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蔬菜新区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4月 四川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蔬菜新区内道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项目名称11.2项目性质11.3项目地点11.4项目业主11.5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11.5.1可研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11.5.2可研报告研究范围21.6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21.6.1工程项目的背景21.6.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6.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41.6.4项目施工进度安排81.6.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8第二章 项目业主及项目背景102.1项目业主简介102.1.1单位名称102.1.2法定
2、地址102.2安昌镇简介102.2.1基本情况102.2.2历史沿革112.2.3自然概况112.2.4工程地质112.2.5安昌镇规划12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63.1项目的提出163.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73.2.1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173.2.2拟建道路对人民生活改善程度183.2.3本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83.2.4本项目是解决安昌镇城区交通的需要;是安昌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组成部分193.2.5本项目的建设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举措193.2.6本项目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空间扩展的要求203.2.7本项目的实施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第四章 交通量预测与专项规划
3、214.1道路规划及交通流量预测214.1.1道路工程规划214.1.2规划交通量预测及分析214.1.3现状交通调查指标分析224.1.4需求预测技术路线224.1.5机动车分配预测结果234.1.6非机动车交通流量预测244.1.7道路服务水平预测254.2城市排水规划情况284.2.1污水系统工程规划284.2.2雨水系统规划28第五章 建设方案305.1方案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305.2设计原则315.2.1设计原则315.2.2设计标准315.2.3道路总体布置方案315.4路线设计方案315.5平面设计335.5.1平面设计原则335.5.2平面设计方案335.6纵断面设计335.6
4、.1纵断面设计原则335.7横断面设计345.7.1横断面设计原则345.7.2横断面设计方案355.7.3道路交叉设计方案355.8路基路面及附属构筑物设计方案365.8.1路基设计365.8.2路面结构设计375.8.3人行道结构设计:375.9人行道及过街设施、公交停靠站及无障碍设施385.9.1人行道设计及过街设施385.9.2无障碍设施385.10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395.10.1交通标志395.10.2交通标线405.10.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415.10.4交通违法监测系统415.10.5公交优先系统415.10.6通信系统425.11道路景观425.11.1采用的规范和标准425
5、.11.2对文物古迹树木等的保护425.11.3道路景观设计方案425.12道路照明445.12.1采用规范及手册445.12.2道路照明标准455.12.3灯具选择及布置方式455.12.4照明的供电455.12.5防雷及接地465.13排水工程及市政配套设施465.13.1排水工程设计原则和标准465.13.2排水工程设计的技术标准485.13.3排水系统方案505.14电力浅沟系统方案515.15管线综合工程525.15.1管线综合布局方案525.15.2管线布局原则535.15.3管线标准横断面54第六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556.1建设内容556.2建设规模55第七章 建设条件577.1
6、自然地理及气象577.1.1地理位置577.1.2地形与地貌577.1.3气象577.2地质条件577.2.1地质概况577.2.2地层岩性及其分布587.2.3土的腐蚀性判定587.2.4建筑场地类别597.2.5工程环境分析评价597.2.6结论与建议597.3市政配套条件607.4交通组织条件60第八章 工程建设管理方案618.1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618.2建设管理工作范围618.3项目投资管理628.4质量管理638.5工程进度管理638.6合同管理638.7协调管理648.8安全建设管理648.9资金管理65第九章 招标方案669.1招标范围669.2招标组织669.3招标方式6
7、69.4项目招标事项核准表67第十章 环境保护6810.1概况6810.2法律法规6810.2.1法律、法规6810.2.2技术规范6810.2.3技术文件6910.2.4评价标准6910.3环境影响分析评价6910.3.1评价范围6910.3.2环境现状6910.3.3环境影响初步分析7010.3.4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7110.4结论及建议7310.4.1 结论7310.4.2建议73第十一章 节能7411.1本项目的直接节能意义7410.2有效的激励和制裁机制,实现工地节能。7410.3加强节能管理74第十二章 工程实施进度计划75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7613.1估算编制的依据7613.2工
