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3 ,大小:137.56KB ,
资源ID:239622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3962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世界近代史笔记.doc)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世界近代史笔记.doc

1、第三章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在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居于统治地位 主要原因:一是天主教教会内部的改革(建立教皇、教廷、教阶制度);二是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三是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势力范围; 四是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 表现: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甚至还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方面:教会垄断学校教育,神学是主修课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

2、宗教色彩。 社会生活方面: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一是原罪;二是救赎。所谓原罪,即人类因有原罪与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上帝是最崇高的;神学思想是必须尊崇的;教会是最重要。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资产阶级、民众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的斗争,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成为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罗马教廷的控制与各国

3、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成为宗教改的政治原因。 (五)文艺复兴的有力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激励,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 (六)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第一,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皇权,教会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不很发达,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外衣。 第三,在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行动受到天主教的控制,要发动民众,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宗教异端” 运动的特点: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抨击教会的腐败;没收教会财产

4、,简化宗教仪式;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二、 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一)原因: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根本原因: 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主要原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各邦国与罗马教廷的矛盾突出。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个人方面:马丁路德立志改革。直接原因:1517􀅹兜售“赎罪券”。(二)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1路德及其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派教皇“特使”多米尼加修士特策尔到德国贩卖赎罪券。 路德痛斥了特策尔之流的卑劣行径,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功效问题。 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5、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当中,其核心有三: “因信称义” 德文版圣经。 “人人皆为祭司” 2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包含着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政治纲领:权俗至上与民族国家,即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国家,建立民族教会。宗教纲领:因信称义,即灵魂得救在于内心的信仰,信仰来自于遵循圣经而非依从教会,教会是全体信众的教会,而非教士的教会,淡化教俗的界限。3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打击了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统治;打击了德国封建专制统治;促使人们觉醒,冲破天主教会的统治、封建神学体系的束缚;路德改革思想中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资产阶级倾向。4路德改革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

6、的重要性,而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是教会的天然保护者; 第二,经济上他反对高利贷者收取利息的行为; 第三,在国家的问题上,他认为君主的权威是神授予的; 第四,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的必要性,反对叛乱,认为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于利益的。这使路德变成了诸侯的奴仆。(三)托马斯闵采尔的宗教改革1闵采尔及其宗教改革: 闵采尔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一切主要观点。 闵采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泛神论。 他强调信仰的主要源泉“人的理性”。 他反对蒙昧主义和盲目信仰,否认圣经是唯一的启示。他主张理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之中”,从自己的理性中领悟启示便能“人人升入天堂”。闵采尔提出了非基督徒一样可

7、以有信仰;基督也曾和我们一样是人,基督只是先知和师表的观点。 闵采尔的在基督教外衣下的泛神论宗教哲学,是接近无神论的当时欧洲最进步的哲学观点。 闵采尔的政治纲领: 主张立即建立“千年天国”,这是他的学说的目标和中心。 他认为现实的世界是教俗封建主的罪恶统治。上帝的选民农民和工人,应该拿起剑来,只有用“大震荡”、“大打击”的暴力手段才能把那些不敬上帝的贵族推翻。 他强调说:“整个世界必须忍受一次大震荡;这是关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贱的人翻身的事情。”闵采尔认为人民贫困受压迫的根源是富有者的私有财产制。 他主张:“一切工作一切财产都要共同分配,最完全的平等必须实行”,“政权应交给普通人民”。 他还

8、认为诸侯是分裂割据的“强盗窝”,也是落后和贫困的根源,他的反对封建压迫和要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是结合起来的。2闵采尔宗教改革思想中包含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政治纲领:复兴早期基督教公社的原则,强调公有与平等,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人间天国,与空想共产主义颇具相似之处。宗教纲领:信仰得救,即理性高于圣经,进而淡化圣经,具有泛神论倾向。3闵采尔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比较路德的锋芒所指的是传统的宗教秩序,局限于信仰领域和非暴力的宗教运动。闵采尔的理论则从信仰领域延伸到世俗领域,其锋芒所指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倡导激进的社会革命和诉诸暴力手段,两者都有反封建的性质。路德维护私有制,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闵采尔反对私有

