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37.54KB ,
资源ID:2421484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4214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综合规划纲要.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综合规划纲要.doc

1、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8-18依据国家中长久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安徽省中长久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为计划未来五年合肥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制订本计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一五”时期是本市教育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时期。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本市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关键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关键基础,优先发展、优先保障,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强力推进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大幅提升了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

2、生改善作出了关键贡献。 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成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无偿义务教育全方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并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异地域”称号,合肥市作为唯一地级市被安徽省同意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试验区,市辖肥东、肥西、庐阳、蜀山进入全省教育强县(区)行列。一般高中优质资源快速扩大,新建、整体搬迁一中、八中,整合四中、六中,省、市示范高中联办共建班,品牌优势深入显现;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万千学子,省示范一般高中招生近1.3万人,占招生计划74.2%,比增加近6

3、500人,增加1倍多。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入增强,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32万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126万余人次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主动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高起点计划了7平方公里磨店职教基地,强力推进职教学校建设,到,已经有9所院校在新校区开学,5万师生入驻,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一座现代化职教城初具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合肥幼儿师范学校成功升专,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代远程教育、老年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快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成效显著。设置每十二个月万元以上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题资金,民办教育呈集团化

4、发展态势。民族教育独领风骚,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连续6年中考成绩居全中国地西藏班前列,连续四年蝉联第一,被国家教育部誉为“合肥35中西藏班现象”。终生教育体系开始建立,蜀山区被确定为全国小区教育试验区,庐阳区经过省级小区教育试验区验收,14个省级小区教育示范街道和6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顺利经过评定。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出163亿元,是“十五”时期2.34倍。年度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7.85亿元增加到74.53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从11.57亿元提升到37.47亿元,教育附加从2.06亿元增加到6.3亿元。全市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72

5、.31元增加到914.83元,初中从123.53元增加到1240.31元。中小学教职员预算内年均工资收入从18613.6元增加到44792.6元。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结合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同时计划建设87所中小学,比“九五”、“十五”时期总和多20所;同时,全方面完成D类危房改造任务,有计划地加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基础建成了市、县区、学校三级教育网络,基础完成了“校校通”工程。校园安全全方面加强,全市中小学、幼稚园共配置校园专职保安1966名,配置率达96%;完成625个校(园)786个安装监控系统安装点位勘探工作。生均教学设

6、备值显著增加,小学和一般中学生均教学设备总值为296.2元和944.8元,较分别增加26.3元和238.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增加124.2元和396.8元。生均校舍面积大幅增加,小学和一般中学生均校舍面积为11.5平方米和5.9平方米,较分别增加3.4平方米和1.7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增加2.7平方米和0.8平方米。现有国家级试验学校3所,省级试验学校19所。 老师队伍建设全方面加强。老师队伍数量大幅增加,全市专任老师44845人,比增加6284人,增加16.3%。老师队伍素质不停提升,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老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成99.90%、99.57% 和94.96%,较分别提升0.7

7、5、1.31和5.24个百分点。师德师风水平显著提升,从起连续三年在全市教育系统分别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提升素质,科学发展”、“更新观念,科学发展”为专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制订了合肥市中小学老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措施,深入规范从教行为,至累计解聘老师87人。师资均衡配置深入优化,出台了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老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全市交流了1049名老师。重视实效,广泛开展老师专业培训;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搭建平台,营造宽松友好气氛,激励名师名家专业化发展。 教育改革强力推进。改革管理体制,推进政事分开,经过开门“三定”完成新一轮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明晰市、区级教

8、育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将中等以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审批、包含义务教育市属学校管理移交至所在区(开发区)教育主管部门。改革招生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跨行政区域借读并严控择校生百分比,择校百分比由15%下降到5%,深入促进生源均衡;一般高中严禁同城借读,合肥一中、六中、八中实施联合招生,并将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百分比由50%提升到70%,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机会公平。改革老师招聘和管理措施,严把进口关,坚持“凡进必考”,同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主动激励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参与应聘;探索退出机制,对新增老师采取劳动协议制管理;全方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并扩大学校绩效管理权,极大激发了老师队伍活力

