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5 ,大小:903.02KB ,
资源ID:2470266      下载积分:16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4702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营养学基础知识.ppt.ppt)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营养学基础知识.ppt.ppt

1、 营养学基础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 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营养学)(营养学)(营养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卫生学)有利因素有利因素有利因素有利因素有害因素有害因素有害因素有害因素食物食物食物食物健康健康健康健康 中国古代营养学说典例“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内经 素问 公元500年 营营 养养 学学 (Nutrition)概 述问题:物质基础?食物(营养素)概念营养素营养营养学营养生理需要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主

2、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营养素的分类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水、其他生物活性物质。2、营养(nutrition)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3、营养学(nutrition)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改善措施的科学。研究内容:营养学基础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有关疾病社区营养4、营养生理需要量(nutritional requirement)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的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能

3、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低于这个量将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现代营养学对营养素需要量的认识营养素需要量是机体为维持“适宜营养状况”,即处于并能继续维持其良好的健康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平均每天吸收该营养素的最低量。个体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受年龄、性别、生理特点、劳动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在一个特征很一致的人群内,由于个体生理的差异,需要量也各不相同。不同水平的营养素需要量鉴于对“良好的健康状态”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因而机体维持健康对营养素的需要量也可以有不同水平。为此,FAO/WHO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不同水平的需要量。基本需要量储备需要量 基本需要量:为预防临床可察知的功能损害所需的营养

4、素量,达到这种需要时机体能够正常生长和繁育,但他们的组织内很少或没有此种营养素储备,故短期的膳食供给不足就可能造成缺乏。储备需要量:维持组织中储存一定水平该营养素的需要量,这种储存可以在必要时用来满足机体的基本需要以免造成可察知的功能损害。5、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是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而制定的。安全率包括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在应激等状况下需要量的波动、食物的消化率、烹调损失、各种食物因素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并兼顾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膳食中实际应该含有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

5、略高于营养生理需要量。6、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多的危险性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口腔:磨碎、湿润、溶解食物。唾液腺(腮腺、下颌腺、舌下腺)分泌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食管:机械蠕动,运送食物。胃:分泌盐酸、胃蛋白酶、黏液等,贮存、搅拌、粉碎食物。胰:分泌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肝脏和胆囊:分泌胆汁,促脂肪吸收。十二指肠和小肠:分泌消化酶(淀粉酶、酞酶、脂肪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等),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分泌黏液,贮

6、存粪便。直肠和肛门:排出粪便。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约为24小时。第一章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营养学基础 能量与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能量第一节 蛋白质(protein)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恩格斯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蛋白质是主要由碳、氢、氧、氮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中含碳50%56%、氢6%8%、氧19%24%、氮13%19%、硫04%、磷、铁、铜、锰、锌、钴、钼等。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约16%,因此,可通过测定食物样品的氮含量,再乘以6.25(蛋白质换算系数)得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二、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人体成分:人体内蛋白质占体重的1619%,约为干重的45%,

7、参与构成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人体中每天约有3%的蛋白质被更新。2.调节生理功能:蛋白质构成各类生命活性物质,如酶、激素、抗体、载体、多种介质等。3.供给能量:1克食物蛋白质在体内被代谢分解,可释放出16.7kJ(4kcal)的能量。三、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1.氨基酸(amino acid)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多个不同氨基酸组成肽(peptide),含10个以上氨基酸称多肽(polypeptide);10个以下氨基酸称寡肽(oligopeptide);个 或 个 氨 基 酸 分 别 称 为 三 肽 (tripeptide)或二肽(dipeptide)。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见图)。

8、氨基酸分子式通式氨基酸结构示意图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共9种: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颉氨酸、组氨酸(婴儿)。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来,因此,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semi-essential amino acid)。其它9种氨基酸在人体可以自身合成满足需要,故称为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包括丙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3.

9、氨基酸模式(amino acid pattern)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计算方法:以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当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则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这样的蛋白质有鸡蛋、奶、肉、鱼等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被称为优质蛋白质。其中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接近的某种蛋白质常被作为参考蛋白(reference protein),通常为鸡蛋蛋白质。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它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

10、降低,则这些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LAA)。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植物性蛋白质中的限制性氨基酸多为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不同食物蛋白质和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见表1-1。氨基酸人体全鸡蛋牛奶牛肉大豆面粉大米异亮氨酸4.43.23.44.44.33.84.0亮氨酸7.05.16.86.85.76.46.3赖氨酸5.54.15.67.24.91.82.3蛋氨酸半胱氨酸3.53.42.43.21.22.82.3苯丙氨酸酪氨酸6.05.57.36.23.27.23.8苏氨酸4.52.83.13.62.82.52.9颉氨酸5.03.94.

