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 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作者简介:王少卿(),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中风病,:;通信作者:樊永平(),男,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基于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探讨古代中风方剂用药规律王少卿南一楠朱文浩周纡孔令博樊永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淄博市中医医院,淄博,;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摘要目的:探讨古代中医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录古籍中治疗中风的方剂 首,用 建立数据库,对药物的使用频次、类别、使用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则
2、及复杂网络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提取。结果:纳入方剂涉及中药 个种类,药物 种,使用频次共 次;使用比例较高的依次为解表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清热药、活血药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防风、川芎、当归、人参、白芍等;药物的使用以温、平、微温、微寒、寒为主,性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多以脾、肝、肺、心为主;根据 算法,共产生 条规则,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提取了核心药物节点:防风、甘草、当归、川芎、人参和羌活。结论:古代中医治疗中风,重视祛风通络、补气养血治法的运用。关键词中风;古代方剂;用药规律;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分析;祛风通络;补气养血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3、:中风在历代医学古籍中均有记载,黄帝内经已提及中风,金匮要略 首创“中风”之名,而后历代医家都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治法展开探讨,推动中风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的中医药治法较古代已有了较大变化,其临床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中风的中医药治疗传承发展数百年,可以被记载传承的方剂,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因此,回顾分析古代中风方剂用药规律,归纳其治疗思路,对于完善中风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樊永平教授编纂的专著 中医脑病历代文献 。针对其中风篇相关方剂进行梳理。纳入标准)治疗中风的方剂;)药味数大于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味。排除标准)药味数小于 味;)方剂
4、内所含药物均为矾石、水银等丹方药物;)所载药物不在现代 中药学 收录范围,性味功效已不可考。最终纳入治疗中风的方剂 首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的规范根据高学敏教授主编的 中药学 教材对文献中不同名称药物进行统一。在对来自不同年代医书记载的药物进行整合时,借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记载的药物入药年代及医书成书年代对药物具体名称进行判定。数据库的建立使用 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 首方剂录入系统,采用双人双录入,逐条核对控制录入质量,规避录入偏倚。对数据进行仔细核对和确认后,锁定数据库。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运用 和 进行数据提取和描述性统计。根据 算法,
5、设置最低支持度 ,最小置信度 ,最大前项为 。置信度指前者出现时后者出现的概率,支持度指二者同时出现的概率 。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使用 对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 对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利用 分析方法,用于发现药物核心组合。结果 药物使用情况收录方剂来源于 部医学古籍,其中唐宋 首,金元 首,明清 首,涉及中药 个种类,药物 种,使用频次共 次。其中使用比例较高的依次为解表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清热药、活血药等。见表 。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防风、川芎、当归、人参、白芍等。见表 。表 首方剂使用药物类别分析序号药物药味频次(次)占比()解表药 补益药 祛风湿药 清热药 活血药 化痰药
6、熄风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表 首方剂使用药物频次序号药物频次(次)序号药物频次(次)防风 羌活 川芎 附子 当归 天麻 人参 黄芩 白芍 细辛 桂枝 川乌 麻黄 天南星 独活 石膏 白术 干姜 茯苓 黄芪 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对 首方剂的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分析,可见药物的使用以温、平、微温、微寒、寒为主,大热、大寒的药物较少使用,性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多以脾、肝、肺、心为主。见表 。表 药物的四气五味四气频次(次)占比()五味频次(次)占比()温 辛 平 甘 微温 苦 微寒 微苦 寒 酸 热 咸 大热 淡 凉 涩 大寒 微甘 微辛 表 药物归经分布归经频次(次)占比()脾 肝
7、肺 心 肾 胃 膀胱 胆 大肠 心包 三焦 小肠 关联规则分析共产生 条规则。支持度最高的是甘草 川芎、甘草 防风,为 ,置信度最高的是石膏 甘草,为 。石膏出现时,甘草出现的概率为 ,甘草 川芎、甘草 防风同时出现的概率为 。见表 ,图 。,表 常用 种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序号高支持度前 位药物组实例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序号高置信度前 位药物组实例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甘草川芎 石膏甘草 甘草防风 黄芩甘草 防风当归 杏仁甘草 防风川芎 杏仁麻黄 防风甘草 细辛防风 川芎当归 白术甘草 川芎甘草 熟地黄当归 川芎防风 人参甘草 当归川芎 独活防风 当归甘草 羌活防风 当归防风 石膏川芎 人参川芎
8、黄芩川芎 人参甘草 白芍甘草 人参防风 杏仁川芎 白芍当归 川芎防风 图 药物关联规则 复杂网络分析经软件计算节点数为 个,边为 条,平均度为 ,平均加权度为 ,网络直径为 ,网络密度 。见图 。为 以上,度值 以上,处于网络核心的节点为:防风、甘草、当归、川芎、人参和羌活。见图 。讨论本研究纳入了 首古代医籍中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分析,经描述性统计分析可见,使用比例较高的中药种类依次为解表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清热药、活血药、化痰药、熄风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防风、川芎、当归、人参、白芍、桂枝、麻黄、独活、白术、茯苓等。所用药物多以辛、温为主,归经多以脾、肝、
9、肺、心、肾多见。经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较高的药对有甘草 川芎,甘草 防风,防风 当归,防风 川芎等,经复杂网络分析,提取了核心节点药物:防风、甘草、当归、川芎、人参和羌活,基本体现了古代治疗中风的思路:祛风通络,补气养血。古时用药主要以祛外风、补益、清热、活血、化痰等治法为主,近现代的用药则以活血、熄风、补益、温化寒痰、清热凉血等为主 。由此可见,中风的用药规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演变,治疗的重心有了转移,古时最为注重祛外风、补益的使用,而现如今更加推崇活血、熄风的运用。唐宋前医家多认为外风为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 ,而后经过历代学术争鸣,随着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内风理论逐渐受到认可并成为学