9、。改革办学体制,对合肥168中学等部分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引入新机制,以资金、政策等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富有活力民办学校。改革经费拨付方法,自起,市属学校根据政府购置服务思绪,依据学校招收学生数量拨付经费,深入调动了学校办学主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全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到,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素质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22个。五年五届科技创新大赛“市长奖”,激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激情;“万名中学生合肥工业游”开创了全国教育先河;中小学多种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青少年经典诵读读书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中学生社团活动取得重大突破,数次取得全国和国际大奖,中学生社团推

10、进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国、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竞赛中,本市全部稳居省内前茅,并有多人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获冠亚军。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披金戴银,载誉而归。一般高考本科达线率比增加21.2个百分点,其中、连续三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 教育公平迈出关键步伐。愈加关注教育公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儿女定点学校数量由32所增加到115所,到,全市共有3万多名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儿女在合肥就读。对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儿女实施零障碍入学,表现了合肥开放和包容城市理念,尤其是“百分之百相同条件录用到省市示范高中就读”成为全国首创,取得了

11、各方好评。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前后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高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共发放资助金额2.3亿元,贫困资助惠及2.9万名学生。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4%以上。留守儿童建设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建立了 25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十一五”时期合肥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成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一直坚持加大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动摇,一直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动摇,一直坚持加强老师队伍建设不动摇。合肥已经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新路子。这一时期,关键教育发展指标增幅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12、教育体制机制充满生机和活力,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合肥教育事业发展崭新局面,为“十二五”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十二五”时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合肥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区域性特大城市关键期;是本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奋力崛起机遇期;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紧教育发展关键时期。依靠教育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法转变,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比以往任何时候全部显得愈加关键,更为紧迫。 必需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机遇和挑战,合肥教育和合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城镇教育均衡发展程度还不高;体制机制活力还不充足

13、;各类教育发展还不够协调;素质教育有待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任务仍较艰巨,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部分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仍然存在,需要全市上下深入解放思想,用改革措施破解矛盾,推进发展。不停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支撑经济转型、推进自主创新、引领城市发展、促进社会友好作出更大贡献。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不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生教育需求,不停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方面发展需要。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提供愈加有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目标 全市

14、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以中国优异城市为标杆,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到,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优势和中心带动作用愈加显著,关键发展指标进入全国优异城市行列。教育普及程度全方面提升,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成9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成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成7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出,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成60%以上。 关键标志:教育均衡化。城镇教育一体化,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教育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市辖全部县(区)均进入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

15、展强县(区)行列。教育多元化。教育体制机制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资本主动参与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源投入和改革路径实现多元,教育活力不停增强。教育全民化。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终生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域合肥文化内涵和市民人文科学素养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基础实现多媒体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教育优质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老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素质教育全方面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三、关键任务 (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全方面实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逐年

16、提升学前三年普及率。严格实施幼儿老师资格标准,提升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有效性,幼稚园足额配置保教人员,依法落实幼儿老师待遇。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消除小学化倾向。激励优质幼稚园走集团化发展之路,采取零租金、生均补助等方法,引导和支持普惠性幼稚园发展。建立低保家庭、孤残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重视03岁婴幼儿培养教育。 2、义务教育。全方面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试验区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久有效机制。健全城镇统筹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在财政拨款、老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关键向农村和微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镇、区域、校际间差距,基础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和大班额现象,深入推进区域

17、内老师和校长定时合理流动,依据学龄人口改变、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计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主动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争取到,三县全部乡镇建有1所功效齐备、办学条件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根据 “五个百分百”要求,对外来人口随迁儿女继续实施“零障碍”入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3、一般高中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突出研究性学习和试验实践步骤,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技术教育,提升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赴外交流、学习机会。 激励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

18、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法独特、学科优势显著、活动有创意特色高中。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课程选择。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系统培养和因材施教方法,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 4、职业教育。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宗旨,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需要,成立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推进职业教育和支柱产业深度对接。主动推进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能判定质量体系建设,