9、制,反应民众要求,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四、15241526年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1.原因: 2.经过: 3.德国农民战争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反封建的农民战争,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德国和消除封建压榨。由于斗争失败,这两项任务均未完成。 失败原因: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除了由于农民本身表现出来的分散性强、组织不良、孤军作战和轻信敌人等弱点外,最根本的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革命阶级的领导。德国的市民阶级不但在经济上无力,政治上也特别软弱。尽管他们也参加了反封建斗争的行列,但当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他们就往往惧怕下层劳动人民,而发生动摇、妥协,最后向封建势力投降。

10、城市平民是农民的同盟军,在农民战争中与农民并肩战斗,但由于他们的发展还不成熟,刚刚处于近代无产阶级的萌芽状态,力量薄弱,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农民革命的任务。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下层的骑士阶层,其中一部分因反抗教俗诸侯参加了起义队伍,在斗争紧要关头,往往暴露出他们的阶级本性,破坏、瓦解革命运动,这也是农民战争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客观方面,敌人当时比较强大,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军备上的优势,特鲁赫泽斯之流反革命两手的狡计,以及城市贵族往往同诸侯里应外合,而农民军各个地区各自为战,未能互相支援,这也是起义受挫和终致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 第一,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第二,极大地震撼了

11、德国封建贵族的统治。第三,农民战争时期,是德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它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革命传统。第四,给革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斗争的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力军;它暴露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农民要争得彻底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实现,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五、路德派新教的确立 :1555年9月25日“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权利的“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 至此,路德派新教最后确立了。德国出现两大诸侯集团,北部和东北部属于路德教诸侯集团,南部和西南

12、部属于天主教诸侯集团,德国的封建分裂局面加甚,并长期继续下去。 第三节 欧洲宗教改革的扩大和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活动 一、瑞士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慈温利(民众神父) 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 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 反对斋戒,反对教士独身,反对礼敬圣像,更反对教皇在瑞士兜售赎罪券。 改革思想比路德更为激进。他把圣餐仅看做是对基督的追念,否认祝圣后的饼与酒具有神秘的力量;而路德则坚持圣餐的“临在说”,即祝圣后的饼与酒虽未化为基督的肉与血,但在信徒领受圣餐时,耶稣基督确实临在其中,与之融合并存。 他还摒弃路德对诸侯的依赖,主张教会实行共和制。在其影响下,苏黎世及瑞士其他地区进行了宗教

13、改革: 用方言读祈祷书; 取消圣像; 解散修道院。2.加尔文:其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教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 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 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实际上他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上,异于路德教会倚仗国家支持的主张。宗教改革实践: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 废除天主教

14、的主教制,建立长老制; 简化宗教仪式,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取缔赌博,反对酗酒、吵架、跳舞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禁一切浮华享乐的行为; 改组市议会,政权的形式按照加尔文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模式建设; 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二、英国的宗教改革 :(一)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 2、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 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二)亨利八世的改革 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实质反映了

15、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主要内容: 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国王的统治 。特点: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 。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影响: 1. 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

16、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 使英国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 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 改革比较保守,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宗教改革对英国清教运动的影响。(1)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英国国教代替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英国国教完全是国王的封建统治工具和精神支柱。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领,所有的宗教事务都围绕着如何巩固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2)16世纪60年代,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因此受到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

17、欢迎,成为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3)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在披着宗教外衣的清教旗帜下发动起来的。四、宗教改革总结分析1.宗教改革的实质 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它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造成了基督教世界不可挽回的分裂,从此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

18、无上的统治地位。 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基督教统一,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基督教会,打破了天国理想和人间生活的截然对立,使虚幻遥远的彼岸建立在世俗的此岸,从而超越了中世纪人的生活观念,这一切都意味着中世纪走向了终点。 (2)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 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3)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 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

