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轻工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张红霞(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关键。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综合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效益风险分析模型(),全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就业态度是关键因素,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通过影响就业态度间接影响基层就业意愿。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提升基层就业态度、营造基层就业氛围以及提升基层就业胜任力等三个方面,给出了提升大学生基层
2、就业意愿、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对策建议。关键词:乡村振兴;就业意愿;基层就业;大学生;计划行为理论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张红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基金项目: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天津市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研究”()。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一、引言乡村振兴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大学生作为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近年来
3、,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量毕业生涌向一线二线城市,而基层却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了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事业,到基层就业、到农村成长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得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改
4、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作为参与乡村振兴的首要表现,已引起广泛关注。虽然近几年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仍然较低。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匹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其中较多研究关注了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专业能力和生活经验、家乡环境和三农认知状况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供给因素。而需求因素主要包括基层岗位和地方因素等。研究表明,基层福利待遇、工作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空间等,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基层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地理位置偏远程度等因素。郑
5、东调研了上海 所高校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情况,发现学生最重视职业发展因素,对岗位适应因素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除了供给和需求因素外,还有一些匹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宣传与引导等。国家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会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拉力,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赴基层就业,补充乡村建设人才队伍,既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乡村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他们的基层就业意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要激发学生的基层就业行为,首先要让学生有基层就业意愿,有了赴基层就业的热情,才
6、有可能在毕业后选择基层就业。研究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更多地走向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更加精准的引导策略,同时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策略和建议。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图是预测其实际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而行为意图受到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共同影响。理论在预测个体行为意图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个体决策或行为研究领域。大学生选择前往农村基层就业的行为蕴含着前期深思熟虑的决策过程,取决于
7、对基层就业的态度、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以及感知到的去基层就业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因素。因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意愿进行了分析。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引入了效益风险分析模型()来进一步解释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效益风险分析模型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权衡行为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其中效益包括个体获得的利益、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而风险包括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收入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经过前期对学生有关就业问题的深入调研访谈发现,大学生在进行就业决策时,会综合权衡就业能够带来的效益与风险,在此基础上作出最佳选择。因此,模型也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8、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本文引入了 模型并与 模型进行了整合,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归纳为五个因素,由此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 所示。主观规范感知收益感知风脸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基层就业意愿H2H3H5H7H6H4H8H1图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态度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其基层就业意愿。基于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基层就业态度对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唐菡悄和沈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安徽省大学生展开调查,发现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着就业意向的形成,对基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他们选择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体现了大学生对“基
9、层就业”这一行为所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会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反之则会减弱。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大学生的态度对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反映了大学生在进行基层就业决策时,感知到的来自那些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和团体的期望和评价,包括家人、好友、学校、地方政府等。王丽萍和曾祥龙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引导农业高校大学生前往农村基层就业的关键因素。当基层就业面临家人、朋友等个人和团体的认可时,他们去基层就业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就会越小,意愿就会越强。另外,相关研究发现,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态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形成过程中,那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人或