19、实施教学和技能判定分离。主动推进“双证书”制度,提升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技能人才宣传表彰力度,形成发展职业教育良好社会环境。 实施城镇职业教育联动合作发展。关键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完善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施无偿教育,逐步实现合肥生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无偿接收职业教育。 5、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深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重视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扩大合肥特教中心办学规模,充足发挥其在全省龙头辐射作用。加强

20、一般学校随班就读管理工作,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继续办好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和民族学校。 6、高等教育。支持在肥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激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支持合肥学院建设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合肥学院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动争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激励学校以项目形式开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支持学校和中国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加紧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创办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21、免试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路径。发挥合肥学院国际合作平台作用,主动推进市属高等院校和中国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加紧建立一支含有较强科研和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关键学科,创建一批关键试验室、精品课程、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产学研结果转化基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对合肥学院取得政府同意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给支持。 7、终生教育。成立合肥市终生教育促进委员会,加强对终生教育统筹和协调,明确终生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和标准,明确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小区和家庭终生教育职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学校搭台,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终生教育格局。在城市计划建设中配套建设终生

22、教育、小区教育设施,整合区域内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小区教育三级网络,为不一样对象多种教育需求提供服务。加强老年教育,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主动争创2个国家级小区教育示范区,创建3个省级小区教育试验区,建设4个市级小区教育示范区。支持市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参与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农村建设创业培训。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和工作考评、岗位聘用(聘用)、职务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衔接。提倡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生活时尚,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全方面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全方面发展。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关键价

23、值观,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加大对老师育人工作考评力度。推进德育评价机制改革,全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深化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举措。中小学要按要求开足开齐课程,重视地方教材使用和校本课程开发,依据实际情况探索和实施小班化教学。职业教育课程要重视造就含有创业创新创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视实践步骤,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深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重视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幼稚园

24、要重视养成教育和启蒙教育,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愉快成长;小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良好习惯养成和激发学习爱好;初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技能、方法养成和提升学习效率;高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学科学习水平,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大学要着力打造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各类教育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亲密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制订科学统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各个学段学业水平检测、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

25、统,实施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严格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不停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严格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次数,降低过高课程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5、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协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机制。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充足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关键作用。严格规范多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行为。学校和社会全部要关注师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方法立即加以疏导。宣传、文广等部门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异精神文化产品,营造良

26、好舆论气氛,引导全社会形成科学教育观和人才观。四、教育体制改革 (一)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办学模式,主动推广城镇共同体办学模式。改善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法,激励社会力量以多个形式兴办教育。开展多个形式教育培训。建立由政府、社会力量、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民办教育发展基金或教育投资担保机构,处理民办学校发展中融资难题。探索民办教育协会建设,推进民办学校行业自律。 (二)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学前教育“以县区为主、乡镇为辅”管理体制,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小区)学前教育三级网络。完善义务教育“以县区为主”管理体制,加强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老师、经费等资源配置统筹,完善农村学区管

27、理措施。明确市、县对一般高中两级管理职责。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探索管办分离实现形式。改变管理学校方法,综合利用立法、拨款、计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需行政方法,降低对学校无须要行政干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行政决议制度,规范决议程序。主动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其它中介机构在教育决议咨询、教育质量评价、中小学布局计划、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作用。 (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遵照公正、公平、公开标准,招生公开透明,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机会公平。试行全市初

28、中学业水平考试自主命题制度,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用关键依据。发挥优质一般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指标到校导向作用,逐步提升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百分比,规范专长生录用程序和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四)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教职员人员编制实施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全员聘用、老人老措施、新人新要求用人机制。推行老师人事关系由市、县、区(开发区)统一管理模式,学校实施岗位聘用措施。完善中小学老师职务评聘措施,主动推行中小学老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让优异老师脱颖而出。出台引进各类优异教育人才措施。改善中小学校长任用措施,实施中小学校长任

