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02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更加强调了教育要坚守立德树人总方向。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教学实践中,以“任务驱动”为路径,培育学生数学的眼光,促进数学的思维,关注数学的表达,开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积极践行学科育人的目标和方向。关键词: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23)02-0051-04陈惠芳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任务驱动体例研究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
2、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要突出“结构化、整体性、体现一致性”,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等新理念、新观点,渐渐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和教学追求。如何让课标新理念赋能新课堂,让“三会”这一核心素养落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唯有认真研读新课标,把握核心素养“三会”内涵,进而内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自觉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才能真正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落实学科育人目标。一、以“任务驱动”为路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一)顺应新课标导向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向,以“任务驱动”为路径,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依据学生的年
3、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和单元、课时学习任务,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设计一定的研究任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任务为目标,积极探索真实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当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理性的探索精神和课堂质疑能力。(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教师打开数学教材,首先面对“教什么”,再思考怎么教。对“教什么”的思考,体现了数学教师的课程观。以“任务驱动”为路径,较好地回答了“怎么教”的问题。它有利于丰富教与学的方式,打破原有单一的讲授式、接受式教学方式,不断走
4、向探究式、启发式、动手实践教师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一方面引导学生先学、先问,自然会暴露已有的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与问题解决经验中的问题所在,有利于教师合理诊断学情;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整理,认真剖析原因,有利于教师及时优化教学流程,充实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与交流,从而让学习真实发生。基于学科实践的教学改革深化研究51/202302(三)注重发展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每天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进阶的。以“任务驱动”为路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管是生活情境还是社会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都为学生的新知探索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视野
5、,指明了探究方向。适当体现“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实验验证问题解决建立模型”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培育了数学的眼光。同样,需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展开数学思考,在教师点拨、同伴启发和小组共学的过程中,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激发新思考,进一步积累数学经验,再尝试用数学的语言进行适切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一)以“任务驱动”,培育数学的眼光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三会”核心素养落地,我们可选择适当的内容,尝试任务驱动,设置课前问题导学单、课中学习单、课后延学单等,以问引学,让学生先
6、学,教师适时引导,顺学而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时,我尝试设置导学单。第一部分,回顾梳理已学的多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学生在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中学会观察。有的学生采用了文字描述的方式,有的采用了画图方式,还有的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自觉回顾面积推导过程。第二部分,主动把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勾连,从而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不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中的一致性。第三部分,包括“错题我分析”和“好题分享”。重点通过收集和整理日常作业中的错题,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想一想:为什么错了?原因是什么?是平面图形面积公式
7、弄错了,还是没有理解题目意思,或者仅仅是计算失误?“好题分享”,旨在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利用所学知识能解决复杂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尝试回顾梳理,自觉勾连相关内容,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新课展开,较好地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中的一致性。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一课时,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圆,观察车轮后,自己尝试画圆,为新课学习用圆规画圆做好铺垫。带着数学的眼光主动思考:圆和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有
8、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或者椭圆形,会出现什么情况?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从而培育他们的问题意识。本课最后,我们还设计了延学单(图1)。纵观这三个题目,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圆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面积不变,还能转化成怎样的图形呢?为什么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圆的面积?尝试完成第3题时,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剩下的铁皮面积都是相等的?除了里面是1个圆、4个圆、16个小圆之外,还能铺几个小圆呢?如此方式,数形结合、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自图1基于学科实践的教学改革深化研究52/202
9、302觉渗透其中,学生对这份延学单颇感兴趣,在操作与计算中对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关系也再次勾连起来,促进了数学思考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累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1。采用任务驱动,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仅为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探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更有利于学生借助这样的学习工具实现思维可视化,发展数学思考,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二)以“任务驱动”,促进数学的思维马云鹏教授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
10、教学主题报告中指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数学核心内容(主题)为线索,在整体分析内容和整体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炼体现核心内容本质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以单元及单元的构建问题为重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在研读新课标时,我们积极开展基于大单元设计的项目式教学主题研讨活动,精心选择内容,进行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包括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及其展开图)。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
11、、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在操作、猜想、验证、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基于素养导向的数学课堂实践,本单元的教学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体会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我们创设了“装饰新家”这一真实的问题情景,下设“认识新家”和“装饰房间”两个任务群,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其中,“装饰房间”下设三个子任务,主要包括:“我是小小打包员”主要侧重于长
12、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想象推理等素养。“怎样打包更划算”(重点研究书籍的打包)侧重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而“我是小小采购员”,则侧重于体积的意义、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旨在培育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每一个子任务的设置,把日常的数学学习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同时都对应着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的一些具体表现。不难发现,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单时,一方面要借助数学学科的知识,借助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常用的面积、体积(容积)的计量
13、单位、换算等。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小组分工、制定方案、计算、统计数据、分析比较,发展了数感、量感、空间观念,培养了推理意识,增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三、以“任务驱动”,关注数学的表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强调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形成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2。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用适切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14、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涵育数学核心素养。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升和毫升”一单元后,教师以“任务驱动”形式设计了“寻找生活基于学科实践的教学改革深化研究53/202302中的升和毫升”综合实践作业,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的存在。任务一:走进生活。学生在家长带领下,纷纷走进超市,走进商场,走进自己家的厨房、卫生间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世界。用心记录: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升作单位?哪些物品通常用毫升作单位?任务二:“我表达”。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觉梳理本单元关于升与毫升的知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任务三:“我阅读”。很多学
15、生在家长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度、量、衡中容量单位的来历,分享含有容量单位的成语故事,积极卷入整个学习过程,对容量单位升和毫升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发展了量感。通过古今度、量、衡的比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数学的学科育人价值。任务四:“动手做”。每个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教材第7页“动手做”练习。认真做一个1升的量器,并分别标出四分之一升、四分之二升、四分之三升。同时,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家里的碗、盆子等器皿中,观察这些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学生对这一课外实践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每个家长都拍摄了孩子制作过程的照片。有部分家长拍摄了孩子在家里介绍容器的视频,一个个学生都是全情
16、投入。值得指出的是,班级里有3位学生把1升的水分别平均分成了10份、5份,因此,他们在1升的量器上标记的有十分之一至一升、从五分之一到一升。通过这些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已经熟悉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学生创作的数学日记真的多姿多彩(见图2)。由此看来,在制作“1升”这一容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把数学语言、数学思维、数学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丰富1升的表象,并抓住1升水(饮料)的表象,学会了估计生活中一些普通量器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及时沟通了升与毫升之间的联系,为高年级学习体积及相应的单位换算埋下了伏笔。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三会”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特级教师
17、吴正宪老师在其报告学习“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中指出:“培育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不是碎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更不是重复机械地刷题,而是注重真实情景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培养学习力,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任务驱动”开展的学科教学实践,不失为一种探索数学素养形成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梁丰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图2(本栏目编辑:刘莉莉,崔勇)基于学科实践的教学改革深化研究5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