19、洲崛起,以上帝为一切尺度的信仰主义时代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拉下了帷幕。 第四章 欧洲专制王权国家群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一节 欧洲专制王权国家群的形成 1.形成时间16世纪 2.产生的社会背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形态。 欧洲诸国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经济基础;趋于没落封建贵族和羽翼未丰的资产阶级势均力敌,均不足压倒对方是转变的阶级基础;君主以双方仲裁者和保护者的角色取得了他们的支持,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是转变的政治基础。 3.性质:本质上属于封建性质。 它是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粉碎了地方割据势力之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君主是全国最大的

20、封建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他虽然采取严厉措施打击封建割据势力,使贵族丧失独立地位,但他处处维护这个阶级的特权和封建秩序。当资产阶级的势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之后,资产阶级必然与专制王权彻底决裂,并将君主和专制王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需格外阐明: 封建专制特定产物。 尽管封建专制制度是代表封建阶级的,但它却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这是因为王权与资产阶级双方各有所求: 封建国王需要资产阶级的财力支持来打击封建贵族的势力及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因此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而资产阶级则需要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来进行殖民扩张和开拓海外市场,并打击封建贵族的力量。双方的相互支持都是权宜之

21、计。一旦资产阶级力量威胁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就会破裂,因为双方的经济基础是水火不相容的。 4.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的共同特点是: 国王均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的总代表,他实行个人独裁,将行政、立法、司法权集于一身。 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是 “君权神授”论,另外两大支柱是官僚制度和军队。 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在内)几乎没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除了上述共同特点外,法、英、俄、西四国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跟中国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相比,欧洲的封建君主似乎曾经“逊色”得多,权力受到诸多限制。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限制了王权?欧洲君主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加强王权的呢?中

22、世纪的欧洲,封建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因素制约?1、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2、封建贵族领主(割据势力)对王权的制约3、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新君主国”的出现:1.法、英、西。2.权力高度集中;建立了领土明确的国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常备军。3.各自完成了本国的统一;实现了王权的集中。影响:1.打破割据,明确疆域;2.建立常备军。3.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的发展。一、法国的专制制度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 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是通过国债和包税两种形式进行的,因此金融和商业资产阶级是新兴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在政治上和封建王权保持密切的关系,双方互相利用和支持。 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借助资产阶级财力的

23、支持,不但削弱了贵族力量,而且使教会摆脱了教皇控制而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即“教会的民族化”。 随后,法国君主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才最终完成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过程。 (1)掠夺意大利的战争,法德两国经过10余年战争,法国虽领土略有收获,但未能占领意大利的领土,且耗费了大量人、财、物的力量,使王权一度削弱。(2) “胡格诺战争”,这是法国南北两大贵族集团借宗教旗号争夺统治权的混战。经30余年战争,南方贵族占了上风,建立了波旁王朝,两大贵族集团也在人民起义的威胁下达成和解,放弃分裂,拥立王权。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1)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民族国家形成的体现。 (2)“君权神授论”,将王权神化,国王不对

24、人民负责,只对上帝负责。 (3)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驯服工具。 (4)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 (5)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力控制在国王一人手中。 (6)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 (7)实行思想专制,力求 “思想统一”,对不同信仰者实行镇压。 (8)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并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财力支持。二、英国的专制制度 英国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特点是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资本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扩张、圈地运动等进行,且采用暴力。尤其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封建农业经济迅速资本主义化,

25、并导致封建贵族发生分裂,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出现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 英国都铎王朝把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在政权中排斥旧贵族。由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组成的议会也为王权服务。 同时,英国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使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成为“国教”。英王成为世俗和宗教的最高首脑,这在欧洲是绝无仅有的。教会为专制制度的支柱,是封建统治的工具,这也是英国专制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圈地运动:内容封建领主圈占共有地,使之变为牧场,养羊,募取暴利。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用栅栏、沟渠或篱笆把大片土地圈围起来,作为牧场从事养羊,或自己经营,或出租给牧场主。时间大约从15世纪后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上半期结束,

