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682024年第 1 期一、形成性评价的教学理念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的概念最初于 1967 年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迈克尔 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针对教育方案以及课程的开发提出,在其编制过程中和试验期间,通过形成性评价获得反馈信息,继而进行教育方案或者课程的修改、完善1。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课程的有效开发,重点在于评价本身,而并不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随后,本杰明 布卢姆(Benjamin Bloom)将形成性评价从针对课程转变为针对教学,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课程教学
2、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成效2。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进行中实施的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教学反 馈3。20 世纪 90 年代后,形成性评价被科学地应用到教学领域4,其目的并非检查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促进学习与指导教学5。地学类课程的贯穿式学习与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古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王旖旎1,史 骁1,杨韩涛1,兰中伍21.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2.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要:形成性评价是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即贯穿全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助式双向反馈,相对于总结性评价而言,其目的
3、在于促进学习和指导教学,而非仅获得评价结果。本文以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古生物学”课程为例,分析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优势,明确该体系的设计理念及目标,详细介绍以评价内容、评价时机、评价方式和教学反馈为内容的评价体系建设及实施过程,提出了具有地学类课程特色的普适性形成性评价体系模型。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古生物学;课程评价;教学反馈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372(2024)01-0068-04Title:The Whol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 Curriculum of Geology:Exploration a
4、nd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Curriculum of PaleontologyAuthor(s):WANG Yini,SHI Xiao,YANG Hantao,LAN ZhongwuKeywords:formative evaluation;paleontology;evaluation of curriculum;teaching feedback收稿日期:2023-10-10;修回日期:2023-11-20。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项目;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学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吉林大学“古生物学课程模块化思政教学的
5、设计路径研究及实践”项目。作者简介:王旖旎,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投稿网址: 联系邮箱:引用格式:王旖旎,史骁,杨韩涛,等.地学类课程的贯穿式学习与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古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J.中国地质教育,2024,33(1):68-71.目前国内高校地质类课程多采用以结果为目的总结性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中一次性给出评价分数或等级,与之相比,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全过程贯穿式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随课程进行开展多时机、多频次的评价,最终成绩的获得基于数次评价结果的累加,而非期末一次性考核结果,学生需要全过程参与学习。(2)即时
6、性评价与反馈。师生双方可以获得即时的学习评价和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进程、学习态度和学习需求被随时关注和检测,教师可以快速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并直接应用到本轮教学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优化6-7,避免了因教学信息反馈滞后而影响教学效果。(3)多元化评价方式。相对于单一的期末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高频次考核需要匹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多元”体现在评价内容上要覆盖更全面的教学内容,评价手段上体现更课程与教学69总第 129期王旖旎等:地学类课程的贯穿式学习与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古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如测验、任务、讨论等。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更多面的展示内容,而非单一的
7、卷面“得分能力”。(4)教学相长双促进。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性、即时性和多元性要求学生和教师“卷入”式参与课程,随着学生对课程参与度的提高,学习投入随之加大,同时促进了教学反思并促进教学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二、形成性评价在“古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地学类课程具有理论高度结合实践的特点,知识的学习通常以描述性认识、理解性记忆为开始,知识的巩固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多次实践,知识的精通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工作积累。对于以总结性评价体系为主的课程,多根据“平时表现”和期末“卷面分数”给出一次性评价结果,“平时表现”也多以出勤率核算,这使得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人在心不在
8、”的现象普遍存在,期末突击应付考试。在课程中如何进行评价和考核对于课程建设、学科发展以及地学人才培养极为关键。2020 年 10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8,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过程性考核对应于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对应于总结性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融合。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理论古生物学方面,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础理论;门类古生物学方面,以
9、五界生物系统为分类体系,介绍古生物化石的形态结构与分类系统,以及地史时期各门类化石的面貌特征。它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吉林大学“古生物学”课程在东北地质学院(吉林大学地学部前身)成立之初就已开设,以俞建章先生为首位负责人的地学前辈们建设该课程已有 70 余年的历史,编辑出版的教材享誉国内地质高校。近年来,该课程先后入选吉林大学第三批本科“创新示范课程”“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理论教学 24 学时,实验教学 16 学时,面对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年均授课人数约为 120 人。该课程以学生掌握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各个门类的主
10、要特征及主要化石类群为教学目标,为学生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基础。课程综合近年来出版的较新的国内外理论教材和团队最新出版的实习教材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为教学参考资料9。2019年起,该课程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至今进行了 4轮次的探索,修编教学大纲 2 轮次,取得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1.设计理念及改革目标威 廉 和 汤 姆 森(William 和 Thompson)将 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教学与评价的整合,提出实施过程中的三个要素:明确学习者的目标,明确学习者的现状,明确学习者如何达成目标。三要素中,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工作就是对照学习目标与成果标准,在教学进程中通过一些活动、任务、提问、测试等,引出学生
11、当前的学习状态数据,并加以分析和反馈,以便及时改善教与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10,即学情分析。“古生物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内化生成和外化表达提供明确方向和具体路径。强调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形成学生学习与教师反馈的互助共同体。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目标为能支撑全部课程教学目标、能兼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努力程度、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能够为其他课程提供形成性体系设计模型。2.形成性评价体系模型及实施从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深入剖析“古生物学”课程大纲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特点开展学情分析;对现有地质类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及教
