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 本科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 题 目:陕西秦岭地区双向三级公路设计 学生姓名:李博 学 院: 系 别: 专 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班 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第一章 设计资料 1.1 陕西秦岭地区设计资料 路线所经地区,位于陕西省重镇——宝鸡市附近,北靠宝鸡市,南临秦岭,属秦岭北坡地区,是宝鸡市辖地区。该地区属公路自然区划Ⅴ1区,
2、秦巴山地润湿区,紧临Ⅲ3区(甘东黄土山区)和Ⅲ4区(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1.1.1气候特点 该地区海拔高度在1000 ~ 2000米等高线之间,按中国气候分区,属东南湿热区,向青藏高寒区的过渡区,属全国道路气候分Ⅱ2B区,季节冰冻,中湿区,该地区同时受冷热气流的影响较大,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气温低。 路线所经地区最高月平均地温25C ~ 32.5C,年平均气温在14C ~ 22C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0C ~ 4C之间,冰冻现象轻.但当偶尔寒流猛烈时,气温可降到-10C以下,土壤最大冻深0.3米,最大积雪深度< 0.16米,定时最大风速为15.5m/s 。
3、 1.1.2降水量及地下水埋深 路线所经地区位于东经105~110,北纬30~35之间,属中国暴雨风区的13区,年降水量800mm左右,一般山地多,平地较少,分布规律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潮湿系数在1.0~1.5之间,干燥度平均在1.0以下,雨型为夏、秋雨,最大月雨期长度为3.0 ~ 3.5天。降雨形式以暴雨为主,雨量多集中在6 ~ 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4~5% 。 由于该地区降水量较多,且集中,地面横坡陡峻,汇流时间较快,一般汇水面积 ≤10km2,汇流时间约30分钟;汇流面积≤20km2,汇流时间约45分钟;沿线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米左右,沟谷处
4、约为2米左右。 1.1.3地形与地貌 路线所经地区,自然地面横坡陡峻,清江河从西向东流入渭河,路线沿清江河而上,在清江河发源地翻越分水岭而下,其分水岭西坡陡而东坡较缓,自然横坡达40% 左右,自然地面较整齐,短距离内高差大,沟谷、河流的纵坡较大,大量随季节变化大,除清东河下游处,枯水季节水量很小,甚至干枯;夏季水流湍急,往往引起山洪暴发,冲刷力较大,河(沟)内为含土砾石,大于60mm的砾石含量占50% 左右,砾石成份主要为花岗岩,个别砾石的最大粒径达45㎝。 1.1.4地质与土质 路线所经地区,位于中国区域工程地质的秦淮山工程地质区和秦巴山地工程地质区的交界,靠近秦巴山地工程地质区,属
5、陕西省祁连地层区,纸房---洛南地层小区(区),大部为火成—变质岩山地,岩层为古生界杂岩,以粗粒花岗岩、变质岩为主,其次分布有石灰岩,岩性质量较好,一般岩层较深处,可采集到Ⅲ级以上的石料。第四纪发生的岩层和近代堆积,以重堆积、残积土壤为主,土质为黄棕粘性土,受大气和温度的长期影响酸碱度为中或微,土质为液限粘土呈密实状态,岩石风化程度为中等,路线所经地带,土层覆盖厚度约2.5米左右,土层中20% 为松土,80% 为普通土,50% 为硬土,岩层中10% 为软石,70% 为次坚石,20% 为坚石,在清江河发源处的分水岭上,此处地质良好。 1.1.5植被及作物等概括 该地区多为山地,山坡上为山地草
6、甸土壤,是山地灌木丛和草甸的生境。但由于冲刷等原因,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和养分损失迅速,故肥力不高,沟谷和山坡上生长有稀疏灌木丛和高度在1.0以下的密草,疏林的郁闷度在40% 左右,在平缓的山坡上,种植的作物主要有玉米、麻类、谷子、菜籽等。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粮食稳产高产,促进牧业和林业的发展,是今后一项主要的经济战略任务。 1.2交通量资料统计 陕西宝鸡地区地形图 编号 地形图图纸组合 (陕西宝鸡地区地形图) 山岭重丘区1:1000 预算十年末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y=10%) 交通组成(%) 道路使用 性质与任务 筑路材料 供应情况 备
7、注 1 2500辆/日 解放CA10B:65 跃进NJ130:15 黄河JN150:10 东风EQ140:10 为沿线工农业服务,是沟通县、乡、村的支线公路。 沿线可采集多种砂、石料等材料可外购供应 每个学生设计路线长度为4~5㎞ 2 3 4 5 6 第二章 路线设计 2.1公路等级及主要技术标准的确定 2.1.1交通量分析以及等级确定 1.设计原始资料及交通量分析 根据设计资料,十年末交通如下: 10年末交通量N10=2500辆/日 (1)解放CA10B:2500×65%=1625辆/日 总轴重8.025吨 折
