其性味、形态等介绍15。1977年 青海省中草药野外辨认手册 记载青海省亦将野茄子(青杞)当龙葵入药,其形态似龙葵,但叶常3 7裂,花冠蓝紫色,浆果成熟时为红色,野茄子正名应为红葵,为茄科植物红葵(Solanum septem

24、lobum Bge.)31。2001年 现代本草纲目 将龙葵及其变种少花龙葵均纳入中药龙葵来源当中13。各省标准中对龙葵的描述与1977年版 中国药典 相似。1988年版 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32、2009年版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5、2009年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33、2010 年 辽宁中药志36、2012 年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6、2018年 河北省中药材标准34、2015 年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7、2018年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8、2019年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39均记载龙葵茎为圆柱形,表面无毛或被微柔毛,绿色或黄绿色;叶对生,多为皱缩或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暗绿色,

25、全缘或有不规则的波状粗齿,叶两面光滑或被稀疏短柔毛;花为聚伞花序,腋外侧生;球形浆果,表面皱缩。其中,2015年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7和2018年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8更详细指出龙葵茎切面为黄白色,中空或有白色片状髓部;种子细小,为扁卵形,棕褐色。综合近现代以来对龙葵的考订,我国学者对于中药龙葵的考证观点较为统一,大多认为历代本草及地方志中记载的龙葵、老鸦眼睛草等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茄属龙葵(S.nigrum)。综上所述,明朝之前,对于龙葵形态描述仅为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明朝之后,龙葵外观描述更清晰,总结为叶对生,卵形,叶边缘有锯齿,五瓣白花,伞形花序,浆果为黑色或紫黑色

26、,与今龙葵一致,另有少花龙葵、红葵等品种,主流品种为龙葵(S.nigrum)。3产地和品质考证唐代 新修本草 载“龙葵关、河间谓之苦菜者”7。此处“关”应指函谷关或潼关,“河”应为黄河,可大致推测唐代函谷关或潼关与黄河之间流域有龙葵生长。宋代 本草图经 载“龙葵,旧云所在有之,今近处亦稀,惟北方有之”、“老鸦眼睛草,生江湖间”18,指出宋代以前龙葵各地均有生长,到宋代则多生长于北方,且在江河、湖泊易见。明代 本草纲目 载“龙葵、龙珠皆处处有之”19。同时李时珍认为南朝陶弘景所言“益州有苦菜”的“苦菜”应为龙葵,而“益州”即为今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一带。而现代本草则认为龙

27、葵全国各省均有产,1960年 四川中药志 载“本植物生于低山以下地区,常生于土壤肥厚而湿润的荒草丛中。我省各地均有分布”40。1971 年西藏常用中草药 载“米林、朗县等地有分布”41。1980年 新编中药炮制法 载其“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省”42。本草古籍中并无龙葵品质记载,至近现代,1959年 河北药材 载龙葵以“全草,身干,无杂质”者最佳43。1977年 中国药典 规定龙葵品质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12。2012年 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载龙葵以“身干、色黄绿、质嫩者”为佳16。综上所述,古代本草对于龙葵产地记载较为简略,而近现代对龙葵产地的认识则较为统一,认为龙葵在

28、我国各省均有产,多生长于田野、江河湖畔等阴湿肥沃之处。古代对龙葵品质并无论述,近现代大多认为龙葵以干燥、色黄绿、质嫩、带果者为佳,见表 1。4采收和炮制考证古代本草对龙葵采收季节并无详细论述,仅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 载龙葵“生:春生。采:无时”44。至近现代,1959年 河北药材 提及龙葵应在夏季采收全草43。1963年 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 云其全草采收“在花未开放时”45。1988版 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32、2009 年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33、2009年版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5、2010年 辽宁中药志36、2012 年 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6、2015年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7、2

29、018年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8、2018年 河北省中药材标准34和2019年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39均描述龙葵应在夏秋两季采收。由此可知,古代对龙葵 104第 3 期胡港,等: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图1各时期本草中龙葵的基原植物绘图Fig.1Primitive plant drawing of Solanum nigrum in different periods注:A1 5分别为 本草图经 大观本草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救荒本草(汉英对照);B1 5分别为滇南本草 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学大辞典 中国药学大辞典 福建民间草药;C1 5分别为 河北药材 中

