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复习归纳一. 现代文阅读能力(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根据拼音写汉字,基础是能认读拼音,正确拼读;而关键在于根据语言环境,即该拼音所在的词语和句子,判明所需填写的汉字的意义,然后根据这个意义,从同音字中选择正确的汉字进行填写。附:纠正错别字的方法:1分辨形旁,注意字义。如“贝”多和财物有关,“月”多和身体有关。2看清声旁。3分辨形似字和同音字的意义。(2)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1)辨析同义词,找准反义词:A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附:同义词的不同点:词义的轻重、所指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不同,以及搭配和使用习惯的区别等。
2、B反义词: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附:寻找反义词的要领:1一组反义词必须是同一词性。2要结合语言环境去判断。2)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A褒义B贬义C中性词:介于褒义和贬义之间,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不好的方面。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受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有时运用“说反话”的方法,褒义词表示贬义(褒义贬用),贬义词表示褒义(贬义褒用)。3)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往往不是它本来的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它的含义。附: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格式:“”一词原指
3、,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词的分类:A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B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3)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1)陈述句:说明情况、阐述道理、陈述事实的句子。2)感叹句:抒发说话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3)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分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包括设问句和反问句。4)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请求、劝阻或命令的句子。附:A)句子成分: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怎么样)、宾语(在动词后边的、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的句子成分或短语成
4、分)、定语、状语和补语。B)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相关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包括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和条件。C)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D)理解长句结构及其严密的语义:方法:1摘出句子主干(用符号标出主干成分)2把长句变换成短句,意义就明快了。E)语序所表达的语义:方法:先看句子成分的先后排序,再看句子的先后排列顺序。(4)能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1)破折号:1话题转换2声音的延长3
5、解释说明2)省略号:1引文的省略2列举3说话的断断续续3)引号:1特殊含义2引用3着重指出4否定或讽刺(5)能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读懂文章的内容。1)说明文: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或者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或者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附: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A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其有时集中体现于文中的几句话,有时要从全文中进行概括、提炼才能找到,须认真阅读、思考,逐段了解文章的要旨,再对全文作总体的分析和归纳,然后才能正确
6、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B说明的基本顺序:详见(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序、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C说明方法的作用:详见(9)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D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确切地反映了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作者选用的词句所包含的意思,与说明对象的实际(如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性状功用等)是相符的。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
7、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附: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A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B记叙的顺序:详见(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序、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C记叙的中心和材料:附:A)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B)划分层次:1按时
8、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C)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D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叙述:作用: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对整个事件全面而完整的印象;了解人物的经历和事迹,获得对人物全面的概括的了解。2描写:详见(10)能分析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3议论4抒情: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于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宜
9、于表达浓烈的感情,也会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间接抒情: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形象化,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都是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5说明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E记叙文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3)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议论,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常用文体。A文章的论点:统摄全文的观点。1表述形式:明确的判断句。2表现形式:论点直接表现于文章
10、之中,即可以在文章中(包括题目)直接找到表现论点的句子。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为论点的句子,只能在全面理解文章、领会其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论点。附: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1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4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B论据及其论证作用: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2理论论据:包括一切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为人们所认识的真理。例如革命家的著名论断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经典性的名言、谚语、格言等。C论证的基本方法:1举例论证法(例证法
11、):运用事实来证明论点。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引用论证法(引证法):用符合客观规律的道理(包括引用经典性论述、名言警句、科学原理、定律、谚语等等)来证明论点。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3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
12、的观点。*5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D语言的严密性:主要体现为用语的恰当和造句的精密。(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序、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1)说明文:A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安排说明的条理结构。作用:可以清晰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B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结构的一定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如由表及里,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等。
13、作用:可以获得对事物的形状、构造等特征的清楚认识。C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者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主要到次要等)来加以说明。作用: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内在联系上把握文章的内容。2)记叙文:A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用:可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附:把握顺叙,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可以通过事情的发展,也可以按照认识的发展。B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作用: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
14、念,引人入胜等。附:比如看到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于是顺着这个思路追叙往事;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再写过去;先说出事情的结果,再记叙事情的缘由。C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情。作用:主要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中心更加鲜明。3)议论文:A总分:先总后分展开。B并列:从并列的几方面展开。C层进:层层深入展开。D对照:正反对照展开。附:A)议论文的思路:1提出问题(是什么):提出作者要谈论的话题或提出观点。有的议论文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通过事例或现象引出谈论的问题。2分析问题(
15、为什么):对观点进行分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具体阐发自己的看法。3解决问题(怎么做):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B)开头内容的作用: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格式:1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2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3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C)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
16、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7)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要点或主旨。1)概括段意的方法:A直接引用课文中的中心句。B用自己的语言对全段内容进行概括。2)划分段落的方法:A抓关键词。B抓联系纽带(过渡段、过渡句)。C抓标志性语言。3)句子的意义:A表层意义:反映在字面上。深层意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暗示的特殊意义。B对整段或整篇文章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对记叙事物、论述问题或抒发思想感情起到的突出作用,在段落内部或段与段之间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等。(8)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7种
17、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事理,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作用: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使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附:理解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就要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想。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作用: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
18、用:增强语言气势,使读者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加强表达效果。附:阅读排比句,应将排列的几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获得整体的印象,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排比的作用。4)夸张: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等。附: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虽然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恰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应该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夸张的修辞作用,而不能用客观的真实性去对待。5)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构成:“问”、“答”。作用:提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9、6)反问: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表达的语气,体现较强的感情色彩。7)对比:把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作用:将事物的不同点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9)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举例子:真切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2)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3)作比较:深刻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4)列图表:更简洁、更直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5)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6)拟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10)能分析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描写:
20、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之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感受。作用: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刻画,再现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再现自然风貌,使人如睹其景(物);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再现人物所处的环境或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B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11)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表
21、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主旨: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也可称为题旨、要旨、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等。作用:统摄全篇。(1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能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13)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附:解题思路(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 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 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 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2)修
22、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D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E对比:强调了突出了F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3)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
23、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6)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7)论据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7 / 7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