29、期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五、关键工程 (一)幼稚园建设工程 依据合肥城市化建设进程,根据区域内配套建设幼稚园思绪,制订合肥市学前教育设施专题计划(-)。根据幼稚园建设由政府投入、幼稚园运行社会化、幼稚园监管标准化标准,制订合肥市市区幼稚园建设管理措施。结合城市和农村实际,制订城镇幼稚园建设、装备和收费分类标准。清理已建小区应建未建或挪作她用幼稚园,限期整改。充足利用义务教育学校闲置资源建设乡镇中心幼稚园,确保每个乡镇(含工业园区)有一所标准化中心幼稚园,同时发展“一村一园”。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大资源整协力度,完善城镇中小学布局,义务教育各类资源向农村学校和微弱学校倾

30、斜,加强三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础标准要求,分步实施“一扩三建四提升”。市财政设置专题资金,对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以奖代补。到完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妥善处理布局调整后闲置校园校舍。 (三)一般高中布局优化工程 以全域合肥理念统筹城镇教育发展,制订合肥市中小学“十二五”布局专题计划,新建、扩建、改建、搬迁一批一般高中学校。主动推进老城区一般高中资源整合。将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差、布局不合理学校逐步改制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停招,提升一般高中办学效益。探索以优质高中为主体教育集团办学形式,以吞并、合作办学或办分校形式,重新组合扩大优质教

31、育资源。 (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程 加大职业学校整协力度,打破部门、行业、城镇、公民办间办学界限,采取合并、联办、共建、撤销等方法,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中部分规模小、条件差、专业结构相同学校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股份制运作模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市属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市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整合职教资源。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引导、激励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加大投入、资源整合、结对共建和股份合作等方法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基础达成国家设置标准。建立市区优质职业教育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帮扶机制,激励城镇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民办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建立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制订合肥市

32、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题资金管理措施,激励民办学校走规范、内涵、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建立民办学校危机预警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办学校过程性管理机制,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年检、广告立案和信息公开制度。对办学规模小、社会声誉差、办学质量低学校激励重组、整合或退出,扶优扶强,促进本市民办教育规模和质量上层次。激励优质公办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科研、老师培训等方面对民办学校开展结对帮扶。 (六)开放大学建设工程 整合本市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小区教育资源,以合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靠创办开放大学,设置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小区教育等若干学院。探索成人教育入学制度

33、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及硬件设施,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四处可学全民终生教育平台。提倡名师和社会志愿者到小区定时为辖区内学习有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依靠在肥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培训基地,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促进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 (七)素质教育推进工程 主动推进地方政府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建设合肥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充足利用本市科技创新型城市优势,大力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提升创新能力。有效整正当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等活动,有序推进绿色学校、“

34、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各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磨练意志、“阳光体育运动”及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面向全体、强调特色发展,确保学生天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精心打造全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加强全市中小学生社团建设。举行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实施青少年社会实践“一卡通”。 (八)教育家培养工程 设置教育家培养工程资助项目,发明有利条件,激励老师和校长更新教育观念,遵照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邀请全国著名教育家举行专场汇报会;建立名师工作室,开设由特级老师

35、、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老师、拔尖人才进行主讲“合肥教育大讲堂”;总结、宣传和推广教育家教育理论、实践结果及办学经验;开展多元培训、老师间同伴互助培训、学校间相互学习培训等方法,全方面提升老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市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招标制度,配套科研经费。 (九)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全方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计划全市教育信息化工程,有效整合利用现有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构建师生共享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完善统一合肥教育城域网,增强教育在线服务能力。筹建合肥教育“云服务”架构。提升全市中小学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全市生机比达成9:1,师机比达成

36、1:1。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实现“班班通”。统筹城镇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使农村和边远地域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加大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力度,优化网络运行环境。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十)教育合作和交流工程 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进标准,激励并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充足利用各自优势和特色,开展形式多样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和活动。创办一所国际学校,提升服务全省能力。主动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领域。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主动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国际交流,建立一

37、批对外交流友好学校和国外老师培训基地,不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努力构建宽广国际交流平台,在开放交流中,吸收世界优异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结果,加紧本市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中小学校和教育资源对小区、村居开放度。计划长三角、合肥经济圈教育联动和合作。六、领导和保障 (一)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重大战略任务,在推进合肥城市建设全局中优先计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安排。强化政府职责,加强教育设施计划和建设,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加强指导。稳步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深入提升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水平。建立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机制,把推进教育优先发