8、程量依据7713.3投资估算方法7713.4投资估算的范围7713.5投资估算7713.6资金来源8113.7资金使用计划81第十四章 社会效益综合评价8214.1工程沿线土地的增值效益8214.2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功能82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83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蔬菜新区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项目性质市政基础设施。1.3项目地点本项目位于安昌镇蔬菜新区,包括:(1)珊门子横街;(2)下河一路(幸福大道至滨河路);(3)下河二路(幸福大道至滨河路);(4)下河三路(旱桥下绿地至滨河路);(5)环山路(旱桥开始环刘家山梁至安州大道);(6)自强路(下河一路至
9、环山路);(7)猪市街(竹林寺下街至珊门子横街)。1.4项目业主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人民政府。1.5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1.5.1可研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1)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总体规划【2009-2020】;(2)北川县总体规划(2009-2020年);(3)安昌镇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工程规划图;(4)道路红线及道路断面图;(5)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1.5.2可研报告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项目的提出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建设条件、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等。1.6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1.6.1工程项目的背景本项目是安
10、昌镇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该道路主要规划为解决中心城区交通问题,属于新建道路。项目同时也是安昌镇灾后恢复重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一部分。安昌镇位于川西中山深谷区和平坝丘陵区的结合部,是川西北这两个区域之间的交通枢纽,对外联系通道主要为安北公路、成青公路,均穿越镇区,交通流混杂。镇区内道路主要以安州大道、东风路为主骨架,红线 30 米,其余道路多为 5-10 米混行道路,等级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清晰的道路网络。按照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通体规划中对城镇交通管网的规划,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主导”的原则,构建安全、绿色、便捷、集约的综合交通体系。周边高等级过境公路有安北公路、绵北快速通道和成青公路,均
11、规划为一级公路。通过过境交通的外迁,纯化安州大道、东风路的城市交通功能。提升镇域交通网络的连通度和通行能力,安昌镇南部通往德阳的安罗路等级提高为县道,达到三级以上技术标准。道路网功能布局规划城镇道路按功能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步行专用路4种类型。主干路:主要承担城镇居民出行的集散,以及跨安昌河的交通联系,发挥镇区路网主骨架的作用,需要在保证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同时,兼顾慢行交通的需求。主干路以东风路、安州大道形成十字形骨架。通过规划管理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次干路:主要承担不同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规划梳理次干路系统,形成小环路,缓步行专用路:结合特色旅游服务区和滨河景观带
12、建设,设置专用的步行系统。包括顺河街古镇商业步行街、滨河漫步道。 桥梁:彩虹桥经加固后可继续使用;南河桥损毁较严重,建议原址重建并拓宽至 13米;在茶坪河上增设桥梁,加强镇区西部联系通道。 为了结合安昌镇灾后恢复重建,按照安昌镇总体规划,本项目被正式提出。1.6.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本项目是解决安昌镇城区物流交通的需要;(2)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区域路网,改善片区交通的需要;(3)本项目的建设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的重要举措;(4)本项目的建设是安昌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的要求;(5)本项目的实施是完善安昌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城镇形象、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
13、发展的需要。本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城镇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安昌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建设条件基本具备。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项目的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在技术上和工程建设方面没有大的制约因素,施工条件较好,项目建设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项目建设条件成熟。1.6.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珊门子横街:道路起于竹林寺下街,止于猪市街,设计全长185米,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车行道6米,人行道21.5米。道路车行道面积1110平方米,人行道面积555平方米。栽种行道树92株。照明长度185米;设交通标志标线185米;红绿灯路口2个。排水工程铺设雨水管D600D800,