30、国药用植物图鉴 四川中药志 辽宁经济植物志 湖南药物志(1962年版);D1 5分别为 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 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贵州草药 青岛中草药手册 全国中草药汇编;E1 5分别为 中华药海 吉林药材图志续集 中华本草 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 辽宁中药志(植物类);F1 2分别为 河北省中药材标准 漳州常用中草药图典。105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第 43 卷的采收多无明显季节要求,而近现代多推荐在夏、秋两季采收。古代认为龙葵叶、茎、子、根均可以入药,但2010年版 中国药典 规定龙葵以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15。龙葵的炮制加工方法,始见于唐代 新修本草,“但堪煮食,不任生啖”7。至宋代

31、本草图经 中新增醋制之法,以醋为辅料炮制以外敷18。清代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载“医者多采此草阴干备用将其梗叶实共切碎煎汤服之”,提出龙葵采集后应阴干以便贮存,入药时多切碎20。历代本草古籍对于龙葵的炮制叙述简略,仅散见于个别书籍当中。至近现代,1959年 河北药材 提及龙葵晒干即可43。1980年 新编中药炮制法 详细记载了龙葵全草及其果实炮制方法,“全草: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段,晒干。果实:拣净杂质,筛去灰屑”42。1995年 吉林药材图志续集 中载龙葵应“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捞出,润透,切10 mm段,干燥”,明确提出龙葵切段应为10 mm46。2005年中药炮制学辞典 规定

32、龙葵宜切中段47。各省标准记载的龙葵炮制方法较为相似。1988年版 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32和2019年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39中记载龙葵须“除去杂质,晒干”。2018年 河北省中药材标准 中提及龙葵须晒干、切段34。2009 年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33、2009年版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5和2015年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7更详细地指出龙葵炮制时应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其中,2009年版湖南省中药材标准 中规定龙葵切段为中段35。2012年 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规定龙葵应切小段16。2018年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记载龙葵除去残根等杂质,应切长段38。由此可知,近现代龙

33、葵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切制,有小段、中段、长段之分。历代 中国药典 规定切段以10 15 mm为宜。综上所述,纵观古今龙葵炮制之法,皆较为简便。其炮制方法可分为加辅料炮制和不加辅料炮制 2 种:加辅料炮制,又多以醋、酒为辅料;不加辅料炮制,则为切制(段)。而近现代多以切制为主。5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考证关于中药龙葵的性味之述,始见于唐代 新修本草,“味苦,寒,无毒”7。宋代 本草图经 载其味甘,性温,且无毒,其性味与宋代以前本草论述有异,可能与其“补益男子元气”之功效有关,本草图经 之前本草并无此功效论述18。日本 覆载万安方 亦载其性“苦,寒,无毒”,但未言其主治及功效9。清代 本经逢源 载其性“

34、苦、微甘,滑,寒,无毒”48。至近现代,1956年 现代实用中药 言其微甘、滑、寒,有小毒49。1993 年 中华药海 载其性“苦、微甘,寒;有小毒。入肺、肝、胃三经”50。1999年 中药炮制大全 载其性“苦、微甘,寒。归肝、肺经”51。综上所述,唐代至清代医家多认为龙葵性寒、味苦、无毒,但未言其归经;而近现代医药学家则认为龙葵多有小毒,但对其归经的描述存在差异,目前多认为其归肝、胃经。唐代 新修本草 载龙葵“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其子疗疔疮”7。唐代 食疗本草 谓其“主丁表1历代龙葵的产地及品质变迁Tab.1The origin and quality changes of Solanu

35、m nigrum in past dynasties年代唐代宋代明代1959年1960年1971年1977年1980年2012年著作新修本草7本草图经18本草纲目19河北药材43四川中药志40西藏常用中草药41中国药典12新编中药炮制法42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6产地关、河间。旧云所在有之,今近处亦稀,惟北方有之。老鸦眼睛草,生江湖间。龙葵、龙珠皆处处有之。全省各地均产。本植物生于低山以下地区,常生于土壤肥厚而湿润的荒草丛中。我省各地均有分布。米林、朗县等地有分布。/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全国各地均产,山东省主产于泰山、崂山、昆嵛山、蒙山及莒南、淄博等地。品质/全草,身干,