10、团体,尤其是家人对基层就业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本人的基层就业态度和意愿。由此,提出以下假设: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感知行为控制感知行为控制是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否具有胜任基层就业这一行为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的判断。当大学生感知自己的基层就业能力越强,越能胜任这份工作,且各方面资源能够使得预期阻碍越小,则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态度就越积极,其行为意愿也就会越强烈。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包括其对基层工作的认知,包括能否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能否胜任基层就业工作,能否与基层同
11、事与村民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等,反映了大学生个体感知到的基层就业的难易程度。当大学生感知自身具有到基层就业的能力越强,预期基层就业行为所遇到的阻碍越小,其意愿就会越强。反之,当大学生感知到自己缺乏胜任基层工作和适应基层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基层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顾虑时,就不会有强烈的基层就业意愿。结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设:感知行为控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收益感知收益是指大学生认为从基层就业中能获得的利益、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等,包括大学生对基层就业能够享受到的国家优惠政策、社会认可和各种荣誉、锻炼提升机会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感知情况。为了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政
12、府已经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能提升和保障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综合收益。相关研究也表明,农村就业政策、农村就业宣传等因素能够提升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另外,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也体现了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通过基层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为祖国奉献青春力量。故此,当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基层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时,他们感知到的收益就越多、感知到的发展前景会越好,从而对基层就业的态度就越正面,前往基层就业的意愿就会越强。因此,提出如下假设:感知收益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收益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是一种对损失的预期,与个人行为呈负相关关
13、系。本研究中感知风险指的是大学生认为的在基层就业中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和压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基层就业可能面临的艰苦工作生活条件、较低的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来自社会及家庭层面的压力以及基层工作性质与发展空间等方面的预期。相关研究表明,基层待遇、生活条件、地理位置、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具有强烈的阻碍作用,。李学婷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生活的了解等会影响其就业意愿,而这种了解程度也决定了大学生对基层就业这一行为的认知和态度。由于我国此前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不少人对农村基层就业持消极态度,大学生难免会顾虑潜在的舆论压力与阻挠,尤其很多大学生对农村基层了
14、解甚少,会对基层就业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方面产生各种风险预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感知风险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感知风险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问卷设计根据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设计了本文的调查问卷。所有变量的测度项均改编自已有的成熟量表,并根据前期对大学生群体有关就业问题的实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际访谈内容提炼而成。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问卷编制完成后,先邀请熟悉的大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并请他们反馈修改意见,经多次修改和完善后形成了本文所采用的正式问卷。问卷包括大学生个人基本特征和各测度项,共设计了 个题项,采用李克特 级量表
15、,至 分别代表完全不赞同至完全赞同,由被调查者根据对测度项内容的认可程度进行打分,结果如表 所示。表 变量的测量指标与内容变量测度项测度项内容均值标准差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基层就业意愿()我对基层工作很有兴趣我认为到基层工作大有可为我认为到基层就业是明智的选择我认为我的家人、朋友支持我到基层工作我就读的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我们选择基层就业政府部门积极支持我们选择基层就业我认为我能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认为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胜任基层的工作我认为我能够与基层同事和村民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到基层就业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到基层就业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荣誉到基层
16、就业让我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提升自己到基层就业让我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面临较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面临较低的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面临社会及家庭的压力,被认为就业层次低没面子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面临基层工作琐碎无聊,发展空间受限,前景不好我愿意到基层工作如果有好的机会,我会选择去基层工作我计划毕业后去基层工作 数据收集本研究通过问卷星网站创建和发布问卷,调查对象界定为在校大学生。问卷发放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微信、等工具平台发送至在校学生班级群,并通过学生群体进行转发;二是通过问卷星的样本服务,筛选在校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发放。最
17、终共回收问卷 份,经过对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的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 份,问卷有效率为。总体来看,受访大学生在性别、就读学校、年级等方面的分布较为均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 所示。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表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变量取值频次百分比()性别就读学校类型就读年级专业类型男女“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研究生理工类经管类农林类医学类文法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其他 四、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用于衡量问卷中各量表测度项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分别用 统计软件计算各潜变量的 系数,结果发现,除了主观规范为.外,其他被测变量都超
18、过了.,大于.的阈值条件,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各项之间的关联程度较高。通过 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效度分析,结果如表 所示。可以看出,各变量 值均在.以上,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所有测度项在其潜变量上的标准负载,结果显示所有的标准负载都大于.,表明测度项与其对应的潜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和效度。模型数据质量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模型拟合度检验利用.软件计算各项拟合指标,得到结果如表 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各项指标均满足阈值条件,表明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假设检验结果分析本研究利用.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