38、展、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评关键内容,完善教育督导考评机制和问责制度。 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充足发挥党组织政治关键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行学校党务公开。 (二)落实责任 1、依法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根据教育法律法规要求,年初预算和预算实施中超收收入分配全部要表现法定增加要求,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加”。依据国家和省化解高校债务相关政策,主动帮助合肥学院处理债务问题。统筹城镇义保水平,逐步使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水平达成一致。逐步提升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

39、各县区要达成或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到要名列全省市(县区)前列。秋季开始,激励有条件县区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明确县区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百分比,确保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百分比在达成或超出省核定百分比,并保持稳步提升。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足额提取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并纳入预算,专题用于教育事业。学校以划拨方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经同意处理所得扣除应交国家税费后,余额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转让取得收入,按国家要求减征或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把教育投入增加百分比纳入对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考评。 主动引导社会投入。落实支持教育优惠

40、政策。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社会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要求。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起源渠道。 2、全方面推进依法治教。推进地方教育立法工作。争取制订合肥市老师管理条例、合肥市学校管理条例,修订合肥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依法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使行政权力权限和程序,加强教育执法队伍建设,争取将教育执法纳入城市管理执法范围,加大对教育违法行为,尤其是违法办学行为查处力度。主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规范检验评定。建立健全学校办学章程和各项制度,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 3、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切实加强影响学校安全稳定问题预防

41、化解。加强源头防范,把安全稳定风险评定和预防作为推进重大决议和重大项目标前置和必经程序。加强校园及周围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4、重视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市(县区)要建立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依法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监督、检验、指导和评定职能;加强对县区政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落实实施教育法律法规情况和全方面落实落实党教育方针督导检验,落实相关责任;依法对当地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定并公布公告。推进督导创新,探索和同级政府部门联动督导、购置专业评价服务、开展社情民意调查、跨地域督导合作等工作模式,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

42、,逐步实现正确化督导。全方面加强督学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行督学任职资格制度、督学委派制度,建立并完善督学选拔聘用制度、督学培训制度、督学责任片区制度。 (三)建设高素质老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老师职业理想教育。引导老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生事业追求,增强老师人格和学识魅力。坚持师德考评和业务考评并重,完善老师职业道德考评和奖惩措施,坚持老师晋职、晋级、评优中师德考评“一票否决制”。 提升老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开展中小学老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升老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引导老师充足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让老师能够充足利用教育信息化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坚持普及和提升相结合,实施每五年一周期老师

43、全员培训,改善培训方法,重视培训效果。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老师队伍建设,实施专业老师到企业实践,建立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用师资机制和制度。大力支持合肥学院“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依据高校特点建立落实学校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激励学校引进含有海外学术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高层次人才,支持学校实施老师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和能力提升工程。到“十二五”末,在全市形成以特级老师、学科带头人、优异中青年骨干老师为主干中小学骨干老师队伍,其中特级老师达成中小学老师总数4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达成中小学老师总数10左右。 改善老师地位待遇。依法确保老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

44、逐步提升。推行以绩效考评为关键激励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相结合绩效考评机制。 (四)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实施“五个关爱”尊师举措。即定时对老师进行健康体检;定时对为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定时组织市级以上优异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定时从保障性住房中优先处理住房困难老师住房问题;定时组织开展关爱贫困老师活动。 落实“五个一”重教制度。即市委、市政府每十二个月年初召开一次专门会议研究教育年度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十二个月下六个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市委、市政府关键领导每十二个月最少视察一次教育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十二个月召开一次由社会

45、各界参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领导每十二个月定点联络一所学校。 营造尊师重教气氛。优化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财政、税收、社保、科技、人口、文化等公共政策制订,要有利于调动学校和老师主动性,有利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制订城区计划、新农村建设、新城镇建设和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计划时,要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向教育倾斜,为教育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文化科技机构内要设置教育咨询机构,定时制订教育计划,向儿童、青少年、市民提供科技和文化知识服务。学校资源向小区开放,使学校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载体。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社会立即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充足调动各方面主动性,形成协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良好局面。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