36、无杂质/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药材以带果实者为佳身干、色黄绿、质嫩者为佳 106第 3 期胡港,等: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肿,患火丹疮”8。宋代 本草图经 载其“治风,补益男子元气,妇人败血”,其根可治“发背痈疽成疮者”,与木通、胡荽一同煎服可通利小便,其叶可治“小儿焰丹,消赤肿”18。至明代 秘传音制本草大成药性赋 载其可“消热毒灵丹”10。明代 滇南本草 载其枝叶可“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热)”,亦可“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疾”23。清代张山雷言其可外敷亦可内服,“以清热通利为用,故并治跌仆血瘀”,更是高度评价其为“外科退热消肿之良品”。至近现代,1959年 河北

37、药材 言其为利尿消毒剂,并可用作避倦防睡药,外用可治疗痈肿及跌打损伤、丹毒等证43。2001 年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 载其可治疗“疮疖肿痛、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肿瘤”52。综上所述,唐代至近现代,历代医药学家大多认为龙葵主治疔疮肿痛、痈疽、丹毒、顽癣、跌仆损伤、妇人败血、小儿热症惊风等。而近现代,对于龙葵功效的认识较为统一,皆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消炎利尿之功,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皮肤湿疹、带下、肿瘤等症。6经典名方的变迁考证含龙葵的方剂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 太平圣惠方,书中记载龙葵膏主治恶刺,方中使用龙葵根半两入药,并描述其用法当“酱饭相合,烂捣

38、醋调封之”3。圣济总录 载有“龙葵根散”一方2,其源自本草图经 中龙葵根的外用之法,以“龙葵根一两,锉,麝香一分,研。先捣龙葵根,罗为末,入麝香,研令匀,涂于疮上”。龙葵根散中亦以龙葵根入药,将其捣碎、研磨成末,外敷以治疗发背痈疽成疮。与龙葵膏相比,龙葵根散中龙葵根的用量更大,达到一两。龙葵散同样记载于 圣济总录 中,主治“诸恶疮,多出脓水不干者”2。龙葵散在用法、用量上与龙葵根散相同,亦是将其捣研做散以外敷,用量均为一两。不同的是,龙葵散中是以龙葵全草入药。圣济总录 中还记载有人参散,用于治疗吐血不止,方中以“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作散剂,服用时“以新水调下”,其中天茄子苗为龙葵别名1。由

39、此可见,宋金元时期龙葵多以外用为主,主治痈疽、发背等疾病。至明清时期,众多本草书籍中记载有龙葵的用法和主治,如 救荒本草 记载肿毒金疮可采龙葵叶外敷治疗26,本草纲目 载“袖珍方 云:一切发背痈疽恶疮。用蛤蟆一个,同老鸦眼睛草茎叶捣烂,敷之即散”5。本经逢原 载龙葵根可“利小便,与木通煎服效”48。但此时龙葵大多为单独用药,并未记录成形的方剂或赋予其方名。至近现代,众多医家发现龙葵具有抗肿瘤的功效,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1989年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中共收录了6首包含龙葵的治疗肿瘤经验方,包括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4。白英清喉汤主治喉癌,具有

40、清热解毒之功;软坚解毒汤有理气活血、软坚解毒之效,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肺癌;泄肺逐饮汤主治癌性胸水;山甲龙葵汤和祛瘀散结汤均可用于治疗胰腺癌,前者具有理气化瘀、消肿散结之功,后者亦有清热解毒、祛瘀散结、理气止痛之效;龙葵苡仁汤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治疗慢性白血病的急性发作。此6首方均以龙葵入煎剂。其中白英清喉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的用量均达到30 g,其余2首方用量为15 g。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并未特殊标明龙葵的炮制方法,推测入药龙葵多为生用。综上所述,宋代至明清时期,龙葵相关方剂多为其单药捣碎外敷,主要用于治疗疮疡类疾病;近现代则将多将龙葵加入煎剂内服,用于治疗各类癌症。这些经典名

41、方记载了龙葵的药名、药用部位、用法、用量、炮制和功效主治,但均未记载其资源和品质,具体见表2。7小结龙葵始载于唐代 新修本草,其别名较多,多因其形态、性味功效而得名。古代本草对于龙葵产地并未详细论述,但近现代认为龙葵在我国各省均有生长。明朝以前对龙葵形态描述简略,只言其花白,叶圆,果实成熟后为黑色。从明朝起,龙葵外观描述更为清晰,总结为叶对生,卵形,叶边缘有锯齿,花白色,开五瓣,伞形花序,浆果为黑色或紫黑色,与今茄科茄属龙葵一致。古代龙葵采收多无时间限制,采收后多选择阴干或使用鲜品;但近现代龙葵多在夏、秋两季采收,且多加以切段以便入药。龙葵以干燥、色黄绿、质嫩、带果者为佳,古今皆以生品入药。关