26、大约300多年的历史。地点最初在英吉利东南部,后来向西北延续,但最激烈的地方还是在东南部。结果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使英国土地制度发生了变革; 扩大了国内市场;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俄国的专制制度半东方式的专制国家 俄国在16世纪刚刚完成领土统一和中央政权的集权化。 农村中确立了封建农奴制度,国内工商业落后,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 俄国的专制制度正是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形成的,与西欧专制制度有着极大差别。俄国专制制度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的沙皇专制制度,其特点为: (1)社会阶级基础是中小贵族和城市上层富裕阶层。 (2)“特辖领地制”,削弱了大贵族的经济、政治力量。 (3)沙皇的中央政权集

27、立法、行政二者于一身。 (4)军队是专制制度的支柱。 (5)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野心。俄国从16世纪伊凡四世时期起就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领土扩张活动。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历史的局限 西班牙是16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但西班牙工商业相对英、法等国是落后的,农村中以封建生产关系为主。 西班牙是通过掠夺殖民地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西班牙封建专制形成的特点是: (1)它以贵族、教士和城市上层为阶级基础,与英法等国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相互支持、相互利用大相径庭。 (2)它与罗马教廷关系密切,实行宗教专制,镇压新教派。 (3)经济上征收苛捐杂税,欠下巨额外债,使国家经济濒于

28、破产。 (4)推行霸权政策,对外用兵,侵略扩张,为它的衰落埋下伏笔。 (5)尼德兰革命。 第二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1革命前的尼德兰状况: 尼德兰意“低地”,地点是指莱茵河、马斯河 、些尔德河下游和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分地区。 中世纪初,尼德兰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1114世纪,分裂为大大小小的公爵国、伯爵领地和主教辖区,分属于德意志皇帝和法兰克国王。 15世纪大部分并入伯根地公国。 15世纪末又落入德国哈布斯堡家族中。 1516年西班牙国王菲迪南死后无嗣,他的外孙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继承王位(15161556),称为

29、查理一世。 1519年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时从其父方继承了尼德兰,又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领有这片土地,因此,尼德兰就成为西班牙的属地。政治上: 实际是由一些封建的公国和伯国组成的联邦。有中央集权制的政府机构,最高首脑是西班牙国王任命的总督,总督下设国务会议、财政会议、枢密会议;还设有各省的三级会议,可见,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机构逐渐完善。但是,尼德兰的权利经常受到来自西班牙专制王权的侵犯。经济上: 16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城市国家”之称,约300万人口多数集中在大小城市中。发达的工商业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在16世纪成为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0、。 在17个省区中,北部的荷兰、西兰,南部的法兰德斯、布拉奔,工商业最发达。具体表现: 工业: (1)都市化程度高; (2)毛织业、麻织业极负盛名; (3)北部的造船业、航海业、捕鱼业很发达;南部印刷业、冶金业发展很快; (4)手工工场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发展,不仅有分散的,还出现了集中的,它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业: 十分发达,安特卫普就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信贷业中心,欧洲各国出口商品大都在这里集散,满载美洲金银和商品的西班牙船只首先在这里停泊,然后将货物转运到欧洲各地。安特卫普就是南部的经济中心。 北部最大的城市是阿姆斯特丹,海运和捕鱼业很发达。农业: 北部发达省份土地关系发生了深

31、刻的变化,即农奴制已经废除,大部分耕地转入富商和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或者直接经营牧场、农场,或者以租佃方式将土地租给自由农耕种,成为新贵族。这些发达的省份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已出现了商品农业区,其生产的粮食、亚麻、染料等作物供应城市。 当然,在南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封建主仍然掌握大部分土地及特权,农民没有摆脱封建依附关系,边远地区农奴制还很牢固。 2阶级关系新变化: 首先,贵族阶级逐渐分化,北方各省的贵族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同西班牙统治者有着深刻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不甚发达地区的贵族(主要是南部),竭力维护封建土地制度和剥削制,成为日后革命的对象。 其次,由商人、包买商、手工工场