10、术界共识 ,外风曾一度被医家摒弃。但是,因熄内风法并未取得预期疗效,祛外风法又被医家提及并探讨 。从本研究纳入的方剂分析来看,自唐宋至明清,祛外风药物的使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没有因为内外风理论的转变而受到摒弃,祛外风法在临床中一直被重视 ,常用的祛外风方剂小续命汤 、侯氏黑散 、大秦艽汤 ,祛外风药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细辛、葛根、秦艽等,现如今仍常应用于中风的临床治疗中。中风用祛外风药不仅仅是治风,更是为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引药上行。风药多辛,辛能通络行气,促进经络气血调畅,气血宣通则风自熄 。因此,祛外风药的运用不能因外风理论的局限性而被摒弃。古人很早即认识到了中风为内外合邪
11、发而为病 ,张机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 云:“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提出了“内虚邪中”的理论 。中风发病的根本是正气亏虚,正气亏虚则阴阳失调、脑髓失养 。目前对于中风的病机共识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图 药物复杂网络图 ,度值 节点的复杂网络为“风、火、痰、瘀、虚”,“虚”已排在末位,与之对应扶正法的运用亦排在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等治法之后,然而早期扶正对于中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扶正法的运用,可挽救气阴,对受损的脑髓和脏腑,可既病防变,减轻损伤,对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在恢复期的治疗中,扶正更是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补益药占据较大比例,古人对于扶正非常重视,提示
12、我们在中风急性期可适当加强补益法的运用,为临床治疗拓展新思路。历经几百年的不断深入探讨,医家对于中风的认识不断加深,治疗思路也经过了不断的更新迭代。但是,现如今的中风疗效仍有瓶颈,古代中风处方既然可以被传承,就必然有其可取之处,挖掘古代中风处方的用药规律,可能给现如今的中风中医治疗思路提供些许线索。本研究纳入方剂有限,统计结果难免存在偏倚,但也初步归纳了唐宋至明清期间的中风诊疗思路,期望能为中风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线索和新思路。,利益冲突声明:无。参考文献 孙忠人,赵晗璐,尹洪娜 由中风病病机发展史论治中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樊永平 中医脑病历代文献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丁霞,李园
13、,李萍,等 基于关联规则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协定处方的用药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陈雪梅,张文将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学报,():张笑男,焦富英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中国民间疗法,():吴明慧,高霞,宋立公 中风病内外风之争并非从唐宋分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王少卿,樊永平 浅谈熄风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中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王丹阳,李晓琳,常静玲 外风在中风病中的作用探析 环球中医药,():马思田,王欢,杨永锋,等 基于经典医籍挖掘唐宋以后中风病“外风致中”思想 中医药学报,():张怀璧,周叶“外
14、风”学说指导下的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病临证实践 上海中医药杂志,():常佳慧,赵晖,王蕾,等 侯氏黑散化学成分对脂多糖诱导 细胞活化中炎性反应因子分泌平衡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于荣,王泽颖 大秦艽汤治疗进展性中风的应用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王楠,朱平 风药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河南中医,():王雅茹,胡建鹏,王键,等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药临床杂志,():丁元庆,陈哲,唐赛雪 金匮要略 对中风研究的贡献与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张惜燕,邢玉瑞 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及其层级划分 山东中医杂志,():田德禄 中医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5、:王建伟,张允岭,贺立娟,等 从气 血 脑神关系谈中风病病机演变 新中医,():唐璐,张明慧 从脑肾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临床治疗的思路 世界中医药,():刘向哲 扶正固本法在重症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收稿本文编辑:王明)(上接第 页)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中华中医药杂志,():史成良,宋春雨,齐晓娟 小檗碱对 半乳糖诱导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小鼠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罗佩,侯丽莹,邓丽玲,等 补肾化瘀方对多囊卵巢模型大鼠子宫内膜胞饮突及 、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医学报,():亓妍妍,孟欣,张琳,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
16、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产业与科技论坛,():苗晋鑫,李秀敏,苗明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数据挖掘及分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魏巍,徐泰安,王秋实,等 两种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王莉,侯俐,王海燕 助仙丹与炔雌醇环丙孕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血清雄激素及卵巢形态的影响对比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刘秀兰,杨宏新,武瑞兵,等 多囊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中 的作用机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杨智莺,肖国宏,侯棚钟,等 米非司酮诱导大鼠 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现代妇产科进展,():和梦珂,张静,李昕,等 苍附导痰汤对米非司酮诱导 大鼠卵巢形态及雄激素
17、的影响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马金平,李红娟,李艳敏 氧化修饰高密度脂蛋白对大鼠颗粒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古兰托合提木拉提,叶尔努尔吐苏甫汗,马玉兰,等 高脂高糖饮食暴露诱导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 生殖医学杂志,():张萍,王维斌,邵岩飞,等 不同时长脱氢表雄酮诱导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比较 福建中医药,():蔡云,许昕 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建立 大鼠模型实验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邵飞,沈山梅,刘佳怡,等 津力达颗粒对 模型大鼠卵巢 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杨新鸣,付冬雪,于慧佳,等 来曲唑联合细菌内毒素法建立 肾虚血瘀大鼠模型评价 中医药导报,():(收稿本文编辑:杨觉雄)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