8、算系数为2.0 换算为小客车的交通量为1625×2.0=3250辆/日。 (2)跃进NJ130:2500×15%=375辆/日 总轴重5.84吨 折算系数为1.5 换算为小客车的交通量为375×1.5=562.5辆/日。 (3)黄河JN150:2500×10%=250辆/日 总轴重15.06吨 折算系数为3.0 换算为小客车的交通量为250×3.0=750辆/日。 (4)东风EQ140: 2500×10%=250辆/日 总轴重9.29吨 折算系数为2.0 换算为小客车的交通量为250×2.0=500辆/日。 则十年末换算成小客车的日平均交
9、通量为: 辆/日 15年末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2.道路等级确定 (1)技术指标分析: ①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 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可以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 根据计算显示,上述交通量满足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交通量的要求。 ②公路服务范围的交通运输要求及技术经济调查资料 路线所经地区,位于陕西省重镇——宝鸡市附近,北靠宝鸡市,南临秦岭,属秦岭北坡地区,是宝鸡市辖地区。 (2)结论:应拟建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 2.2路线方案设计 2.2.1选线原则﹑相关指标及要点 1.选线原则 山岭区选线应与山岭区地形相适
10、应。山岭区山高、坡陡、沟深、谷窄,流急,地面自然坡度大部分在20°以上,地形十分复杂,路线平、纵、横大部分受到地形的限制。但山脉水系清晰,这就给山区选线指明了方向,一是路线基本走向与分水岭及溪流方向一致,即顺山沿水;二是路线基本走向与分水岭及溪谷方向横交,即横越山岭。前者按行经地带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沿河(溪)线、山腰线和山脊线,后者为越岭线。在一条路线中,上述几种形式的路线往往形成几个不同的比较方案或被交替使用。由于各种路线所处的位置、地形特征、地质条件不同,决定了选、定线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2.2.2技术指标 (1)全程设计均采用回头曲线来克服高差进行展线。 (2)最大纵坡不大
11、于8%,最小纵坡不小于0.3%,还有坡长限制。 (3)设计车速30km/h。 (4)行车道宽度3.25m,土路肩宽度0.5m。 2.2.3选线要点 (1)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平原区路线地势平坦开阔,起伏不大,选线时没有高程阻碍,路线走向可以自由选择,故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但不应为了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在避让局部障碍物时要注意线形的连续和舒缓。平原区城镇较多,居民集中,经济﹑文化发达,人文环境丰富,选线时不论通过或者避让,都要注意与当地处理好关系,注意技术上的合理性。 (2)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占用一些农田
12、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尽量避免占用高产农田。布线时要从路线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对支持农运的效果,地形条件,工程数量,交通运输费用等方面全面分析比较。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有利于农田灌溉,尽可能和灌溉渠道相交。 (3)正确处理好路线与城镇的关系 要尽量避免道路穿越城镇,工矿区及密集的居民点。做到“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既方便交通,又保障安全。路线应尽量避开中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必须靠近或穿越时,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者少拆各种电力﹑电讯设施。 (4)正确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平原区河流湖泊较多,桥涵工程大,路线在跨越水道时,无论在平面还是纵断面上,都