14、总长度380米;铺设污水管D400,总长度205米;管线工程给水管线铺设380米;天然气管线道铺设190米;通讯管线铺设380米;电力过街排管18米;(2)下河一路:道路起于幸福大道,止于滨河路,设计全长315米,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车行道6米,人行道21.5米。道路车行道面积1890平方米,人行道面积945平方米。栽种行道树158株。照明长度315米;设交通标志标线315米;红绿灯路口3个。排水工程铺设雨水管D600D800,总长度660米;铺设污水管D400,总长度325米;管线工程给水管线铺设640米;天然气管线道铺设320米;通讯管线铺设630米;电力过街排管27米;(3)下河二路:道
15、路起于幸福大道,止于滨河路,设计全长325米,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车行道6米,人行道21.5米。道路车行道面积1950平方米,人行道面积975平方米。栽种行道树164株。照明长度325米;设交通标志标线325米;红绿灯路口3个。排水工程铺设雨水管D600D800,总长度700米;铺设污水管D400,总长度340米;管线工程给水管线铺设650米;天然气管线道铺设325米;通讯管线铺设650米;电力过街排管27米;(4)下河三路:道路起于旱桥,止于滨河路,设计全长485米,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车行道6米,人行道21.5米。道路车行道面积2910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455平方米。栽种行道树244株。
16、照明长度485米;设交通标志标线485米;红绿灯路口3个。排水工程铺设雨水管D600D800,总长度980米;铺设污水管D400,总长度490米;管线工程给水管线铺设980米;天然气管线道铺设490米;通讯管线铺设980米;电力过街排管45米;(5)环山路:(旱桥开始环刘家山梁至安州大道);道路起于旱桥,止于安州大道,设计全长1325米,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车行道6米,人行道21.5米。道路车行道面积7950平方米,人行道面积3975平方米。栽种行道树664株。照明长度1325米;设交通标志标线1325米;红绿灯路口10个。排水工程铺设雨水管D600D800,总长度2680米;铺设污水管D40
17、0,总长度1350米;管线工程给水管线铺设2680米;天然气管线道铺设1325米;通讯管线铺设2680米;电力过街排管126米;(6)自强路:道路起于下河一路,止于环山路,设计全长690米,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车行道6米,人行道21.5米。道路车行道面积4140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070平方米。栽种行道树346株。照明长度690米;设交通标志标线690米;红绿灯路口6个。排水工程铺设雨水管D600D800,总长度1380米;铺设污水管D400,总长度700米;管线工程给水管线铺设1380米;天然气管线道铺设690米;通讯管线铺设1380米;电力过街排管63米;(7)猪市街:道路起于竹林寺下街,
18、止于珊门子横街,设计全长205米,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车行道6米,人行道21.5米。道路车行道面积1230平方米,人行道面积615平方米。栽种行道树103株。照明长度210米;设交通标志标线205米;红绿灯路口3个。排水工程铺设雨水管D600D800,总长度410米;铺设污水管D400,总长度210米;管线工程给水管线铺设410米;天然气管线道铺设205米;通讯管线铺设410米;电力过街排管18米;表1-1 建设内容汇总表 序号道路名称道路长度车行道人行道行道树照明长度交通标志线红绿灯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给水管道天然气管道通讯电力过街排管米平方米平方米棵米米个米米米米米米1珊门子横街1851110
19、555921851852380205380190380182下河一路31518909451583153153660325640320630273下河二路32519509751643253253700340650325650274下河三路48529101455244485485398049098049980455环山路1325795039756641325132510268013502680132526801266自强路690414020703466906906138070013806901380637猪市街20512306151032102053410210410205410188合计3530
20、211801059017713535353030719036207120310471103241.6.4项目施工进度安排本项目建设期为11个月,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2010年10月前道路完工并通车,2009年11月前建成附属配套设施,本工程全部完工。1.6.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总投资根据初步测算,本项目工程总投资为2665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费用 2374.94万元,占总投资89.12;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63.16万元,占总投资6.12%;第三部分预备费 126.90万元,占总投资4.76%;建设期利息 0万元;总投资 2665万元,占总投资100%。(2