19、型计算各变量之间的具体影响效应,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如表 所示。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表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变量测度项因子载荷 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基层就业意愿()表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拟合指标 模型指标值适配标准或临界值表 假设检验结果路径标准化路径系数 值对应假设检验结果态度()基层就业意愿()支持主观规范()基层就业意愿()支持主观规范()态度()支持感知行为控制()基层就业意愿()支持感知收益()态度()支持感知收益()基层就业意愿()不支持感知风险()态度()支持感知风险()基层就业意愿()不支持 注:表示,表示,表示。根据假设检验结
20、果分析可知,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形成逻辑。首先,态度对基层就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支持了假设。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态度表现为其对前往基层就业这项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体现出其对基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直接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中,态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说明态度在大学生基层就业行 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越积极,价值越认同,其前往基层就业的意愿就会显著增强。大学生认为,基层就业是积极的、有价值的行为,并相信其积极的结果,那么就会产生参与基层就业实践的良好意愿。但从态度的三个题项得分来看,均值仅为.、.和.,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基层就业
21、的态度并不积极,兴趣度和认可度都比较低。因此,改善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突出其对基层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对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主观规范对基层就业态度和基层就业意愿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支持了假设 和假设。可见,大学生感知到的来自家人、朋友、学校和政府等主体的社会压力对态度和意愿的形成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观规范的三个题项中,第一个题项选择 分以上的仅占.,均值为.,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并不太支持其选择基层就业,这也限制了其意愿的形成。最后,感知行为控制对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了假设。从感知行为控制的三个题项得分情况来看,均值分别为.、.和.。可以看出,大
22、学生对自身适应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对基层工作所需专业知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的信心不足,急需进一步提升其能力与信心,消除心理阻碍。另外,从假设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感知收益与感知风险对基层就业态度都有重要影响。感知收益与态度的路径系数为.,达到.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感知收益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支持了假设。其中,优惠政策()、社会认可()、锻炼机会()、社会价值()这四个感知收益观测指标的路径系数分别为.、.、.、.,说明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主要受到对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认知,其次是对锻炼和提升机会的看重。对于优惠政策和社会认可的看重略低于这两个因素。从四个观测指标的得分情况来看,其均值分别为
23、.、.、.和.,可见,大学生普遍对基层就业提供了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以及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认可程度较高,而对优惠政策和社会认可的感知程度还较低。可能原因是大学生对优惠政策和社会认可的认知尚且比较缺乏,这两个指标对基层就业态度形成的作用还有待提升。感知风险与基层就业态度的路径系数为.,显著性水平为.,说明感知风险对基层就业态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支持了假设。其中,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较低的薪酬待遇()、社会及家庭压力()、发展空间受限()四个感知风险观测指标的路径系数分别为.、.、.和.,说明态度主要受到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较低的薪酬待遇的影响。从得分情况来看,也可以看出大学生
24、对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较低的薪酬待遇认可程度较高,这是限制其基层就业积极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与基层就业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和.,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主要通过影响其基层就业态度间接影响基层就业意愿,假设 和 没有得到支持。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其对基层就业的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主要是影响其对基层就业所持有的态度,而要转化为基层就业意愿,还需要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五、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将计划行为理论()与收益风险分析模型()进行整合和拓展,作为基本的研究框架,构建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形成符
25、合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受到基层就业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直接影响。尤其态度在基层就业意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关于基层就业的态度并不积极。除此之外,大学生对赴基层就业的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会通过影响态度来间接影响意愿,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有效因素。其中,大学生对优惠政策和社会认可等的感知收益还较低,还未形成有效的提升其基层就业意愿的力量。而可预期的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较低的薪酬待遇则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阻碍因素。课题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为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聚焦感知收益和
26、感知风险,转变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重要顾虑是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较低的薪酬待遇。从地方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提高现有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尽可能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基层岗位和人员的流动性,做到人尽其才,提升基层岗位的发展空间和吸引力。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增加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感知收益,减少感知风险,转变他们的基层就业态度。同时,高校在转变学生基层就业态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将基层就业教育贯穿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首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将国家政策介绍纳入教学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设置、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将基层就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