13、应尽可能保证路线的平顺性。特大桥是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大桥原则上是服从路线的总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桥路综合考虑。 (5)正确处理新路与旧路的关系 当旧路的技术标准较高时,且新建道路主要为集散道路时,适宜利用和改造旧路,这样还可以少占农田,节约公路用地。本道路为汽车专用车道,主要解决长距离的运输问题,则将原有旧路留作辅到供地方交通和农用机车利用。 (6)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平原地区的土壤水文条件较差,特别是河网湖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使路基稳定性差,因此应尽量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布线。当遇到较大面积的湖泊时,尽量避让,如需穿越时,应在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较稳定处通过
14、并采用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 (7)注意路基用土与就地取材 平原区一般缺乏石材,路线应尽可能靠近建筑材料产地,以减少施工,养护材料费用。 2.2.4选线注意事项 本设计图纸共三张(2,3,4),比例为1:1000,每两条等高线的高差为2米。地形起伏很大,属于山岭重丘区。整个地段,群山环抱,总体而言地势险要。结合考虑地形情况及所在地秦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在路线设计时,选取控制点重点应注意以下问题: 为了尽可能消除或减轻回头展现对于行车、施工、养护不利的影响,要尽量把回头曲线间的距离拉长,以分散回头曲线、减少回头个数。回头展现对不良地形、地质的避让有较大的自由度。
15、2.3路线平面设计 2.3.1设计原则与相关指标 1.平面设计原则 (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公路应尽量满足。 (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和连贯。 (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6)注意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 (7)平面交叉前后应尽量缓和。 (8)考虑与沿途土地利用的关系 (9)考虑与既有公路网的关系,不形成多路交叉和变形交叉。 (10)考虑施工上的因素。 2.3.2平曲线要素计算 各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1) JD1 =26 °
16、 假设Ls=30m R=150m JD1:K0+273.5 ZH:JD1-T=K0+273.5-49.683=K0+223.817 HY:ZH+Ls=K0+223.817+30=K0+253.817 YH:HY+L-2Ls= K0+253.817+38.033=K0+291.847 HZ:YH+Ls= K0+291.847+30= K0+321.847
17、 QZ:HZ-L/2= K0+291.847-98.033/2=K0+272.832 JD1:QZ+D/2= K0+272.832+1.333/2=K0+273.5 (2) JD2 =53 ° 假设Ls=50m R=100m JD2:K0+549.50 ZH:JD2-T= K0+549.5-75.326=K0+474.174 HY:ZH+Ls= K0+474.17
18、4+50= K0+524.174 YH:HY+L-2Ls= K0+524.174+42.456=K0+566.630 HZ:YH+Ls= K0+566.630+50= K0+616.630 QZ:HZ-L/2= K0+616.630-142.456/2=K0+545.402 JD2:QZ+D/2=K0+549.50 (3) JD3 =50° 假设Ls=65m R=156m
19、 JD3:K0+722.330 ZH:JD3-T= K0+722.330-105.693=K0+616.637 HY:ZH+Ls= K0+616.637+65=K0+681.637 YH:HY+L-2Ls= K0+681.637+71.067=K0+752.704 HZ:YH+Ls= K0+752.704+65=K0+817.704 QZ:HZ-L/2=K0+817.704-201.067/2=K0+717.1705 JD3:QZ+D/2=K0+717.1705+10.319/2=
20、K0+722.33 (4) JD4 =57 ° 假设主曲线半径R=20m,回旋线参数A=25 辅助曲线半径r=100m,回旋线参数A1=50 B=7.5m C=1.4m i=1:1 i0=0.3 主曲线:m 辅助曲线:m
21、 m m=m1+m2=15.26+12.49=27.75m m m m m D=d+T1+m2=53.84+21.40+12.49=87.73m m m S
22、2(2L1+K+L)+K0=2(225+16.97+31.25)+28.462=224.902m Z>Z1 即56.403m>12.71m,则可以。 JD4:K0+990 第一辅助曲线:ZH:JD4-D=K0+990-87.73=K0+902.27 HY:ZH+L1= K0+902.27+25= K0+927.27 YH:HY+K= K0+927.27+16.97=K0+944.