21、)资金来源本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本项目业主申请灾后恢复资金,属国家财政资金。83第二章 项目业主及项目背景2.1项目业主简介2.1.1单位名称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人民政府2.1.2法定地址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东风街2.2安昌镇简介2.2.1基本情况安昌镇位于大安山麓,茶坪河、苏包河汇合处,安昌河的起点,现隶属绵阳市北川县。地处四川省中部偏北、绵阳市西北部。东界黄土镇,南邻乐兴镇,西接桑枣镇,北连永安镇。地理坐标:东经 10425,北纬 3138。受地形的限制,安昌镇向外联系主要有 3 个方向:向东南,与永昌镇和绵阳市联系;向西南,与德阳和成都市联系;向北,与北川其他乡镇和江油市联系
22、。距离永昌镇仅有2公里,距离绵阳市中区约75公里,距成都市约 185 公里。现状境内有成青公路和安北公路两条省道经过,到绵阳机场的行车时间不超过1小时。安昌镇镇域面积 104 平方公里,下辖 20 个行政村、3 个社区,2009 年镇域总人口 5.3万人。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数不足总人口的1%。2.2.2历史沿革 龙安之水,下灌益昌,镇居其间,故名安昌。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为安县,并将县城从火盘山迁城于今址安昌河,首建场设市。民国 2 年改为中区,民国 24 年改为第一区城厢场,民国 28 年复为中区,民国 35年(1946 年)定名安昌镇。建国后,1950 年改为安昌
23、乡,辖城区和农村 38 个村。1952 年,将农村部分划出建置安昌、高桥、白马三乡,城区建置为镇,沿用安昌镇名。1953 年改为城关镇,安昌乡更名为开茂乡。1958年,与开茂、高桥、桑枣、永安乡合并建立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一乡一社后,农村部分划出,复为城关镇。1981年,又改为安昌镇,沿用至今。1984年,经绵阳地区行署批准,撤销开茂、南丰两乡并入安昌镇。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安县县城迁址,2002年4月县政府驻地由安昌迁至花荄。2009年2月1日,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成为北川县的一个镇。 2.2.3自然概况 安昌镇的地貌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西部和北部地区以低山为主,中
24、部、东南部为平原宽谷,东部有部分为高阶地,自然坡度变化较大。苏包河自北向南流入镇域,茶坪河自西向东流入镇域;两河在安昌镇汇聚后,取名安昌河,从镇域东南侧流出。安昌镇的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降期;冬季微寒,春来较早,夏长秋短,四季分明。降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差异,年均总降水量1261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3。 2.2.4工程地质 安昌镇属扬子准地台中的川西坳陷区,沉积盖层仅出露侏罗系白垩系下统,组成地台型平缓褶皱。全套地层为干燥气候条件下湖河相的砂泥岩沉积,靠近龙门山边缘为砾岩、砂岩沉积建造。自第四系起,川西坳陷区以成都为中心继续下沉,称“
25、成都新断陷”,至今仍处于不断下沉中。安昌镇就属这个新断陷区。 2.2.5安昌镇规划(1) 城市性质安昌镇将发展成为山前河谷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地区性的商贸服务中心,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山水特色的宜居城镇,是北川新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前河谷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地区性的商贸服务中心安昌镇背靠山区,面向河谷平原,是由山地转入平原的节点,也是山区经济与河谷经济的结合点;发挥区位优势,安昌镇将成为河谷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地区性的商贸服务中心功能。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山水特色的宜居城镇具有千年发展史的安昌镇,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俗传统,依托天然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温润气候,
26、建设川西闻名的宜居小城镇,打造城市品牌。北川新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川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安昌是新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昌镇的新建和未来发展,必然借助安昌镇的城市功能,相互契合共同行使新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2) 城市职能近期以行政、居住、综合服务为主,作为新县城建设的重要依托;中远期以居住、教育和综合服务为主,形成县域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3) 城市人口规模2012 年末,镇区规划人口为30000 人,镇域规划人口为55500 人;2015 年末,镇区规划人口为32000,镇域规划人口为55800 人;2020 年末,镇区规划人口为41000,镇域规划人口为63050 人。(4)
27、城市用地规模鉴于安昌镇建设用地有限的特点,规划坚持集约用地、紧凑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类设施布局后,确定安昌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54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62.05 平方米/人。(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总体目标:构建安全、绿色、便捷、集约的综合交通体系。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主导”,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提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对外交通系统规划周边高等级过境公路有安北公路、绵北快速通道和成青公路,均规划为一级公路。通过过境交通的外迁,纯化安州大道、东风路的城市交通功能。提升镇域交通网络的连通度和通行能力,安昌镇南部通往德阳的道路等级提高为县道,达
