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188.54KB ,
资源ID:247380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4738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第讲.高三诗歌鉴赏技巧..教师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第讲.高三诗歌鉴赏技巧..教师版.doc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高考抢先学之 第三讲: 诗歌鉴赏手法及技巧 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高考诗歌鉴赏手法和常见技巧 教学目标:学生熟悉技巧类题型和答题技巧教学重点:掌握答题方法和步骤,准确答题 考点介绍内容基本要求略高要求较高要求诗歌表达方式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判断表达方式的使用准确答题诗歌表现手法 了解表现手法判断表现手法的使用赏析妙处,准确答题诗歌修辞手法 了解修辞手法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赏析作用,准确答题基础拾贝2010年北京卷一、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n) 穷源溯(shu)流B一拉罐 转

2、弯抹角 隽(jn)永 令人发(f)指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o)扰 一气呵(h)成D化妆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 囤(tn)积居奇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

3、是正常的。3.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举的一句是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

4、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造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即是滑稽的有是发人深省的.D。 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5 下列依次在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白莲水库的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渠道通向山脚下是我白莲胡_ _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_ _,触须沿途四散,_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A 滋养 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浸润B 养育 变成白

5、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浸渍C。 养育 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浸润D滋养 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浸渍答案:1.C 2。 B 3. D 4。 C 5。 A 知识讲堂知识点一 表达方式常识表达方式: A、叙述 B、议论 C、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声色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等. D、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知识点二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常见手法: (1)虚实结合(或称虚实相生、虚实相间、或虚实相衬,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言此意彼)、(2)渲染、烘托、衬托、(3)托物起兴(

6、比兴)(4)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移景入情) 注意以乐景写哀情(5)动静结合(6)借古讽今(咏史诗常用)(7)远近结合(8)五觉结合(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9)声色结合、白描、用典(可使表情达意显得含蓄而意蕴深厚)、(10)象征、(11)想象(奇想、幻想、联想)等。知识点三 修辞手法(即“修辞格”)诗歌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仗、设问、反问、反语、互文、反复、倒装等。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望洞庭 比喻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宋刘攽新晴 拟人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夸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 对比去年元夜

7、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对比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知识点四 命题模式及解题步骤【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歌的表现技巧(表现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解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内容阐释该手法的运用.(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知识点五 答题

8、示例答题示例1 村 居 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诗歌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参考答案:(1) 该诗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2)前两句选取了清水、翠竹、榆树、槿花等静物,景色清爽自然。后两句以易惊善飞之寒鸦立于缓缓归来之牛背,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 (3)更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

9、“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智慧乐园 藏头诗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

10、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庐剧无双缘中,双写也以藏头诗表明心志:“早妆未罢暗凝眉,迎户愁看紫燕飞,无力回天春已老,双栖画栋不如归。”暗藏“早迎无双”四字。 文人士大夫中也不乏藏头诗高手。比如明朝大学问家徐渭(字文长)游西湖,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了七绝一首: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

11、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其中就藏头“平湖秋月”四字.在当今的文化人中,也有人能将藏头诗用的恰到好处。 真题操练【真题一】 09湖南卷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

12、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参考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

13、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考点:(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解析:(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思路点拨:(1) 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简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

14、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元好问点绛唇词赏析: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

15、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

16、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

17、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真题二】 09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参考答案: (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赏析: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

18、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

19、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各有特色,都能当得起后面这几句评语,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两联诗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而且目的正是为了烘托后面的喜悦之情。 颈联说,因为我失意沉沦已经很久,所以见到你能频频地来看我,跟我亲近,我内心既觉得惭愧,更十分感激.“患难见真情”,在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浊世中,有如此知心的一位表弟能常常登门探视,安慰,论诗,怎么能使诗人不喜出望外呢?所以尾联进一步说,这大概是我们平生本来就有情分,更何况你我又是表亲呢?如此恳切的话,真是情见乎辞

20、色,卢纶听了之后,一定会跟他格外亲近吧?总之,此诗运笔疏淡,写景真切,感情纯朴,结构精巧,的确是司空曙的一篇杰作。【真题三】 0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萼。22、 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3、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22。 梅花与雪花 大自然23。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简析:

21、宋卢梅坡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

22、似,实质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真题四】 09江苏卷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23、.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敌人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的“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鉴赏: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

24、武昌)时.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

25、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

26、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真题五】09福建卷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 行 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心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

27、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简析:诗题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见”抒情达意的主旨。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有力地抒发旅途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课堂总结内 容知 识 点表达方式表达方式: A、叙述 B、议论 C、描写 D、抒情表现手法常见手法: (1)虚实结合(2)渲染、烘托、衬托、(3)托物起兴(比兴)(4

28、)情景交融(5)动静结合(6)借古讽今(7)远近结合(8)五觉结合(9)声色结合(10)象征(11)想象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仗、设问、反问、反语、互文、反复、倒装解题步骤解题步骤:(3)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4) 结合诗句内容阐释该手法的运用。(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课后练兵【题一】09海南/宁夏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

29、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9.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8。(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9。(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

30、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待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简析: 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上片写柔桑破芽,蚕种生些,细草黄犊,寒林暮鸦,构造成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初春生活图画。下片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末尾二句,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题二】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

31、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2、(6分)(1)、借代、反问。(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简析: 折桂令这支曲子,写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兴亡巨变后人的感情与情绪。秦淮,

32、长桥的旧院,本是昔日南京繁华的象征所在,如今却粉黛无影,笙箫无踪,灯船不闹,酒旗不飘,只空余破窗残槛,让人一见便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熏风词话)本曲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本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现,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此情此景,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堪

33、称借景抒情的范本.【题三】09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的活动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2分)“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6分)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河山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简析:68岁的

34、陆游,被罢免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看来,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尽管“食且不继”,疾病缠身,他依然心存天下,壮怀激烈。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笆门,以舒烦热,触景生情,写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里的”其二”,意境辽阔,感情沉痛。“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占领之下.诗一了、开篇就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东入海”的黄河,仿佛夹着愤怒之气,倾泻而来;“上摩天的华山,

35、昂然挺立,直刺苍穹。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盼,实际上是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但失望又终究不同于绝望。诗人为遗民号呼,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他不是临终还希望“王师北定中原”吗?于此可见,全诗以“

36、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题四】 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8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9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8。(4分)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

37、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日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9。(4分)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赏析:“端午,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一到端午,人们忙着准备“碧艾香蒲”,一个“忙”字,写出了家家户户“庆端阳”的热闹景象.“细缠五色臂丝长”,写出楚地端午风俗。这描写,为下片抒情作了铺垫。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谁复

38、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 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人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多么希望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啊!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题五】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题目。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39、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3)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2)飞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

40、气势千古长如白练飞:(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美文小屋】 唐诗是不死的心灵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

41、?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受过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丙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白日依山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大漠孤烟直”“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