23、24 HH:YH+L1= K0+944.24+25=K0+969.24 QZ:K0+935.755 主曲线: HY:HH+L= K0+969.24+31.25=K1+000.49 YH:HY+K0= K1+000.49+28.462=K1+028.952 HH:YH+L= K1+028.952+31.25=K1+060.202
24、QZ:HY+K0/2= K1+000.49+28.462/2=K1+014.721 第二辅助曲线:HY:HH+L1= K1+060.202+25=K1+085.202 YH:HY+K= K1+085.202+16.97=K1+102.172 HZ:YH+L1= K1+102.172+25=K1+127.172 QZ:HY+K/2= K1+085.202+16.97/2=K1+093.687 (5) JD5 =129° 假设
25、Ls=30m R=40m JD5:K1+317.172 ZH:JD5-T=K1+218.448 HY:ZH+Ls= K1+218.448+30=K1+248.448 YH:HY+L-2Ls= K1+308.461 HZ:YH+Ls=K1+308.461+30=K1+338.461 QZ:HZ-L/2= K1+338.461-120.013/2=K1
26、278.4545 JD6:QZ+D/2=K1+317.172 (6) JD6 =36 ° 假设Ls=30m R=10m JD6:K1+497.245 ZH:JD6-T= K1+497.245-47.603=K1+449.642 HY:ZH+Ls=K1+449.642+30=K1+479.642 YH:HY+L-2Ls= K1+479.642+32.8
27、K1+512.442 HZ:YH+Ls=K1+512.442+30=K1+542.442 QZ:HZ-L/2= K1+542.442 -92.8/2=K1+496.042 JD6:QZ+D/2= K1+496.042+2.406/2= K1+497.245 (7) JD7 =26 ° 假设Ls=40m R=194m JD7:K1+607.303 ZH:JD7
28、T= K1+607.303-64.861=542.442 HY:ZH+Ls=542.442+40= K1+582.4427 YH:HY+L-2Ls= K1+582.4427 +47.99=K1+630.432 HZ:YH+Ls= K1+630.432+40= K1+670.432 QZ:HZ-L/2= K1+670.432-27.99/2=K1+606.437 JD7:QZ+D/2= K1+606.437+1.72/2=K1+607.303 (8) JD8 =22 ° 假设Ls=50m R=297m
29、 JD8:K1+873.225 ZH:JD8-T= K1+873.225-82.793=K1+790.432 HY:ZH+Ls= K1+790.432+50= K1+840.432 YH:HY+L-2Ls= K1+840.432+63.982=K1+904.414 HZ:YH+Ls=K1+904.414+50=K1+954.414 QZ:HZ-L/2= K1+
30、954.414 -163.982/2=K1+872.423 JD6:QZ+D/2= K1+872.423+1.604/2= K1+873.225 (9) JD9 =11 ° 假设Ls=30m R=350m JD8:K2+017 ZH:JD8-T= K2+017-48.71=K1+968.29 HY:ZH+Ls= K1+968.29+30= K1+968.29 YH:
31、HY+L-2Ls= K1+968.29+37.161=K2+035.451 HZ:YH+Ls= K2+035.451+30= K2+065.451 QZ:HZ-L/2= K2+065.451 -97.161/2=K2+016.8705 JD6:QZ+D/2= K2+016.8705+0.259/2= K2+017 2.4纵断面设计 路线的纵断面是指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的线。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
32、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另一条设计线是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高程作为路基设计高程。 2.4.1纵断面设计原则 (1)纵坡的设计必须满足相关的各项规定。 (2)纵坡应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于频繁。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保证道路的稳定和通畅,尤其平直线应注意排水。 (4) 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废方和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平原微丘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