28、到三级以上技术标准。交通设施规划三级长途客运站一个,位于绵安路中段,占地0.87 公顷;规划公交性质的永昌-安昌摆渡交通,为两镇之间提供通勤交通服务,结合客流量在摆渡车沿线设二至三个招呼站。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纯化安州大道和东风路的城市道路功能,提高住干路通行能力;形成次干路小环线,缓解主干道压力;细化支路系统,提高交通可达性。 规划路网布局规划道路分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步行专用路四种类型。主干路:主要承担城镇居民出行的集散,以及跨安昌河的交通联系,发挥镇区路网主骨架的作用,需要在保证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同时,兼顾慢行交通的需求。包括东风路、安州大道。通过规划管理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提高城市交
29、通运行效率。主干路红线宽30-45 米,断面布置双向四车道。次干路:主要承担不同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规划梳理次干路系统,形成小环路,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兼顾慢行交通需求。次干路间距300 米左右。次干路红线宽14-20米,断面布置双向二至四车道。支路:满足街区内部的可达性要求和慢行交通的要求,协调地块出入口、临时机动车停放等之间的关系。结合用地布局,细化和梳理城市支路系统,营造功能丰富的城镇街巷空间。支路间距150 米-300 米左右。支路红线宽9-10 米,断面布置双向二车道。步行专用路:结合特色旅游服务区和滨河景观带建设,设置专用的步行系统。包括顺河街古镇商业步行街、滨河漫步道。桥梁:彩虹
30、桥经加固后可继续使用;南河桥损毁较严重,建议原址重建并拓宽至13米;在茶坪河上增设桥梁,加强镇区西部联系通道;交通设施社会公共停车场结合购物及旅游服务设施,设3个社会停车场,分别位于茶坪河桥南侧、滨河商业中心东侧及东风广场北侧,占地面积0.12-0.15 公顷。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项目的提出本项目是安昌镇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主要规划为解决中心城区交通问题,属于新建道路。项目同时也是安昌镇灾后恢复重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一部分,城镇建设用地1.9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3.70平方米。现状建成区主要集中在东风路与安州大道周边,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北部、东南部沿河拓展。城区西部跨过苏包河亦
31、有部分发展。现状城市功能布局具有典型的场集特征,主要商业设施沿路展开,并与居住高度混合。基本没有大型商业。镇建设面貌呈现出整体上的无序与杂乱;用地布局缺乏统一安排,相互影响较大;用地结构失衡,行政办公类设施用地过大(占城镇建设用地的 7.69%,国标BJ137-90:0.8-1.2%),但文体娱乐等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套明显不足;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主干道通行能力不足,次干道系统不畅;茶坪河两岸没有直接的交通联系,造成西河桥的长期拥堵;缺乏集中停车设施。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严重滞后,除人民公园外没有其他公共绿地。镇区周边村处于快速自发性城市化阶段,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开发建设无序,滞后了安
32、昌镇的发展。安昌位于川西中山深谷区和平坝丘陵区的结合部,是川西北这两个区域之间的交通枢纽,对外联系通道主要为安北公路、成青公路,均穿越镇区,交通流混杂。镇区内道路主要以安州大道、东风路为主骨架,红线 30 米,其余道路多为 5-10 米混行道路,等级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清晰的道路网络。按照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通体规划中对城镇交通管网的规划,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主导”的原则,构建安全、绿色、便捷、集约的综合交通体系。周边高等级过境公路有安北公路、绵北快速通道和成青公路,均规划为一级公路。通过过境交通的外迁,纯化安州大道、东风路的城市交通功能。提升镇域交通网络的连通度和通行能力,安昌镇南部通往德阳的
33、安罗路等级提高为县道,达到三级以上技术标准。道路网功能布局规划城镇道路按功能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步行专用路4种类型。因此,本项目被正式提出。3.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3.2.1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改善了城市经济圈与外部的交流条件,加快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和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城市道路交通在提高城市资源整合度、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进程,满足物流业、商贸业等产业发展要求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项目所在区域属安昌镇城镇中心,该区域内道路密度不够;现状道路特别是次干道和