32、主、农场主构成的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发展。其中一般的手工工场主,商人强烈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政治态度激进,所以在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斗争中,能和人民群众联合,起到领导作用。但是,大商业资产阶级,特别是经济上与西班牙关系密切的南方商人态度则比较保守,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满西班牙的统治,但却不愿意和西班牙彻底决裂,因此革命中动摇不定,他们属于资产阶级中的右派。 再次,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下层贫民饱受封建贵族、工场主、包买商、高利贷者、教会的压榨和剥削,纷纷破产,沦落为雇工或流浪者,生活贫困,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二、西班牙的反动统治查理一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后,就把经济富庶的尼德兰

33、视为“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大肆进行掠夺和榨取。除了总督、枢密院、财政院外,又设立了迫害新教徒的宗教裁判所,1550年颁布“血腥敕令”。经济上,西班牙年收入500万佛罗林,其中的1/2来自于尼德兰。1556年腓力二世即位后,继续执行高压政策:政治上命他姐姐玛格丽特为尼德兰总督,利用主教格伦维尔辅政,权利落入了以他们为首的国务会议一小撮成员手中,尼德兰原有的自治权丧失。利用天主教作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向尼德兰派遣军队。经济上推行了使尼德兰遭受致命打击的措施,如: 禁止尼德兰与英国的商业贸易;1557年,宣布国家破产,拒绝偿付国债,使尼德兰银行家遭受巨大损失;1560年又提高西班牙羊毛进口税额,结果造

34、成尼德兰商业萎缩,手工工场倒闭,经济萧条的状态。宗教上在国王的纵容下,宗教裁判所大肆逮捕新教徒,指控”异端”,加以迫害。西班牙的反动统治,激起了尼德兰资产阶级和人民强烈愤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恶化,革命形势逐渐形成。三、革命的经过与结果1革命的爆发: 教派运动贵族同盟成立“破坏圣像运动” (主要打击天主教会,标志着革命开始了)。2经过:南方组成森林游击队、北方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1573年底,北方事实上已经摆脱西班牙,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奥兰治亲王成为各省公认的总督;南方的斗争和“根特协定”;北方联省共和国的成立。3革命的性质、意义和局限: 性质:具有鲜明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同时又是一次

35、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它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在北方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影响:第一,尼德兰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第二,沉重打击了欧洲主要的封建堡垒西班牙和罗马天主教会。第三,革命对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四,革命的胜利,显示了劳动人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雄辩地证明了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真理。第五,革命的胜利是正义战胜

36、反动,小国打败大国,新力量战胜腐朽力量的重要典范。4局限性: 政治上,政权掌握在富商和贵族寡头手中,保留了君主制的某些特点,总督如同国君,职位由奥兰治家族世袭,没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荷兰经济繁荣昙花一现,17世纪后期开始走下坡路四、17世纪前期的荷兰: 尼德兰革命后的联省共和国亦称为荷兰共和国。 其经济中心在阿姆斯特丹,政治中心在海牙。 共和国最高权利机关三级会议,由各省的教士、贵族、资产阶级代表组成,各省代表人数无论多少,都只有一票表决权。三级会议有立法、决定赋税、处理重要的国务的权利。 常设的行政机构国务会议,其首脑为执政,由

37、奥兰治家族世袭,执政负责处理日常事物,协调三级会议中各省代表的意见,如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执政可以使用最高职权仲裁。执政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君主制性质,荷兰政治制度亦具有半专制半共和的性质。 荷兰共和国成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在工业方面,绸缎、呢绒、麻布、瓷器、钻石的生产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但最发达的是造船业,占世界的首位,商船总吨数占欧洲商船吨数3/4。 造船业的发达,促进了荷兰对外贸易的繁荣。荷兰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商业超过工业,对外贸易超过对内贸易。 荷兰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的发展,是与其殖民地掠夺密切相关的。从16世纪起荷兰就开始了殖民掠夺活动。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同英国

38、、葡萄牙争夺东方贸易的垄断权。1621年,又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西非和美洲的贸易。1622年,荷兰在北美占领了哈德逊河流域,并在河口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1623年侵占巴西。1648年攻占好望角。1624年侵占我国台湾。 第五章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前提革命前的英吉利王国,领土只有英格兰、威尔斯和周围一些岛屿,人口不到500万,其中约有75%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 封建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在14世纪废除了农奴制度,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英国最早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一、革命前资