33、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 对连接纵坡,如大中桥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2.4.2竖曲线技术标准 (1)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各级公路最大纵坡见下表2-1-1。 表2-2-1 各设计车速下公路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34、4 5 6 7 8 9 (2)理想最大纵坡:是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希望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3)不限长度最大纵坡:是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容许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容许速度一般为设计速度的1/2~2/3(高速路取低限,低速路取高限)。 (4)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5)最小限制坡长:最小坡长规定汽车以设计速度的9~15S 的行程为宜。30km/h的公路,最小坡长一般值为400m,最小坡长最小值为250m。 (6)最大坡长限
35、制:指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各纵坡坡长限制见下表2-1-2。 表 2-1-2 设计车速30km/h时纵坡长度限制表 纵坡坡度(%) 坡长(m) 8 300 7 500 6 700 5 900 4 1100 3 无 2.4.3竖曲线要素计算 (1)竖曲线计算公式
36、 式中:—两纵坡段的坡差(%); L—竖曲线长度(m); T—切线长度(m); E—外矩(m); R—竖曲线半径(m) 根据平面设计成果,把握沿线地势地形情况,进行纵坡设计和纵曲线设计。在设计中,遵循纵坡坡度、坡长以及竖曲线设计的规范要求,具体计算如下: (1) 第一个变坡点要素计算: 第一个变坡点位置:K0+545.402 R=2700 i1=4 % i2=7.6% 凹型曲线 竖曲线要素计算: 凹型曲线 曲线长:97.2米 切线长:48.6米 外距:0.4米 竖曲线上其他桩号高程计算: 起点(QD)高程:
37、H=1060米 终点(ZD)高程: H=1065.7米 K0+520: K0+540: QZ点: (2) 第二个变坡点要素计算 第二个变坡点位置:K0+860 R=1300 i1=7.6% i2=2.9% 竖曲线要素计算: 凸型曲线 60.1米 切线长:30.5米 外距:0.36米 竖曲线上其他桩号高程计算: 起点(QD)桩号:K0+829.5 起点(QD)高程: H=1083.7米 终点(ZD)桩号:K0+890.5 终点(ZD)高程: H=1086.9米 (3) 第三个变坡点要素计算 第三个变坡点位置:K1+278.45
38、5 R=2800 i1=2.9% i2=7.1% 竖曲线要素计算: 凹型曲线 118米 切线长:59米 外距:0.62米 竖曲线上其他桩号高程计算: 起点(QD)桩号:K1+219.455 起点(QD)高程:H=1096.9米 终点(ZD)桩号:K0+337.455 终点(ZD)高程:H=1102.7米 (4) 第四个变坡点要素计算 第四个变坡点位置:K1+606.473 R=2300 i1=7.1% i2=2.7% 竖曲线要素计算: 凸型曲线 101.2米 切线长:50.6米 外距:0.56米 竖曲线上其
39、他桩号高程计算: 起点(QD)桩号:K1+555.837 起点(QD)高程: H=1118.4米 终点(ZD)桩号:K1+657.037 终点(ZD)高程: H=1123.4米 (5) 第五个变坡点要素计算 第五个变坡点位置:K1+860 R=900 i1=2.7% i2=8.0% 竖曲线要素计算: 凹型曲线 47.7米 切线长:24米 外距:0.32米 竖曲线上其他桩号高程计算: 起点(QD)桩号:K1+836 起点(QD)高程: H=1128.4米 终点(ZD)桩号:K1+884 终点(ZD)高程: H=1130.9米 第三章 路
40、基路面设计 3.1设计原则及技术指标 3.1.1 路基设计原则:稳定性好,强度高,防水性能好,整体性能好,经济耐用。 3.1.2路面设计原则:平整度高,整体性好,抗滑能力强,高温稳定性好,水稳性好, 3.1.3 排水设施设计原则: (1) 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查明水源与地质条件,重要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 (2)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 (3)各种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应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必要时可适当地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以防农业用水影响路基稳定。 (4)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