42、于龙葵的性味功效记载,古今大多认为其味苦性寒,但古代多认为龙葵无毒,现1977年 107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第 43 卷版 中国药典 记载其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炎利尿之效,用于疮疖肿痛、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肿瘤等12。古代含龙葵的方剂多用于治疗痈疽、发背、恶刺等,少数可用于治疗吐血不止等,而近现代则多用于各种癌症,如喉癌、原发性肺癌、胰腺癌、慢性白血病急性发作等。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表明,龙葵全草含有众多生物碱,如茄碱、茄解碱、澳洲茄碱、生物碱苷等,具有抗肿瘤、抗菌、降脂扩血管、降压、镇咳、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有着一定优势53-54

43、。但目前临床研究不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为龙葵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 赵佶敕.圣济总录(第 5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575.2 赵佶敕.圣济总录(第 7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789,2807.3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128.4 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M.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634,648,651,701,705,789.5 武喜红,李雪.本草纲目 中茄科药物基源考证 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1):85-86.6 刘素婷.茄科植物古汉名考证(一)J.安徽农业科学,

44、2008,13:5548-5549,5555.7 苏敬.新修本草 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66-269.8 孟诜.食疗本草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84.9 梶原性全.覆载万安方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90.10郑金生.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0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6.11杜亚泉,李祥麟,吴德亮.植物学大辞典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416-1417.12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7 年版 1 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54.13黄泰康.现代本草纲目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45、出版社,2001:738-739.14赵运林.湖南药用植物资源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4.1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1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23.16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0-161.17张山雷.本草正义 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4-175.18苏颂.本草图经 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70,643.19李时珍.本草纲目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1170-1172.2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M.石

46、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86.2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 编委会.中华本草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9-311.22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7-118.23兰茂.滇南本草 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0.24福建省中医研究所草药研究室.福建民间草药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9-10.25掌禹锡.嘉祐本草(辑复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63.26朱橚.救荒本草(汉英对照)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187.表2历代经典名方中的龙葵Tab.2Solanum nigrum

47、 in the classic prescriptions of past dynasties方名龙葵膏龙葵根散人参散龙葵散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出处太平圣惠方3圣济总录2圣济总录1圣济总录2中国中医秘方大全4中国中医秘方大全4中国中医秘方大全4中国中医秘方大全4中国中医秘方大全4中国中医秘方大全4药名龙葵龙葵天茄子苗龙葵、天茄子龙葵龙葵龙葵龙葵龙葵龙葵药用部位龙葵根龙葵根龙葵全草龙葵全草龙葵全草龙葵全草龙葵全草龙葵全草龙葵全草龙葵全草用量半两一两半两一两30 g15 g15 g30 g30 g30 g炮制烂捣醋调封之捣罗为末捣罗为散捣研为散生用生用生用生

48、用生用生用功效/清热解毒理气活血软坚解毒泄肺逐饮理气化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祛瘀散结理气止痛清热解毒主治恶刺发背痈疽成疮吐血不止恶疮,多出脓水不干者喉癌原发性肺癌癌性胸水胰腺癌胰腺癌慢性白血病急变用法外敷外敷内服外敷煎剂煎剂煎剂煎剂煎剂煎剂 108第 3 期胡港,等:经典名方中龙葵的本草考证27陶 弘 景.本 草 经 集 注M.芜 湖:芜 湖 医 学 专 科 学 校,1963:227.28张海洋,姜祥君,董锡文.中国产龙葵数值分类的研究 J.植物研究,1999,2:7-11.29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275.30 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

49、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59-260.31青海医学院中医教研组.青海省中草药野外辨认手册 M.西宁:青海医学院中医教研组,1977:27.32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44.33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省中药材标准 2009年版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205.34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北省中药材标准 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24-125.35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省中药材标准 2009年版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177.36高松.辽宁中药志 植物

50、类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2.37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72.38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31.39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56.40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四川中药志(第2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1648.41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73:120.42马兴民.新编中药炮制法 M.西安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