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学科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及创新教学方法探究拓宽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以典型案例为 载体、以校本研究为主渠道,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实际能力,尤其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 成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有效开发和恰当利用地域性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包,构建课程 资源有效开发和恰当利用的评价体系,是破解该问题的有效策略。 生本性教师只有具备有效利用与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才会 主动接近课程资源,主动思考其价值,进而加以合理利用和适时 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地域特 点 、学 校 特 色 、学 科 特 点 、教 师 特 点 和 学 生 现 状 ”
2、3 ,主 动 适 切 地 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开发和利 用课程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打造学校特色” 或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是 “发展学生个 性特长”; 校本课程建设的 “体系性”缺失 从课程要素来讲,课程建设需要关注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这 些都需要在设计课程时进行系统考虑、整体规划。 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 繁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在开发之初就整体思考如 何制订一个科学而又自成体系的课程规划,并在 规划的引领下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质量课程体系。然而,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有些学 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主动谋
3、求发展的理 性思考,往往过多地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数量的多 与少,开发类型的丰与简,忽视了从结构的高度 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规划统整。具体表 现为两种现象:一是虽然开发了较多的校本课程, 但这些课程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呈现碎片状态; 二是开发的课程之间有表面的关联,但缺乏内在 的实质性关联。校本课程建设的 “监控性”缺失 提升校本课程品质的对策 但是,从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有益补充的角度看,从学生个性化发 展、学校特色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 看,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因 此,作为基层学校,应该进一步认识校本课程建 设的重要意义,强化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意识, 努力改善学校的校
4、本课程建设,具体可以从三个 方面入手。一是关注学生的课程需求。陶行知先 生曾经说过: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对学生的课程需 求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在构建课程框架时结合学 校的课程开发资源、教师的开发能力等因素,对 学生的课程需求给予恰当的回应,从而进一步增 强校本课程建设的 “生本性”。二是设计科学的 课程开发规划。成立校本课程建设委员会或小 组,从学校教育理念、学生课程需求、区域课程 期待、学校课程资源等方面思考和构建课程框 架,兼顾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最终形成 校 本课程开发指南,增强校本课程建设的 “体系 性”。三是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从课程开 发、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入手,建立相应的课程开 发审议制度、课程实施考核制度、课程评价制 度,切实抓好源头,盯紧过程,健全评价,增强 校本课程建设的 “监控性”和 “平衡性”。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因此, 各学校立足自身特色、教师资源和学生需求开发 和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建 设的应有之义。但是, “以校为本”的开发理念, 高中学习如何跳脱选拔功能的限制,培养学生 的专业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成就动机,为 学生大学期间的发展做准备,使有需要的学生有更 多的学习选择,进而培养更好的学习者,大学先修课 程及其学业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