11、64.63.23.64.8色氨酸1.01.01.01.01.01.01.0表1-1 几种食物和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摄入时,其中的限制氨基酸得到了互相补充,从而使混合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比例更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提高了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如大豆和米或面混合食用时,大豆蛋白富含的赖氨酸与米面蛋白质中的蛋氨酸互相补充,可明显提高米面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表1-1-4)。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1.消化吸收胃:胃酸使蛋白质变性,激活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小肠:蛋白质被胰蛋白酶、

12、糜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二肽、三肽,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小肠粘膜细胞:二肽、三肽被酞酶分解为氨基酸,入肝门静脉至肝脏。2.必 要 氮 损 失 (obligatory nitrogen losses)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粘膜脱落,经期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损失的氮量,成人平均为53mg/kg体重,相当于每人每天丢失20g蛋白质。此种氮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相当于必要氮损失的蛋白质量是人体最低生理需要量。3.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是反映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关系式:I=U+F+S (I:摄入氮,U:尿氮,F:粪氮,S:皮肤等氮损失)零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正常人)

13、正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儿童,青少年,孕妇,疾病恢复期等)负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饥饿,疾病,老年)五、蛋白质营养失调1.蛋白质缺乏:若膳食蛋白质长期供给不足可发生。临床表现:消化不良腹泻血浆白蛋白下降水肿肌肉萎缩体重减轻贫血女性月经障碍、乳汁分泌减少、生殖功能障碍。若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蛋白质恶性营养不良症(Kwashiorkor)”,主要表现为水肿。若蛋白质和热能同时严重缺乏时,导致“干瘦型营养不良(Marasmus)”,主要表现为消瘦。KwashiorkorKwashiorkorMarasmusMarasmusMarasmus阜阳奶粉事件阜阳奶粉事件 2004年5月,安徽省阜阳市对

14、当地2003年3月1日以后出生、以奶粉喂养为主的婴儿进行的营养状况普查和免费体检显示,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的婴儿229人,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人。经国务院调查组核实,阜阳市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而死亡的婴儿共计12人。2.蛋白质摄入过多:蛋白质分解为氨由尿排出时,需要大量水分,从而增加肾脏负担。若过多含硫氨基酸(动物蛋白)摄入,可加速骨钙丢失,易致骨质疏松。六、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优劣可从三方面评价: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1.蛋白质含量用凯氏(Kjeldahl)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6.25),得出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15、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见表1-2。表1-2 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名称含量(%)畜、禽、鱼1020鲜奶1.54.0奶粉2527蛋类1214大豆及豆类2040硬果类1525谷类 610薯类 23蔬菜水果类 12.蛋白质消化率(digestibility)反映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和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计算公式:食物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蛋白质消化率(%)=100该计算结果也称真消化率(true digestibility)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考虑粪代谢氮,计算得出的结果称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表观消化率(%)=食物氮粪氮食物氮100表观消化率的结

16、果比真消化率低表1-3 几种食物蛋白质消化率(%)食物真消化率 食物真消化率鸡蛋973牛奶953肉、鱼943玉米856大米884面粉(精制)964燕麦867小米79大豆粉867菜豆78花生酱88中国混合膳 96七、蛋白质的膳食参考摄入量 1.推荐摄入量(RNI)(g/d)成人(1860岁)*男女轻体力活动7565中体力活动8070重体力活动9080*按1.16 g蛋白质/(kg.d)计算。2.若按能量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能量的10%12%,儿童青少年为12%14%。例:轻体力活动成年男性,能量摄入为2400kcal/d,则蛋白质摄入量应为:2400kcal/d12%4kcal/g=72g/

17、d八、蛋白质的食物来源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物(畜、禽、鱼、蛋、奶)和植物性食物(豆类、谷类)中。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在人体内利用率高,但同时富含脂肪酸和胆固醇。植物性蛋白质利用率较低。我国膳食谷类蛋白为主。大豆蛋白质量好,利用率高。应注意膳食中蛋白质互补!第二节 脂类(lipids)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共同特点: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一、脂类的分类和功能1.分类 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脂类 类脂磷脂(phospholipids)固醇类(sterols)2.功能 提供能量:1克食物脂肪在体内可产生37.7kJ(9kcal)的能量。构成人体成分:中性脂肪占体重的

18、10%20%,构成体脂肪组织,其含量可因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而变化,被称为动脂。类脂占总脂量的15%,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其含量稳定,不受机体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影响,被称为定脂。维持体温正常:皮下脂肪组织可隔热保温。保护脏器作用:脂肪组织对脏器有支撑和衬垫作用,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力伤害。内分泌作用:脂肪组织分泌瘦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参与机体的代谢、免疫、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提供脂溶性维生素(A、D、E、K)。胆固醇是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胆汁、性激素、肾上腺素、维生素D等)。增加饱腹感:脂肪进入十二指肠时,刺激产生肠胃抑素,使胃肠蠕动受到抑

19、制。改善食物感官性状:改变食物的色、香、味、形,促进食欲。二、脂类的消化、吸收 1.脂肪小肠:胆汁乳化脂肪,脂肪酶(胰腺)将甘油三酯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脂。小肠粘膜细胞: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直接入血。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和磷脂、胆固醇、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由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2.磷脂同甘油三酯。3.胆固醇可直接被吸收进入淋巴系统。三、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1.脂肪酸 概念:是分子由130个碳原子的链烃和羧基(COOH)组成的脂族羧酸。是组成脂肪的基本单位。分类按碳链长度:长链脂肪酸(14C)中链脂肪酸(612C)短链脂肪酸(5C)按饱和程度: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