27、程,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充分了解国家基层项目及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落实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等政策,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基层就业的积极态度。另外,可以建立大学生与已经从事基层工作的校友或行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大学生有机会了解基层工作的真实面貌,减轻他们的担忧。通过让学生走近大学生村官、邀请基层校友进校园等活动,分享基层就业校友成长路径和工作感悟等,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基层工作,感受到基层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专长、特长,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感知收益,降低感知风险,纠正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偏差,转变其对基层就业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形成对基
28、层就业的积极态度,进而增强其基层就业的意愿。其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环节中,高校应提供详尽准确的基层就业信息,包括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晋升机会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基层就业的真实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感知。根据实际情况对参加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从精神、物质等多方面进行激励。最后,在毕业生就业后,也要与赴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保持沟通与交流,提供包括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学历提升、交流进修等机会,持续关心和服务基层就业毕业生,促进其尽快成长成才,成为基层骨干力量。聚焦主观规范,合力营造支持和鼓励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背景是其重要的参考标准和力量源泉,家庭
29、中重要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促进基层就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宣传教育、媒体重点报道、社会舆论引导等,加强对基层就业的宣传力度,同时抓住宣传工作的重点人群,更新家庭传统观念,及时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尊重子女的选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子女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子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高校层面需要探索有效的促进 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宣传和引导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
30、结合。通过对基层就业政策和优秀基层干部事迹的全方位多渠道宣传,以及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表彰和奖励等,营造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基层就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校园氛围。同时,高校还应提供针对基层就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为大学生提供详细的基层就业信息和就业前景规划,帮助他们了解基层工作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机会,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此外,良好的社会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政府和社会媒体要适当加大对农村基层就业的宣传,积极倡导和宣传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强调基层工作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塑造积极的、正能量的基层就业观念。利用宣传平台介绍农村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追踪报道乡村振兴的榜样和
31、人物事迹,宣传政府部门对农村基层就业的支持政策,及时挖掘和公布基层岗位需求信息等,通过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社会氛围,鼓励支持大学生投身到基层事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中来。聚焦感知行为控制,提升大学生基层工作胜任力为了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心理阻碍和能力障碍,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做好基层工作,高校需要完善提升大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色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其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和技能提升机会。以需求为导向培育各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通过团队合作、实践等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基层工作胜任力,为其做好基层工作打好基础。加强创新创业能力
32、的培养,打造与农村基层创业的结合点,培育大学生农村基层创新创业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基层调研、科普教育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基层,参与实际的基层工作项目,深入了解基层发展情况和工作生活情况,在实践中培养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与基层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交流机制,与乡村、企业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培育人才。支持鼓励大学生参加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并将其列入乡村工匠后备人才库。同时,要制定专业、精准、合理的基层就业指导服务措施,打造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针对有基层就业意向的
33、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保障服务,增强其基层工作意愿。还可以聘请一些农村企业家或其他优秀基层工作人员担任导师角色,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导师制增强学生和农村企业的情感联络和沟通交流,提升其实践能力。导师还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学生解答疑问,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通过互动和经验学习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基层工作胜任力。参考文献:蒋承,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傅厚春乡村振兴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 分 析 农 业 经 济,():代懋中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彭鹏,候佳萌乡村振兴背景下促
34、进高校毕人才培养 中国轻工教育 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研究经济纵横,():王友航,文东茅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教育发展研究,():李学婷,黄东兴,范刘阳高校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高校学生为例高等农业教育,():张艳,张双月,张莉基于 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现代教育管理,():崔盛,苏均宇“久有凌云志”会否“主动下基层”:大学生理想信念与基层就业选择关系的实证研究重庆高教研究,():郑兴明,曾宪禄农科类大学生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吗?:基于大学生农村基层服务意愿的实证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祝军,杨平大学生基层就业
35、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郑东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就业引导策略研究:基于上海 所高校的调查江苏高教,():张廷君“后”大学生能否成为基层建设的生力军?:基于就业意愿与发展意愿的双重考察高教探索,():宋国恺,武天,李冬家庭地位、人力资本与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巧玉,李志红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科技促进发展,():唐菡悄,沈磊“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王丽萍,曾祥龙农业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研究高教探索,():刘加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分析高教探索,():钟云华,刘姗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变迁逻辑与发展理路:基于 年政策文本的分析高校教育管理,():,:,():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的操作与应用 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姚歆烨)人才培养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