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辩证法练习题马原(辩证法)单选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3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4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
2、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观点主要体现了()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体D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5“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6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A简单B低级C前进D联系7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新
3、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8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B把世界看作事物和过程的集合体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D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9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是()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10列宁称为“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的矛盾是指()A逻辑矛盾B辩证矛盾C客观矛盾D主观矛盾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
4、对性和相对性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12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西方人说成“失败教会成功”,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失败总是与成功相生相伴,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上述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3在唯物辩证法上,和谐就是指()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14战国中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命题。该命题的错误之处在于()A割裂了内外因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割裂了矛盾主要方面
5、与次要方面的关系15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16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这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双方没有共性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17“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A坚持适度原则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
6、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18把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分来开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量C事物的质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19恩格斯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这说明()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B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20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前提D质变是量变的基础2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
7、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蕴含的哲理是()A要坚持适度原则B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C对待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22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被人类认识得最晚,这是因为它所揭示的对象与其他两个规律有所不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源泉和动力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方向和道路23马克思说:“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句话蕴含的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唯物论的观点2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在西方社会算是一句名言,虽然渊源久远
8、,但许多人至今将其作为口头禅。处理简单日常事物时,执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作为哲学观点,它()A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B执着于形而上学否定观C认为不能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D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25在辩证法范畴中,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26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A必要前提B必然结果C发展趋势D表现形式和补充27“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一句众所周知
9、的格言.在现实生活中,好士兵为数众多,其中想当元帅的也不在少数,但士兵真的成为元帅的却是凤毛麟角。因此,想当元帅的士兵成为元帅具有()A现实性B不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的可能性28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力的本质是如何被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所掩盖的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C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D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29“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这说明()A揭示了内容与形式的联系B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区别C否认了内容与形式的区别D夸大形式的作用30唯物辩证法包括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二者的关系是()A抽象与具体的关系B反
10、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31 荀子中天论篇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这句话揭示了A规律的平等性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C规律的能动作用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3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B承认规律的能动作用C认识客观规律D依赖人的意识3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认识B实践C发展D运动马原(辩证法)多选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的科学.为了把握复杂的大千世界,唯物辩证法形成了科学严密和博大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发挥理论主干作用的辩证法基本规律有()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
11、律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2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A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B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C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3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外部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给外部世界以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给外部世界以因果性等联系.这种观点()A承认事物
12、间存在着联系B否认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C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D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是主观联系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哲理是()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固有本性B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D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5恩格斯说,“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
13、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A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B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C系统具有层次性D系统具有整体性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7马克思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这是因为()A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
14、的优越性C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D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外孕育成熟的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包括() A 体现着辩证认识的实质B 要用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C 抓主流、抓关键的方法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15.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度的有()A积劳成疾B乐极生悲C苦尽甘来D言多语失1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水滴
15、石穿,铁棒成针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7。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否定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这一否定观的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B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D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18。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认识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
16、关系是()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后者是唯心辩证法B前者是后者的对象,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C前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内容是主观的D二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形式是主观的20。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1.下列各项体现因果关系的有()A冬去春来,昼夜交替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A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B表现形
17、式不同C地位和作用不同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23“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解释为()A“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捞针”是可能的B“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是不现实的可能性C“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D“水中捞月”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24“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论断表明()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25我国西北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培育艰难。但仍有一些人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虫草,进一步破坏
18、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这些破坏环境的做法()A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D具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26恩格斯说过,唯物辩证法“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对此的正确理解是()A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C唯物辩证法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D唯物辩证法从各个方面揭示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27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A归纳和演绎B分析和综合C抽象和具体D逻辑和历史的统一28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19、()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29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表现在() A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B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C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D自然规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但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30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是()A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B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C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D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312011年春夏,我国长江流域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重,部分地区,达到特大干旱等级,有的地方旱情甚至出现百年未遇的严重情况,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六月初,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基层了解旱情,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迅速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以确保民众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接着,暴雨降临,不仅旱情迅速缓解,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转旱为涝的情况.这表明()A自然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可部分改变客观规律C各级政府的措施有力地改变了自然规律的作用D各级政府的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