34、城市支路多数为原村镇道路或略作改造,道路等级低,达不到规划的宽度;断头路多,一些区域不能形成交通循环,通行效率低。该区域道路现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与安昌镇作为北川县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托的地位不相适应。安昌镇目前现状是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主干道通行能力不足,次干道系统不畅;道路占地率不足8%,低于中心城区已建成区水平。国外大都市道路占地率一般达到1520,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也达到了15左右,因此,安昌镇城镇区域,路网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规划,这一区域主次干道路网密度应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密度提高到12左右,以使该区域的路网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保障区域建设开发,更能促进城市内部交通
35、循环,增强中心城区与外围城镇的联系。以本区域为例,在安洲大道与安昌河的连接通道仅靠东风路相连,现状尚无城市道路,道路覆盖率低,随着片区开发进程的加快,道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矛盾意义尖锐。 3.2.2拟建道路对人民生活改善程度安昌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本项目周边已逐步居住、商业、市场集中发展区,区域周边已转变为以居住、金融、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城镇经济区。但是道路基础设置状况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区域还具有城乡结合部的特征,脏差乱面貌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影响了片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本项目将成为片区重要主干道路,道路建成后,将极大改
36、善片区交通和物流状况,方便区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随道路建设的排水、给水、燃气、电力、通信等配套管网,将极大改善片区市政设施落后情况,实现了与城区市政设施的一体化,降低了群众用水、用电等生活成本,从而带动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3.2.3本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项目毗邻安昌河,项目的建成将把安昌河打造成安昌镇绿色腰带,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最佳去处,有利于促进商业、娱乐设施将得到迅猛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做非常重要的意义。片区道路体系的完善,将直接减小该区域交通和物流成本。目前,该区域内住宅、商业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批围绕北川重建的企业、商家入住。本项目的建成有利于为区
37、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优化交通组织,提升人居环境,降低企事业单位物流成本,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3.2.4本项目是解决安昌镇城区交通的需要;是安昌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安昌镇城区交通根据道路布局形成了环加放射状的布局,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大,交通不畅的问题较为突出。仍然沿主要放射状交通干线进出城市边缘,并分时段向城镇渗透,主要干道交通拥堵,道路等级较差,同时由于环状交通分流不畅,又影响了城镇主要对外交通干线的畅通,安昌镇在目前高层建筑很少,一般多层建筑均未设置地下室,造成车辆均在路面停放,道路通行道变窄已经无法适应安昌镇城市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增
38、加环状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形成承载力较大的交通干线,从而满足城镇交通的需要。3.2.5本项目的建设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举措安昌镇自2002年起,7年间连续经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城镇性质主与要职能频繁更迭,城市建设尚未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局面随即又发生调整变化,因此,自2002年起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整体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灾害发生后,大量外来人口及各类组织、机构的因灾迁入进一步加剧了城镇秩序混乱,自2002 年安县县政府迁出开始,安昌镇镇级财政无力支撑原有县城的体系架构,大量原有县级行政、文化、学校、医疗等社会公益设施被弃置或他用;市政基础设施年久老化,维修更新不善;旧城更新乏力,镇
39、区中心大量原有风貌建筑、街区破败严重。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安昌镇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实质性缺位,自身灾后重建工作缺乏管理主体,受灾人口安置、重建项目落地等工作较之其他乡镇进展缓慢。市政基础设施由于自身老化以及短期输入性人口激增等原因,不堪重负。3.2.6本项目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空间扩展的要求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9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3.70平方米。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主干道通行能力不足,次干道系统不畅;茶坪河两岸没有直接的交通联系,造成西河桥的长期拥堵;缺乏集中停车设施。限制了安昌镇城市发展空间扩展。随着近期(2009-2012),永昌镇正在建设过程中,行政、综合服务还需依托安昌镇