39、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6世纪开始,英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普遍地采用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形式。 英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在17世纪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商人的对外贸易范围迅速扩大,出口额急剧增加,从16131640年。英国的出口关税额增加三倍还多。 英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进行。 资本主义深入农村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特点。英国农村很早就与市场有联系。早在13、14世纪英国就已经向欧洲大陆供应大量的羊毛。呢绒业作为英国的民族工业早在16世纪就在英国广大农村发展起来。一些大商人购进大量的羊毛,分配给以毛纺织为副业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民进行加工,形成当时最主要

40、的生产形式即分散的手工工场的形式。 从15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19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 地主在圈地以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或者直接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一变而成为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在大规模的农场上采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坐收资本主义地租。 进行圈地的地主,无论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还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他们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关系,都被资产阶级化了,马克思把这种地主贵族称为“新贵族”。 由此可见,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阶级关系的变化:首先,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即贵

41、族阶级已经分裂成为互相敌对的两大集团。 封建贵族旧贵族 贵族阶级 中小贵族、乡村绅士、部分富商新贵族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有时也经营工商业,成为身兼工商业者的土地所有者,这就更增加了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系。这一点,恰恰是此后资产阶级有同新贵族结成联盟的基础。大资产阶级:大金融家、包税商、专利公司股东等右翼资产阶级 中小工商业者:非行会型的企业主、分散和集中的工场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左翼 伦敦城区和各郡几百名富商组成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是王室的包税商、专利权的享有者、特许贸易公司的大股东、又是王室贵族的债权人,他们在王室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下受惠最多,同国王和贵族有密切联系,构成了资

42、产阶级的右翼保守集团。 资产阶级的主体,是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属于非行会型的企业主,是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的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 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经济上的一致,促使二者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联合起来。 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同新贵族结成长期同盟,利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力量进行反封建斗争,这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农民阶级自由租地农:向地主交纳数不多的地租,能自由支配世袭份地;公簿持有农:由农奴转化而来,占当时农民 的绝大多数。他们世代耕种一小块份地,但无自由支配权,除向地主交纳地租外,还需负担其它义务;贫农:即佃农、雇农、茅屋小农。城市平民:当时,英

43、国的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因此,他们既反对封建奴役,又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压榨,从而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三、清教运动(Puritanism):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进行的。 享利八世建立英国国教教会,其教义、组织及仪式都未发生多大的变化,与原来的天主教会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仍然保留了主教制以及各级教会的土地财产。所不同的只在于它的最高领导权由罗马教皇转到了英国国王的手里。 此后英国国教就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正因为如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矛头就必然首先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支柱英国国教教会。 为了

44、反对英国国教,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用了16世纪60年代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作为斗争的武器。 英国的加尔文教徒要求清除国教教会的天主教残余,按照加尔文教的方式,建立一个廉洁、民主的教会组织,因而被称为“清教”。他们的主张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愿望。 17世纪末期,英国清教徒分裂成为两个重要的政治派别,即长老派(长老会派)和独立派。 清教运动在动员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中起了巨大的组织作用。 四、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1603年,詹姆斯斯图亚特继承英国国王,同时仍兼苏格兰国王,改称詹姆斯一世,从此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在16031640年的

45、37年时间里,詹姆斯一世及其后继者查理一世相继推行了一系列反动政策:公开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在他看来,君权来自於上帝,因此权力应当是无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制度,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竭力加强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禁止英国国教以外的任何教派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结果迫使大量的清教徒逃亡美国、荷兰等地。在经济政策上,詹姆斯和查理不顾国会反对,大规模地推行工商业垄断,把肥皂、植物油、煤、盐、纸张、玻璃、砖、火药、麻布、染料、纽扣、酒、针、别针等几乎全部的对外贸易和大部分国内贸易都列入了专卖范围。他们强制征税,随意解散国会,甚至明日张胆地卖官鬻爵。在对外政策上,詹姆斯一世违背资产阶级利益,改变了伊丽莎白联合新教荷兰,打击天主教西班牙的传统政策。这种倒行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