41、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 (5)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既要稳固适用,又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6)为了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应尽量阻止水进入路面结构,并提供良好的排水措施,以便迅速排除路面结构内的水。 (7)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向坡度向两侧排走,避免行车道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 (8)路面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破面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应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向漫坡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 3.2路基设计 本次毕业设计按照要求,选择了其中一千米的横断面,其桩号为K0+200.00~K1+200.00。公路横断面是中
42、线上各点的法向切平面, 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构成的, 包括路面、路肩、边沟、边坡以及截水沟等。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速度、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前提下, 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 使道路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路基横断面的典型形式,可归纳为填方路基﹙路堤﹚、挖方路基﹙路堑﹚和填挖结合等三种类型。在本次设计山岭重丘区的一公里横断面图中,以上三种横断面形式均有涉及,故较典型。 3.2.1填方路基及填料选择 为了控制与旧路交叉以及与河道交叉满足净空高度的要求,填方路堤在本路段会出现超过20米的地方,
43、但是不太多,一般均控制在10米左右。路基左右边坡坡度均控制在1:1.5,且对于高陡填路堤采用设置挡土墙的办法进行边坡加固处理,详细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另外在此地区属于黄棕粘性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应采用掺灰的质量好的土。 3.2.2挖方路基及挖余处理 本路段地处山岭重丘区,全挖方路段也较多,且存在深挖方路段,总体挖方量略大于填方量。对于挖方路段的石质边坡控制在1:0.3,土质挖方边坡控制在1:0.75。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由于本路段所在地区覆土高度2.5米,因此挖出的石料可作为填方用料,但仍有弃料,故建议在距离线路不远处的山包处可设置土石方废弃地点,且不可占用良田。 3.2.3半填
44、半挖路基 由于地势陡峻,地形复杂,因此在本路段设计中,也会出现半填半挖路基,对于本路段出现的半填半挖路基,边坡按1:1.3的坡度设计,且根据«道路设计规范»进行合理分析设计。详细过程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3.2.4超高设计计算 (1)超高计算所涉及的公式 ①为了抵消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超高形式。当设计时速30Km/h,路线设计中平曲线的半径R<250m时,必须设置超高段。设计中各交点半径均小于250m,所以均要设置超高。超高值计算公式如下:
45、 ②超高缓和段: 由直线段的双向横坡断面渐变到圆曲线段全超高的单向横坡断面,其间必须设超高缓和段,公路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Lc—超高缓和段长度(m); B—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 p—超高渐变率,采用1/75; 超高缓和段长度确定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行车舒适性来考虑,缓和段长度越长越好;二是从横向排水来考虑,缓和段长度短些好。 超高计算公式如下: 圆曲线段上: 缓
46、和过度段上:
(2)在所选的一公里范围路段内,涉及到了1个回头曲线。
第一平曲线 :
取 则
绕边线(行车道内侧边缘)旋转,有公式 则 p=1/75 , B=b=6.5 , i=ic =2%
取Lc= 30m
● 圆曲线(HY K0+253.817~YH K0+291.850)超高:
外缘
中线
内缘
● 过渡段上的点(K0+223.817,K0+252.817)
K0+240(X=16.183 47、0.04,,
米
● 圆曲线(HY K0+524.174~YH K0+566.630)超高
外缘
中线
内缘
● 过渡段上的点(K0+480,K2+920)
K0+480(X=6 48、
中线
内缘
● 过渡段上的点
K0+616.630(X=3.37 49、
中线
内缘
● 过渡段上的点
K0+980(X 50、与土质等资料见第一章介绍。
此设计为沥青路面设计。
3.3.1交通分析
根据设计资料,十年末交通如下:
10年末交通量N10=2500辆/日
(1)解放CA10B:2500×65%=1625辆/日 总轴重8.025吨 折算系数为2.0 换算为小客车的交通量为1625×2.0=3250辆/日。
(2)跃进NJ130:2500×15%=375辆/日 总轴重5.84吨 折算系数为1.5 换算为小客车的交通量为375×1.5=562.5辆/日。
(3)黄河JN150:2500×10%=250辆/日 总轴重15.06吨 折算系数为3.0 换算为小客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