20、多不饱和脂肪酸按双键位置: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n为第一个双键距甲基端的位置)2.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概念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种类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生理功能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因EFA是磷脂的重要成分,而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因亚油酸可合成花生四烯酸,再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与胆固醇代谢有关:与胆固醇脂化,有利于胆固醇分解代谢,防止在体内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四、EPA与DHA 1.概念EPA为20碳5烯酸(

21、C20:5,n-3),DHA为22碳6烯酸(C22:6,n-3),均为人体需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人体利用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以合成。多存在于海产品中(深海鱼油)。2.生理功能 降低血浆甘油三脂和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维持视觉功能,增强视力。与婴儿大脑发育关系密切。五、脂肪的膳食参考摄入量脂肪适宜摄入量(AI)成人摄入脂肪能量占总能量2030%。必需脂肪酸能量占总热能3%。六、脂肪的膳食来源 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的脂肪组 织和肉类)。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种子)。亚油酸(植物油)。亚麻酸(豆油、紫苏籽油)。EPA、DHA(海产品、深海鱼油)。磷脂

22、(蛋黄、肝脏、大豆、花生)。胆固醇(脑、肝、肾、蛋、肉、奶)。资料:我国居民膳食脂肪摄入状况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人均摄入脂肪58.3g/日,占膳食总热能的22%。城市居民为77.7g,占总热能28.4%;农村居民为48.3g,占总热能18.6%。动物性脂肪占40%,植物性占60%。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也称糖类。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1.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2.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等。3.寡糖:由310个单糖组成的多糖。棉籽糖、水苏糖等。4.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多糖。糖原、淀粉、膳食纤维*。

23、*膳食纤维:是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不溶性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纤维:果胶、树胶、粘胶。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1.提供能量:1g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可提供16.7kJ(4.0kcal)的能量。2.是机体的构成成分:糖脂、糖蛋白核糖。3.节约蛋白质作用: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节省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增加氮储留。4.抗生酮作用: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充足的草酰乙酸,同脂肪分解产生的乙酰基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从而,避免了由于脂肪酸氧化不全而产生过量的酮体(乙酰乙酸、-羟丁酸、丙酮)所导致的酮血症。5.解毒作用: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能结合某些外来化学物,将其

24、排出体外。6.提供膳食纤维:绝大部分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却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控制体重和减肥。预防结肠癌(争论)。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1.小肠消化吸收 淀粉:经胰淀粉酶分解为双糖。双糖:经小肠粘膜细胞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分解为单糖。单糖:直接吸收入血。2.结肠发酵吸收 部分膳食纤维被结肠细菌分解,产生水分、气体、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可吸收。四、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1.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AI):碳水化合物应提供55%65%的膳食总能量(2岁以下婴幼儿除外)。相当于每天摄入约300400g碳水化合物,至少为275g。2.膳食纤

25、维的推荐摄入量(推算结果):总膳食纤维2535g。五、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1.碳水化合物:谷类 65%(麦子)80%(大米)薯类 15%(马铃薯)35%(木薯)豆类20%(黄豆)60%(红豆)根茎类蔬菜坚果类水果类食糖2.膳食纤维*谷类4.5淀粉类22.2干豆类20.2鲜豆类4.3瓜果类2.7叶菜类2.7*单位:g/100g可食部第四节 能量(energy)能量不是营养素,但一切生物都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一、能量的单位和来源1.能量单位 焦耳(joule,J):1J相当于1牛顿的力使1kg的物质移动1m所消耗的能量。营养学上常使用千焦耳(kJ)。卡(cal):1cal是使1g纯水由15C升

26、到16C所需要的能量。营养学上常使用千卡(kcal)。单位换算:1kcal=4.184kJ2.能量来源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乙醇也可以产生能量。3.能量系数是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能量值。碳水化合物16.7kJ(4kcal)/g脂肪37.7kJ(9kcal)/g蛋白质16.7kJ(4kcal)/g二、能量代谢和平衡人体摄入的能量主要用于满足维持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消耗的能量需要。婴幼儿、儿童、青少年需额外增加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孕妇需增加子宫、胎盘、胎儿、乳房和体脂储备所需能量。乳母需增加合成分泌乳汁所需能量。研究人体能量代谢的目的在于研究能量平衡。能量摄入不足,机体会动用自身的能量储备甚至消耗自身组织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导致体力下降,体重减轻,发育迟缓,死亡。能量摄入过剩,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导致肥胖。因此,能量的摄入应与需要平衡。推荐的营养1.能量推荐摄入量(RNI)成年,轻活动,男性 2400(kcal/d)女性 2100(kcal/d)50岁起,年龄增长,能量摄入递减。孕妇+200kcal/d;乳母+500kcal/d。2.三大生热营养素的供能比例:蛋白质10%12%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5%65%THE END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