12、学反馈机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性评价的利弊,并与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对比,设计两者结合的评价体系模型。该模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各占比 50%。理论教学评价采用总结性评价形式,即期末闭卷考试,辅助形成性评价进行综合评判。实践教学评价是该体系中的特色内容,采用专题研讨、实习报告和会议模拟的多方式、多阶段、多层次评价,评价过程贯穿教学全过程,具有随堂进行、现场评价、及时反馈的特点。具体内容分述如表 1 所示。(1)专题讨论,以翻转课堂形式开展,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教学内容,全员参加,3 4 人为一组自主选题或在教师指导下选题,进行 5 8分钟课间分享。专题讨论需要体现全组每个成员70中国地
13、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2024 年第 1 期的贡献度,小组得分即为每个成员得分。40 人为一教学班,随课程在理论课和实习课的课间进行分享讨论,期末完成全员展示。这一形式即为任务式学习,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现场讨论、随堂点评让师生双方即时获得教学反馈,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调整教学策略。在点评中一方面指出专业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多媒体制作及现场讲解展示进行指导,两者结合由教师给出分数记入期末成绩。(2)实习报告,是在实验教学中独立完成的随堂报告。实验教学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手段,化石标本的描述和鉴定也是地质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实习按
14、照生物门类开展,每周 1 次,共计 8次贯穿全课程。学生在每次实习报告提交后的第 2周即可得到评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化石鉴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和修正问题,学生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建议。(3)会议模拟,是课程近年来开设的创新性教学改革活动,以国际学术会议真实模拟为设计理念,依托课程平台,为学生们举办属于自己的学习论坛(“Paleo-Talk”古生物学习论坛)。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全体学生自由组队参会(3 4 人一组),通过 3 4 周的选题讨论、查找资料向大会提交展板报告,现场展示,通过网络选票及现场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打分(图 1)。从前期准备到现场
15、开会为期近 1 个月的时间里,学生需要组队协作,多次讨论完成展板。教师对各小组进行多次指导,这是最为有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的交流渠道,同时也得到了高效的教学反馈,不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综合能力。该活动属于课程的必选环节,是每年在相对固定时间开展的主题性教学活动,总主题为“洞见远古生表 1“古生物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内容评价方式成绩占比内容描述评价目的评价时机评价方式教学反馈专题讨论10%学生自主选题或在教师建议下选题,制作多媒体课件,现场展示、研讨激发兴趣、督促学习、反馈教学随堂现场点评即时反馈、了解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指导教学实习报告20%化石描
16、述、鉴定等,随堂提交报告技能训练、督促学习、反馈教学1 次/周、共 8 周评分报告提交后下一周课中获得反馈、指导教学会议模拟20%学术会议模拟,学生自由组队讨论、查找资料,制作展板报告,现场交流展示资 料 搜 集、整 理、团队协作、表达沟通及综合能力、反馈教学第 4 6教学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了 解 学 生 学 习 情 况、努 力 程度、指导教学期末考试50%闭卷考试,设计不少于 20%的文献分析题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期末试卷评分总结性教学反馈,指导下一轮次教学图 1 2019 年第一届“Paleo-Talk”古生物学习论坛命,漫谈神奇物种”,能充分体现专业性、科普性和趣味性的课程特色。
17、该形式适合所有具有科普性的地学类课程开展。(4)期末考试,为课程结束后的统一闭卷测试,课程尝试性对传统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增设了不少于 20%的文献分析题,即给出近年来古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中选取能够体现古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知识点进行出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3.教学效果反馈形成性评价体系用评价追踪学习全过程,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形成了教学双方互助式正反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被全程监督和检测,学习需求得到关注和尊重,其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多频次考核使得学生的课业量明显加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增加。多元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手段不仅考查
18、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展示。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教学反馈的即时性能够督促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学工作量呈现多倍增长,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71总第 129期王旖旎等:地学类课程的贯穿式学习与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古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在师生交流中,学生们反馈这是一门忙碌的课程,小组多次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文件,同时还伴随着矛盾与冲突、交流与协作,课内、课外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教师也在多轮次的教学中不断收到同学们的真实反馈,获得了关于教学
19、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分原则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尽管有些教学反馈无法量化,但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信息都实实在在地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三、结语教、学与形成性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学类课程特色,统一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念,明确设计目标,提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时机和方式;同时,建立评价体系的教学反馈机制,以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努力程度,促进教学反思。形成性评价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其作用不仅是评价方式的改变,更是教学模式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授课方式的调整和优化,以及一系列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教学改革和创新。地学类专业正面向着新时代的地球科学发展,人才
20、培养要满足资源环境、灾害以及国民经济等相关领域的需求,要掌握现代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之能够应用到解决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地质问题中,同时还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地质类基础课程作为地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直接和关键渠道,是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田”,只有在“田间”深耕细作,才能结出丰硕果实。参考文献:1 SCRIVEN M.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M/TYLER R W,GAGNE R M,SCRIVEN M.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Chicag
21、o:Rand McNally,1967:39-83.2 BLOOM B S.Some theoretical issues relating to education evaluation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69,70(10):26-50.3 BLACK P,WIL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J.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Practice,1998,5(1):7-74.4 CIZEK G J.An introduction to formativ
22、e assessment:history,characteristics,and challengesM/ANDRADE H,CIZEK G.Handbook of formative assessment.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2010:3-17.5 BENNETT R E.Formative assessment:a critical review J.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Practice,2011,18(1):5-25.6 郝晓霞.论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估 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23、(6):125-129.7 韦薇,谭玮,李彤.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9-131.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6-20.http:/ 王旖旎,史骁,李晓波.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 M.北京:地质出版社,2022.10 WILIAM D,THOMPSON M.Integrating assessment with instruction:What will it take to make it work?J.Future of Assessment:Shap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8,1(1):53-8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