40、的现有设施,这将增强安昌镇的行政和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安昌镇区常住人口在灾前为 2 万人左右,灾后增加到 3 万人左右;根据北川总体规划,安昌镇定位为北川县的一级城镇,居住功能突出。城市发展空间的开展迫在眉睫,为此本项目被提出。 3.2.7本项目的实施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政骨干路网的建设不仅将极大改善区域交通状况,还将带动公共交通、供水、排水、防洪、电力供应、煤气供应、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消防等等城市基础的完善。因此市政路网是城市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中基础性的工作。本项目的实施将极大优化片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周边区域开发。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区域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充分发挥项目区内原
41、有企业、商家、住户将作为带动作用,引导发展房地产开发、餐饮、金融等配套产业,加快安昌镇城镇化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第四章 交通量预测与专项规划项目区红线范围是安昌镇商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成后作为安昌镇的各主要交通通道。4.1道路规划及交通流量预测4.1.1道路工程规划城市交通状况的恶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关系密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交织的历史时期,城市交通压力急剧增加,过去五年我镇机动车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道路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此。安昌镇中心城范围外环路内现状主次干道路网密度3公里/平方公里,而要达到规划2.
42、53.0之间的平均容积率,主次干道路网密度应达到7公里/平方公里,因此加大路网建设力度仍然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主要道路在下河坝区域,许多地方处于城乡结合部,完善这些地区的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不仅能够改善我镇的周边环境,而且有利于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系统。4.1.2规划交通量预测及分析交通预测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因素很多,把握预测方向和提高预测精度,一直是世界各国交通研究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一切交通问题研究的基础。本次可研中交通量预测按照国际上已成熟的四阶段模式,即交通生成、方式划分、交通分布和交通量分配进行的。是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及土地使用分析的基础上,对道路网
43、络整体进行交通模拟。交通模拟中各种模型建立,都是进行相应统计检验后得到。模型精度一般在15以内。交通流是动态、随机的流,可变性大,所受影响因子很多,因此,交通预测结果,还必需从现状交通调查指标、规划年人口出行预测、机动车出行预测等多层面进行分析论证。4.1.3现状交通调查指标分析(1)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统计情况,可知安昌镇中心城区具体出行次数为1万人次/日,外围总平均为0.6万人次/日,与全国部分城镇居民的出行相比,安昌镇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数是属于比较中等。中心城区客车货车的出行率都较高,达到65.3和65.5,日出行距离分别为30.9km、50.8km。出行时耗为26.8mi
44、n、40.8min。高峰主要集中在8:009:00、17:3018:30。4.1.4需求预测技术路线交通需求预测是在综合分析现状人口、机动车出行特征与人口、岗位分布、土地利用布局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年土地利用布局,采用“四阶段法”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预测,得到规划年人口出行和机动车出行的相关预测结果。车辆出行生成预测结果2020年中心城机动车出行生成量为0.6万车次/日,其中客车0.4万车次/日,货车0.2万车次/日。出行分布预测根据安昌镇实际情况,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预测车辆出行分布,结合人口、岗位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分布情况,2020年中心城于外围组团的机动车交换量较大,客车至各组团的流向比例均衡,南北方向的流量较显著。另外,中心城的客车流量比较均衡,车流主要分布于城镇中心区域,下河坝以内的车流非常大,主要与行车的道路条件有关。中心城的货车车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北部和东部。4.1.5机动车分配预测结果(1)分配预测方法及公式选择交通流量分配中有多种交通量分配方法可供选择,包括增量加载法、均衡分配法、专家(自学)法、TRIBUT法等等,本可研预测采用的交通量分配方法为多重用户均衡分配法。多重用户均衡分配法支持客车、货车两个OD矩阵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